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物價值堪比馬踏飛燕,曾差點在廢品站被毀,如今已是鎮館之寶

2020-12-19 輕葉說

文物價值堪比馬踏飛燕,曾差點在廢品站被毀,如今已是鎮館之寶

說起馬踏飛燕,恐怕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東漢銅奔馬了,沒錯就是那件在雷臺漢墓出土的青銅器,造型生動,比例準確,被甘肅省博物館列為鎮館之寶,同時也是國寶級文物。

其實在甘肅博物館,還有另外一件極其珍貴的,動物類型的青銅雕塑,其價值絕對不輸上文提到的馬踏飛燕,那就是天祝青銅犛牛,但是這件文物在剛出土的一段時間裡,差點被當廢銅爛鐵賣掉。

天祝青銅犛牛出土於1972年,是峽門臺生產隊的隊員發現的,但是發現之後,人們並沒有認真的對待,只是在生產隊放了一周,但後被當成廢品,賣到廢品收購站。

但是當時的收購員具備一定的文物鑑別知識,認出這是一件文物,所以並沒有回收,並讓他們去請示公社的領導。

但是公社的領導還是沒有重視,又把它放入了公社的倉庫,這一放就是六年多,期間公社的領導也換了好幾批,這件青銅耗牛也好像被人遺忘了。

但是在1979年的時候,人們收拾公社倉庫的時候,發現了它,但是當時負責收拾的人,只是以為這是一件廢品,但後當成廢銅去了收購站,買了180塊錢,在年底這件銅牛一起運往的天祝廢品總站。

後來天祝縣文物局的副局長下鄉的時候,聽說過這件文物的消息,於是經過多方打聽,主語查清了青銅耗牛的下落,於是與農副公司協商,以雙倍的價格贖回這件文物,然後一直保留至今。

這件青銅耗牛是哪個時期的,並沒有確切的說法,但是專家們稱,絕對不晚於明代,這樣算的話,距今至少是幾百年的歷史了。

這件青銅耗牛,從出土的七十年代,這近十年的時間中,一直被當作破銅爛鐵對待,一直到八十年代,才得到了它應該有的歷史地位,現在已經是鎮館之寶。

這件銅犛牛的鑄造,採用了紀實的手法,形象生動造型逼真,牛的兩隻眼睛炯炯有神,凝視著前方,而牛嘴微張,下齒外露,仿佛在哞哞的叫著,其造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內涵也極其豐富,引人深思!

這件銅犛牛的出土,顯示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鑄銅技術和藝術水平,作為藏族宗教的一種信仰——天祝青銅犛牛就是這樣誕生的。

其實這件作為圖騰般存在的青銅,是以天祝耗牛為原型鑄造的,天祝耗牛就原產地就是甘肅的天祝,目前已經是國家保護動物了,極其珍貴。

珍貴的原因,首先就是由於人們的獵殺,數量已經很稀少了,其次是天祝耗牛渾身都是寶,要用價值及其豐富,最後就是天祝耗牛獨特的宗教價值,在藏族人文化中有著聖神的地位,類似圖騰般的存在。

