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沙區綠意盎然的英東大道旁,美麗的東井村靜靜地坐落在一片青山綠水間。70年前,村裡的3個青年參軍入伍,從溫暖的南國北上千裡,入朝參戰。而今這座古村中的抗美援朝老兵只餘一人——90歲的王奕女。
老人的生活非常簡樸。9月16日,當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來到王奕女的家時,他正在家中給行動不便的老伴做飯。廚房、灶臺、客廳都非常舊,王奕女說,這間屋還是當年他退伍後,政府專門為他蓋的。
給住在另一間屋子的妻子送完飯後,王奕女帶來了他的入朝作戰紀念章和立功證明書,向記者講述他至今仍記得的抗美援朝故事。
王奕女告訴記者,他是1930年1月1日出生的。1950年,20歲的他主動報名入朝參戰。因為如今年齡太大,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對入朝的具體日期甚至是部隊的番號都已經忘記了。他指了指自己白髮蒼蒼的頭頂,搖著頭對記者說:「年紀大了,有很多都已經記不清楚了。」
王奕女在抗美援朝期間獲得的紀念獎章
在志願入朝參戰書上按下血手印
但聊起當年參軍入朝的原因,出身貧農的王奕女說,他的想法很簡單:「我就是為了入黨。」
1950年,王奕女和另外兩位東井村的村民報名參軍。王奕女說,他先被安排到了東莞進行體檢,之後又來到佛山南海的部隊行軍事訓練,其間,王奕女專門咬破手指在志願入朝參戰的請戰書上按下了鮮紅的血手印。「當時南海那裡有幾百個兵,大家要體檢和進行軍事訓練,不合格地會被淘汰,不能去朝鮮打仗。」
經過兩個月左右的訓練,王奕女終於入朝參戰。「我坐了幾天幾夜的火車,一路坐到山海關,從山海關下車後,我們又在東北訓練了兩個月,之後才從鴨綠江邊的丹東入朝鮮參戰。」
王奕女獲得的立功證明書
真正威脅來自天空中的敵機
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王奕女印象最深的就是急行軍,「我們入朝的前1個多月時間,一直都在急行軍,部隊都是跑步前進,一連跑幾十天,晚上住在山洞裡,當時很難吃到米飯,主要是吃壓縮餅乾、小米還有黃豆。」
在急行軍的過程中,志願軍經常會遭遇到美軍或南朝鮮部隊。這樣的遭遇戰,王奕女他們打得很英勇,時至今日,他仍然慷慨激昂地說:「我們在行軍時遇到他們就和他們拼命,和他們(美軍和南朝鮮軍)那些部隊打仗,我們從來就沒輸過。」
王奕女告訴記者,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的真正威脅並不來自地面,而是來自天空。「我們經常會遇到敵機的轟炸,美國部隊的飛機一般都是二三十架一起出動,飛到我們頭頂,向我們投擲炸彈。飛機炸死了很多戰友,每當飛機過來時,我們的指導員就會大喊『臥倒』「臥倒」,很多來不及臥倒的戰士就犧牲了。」
王奕女說,在抗美援朝的戰鬥過程中,他很幸運地沒有負傷。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他在朝鮮板門店旁的地洞裡駐守了好幾個月,直到停戰協議正式籤訂。在朝鮮,王奕女老人參加過很多戰鬥,但因為年代久遠,具體的戰役名字已在腦海裡模糊了,「我們手上有槍、有手榴彈,每次戰鬥前,都會有宣傳動員。在朝鮮我們還在山洞裡看過電影,戰鬥打得很激烈,但我們的隊伍從來沒輸給過敵人。」
王奕女
終圓入黨夢,兒子也參軍報國
1954年,在朝鮮待了近三年的王奕女終於回到國內,他先在北方參加集體的學習,之後才從北方退伍回到了廣州南沙。
因為年代久遠,王奕女的很多記憶都很模糊了,但有兩個日子他記得很牢。第一是入黨、第二是結婚,「我是1954年入黨,1957年結的婚,當初當兵就是想入黨,回來後,經過組織的考查,終於圓了我的夢想。」
王奕女和妻子有三個子女,兒子年輕時也參軍報國,如今在南沙市區生活,有一個女兒嫁給了本村人,因而常常照顧兩個老人,「我現在孫子都20多歲了,他們都很有出息,讀書很好,現在我的生活也非常好,謝謝你們的關心。」
至於他曾經穿過的那些軍裝,王奕女告訴記者,他的軍裝早已找不到了,但身邊還有三個紀念章和一個立功證明書,以紀念他在抗美援朝的光輝歲月。
「和平萬歲」紀念章
第一個是「和平萬歲」紀念章,是1953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贈給參戰志願軍的抗美援朝紀念獎章。紀念章正面紅釉為底,有和平鴿一隻,上有「和平萬歲」四個字;背面有三行銘文,第一行是:「抗美援朝紀念」,第二行是:「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贈」,第三行是:「1953.10.25」。
第二個是抗美援朝紀念章,是1952年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頒發給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人員的紀念章。紀念章背面刻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贈」字樣和年號「1951」。
第三個章是「南粵七一紀念獎章」,是由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之際,向全省50年以上的黨齡的老黨員授予頒發。
那本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頒發給老人的立功證明書上,記載著他的身份信息。七十載光陰荏苒,當年,王奕女的籍貫還是「廣東省珠海縣四區新建鄉東井村」,而今,東井村早已歸屬廣州南沙區管轄。「現在的生活和過去比,那真是大不一樣了。」王奕女說。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