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少有人拍馬踏飛燕正面照?看到正面照後,讓人忍俊不禁

2020-12-21 少年嶼鹿

前言

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裡,今安匹兮龍為友。——《天馬歌》

在1969年,甘肅武威縣發現了一座古墓,這座古墓看似是一位曾經極具威望者的墓,這座墓中古文物眾多,除了棺材外還有大量的財寶和古蹟。專家經過排查,這座墓室中總共出土了古文物231件,其中最有名的當數儀仗傭了,這個儀仗傭最前方的帶隊文物,即是名震四方的「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是郭沫若起的名字,能看出他對這物件的喜愛,相傳那時候他本在蘭州陪同外賓,在來到甘肅博物館的時候,他在古文物的陳列室裡一眼就看到了銅車馬儀仗隊,他對最前方的帶隊銅馬最感興趣,對它的製作與雕工更是讚不絕口,他連聲稱讚這真是一件世間少有的珍品,並且以物件的形態為它取名「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的名氣非常的高,在1986年被定義為國家級文物,且因為它的形象蘊含著非常多的歷史故事,所以也被古文物愛好者們喜愛。在1985年,它的形象更是被利用定義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2002年,它被禁止出國展覽,到如今它仍然是絲綢之路開拓進取精神的標誌。或許有人不解,提及旅行,人們想到的事物應該還蠻多的,譬如大海、山川、標誌性建築物,這些形象作為旅遊業標誌出現或許更仍讓人一目了然,可最終國家旅遊標誌卻偏偏定義成了馬踏飛燕的形象,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古籍《相馬經》中,曾經有寫到過:野獸在地上行走、魚兒在水中暢遊、鳥兒在空中翱翔。作為馬,一定是在地上奔馳的,它們迅猛且矯健。而作為鳥,它們天生就是天空的使者,看似馬兒和鳥兒不會有什麼交集,最多也可能只是鳥兒在馬的身上片刻停留。可「馬踏飛燕」卻能做到讓馬兒踩於飛翔的鳥兒身上,這就是十分精妙的一個設計。

鳥兒、馬兒和魚兒本被譽為自然界生物的三齊,而其中最無關的天上地上被融合了,造型設計者的意圖到底是什麼呢?據悉,銅馬所踏的鳥是一種「烏」,即烏鴉,不過這不是日常我們提及的那種不怎麼「友好」的烏鴉,而是神話傳說中,象徵著「太陽」的「烏」。中國現代神話故事記載中,有不少關於烏和太陽之間的關係,在《山海經》與《淮南子》中都有過記載。神話證實了,烏鴉是太陽的載體,當年后羿射日,九隻太陽落下,皆化為烏鴉,因此烏鴉也就成了太陽的代名詞。馬踏飛燕因此有了,馬兒踩著太陽矯健飛躍困難的寓意。

而馬踏飛燕作為儀仗隊的領頭,它不僅象徵著墓主人生前的地位,更是一種特殊的引領寓意,能夠權勢死者生前的威望。拋出寓意不說,馬踏飛燕本身的原型是很難在網絡上搜尋到的,因為這尊文物的正面其實會讓觀看者有些「跳戲」,它並非破損也並非不好看,而是這尊雕像的還原度過高,馬兒在奮力奔跑的時候,它的面部表情都扭曲了,太陽的灼熱更是燒的它內心火燙,它的表情都不免有些失控,甚至有些扭曲。這個表情看上去甚至令人無法理解,每當考古學家或是專家看到,都不免表示會「跳戲」。

