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縣悅崍鎮寺院村上坪組有兩塊近一畝的神奇稻田:播普通種子,能長出香米,且旱澇保收,產量還比其他水田高1/3。去年底,重慶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地質與水文學專家羅來霖親臨現場,揭開了它們的神秘面紗。神奇水田冬天長嫩草
去年12月29日,羅來霖在悅崍鎮政府有關人員陪同下來到寺院村。這裡四周群山疊嶂,中間是綿延的梯田,足有數百畝。兩塊神奇稻田位於梯田中央,遠遠看去與周圍稻田並無兩樣。走近一看,不少獨有特徵還是能看出端倪:其他稻田裡的水早已乾涸,這兩塊田卻蓄有約5釐米深的水,且谷樁明顯比其他田的粗壯。
更令人詫異的是:其他田裡的雜草一片枯黃,而這兩塊田卻長著嫩草。它們的泥土烏黑,裡面的水不冰手……
「這兩塊田確實有點怪,我幾十年來都沒搞明白。」62歲的老農秦從君說,這裡每到冬天都會下雪、結冰,而這兩塊田卻從不積雪和結冰。它裡面的水一年四季都保持著相同深度,哪怕去年夏季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這兩塊田的水一直未乾,收成一點沒減。普通稻種年年長香米
「我家種這兩塊田已有很多年,其中奧秘從沒搞醒豁。」秦萬珍,56歲,這兩塊稻田的主人。但她說,這兩塊田早已美名遠揚,常有人慕名前來參觀,其中不乏農業專家。土地承包時,由於當地人都知道它們是好田,都想得到。大家爭執不休,後來用抓鬮解決,她家幸運抓到。
「這兩塊田的確能種出香米。」秦稱,無論用什麼水稻種子,這兩塊田都能長出香米。她家每年用的谷種與其他人家用的一樣,翻耕、播種、施肥、管理等也沒多大差別,但種出來的米質量就是比其他田好,米色晶亮,做成飯後香味撲鼻,油潤可口,略帶糯米餈性。且這兩塊田年年都是旱澇保收,產量比其他水田高出1/3。
「它們確實是個謎。」悅崍鎮譚鎮長稱,目前,他們雖沒搞明白其中緣由,但這裡的米早已遠近聞名。清朝的《石柱廳志》記載:「香稻產悅來(悅崍鎮以前的名字)寺院,此米呈明色,晶亮;香味撲鼻,馥溢四鄰,成飯後,如油拌,勝過糯米……」相傳,很久以前,這裡的香稻還一直是官吏呈獻皇宮的貢品,故有「皇米」、「貢米」、「官米」之稱。現在,當地人將米挑到市場去賣,只要說是「寺院的米」,價格都要比其他地方的貴幾分錢。政府目前也已立項,準備把該地的米以「寺院貢米」為名進行打造、推銷。稻田神奇乃甘泉滋養
「這兩塊田為什麼有『特異功能』呢?」專家羅來霖說,產生如此奇效,無外乎與耕種、施肥等「人為」以及陽光、氣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有關。他在詢問農戶耕種、施肥等情況後,發現這兩塊田的耕種、施肥等與其他無異,首先排除了「人為」造成。隨後,他仔細察看了地形,發現陽光並未更多偏愛這兩塊田,隨之排除了陽光作用。要是獨特的氣候原因造成,其輻射面將比較大,不會只有兩塊田,隨即氣候原因也被排除。
羅來霖將注意力放在土壤與水源上。他分析土壤成分後得出結論:這兩塊田的土壤顏色偏深,並不是含有其他田裡沒有的礦物質,只是因為它長年有水,造成割穀子後遺留在土壤裡的谷樁、谷根等很快腐爛,使得顏色偏深。同時,這些腐爛物可化作肥料,使土壤更加肥沃。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這兩塊田的水稻生長自然較其他田的好,高產也就顯而易見。
那為什麼普通水稻能變成香米呢?羅來霖勘察後找到答案:原來,這兩塊田中間有一泉眼,泉水源源從地下湧出。常年持續不斷,其流量較小,剛好能供給這兩塊田。這股泉水來自較深的地下層,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其中有些物質導致了「普通水稻變香」。正是因為這些地下水的水溫較冬季地表水略高,造成了這兩塊田不積雪、不結冰、冬天能長嫩草。
聽了專家解釋,圍觀群眾恍然大悟:難怪遇到雨水多的年份,這兩塊田的地下水被地表水帶到下面的稻田,下面的田也種出了香米。
記者 韓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