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王奕女:我們打仗從來沒輸過

2020-12-16 大洋網

廣州南沙區綠意盎然的英東大道旁,美麗的東井村靜靜地坐落在一片青山綠水間。70年前,村裡的3個青年參軍入伍,從溫暖的南國北上千裡,入朝參戰。而今這座古村中的抗美援朝老兵只餘一人——90歲的王奕女。

老人的生活非常簡樸。9月16日,當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來到王奕女的家時,他正在家中給行動不便的老伴做飯。廚房、灶臺、客廳都非常舊,王奕女說,這間屋還是當年他退伍後,政府專門為他蓋的。

給住在另一間屋子的妻子送完飯後,王奕女帶來了他的入朝作戰紀念章和立功證明書,向記者講述他至今仍記得的抗美援朝故事。

王奕女告訴記者,他是1930年1月1日出生的。1950年,20歲的他主動報名入朝參戰。因為如今年齡太大,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對入朝的具體日期甚至是部隊的番號都已經忘記了。他指了指自己白髮蒼蒼的頭頂,搖著頭對記者說:「年紀大了,有很多都已經記不清楚了。」

王奕女在抗美援朝期間獲得的紀念獎章

在志願入朝參戰書上按下血手印

但聊起當年參軍入朝的原因,出身貧農的王奕女說,他的想法很簡單:「我就是為了入黨。」

1950年,王奕女和另外兩位東井村的村民報名參軍。王奕女說,他先被安排到了東莞進行體檢,之後又來到佛山南海的部隊行軍事訓練,其間,王奕女專門咬破手指在志願入朝參戰的請戰書上按下了鮮紅的血手印。「當時南海那裡有幾百個兵,大家要體檢和進行軍事訓練,不合格地會被淘汰,不能去朝鮮打仗。」

經過兩個月左右的訓練,王奕女終於入朝參戰。「我坐了幾天幾夜的火車,一路坐到山海關,從山海關下車後,我們又在東北訓練了兩個月,之後才從鴨綠江邊的丹東入朝鮮參戰。」

王奕女獲得的立功證明書

真正威脅來自天空中的敵機

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王奕女印象最深的就是急行軍,「我們入朝的前1個多月時間,一直都在急行軍,部隊都是跑步前進,一連跑幾十天,晚上住在山洞裡,當時很難吃到米飯,主要是吃壓縮餅乾、小米還有黃豆。」

在急行軍的過程中,志願軍經常會遭遇到美軍或南朝鮮部隊。這樣的遭遇戰,王奕女他們打得很英勇,時至今日,他仍然慷慨激昂地說:「我們在行軍時遇到他們就和他們拼命,和他們(美軍和南朝鮮軍)那些部隊打仗,我們從來就沒輸過。」

王奕女告訴記者,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的真正威脅並不來自地面,而是來自天空。「我們經常會遇到敵機的轟炸,美國部隊的飛機一般都是二三十架一起出動,飛到我們頭頂,向我們投擲炸彈。飛機炸死了很多戰友,每當飛機過來時,我們的指導員就會大喊『臥倒』「臥倒」,很多來不及臥倒的戰士就犧牲了。」

王奕女說,在抗美援朝的戰鬥過程中,他很幸運地沒有負傷。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他在朝鮮板門店旁的地洞裡駐守了好幾個月,直到停戰協議正式籤訂。在朝鮮,王奕女老人參加過很多戰鬥,但因為年代久遠,具體的戰役名字已在腦海裡模糊了,「我們手上有槍、有手榴彈,每次戰鬥前,都會有宣傳動員。在朝鮮我們還在山洞裡看過電影,戰鬥打得很激烈,但我們的隊伍從來沒輸給過敵人。」

王奕女

終圓入黨夢,兒子也參軍報國

1954年,在朝鮮待了近三年的王奕女終於回到國內,他先在北方參加集體的學習,之後才從北方退伍回到了廣州南沙。

因為年代久遠,王奕女的很多記憶都很模糊了,但有兩個日子他記得很牢。第一是入黨、第二是結婚,「我是1954年入黨,1957年結的婚,當初當兵就是想入黨,回來後,經過組織的考查,終於圓了我的夢想。」

王奕女和妻子有三個子女,兒子年輕時也參軍報國,如今在南沙市區生活,有一個女兒嫁給了本村人,因而常常照顧兩個老人,「我現在孫子都20多歲了,他們都很有出息,讀書很好,現在我的生活也非常好,謝謝你們的關心。」

至於他曾經穿過的那些軍裝,王奕女告訴記者,他的軍裝早已找不到了,但身邊還有三個紀念章和一個立功證明書,以紀念他在抗美援朝的光輝歲月。

「和平萬歲」紀念章

第一個是「和平萬歲」紀念章,是1953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贈給參戰志願軍的抗美援朝紀念獎章。紀念章正面紅釉為底,有和平鴿一隻,上有「和平萬歲」四個字;背面有三行銘文,第一行是:「抗美援朝紀念」,第二行是:「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贈」,第三行是:「1953.10.25」。

第二個是抗美援朝紀念章,是1952年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頒發給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人員的紀念章。紀念章背面刻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贈」字樣和年號「1951」。

第三個章是「南粵七一紀念獎章」,是由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之際,向全省50年以上的黨齡的老黨員授予頒發。

那本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頒發給老人的立功證明書上,記載著他的身份信息。七十載光陰荏苒,當年,王奕女的籍貫還是「廣東省珠海縣四區新建鄉東井村」,而今,東井村早已歸屬廣州南沙區管轄。「現在的生活和過去比,那真是大不一樣了。」王奕女說。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