結語

為了保留它完美的形象,也很少有人拍馬踏飛燕的正面照。如果大家看到了馬兒正面照的表情,可能也會忍俊不禁,憋不住笑,這尊雕像的神聖感也可能在觀者的心中會減去幾分。因此,再經過專家們深思熟慮的思索後,他們最終決定還是只暴露這匹馬兒的側面照。一方面能體現出馬兒肢體線條被雕琢的精細,另一方面則能避免它正面示人。不過,馬兒的表情更體現了古代雕刻家和藝術家們對藝術追求的真實性,這幅文物如今依舊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被不少人讚嘆。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何很少有人拍馬踏飛燕正面照?看到正面照後,讓人忍俊不禁
    馬踏飛燕是郭沫若起的名字,能看出他對這物件的喜愛,相傳那時候他本在蘭州陪同外賓,在來到甘肅博物館的時候,他在古文物的陳列室裡一眼就看到了銅車馬儀仗隊,他對最前方的帶隊銅馬最感興趣,對它的製作與雕工更是讚不絕口,他連聲稱讚這真是一件世間少有的珍品,並且以物件的形態為它取名「馬踏飛燕」。
  •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為何很少人拍?看到正面照後忍不住哈哈大笑
    銅奔馬也被稱作為「馬踏飛燕」,是一匹正在疾馳的駿馬,其身姿颯爽、優美有力,顯得十分的栩栩如生。,畢竟它實在太過於出名 ,我們都會在電視報導或者課本畫冊裡看到過,但是十分有意思的是,我們看到的圖片都是馬踏飛燕的「側臉照」。
  • 馬踏飛燕為何幾乎都是側面照,正面照很少人拍?正面照太搞笑
    銅奔馬是比較官方的稱呼,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提到銅奔馬或許還不是特別熟悉,不過只要談到馬踏飛燕,恐怕就沒有人不知曉了。銅奔馬與馬踏飛燕是同一種物品,在我國也十分受到人們歡迎。不過,馬踏飛燕為何幾乎都是側面照,正面照很少人拍?原來,這是因為馬踏飛燕的正面照太搞笑,認為與人們想要表達的意義不太相符。
  •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為何很少人拍?看到正面照後忍不住哈哈大笑
    銅奔馬也被稱作為「馬踏飛燕」,是一匹正在疾馳的駿馬,其身姿颯爽、優美有力,顯得十分的栩栩如生。其實我們對於馬踏飛燕都是不陌生的,畢竟它實在太過於出名 ,我們都會在電視報導或者課本畫冊裡看到過,但是十分有意思的是,我們看到的圖片都是馬踏飛燕的「側臉照」。
  • 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很少拍正面照?緣由讓人哭笑不得
    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很少拍正面照? 緣由讓人哭笑不得1969年,甘肅武威縣一農民一鎬頭忽然刨到了漢磚,由此發現一座古墓。墓室地上擺著銅車馬儀仗俑陣、棺木和側室內地上的銅錢。文物部門經清點和跟進發掘,共出土文物231件,其中銅車馬儀仗俑為考古發掘中所罕見,包括那件方陣前面的銅奔馬,也就是我們後來稱呼的「馬踏飛燕」。
  • 馬踏飛燕為何沒有正面照,因為怕你看了忍不住。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馬踏飛燕這件文物,乃是我國文物的巔峰、代表之一。馬踏飛燕,又名東漢銅奔馬、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東漢銅奔馬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
  • 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很少拍正面照?網友:看過的人都被逗笑了
    相信不少人都還記得中學時代的運動會,其中最讓人激動的項目就是田徑,特別是接力賽和短跑,大家是扯著喉嚨拼命喊,給自己班上的隊員加油,甚至恨不得自己衝進去跑步!再看看隊員們,兩條腿跑得飛快,汗水飛濺開來,快到面部表情都「扭曲」了,現在想想真是美好的回憶。
  • 國寶「馬踏飛燕」很少拍正面照?看了這組表情包你就知道原因了→
    國寶「馬踏飛燕」很少拍正面照? 「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
  • 為何我們看見的馬踏飛燕全都是側面照?正面有不可見人的一面嗎?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文物馬踏飛燕,說到這個馬踏飛燕相信大家都並不陌生,因為在我們念小學的課文中就有出現過。據專家介紹馬踏飛燕是我國漢朝留下來的文物,馬踏飛燕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銅奔馬。隨後村民就很邢飛的報告了政府,政府得知之後便立馬組織專家來挖掘古墓,也就是在座古墓裡發現了踏馬飛燕。
  • 遊客拍「馬踏飛燕」只照側面?看清它的正面照,網友:真要笑哭了