好了今天就到這,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下方評論。

相關焦點

  • 差點被當廢銅賣掉的文物,價值媲美「馬踏飛燕」,現成為鎮館之寶
    膽大的農民繼續往洞中深處挖去,竟然從洞穴中挖出了兩個銅馬和一個銅牛,因為時間久遠,而當時人們有沒有什麼保護文物的意識,所以兩個銅馬被當場遺棄,銅牛因為質地比較厚實,所以被村民們運回了村中。被村民拉回村中的銅牛並沒有受到好的待遇,而是被輾轉拉到了廢品回收站,不過當時廢品回收站的工作人員有著一定的文物知識,拒絕回收這個銅牛,並囑託村民回去請示領導來看一下這個銅牛。於是這個銅牛再一次被拉了回來,村民們請示過領導卻沒有受到重視,下令將其丟在庫房中。
  • 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肉形石馬踏飛燕金縷玉衣杜虎符,難分高下
    像故宮博物院的大禹治水圖玉山,湖北博物館的曾侯乙編鐘,湖南博物館的素紗禪衣,還有陝西歷史博物院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闕樓儀仗圖,等等。圖中這個是山西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晉侯鳥尊,這個鳥尊是一隻鳳鳥回眸的造型,鳳鳥背上還有一隻小鳥,是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鳳鳥尾巴上是一隻大象頭,造型寫實,布滿紋飾。堪稱精品。
  • 中國旅遊標誌的「馬踏飛燕」,是國寶級文物,險些當做廢品賣了
    中國旅遊標誌 馬踏飛燕 寓意是咱們國家的旅遊業能夠不斷地騰飛跨越和發展。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雕塑是有原型的,而且還是價值連城,禁止出國展出的驚世國寶!就是這樣一件頂級的國寶,當年差點兒被當做廢品,當做了廢銅爛鐵差點給賣了。
  • 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國寶級文物,它美得驚人
    此圖片來自網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的「馬踏飛燕」。這件東漢青銅器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你看它矯健俊美的形象,軀幹壯實四肢修長,昂揚自奮蹄的騰躍而起,蹄輕尾楊, 昂首嘶鳴,飛馳向前,三足騰空,一足踏燕,足下飛燕驚覺回首,它可能早已遠去不見了蹤影。生動的形象充滿活力,在玻璃罩中呼之欲出。
  • 甘肅武威1800年的古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自這裡
    這裡曾經非常繁華,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往返於絲綢之路的客商雲集於此,給武威這座城市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最為珍貴的就是馬踏飛燕了。馬踏飛燕又叫銅奔馬,高34.5釐米,長40.5釐米,後腿右足踩一飛鳥,三足騰空,長尾翹舉。
  • 馬踏飛燕:天馬所踏之鳥,到底是不是燕子
    馬踏飛燕是人人皆知的中國旅遊標識,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銅奔馬高34.5釐米,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四肢修長矯健。馬昂首嘶鳴,鬃毛獵獵,騰躍如飛。銅奔馬三蹄呈飛馳向前之姿,一蹄輕輕踏落在飛翔的鳥背上,姿態動感強烈。
  •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 」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很高興在#百家文瀾:博物館探秘#活動中給大家接著分享一些博物館館藏國寶的故事,今天是第七期,今天我們聊一下雲南省博物館館藏的鎮館之寶,也是雲南古文明的代表之作--牛虎銅案的故事。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馬踏飛燕已經是國人熟知的文物了,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中出土,現在被甘肅博物館收藏,馬踏飛燕的地位也非常的高,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 新疆行02: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奔騰俊馬踏飛燕
    畢竟對鎮館之寶——馬踏飛燕,在旅遊規劃中是很重要的存在。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是按照良馬式的標準去塑造的,集河西馬、大宛馬、蒙古馬等馬種的優點於一身。銅奔馬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逸足奔騰狀,攝取了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掠飛燕的剎那瞬間。
  • 郭沫若給東漢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專家:錯,踏的是烏鴉
    「馬踏飛燕」踏的是燕子,燕尾怎麼沒分叉?郭沫若給東漢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專家:馬踏的應該是烏鴉。甘肅省博物館有一鎮館之寶,那就是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東漢銅奔馬。奔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足踏一鳥,因而又被人形象地稱之為「馬踏飛燕」。館藏於甘肅省博物館那匹東漢銅奔馬,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東漢銅奔馬腳下的那隻鳥兒真的是飛燕嗎?
