「天祝」,是甘肅的一個以藏民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隸屬武威地區管轄。縣名很美,美得吉祥如意,內涵豐富,寓意深刻。這美麗的縣名,是我們共和國首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同志於1953年親自為之命名的,其來源是天堂寺和祝貢寺。天堂寺坐落在大通河東岸的幹堂鄉,是天祝最大的喇嘛寺院,始建於初唐,遂後屢廢屢建規模不斷擴大,影響深遠,不僅吸引了國內遊僧喇嘛前來遊學深造,而且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以至於時值清末,仍有兩名德國學者在此潛心研究佛學經史。祝貢寺坐落在東大灘鄉境內的祝貢山間,其規模雖然不能與天堂寺相提並論,然而在當地依然影響深遠,也從未間斷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滋養廣大僧眾教民。其實,就民族區域而言,若究根溯源,原本就是由36個藏族部落和以天堂寺、祝貢寺、華藏寺、達隆寺等14個寺院共同構建的,寺院是藏區的象徵。在甘肅,哪裡有藏民,哪裡就有寺院,哪裡就有佛祖菩薩經輪經幡和佛事,哪裡就有磕長頭祈求佛祖祈福消災的虔誠信眾。藏傳佛教深入每個藏民的心中,塑造著這個民族的精神與靈魂,古來今往。藏民族的堅定信仰與忠貞,著實令人欽敬。清代藏族著名的活佛詩人倉央嘉措說:「我在這裡」,是的,佛在這裡,詩人的足跡也在這裡,「無論你見,或者你不見,我就在那裡」。
由蘭州到天祝,乘大巴西行140多公裡,馳騁在一馬平川的高速公路,兩個小時便可以抵達天祝縣府的所在地——華藏寺。縣城不大,卻極具特色。城區的建築物呈現著潔白的牆壁,彩繪的鬥拱簷柱,下闊上窄的土紅色長方窗框,山間飄揚的彩色經幡,機關大樓那些藍綠紅白相互輝映的美麗圖案,無不顯露著藏區建築文化的魅力。如今的城市大多是水泥的堆砌和拔高,近乎於千城一面,高高低低的聳入雲天,具有特色而別致的鄉土城鎮反倒少見,因而高寒草原盆地的天祝風貌格外搶眼。明麗的陽光,蔥蘢蒼鬱的近樹遠山,眼前色彩斑斕的古建築,無不令人心曠神怡。
天祝縣是先有寺院,後有縣城,所以城市規劃便以寺院為中心向外拓展輻射,體現著現代都市的便捷與民族風格的和諧。我們抵達天祝的那天是個驕陽高照的下午,於是外套便丟在賓館,一行人便迫不及待地向華藏寺奔去。不料,山風驟起,大團的雲頭瞬間遮蔽了藍天,細密的雨絲剛勁地穿透雲層,灑落在這方風水寶地,紅彤彤的夕陽卻懸掛在遠方天際。待到黃昏的陣雨消歇,天空立刻現出美麗的彩虹,大街小巷無不清澈明麗,乾淨的柏油馬路車來車往,洋溢著濃厚的時代氣息。
不巧得很,華藏寺山門大開,佛堂大殿卻已經關閉。既然今日無緣參拜佛尊,只好加入圍繞殿外轉經筒的人群,心中默誦六字真言。出得寺院,迎面便是開闊秀麗的犛牛廣場,三頭體格健壯、形態迥異的犛牛巍然聳立於廣場中央,公的母的小的三位一體,堅實而龐大,神態雄健而慈善,極富鄉土人文風貌。白犛牛是天祝的特產,它非常罕見,祖祖輩輩生長在天祝的抓喜秀龍的峽穀草原,高貴的白色分外聖潔,歷來被人們視之為聖物。一般的犛牛多生長在高原藏區,西藏、川藏、甘南,毛色多為黑、褐或黑白相間的花斑色,純白色的犛牛唯獨天祝得天獨厚,珍珠般地流散於四野,代代繁衍。
天祝還有一種人參果,果實為奶油色,蒂端有淺藍色條紋漸次輻射,附著於奶油色間,富有藝術美感,其味道清香恬淡,老少皆宜。
其實,天祝最為稱道的是她的人文精神,好學向上和勇於開拓進取的文化氛圍。聽說,這裡即將舉辦一場萬人喜跳鍋莊舞的活動,旨在弘揚奮發向上的群眾文體精神和全民健康理念。哦,天祝之地,真是一方吉祥之地,奮進之地,誠如清代走過天祝的活佛倉央嘉措的詩:「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裡,不舍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