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物價值堪比馬踏飛燕,曾差點在廢品站被毀,如今已是鎮館之寶
說起馬踏飛燕,恐怕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東漢銅奔馬了,沒錯就是那件在雷臺漢墓出土的青銅器,造型生動,比例準確,被甘肅省博物館列為鎮館之寶,同時也是國寶級文物。
其實在甘肅博物館,還有另外一件極其珍貴的,動物類型的青銅雕塑,其價值絕對不輸上文提到的馬踏飛燕,那就是天祝青銅犛牛,但是這件文物在剛出土的一段時間裡,差點被當廢銅爛鐵賣掉。
天祝青銅犛牛出土於1972年,是峽門臺生產隊的隊員發現的,但是發現之後,人們並沒有認真的對待,只是在生產隊放了一周,但後被當成廢品,賣到廢品收購站。
但是當時的收購員具備一定的文物鑑別知識,認出這是一件文物,所以並沒有回收,並讓他們去請示公社的領導。
但是公社的領導還是沒有重視,又把它放入了公社的倉庫,這一放就是六年多,期間公社的領導也換了好幾批,這件青銅耗牛也好像被人遺忘了。
但是在1979年的時候,人們收拾公社倉庫的時候,發現了它,但是當時負責收拾的人,只是以為這是一件廢品,但後當成廢銅去了收購站,買了180塊錢,在年底這件銅牛一起運往的天祝廢品總站。
後來天祝縣文物局的副局長下鄉的時候,聽說過這件文物的消息,於是經過多方打聽,主語查清了青銅耗牛的下落,於是與農副公司協商,以雙倍的價格贖回這件文物,然後一直保留至今。
這件青銅耗牛是哪個時期的,並沒有確切的說法,但是專家們稱,絕對不晚於明代,這樣算的話,距今至少是幾百年的歷史了。
這件青銅耗牛,從出土的七十年代,這近十年的時間中,一直被當作破銅爛鐵對待,一直到八十年代,才得到了它應該有的歷史地位,現在已經是鎮館之寶。
這件銅犛牛的鑄造,採用了紀實的手法,形象生動造型逼真,牛的兩隻眼睛炯炯有神,凝視著前方,而牛嘴微張,下齒外露,仿佛在哞哞的叫著,其造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內涵也極其豐富,引人深思!
這件銅犛牛的出土,顯示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鑄銅技術和藝術水平,作為藏族宗教的一種信仰——天祝青銅犛牛就是這樣誕生的。
其實這件作為圖騰般存在的青銅,是以天祝耗牛為原型鑄造的,天祝耗牛就原產地就是甘肅的天祝,目前已經是國家保護動物了,極其珍貴。
珍貴的原因,首先就是由於人們的獵殺,數量已經很稀少了,其次是天祝耗牛渾身都是寶,要用價值及其豐富,最後就是天祝耗牛獨特的宗教價值,在藏族人文化中有著聖神的地位,類似圖騰般的存在。
好了今天就到這,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