    遊客拍「馬踏飛燕」只照側面?看清它的正面照,網友:真要笑哭了提起和旅遊有關的一些話題,相信很多人應該也都是有關注過不少的吧,畢竟在網上關於這個方面會讓人熱議的點還挺多。尤其是近兩年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旅遊業的蓬勃發展,這的是有越來越多人都喜歡上了外出遊玩。而且,在我們國內比較讓遊客感興趣的景區景點也挺多,其中除了各類自然風景優美的旅遊地之外,一些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建築景點、博物館之類的地方也會很讓人注意。
  • 國寶「馬踏飛燕」為什麼很少見正面照?因為正面照會讓人哈哈大笑
    馬踏飛燕也是。壯碩修長的馬昂首奔馳,似有嘶鳴聲入耳。三足騰空,一足竟踏上了凌空的飛燕。飛燕吃驚回頭觀望,只瞧見駿馬的雄渾氣勢。這樣一個場景,既比擬了速度,又宏大了氣勢。馬踏飛燕凌空起,天上地下任我行。中華民族正是要這樣的精神,才能發展至今、生生不息。構圖完全符合古人對意境的追求,氣勢宏大到無法直視。是的,這尊東漢青銅器——馬踏飛燕,又稱東漢銅奔馬,的確不要直視它。
  • 我國國寶「馬踏飛燕」,為什麼很少有正面照,原因是它太古怪!
    有人說古代技術展過程中,對於材料的利用佔據了很重要的一部分,石器、陶器、青銅器、鐵器,這種演化正是當時技術發展的一個縮影。而在這一過程中,許多以之為原材料製作的工藝品也成了現階段人們瘋狂追捧的文物,比如東漢銅奔馬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 國寶「馬踏飛燕」為什麼很少見正面照?因為正面照會讓人哈哈大笑
    馬踏飛燕也是。壯碩修長的馬昂首奔馳,似有嘶鳴聲入耳。三足騰空,一足竟踏上了凌空的飛燕。飛燕吃驚回頭觀望,只瞧見駿馬的雄渾氣勢。這樣一個場景,既比擬了速度,又宏大了氣勢。馬踏飛燕凌空起,天上地下任我行。中華民族正是要這樣的精神,才能發展至今、生生不息。構圖完全符合古人對意境的追求,氣勢宏大到無法直視。是的,這尊東漢青銅器——馬踏飛燕,又稱東漢銅奔馬,的確不要直視它。
  • 「馬踏飛燕」人人皆知,為何從沒正面照?專家:怕你忍不住笑出聲
    根據測量,馬踏飛燕的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重7.15千克,製作極其精緻。它昂首嘶鳴,呈奔馳狀,右後蹄踏在一隻飛燕之上,其餘三蹄定格在凌空奔騰的姿勢,就好像駿馬疾馳騰空於雲霄之間,整座銅馬充滿了動態與力量的美感。
  • 馬踏飛燕那麼具有觀賞性,為何不正面展示?專家:怕你笑得繃不住
    有一個人正在工作的時候忽然感覺地下有異物,低頭一看是一塊有奇怪花紋的怪石頭出現在他的眼前了了,他小心翼翼地把這東西挖了出來,然後就發現了東漢的墓室,大家把裡面的東西清點之後發現了這個墓室裡面總共有200多件寶貴的文物,這其中就有我們現在稱之為「馬踏飛燕」的東漢銅奔馬。它也是這批文物裡面的最出色的老古董了。
  • 國寶「馬踏飛燕」很少拍正面照?看了這組表情包你就知道原因了
    本文轉自【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 國寶「馬踏飛燕」人盡皆知呆萌可愛的正面照更是讓網友忍俊不禁那麼它做成表情包 又是什麼畫風呢 近日甘肅省博物館結合「在嗎」「比心」「謝謝」等常用語
  • 國寶馬踏飛燕的正面長什麼樣?專家:嚴肅點,不準笑出聲
    馬踏飛燕就是青銅器的傑出代表,它從造型上來看,完美契合「馬踏飛燕」這個名字。一匹呈奔跑狀的駿馬,腳下踏著一隻燕子。說起來馬踏飛燕的出土過程也有些戲劇性,它是甘肅農民挖防空洞的時候挖出來的。考古專家來到現場後,便進行了發掘,馬踏飛燕終於亮相了。這是一座東漢時期的古墓,和馬踏飛燕一同出土的還有200多件珍貴文物。其實馬踏飛燕的專業名稱是東漢銅奔馬,馬踏飛燕這個名字是人們根據它的造型起的。
  • 「馬踏飛燕」的3大未解之謎:什麼馬,什麼燕,為何從沒正面照?
    馬踏飛燕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它雄壯、穩健、輕盈的形象令很多人印象深刻。此外,駿馬蹄下的飛燕,更是一處點睛之筆,從側面烘託了駿馬的奔跑速度之快。然而,馬踏飛燕身上卻隱藏著三大未解之謎:它是什麼品種的馬?踏的是什麼鳥?為何幾十年來一直沒有正面照流出?
  • 「馬踏飛燕」世人皆知,為何很少見正面照?網友:怕你憋不住笑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可愛,但國寶馬踏飛燕可不是,這也是它為啥從來沒有正面照的原因。別看馬踏飛燕現在是國寶,它剛出土的時候實際上沒有人在意,它出土於雷臺漢墓。1969年正是一個備戰備荒的年代,當時都盛行挖防空洞。武威縣的人也沒有例外,九月初正挖著呢,忽然發現地裡竟然有磚頭。
  • 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從沒有正面照?看到最後,忍不住哈哈大笑
    但是你們知道嗎,在我國甘肅省博物館也有一個著名的文物,考古價值極高,也是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它的名字叫做——馬踏飛燕。馬踏飛燕的出土在1969年10月,這座東漢的青銅器在甘肅省武威市出土,關於它的出土還有一段趣味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