  • 新疆行(二) 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奔騰俊馬踏飛燕
    畢竟對鎮館之寶——馬踏飛燕,在旅遊規劃中是很重要的存在。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是按照良馬式的標準去塑造的,集河西馬、大宛馬、蒙古馬等馬種的優點於一身。銅奔馬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逸足奔騰狀,攝取了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掠飛燕的剎那瞬間。
  • 考古新結論,馬踏飛燕被誤解,新含義讓人熱血沸騰
    考古新結論,馬踏飛燕被誤解,新含義讓人熱血沸騰前言:相信很多人一定都聽過馬踏飛燕這四個字吧,對於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馬踏飛燕只是我國的知名的文物,可是卻不了解馬踏飛燕的真正含義,也不明白它真正的價值在哪裡,真正出名的其實不僅僅是因為它具有歷史故事和考古價值
  • 差一點被當廢銅賣掉的馬踏飛燕,為何一直是側面照,結果一看便知
    等專家打開手電筒,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鎮住了,好傢夥,這可不是一般的廢銅爛鐵,這是古代宮廷匠人精雕細琢的車馬儀仗隊,額,這個價值不可估量。專家匆匆將文物轉移出去,又第一時間報告了省文物部門。省裡得到消息,也不敢怠慢,聽說是大墓,他們臨時組建勘探團隊,進駐雷臺山祖廟附近,準備下潛到古墓。
  • 登上過小學課本的馬踏飛燕,原來是中國旅遊標誌,如今卻早已改名
    在80後們的小學語文課本上,曾有一篇名為馬踏飛燕的課文。在這篇課文中,介紹的正是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國寶級文物銅奔馬。這件舉世罕見的銅奔馬因被一代文豪郭沫若命名為馬踏飛燕而變得家喻戶曉,在上世紀80年代還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至今在全國各大A級景區,懸掛的級別銘牌上,就鐫刻著這一銅奔馬。
  • 跟著課本遊武威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馬踏飛燕》麼?「看,這匹銅製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就在課堂上,小小的我想像著馬踏飛燕的樣子,心中所想總有一天會去看看的。
  • 絲路風情之30——馬踏飛燕
    國家旅遊局把它定為中國旅遊的標誌 馬踏飛燕這個名字實在太熟悉了,國家旅遊局把它定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只要是國家旅遊城市,在顯眼的地段都會有馬踏飛燕的形象。如今的雷臺已經開闢為公園,走進園區,赫然發現兩根石柱託起的「馬踏飛燕」的複製品已經高高聳立在廣場的正中心。在藍天白雲的襯託下昂首揚尾,三足騰空,右後足踏於一隻龍雀的背上,活脫象一匹騰空飛躍,傲遊環宇的天馬。
  • 馬踏飛燕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名字很好聽,卻不了解其深意
    關於馬踏飛燕好多人都不了解,馬踏飛燕是古代一位大將軍墓中出土的一個文物,剛出土的時候大家對於馬踏飛燕並不感興趣,後來遇到了郭沫若,郭沫若對於馬踏飛燕的價值進行了重新的評估,便斷定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文物,隨後眾人們才終於意識到這個東西的不尋常,那麼你知道為什麼他的名字被郭沫若命名為馬達飛燕嗎?
  • 跟著文物遊武威 || 央視為你講解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漢時期的青銅器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是20世紀60年代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古墓的國寶級文物。銅奔馬造型矯健精美,工藝十分考究,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1983年,國家旅遊局將其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然而,馬兒如此大氣的造型下,卻隱藏著許多可愛的小秘密,讓我們去一探究竟吧!
  • 為何很少有人拍馬踏飛燕正面照?看到正面照後,讓人忍俊不禁
    馬踏飛燕是郭沫若起的名字,能看出他對這物件的喜愛,相傳那時候他本在蘭州陪同外賓,在來到甘肅博物館的時候,他在古文物的陳列室裡一眼就看到了銅車馬儀仗隊,他對最前方的帶隊銅馬最感興趣,對它的製作與雕工更是讚不絕口,他連聲稱讚這真是一件世間少有的珍品,並且以物件的形態為它取名「馬踏飛燕」。
  • 中國30 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曾聽人說,參觀博物館就是一場穿越回古代的留學。這種感覺在看完紀錄片《鎮館之寶》後,感受更加清晰。 《鎮館之寶》是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國寶檔案》欄目製作的10集大型系列紀錄片,該紀錄片在全國範圍內精選十座最具有影響力的博物館,並從中選取十件代表不同器物類別、不同朝代的鎮館之寶作為展示對象。用現代人的視角去感受鎮館之寶的歷史傳承。讓觀眾通過文物完成一次歷史與現代的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