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下清明節的起源:
公元前655年,晉國公子重耳由於遭到其父王寵妃驪姬的陷害,被迫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重耳飢病交加,氣息奄奄。介子推見狀毅然拔刀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湯給重耳充飢,從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這就是歷史上「割骨奉君」的故事。
歷經種種磨難,輾轉八個諸侯國,在外流亡19年後,62歲的重耳終於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即晉文公。重耳當了國君後,立刻對那些跟著他受盡苦難的大臣進行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
多虧一位大臣提醒,他才想起,於是馬上派人去請介子推。可是,請了幾次介子推都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當他來到介子推家時,介子推卻不見了。介子推認為忠於和幫助自己的國君是大臣們應該做的,沒必要得到獎賞。
聽說介子推背著自己的老母親躲進了附近的綿山,晉文公就趕緊派士兵上山去找。可是找遍了整座山,也沒有找到他們母子倆。
有人出主意說可以用放火燒山的辦法,把山的三面點著火,留下一面不點火,這樣等火燒起來,介子推就會從沒著火的一面主動跑下來。
晉文公照辦了,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不見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出來。等到火熄滅後,大家上山,才發現介子推和他母親緊緊地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被燒死了。
晉文公後悔極了,他對著介子推母子又哭又拜了半天,最後下令把他們安葬在那棵大柳樹下。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起祠堂,把介子推死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全國的人在每年的這天禁止用任何煙火,只能吃冷的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來到介山祭奠介子推,發現那棵燒焦的老柳樹竟然復活了。新發地綠枝被風吹得飄來蕩去,好像介子推在和自己打招呼一樣。
晉文公非常感動,便掐了一條柳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給老柳樹賜名「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介之推對國家忠心耿耿,卻堅決不要求回報,老百姓很感動,非常懷念他。每到清明節,人們會用插柳、戴柳等各種辦法來紀念他。
清明節的習俗:
踏青、袚褉:
在古代,清明節氣的時間前後還有兩個節日,上巳節和寒食節。
上巳節在農曆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袚褉,這個節日就是我們說過到大自然吐故納新,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要到河邊清洗自己,祈福消災。另一個節日就是寒食節,寒食節顧名思義就是不生火做飯,要吃飯只能吃冷的;寒食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祭祀祖先。
掃墓祭祖:
寒食節顧名思義就是不生火做飯,要吃飯只能吃冷的;寒食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祭祀祖先。中國人祭祀祖先的傳統很悠久,但直到春秋戰國時代之前,人們對死者只安葬而不植樹不設土堆即墳墓標記,祭祀逝者只在宗廟進行。到了春秋晚期,人們開始封以土堆、種上樹木以作標記,祭祖也從宗廟改到墓地。祭墳掃墓的風俗就此流傳下來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有的人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風箏上,把風箏放飛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走,象徵著所有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