相關焦點

  • 彩色旅圖|安徽石臺富硒村,那裡有好幾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
    一葉青松藏深山——大山村走訪抗美援朝老兵▓ 張道康早就聽說安徽石臺縣有個大山村,土中含有豐富的硒元素,村裡人皆長壽,約上幾個好友驅車趕往大山村避暑休閒。閒聊中他無意中提到,村裡有不少老人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老葉自豪地說,我父親也曾去朝鮮打過仗。我立刻有了興趣,便深入的追根尋底。老葉說,父親名叫葉接生,1924年10月出生,1950年10月19日中國派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前線抗美援朝,當時戰爭打得很艱苦,前方需要源源不斷地補充後備軍力,縣政府就到安徽大山村來招募新兵。
  • 92歲老兵談抗美援朝:過鴨綠江踏入朝鮮,就沒想過回來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講起70年前與戰友們高唱戰歌、奔赴朝鮮戰場的畫面,山東老兵李福亭至今記憶猶新。如今耄耋之年的他,15歲便參軍入伍,先後在膠東保衛戰、濰縣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屢立戰功。而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那段崢嶸歲月,是李福亭戎馬生涯裡最為刻骨銘心的記憶。
  • 一個默默離去的抗美援朝老兵
    「沒了,都沒了……」  三個多月後,這位跟老戰友朱彥夫一樣,在朝鮮戰場上失去雙手雙腳的老兵去世。與人生抗爭了一輩子的侯方仁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不用轉院,我沒病。」  這一輩子,他沒有軍功章,只有兩塊榮譽勳章,但他應該被我們銘記。  時光荏苒,當這些承載著一段段歷史的老兵相繼離去,這段歷史卻以更清晰、更真實的面貌向我們內心走來。
  • 牛首鎮退役軍人服務站走訪慰問抗美援朝老兵
    11月26日上午,樊城牛首鎮退役軍人服務站一行分別來到牛首衛生院、竹條福利院、張營社區走訪慰問抗美援朝老兵王能佩、董華彪、許祥山3人,並為他們送上慰問金。慰問人員詳細詢問了解老兵們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情況,通過交談,聽老兵們講述戰爭年代的故事和退役後的個人經歷。
  • 抗美援朝老兵進軍營親身講述,這堂特殊的教育課很「燃」
    在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後,陣地上剩下的僅有幾個人……」10月15日,武警上海總隊機動第二支隊禮堂內,一堂特殊的教育課正在進行,授課的是抗美援朝參戰老兵沈秋生。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講起抗美援朝的戰鬥故事,沈秋生慷慨激昂。他用生動的描述把臺下的官兵帶到了70年前硝煙瀰漫的戰場。
  • 不讓敵人過好聖誕節該怎麼辦?志願軍老兵回答殺氣十足:打仗!
    如今,在世的老志願軍戰士也已經不多了,可他們還依然記得當年的金戈鐵馬,當年美軍司令麥克阿瑟還想打完仗就回國過聖誕節,「政委問,讓不讓敵人過好聖誕節?大家說不讓!那怎麼辦,打仗!」 志願軍老戰士塗伯毅的回答殺氣十足!
  • 劉天波看望慰問抗美援朝老兵
    10月27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清水縣委書記劉天波看望慰問了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田耀清、劉芳,將「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送到他們手中,並送去了慰問信、慰問金、慰問品,向全縣所有健在的志願軍老兵致以崇高敬意和親切問候。
  • 86歲抗美援朝老兵喜遷新居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86歲抗美援朝老兵喜遷新居 2020-12-10 0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軍歌嘹亮憶崢嶸——專訪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何開偉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記者專訪了東川三位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如今他們已是八、九十歲的耄耋老人,提及當年參戰,他們無比自豪,為祖國為人民無怨無悔。眼前這位身板硬朗、精神矍鑠的老人,便是96歲高齡的何開偉,老人45年加入滇軍60軍,曾被派往越南接受日本投降。長春起義後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50軍148師,參加過平津、渡江等戰役。
  • 朱彥夫戰友侯方仁 一個默默離去的抗美援朝老兵
    原標題:朱彥夫戰友侯方仁 一個默默離去的抗美援朝老兵   在泰安榮軍醫院,老夥計們的一張合影。聊了沒多久,朱彥夫問,「以前的老夥計們還好嗎?」  侯方仁低下頭,想了一會兒,抬起頭,慢慢說,「老夥計們都不在了,沒了,都沒了……」兩位老人同時沉默,沉默的還有屋內屋外的人,只剩下了房間裡機器的嘶嘶聲。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志願軍戰士奔赴朝鮮戰場,3年內,許多人受了重傷,許多人再也沒能回來。  在志願軍數量上,山東士兵的數量僅次於四川。
  • 傳承軍人精神 永葆軍人本色——記抗美援朝老兵劉宜濤
    ,提起他,村裡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他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但是他在戰場上經歷的那些艱難險阻卻無人知曉。10月30日,記者在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劉宜濤的住處,見到了這位老兵。已是耄耋之年的劉宜濤眼神堅毅,精神抖擻,正和孫子劉飛虎聊天。聽說記者的來意,劉宜濤讓孫子將其引進屋,開始緩緩地述說著當年的歲月,一旁的劉飛虎也搬了個凳子坐在旁邊認真傾聽,他說:「小時候就聽說過爺爺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但是在戰場上的經歷,從來沒聽爺爺說過,今天終於有機會聽一下當年的故事。」
  • 抗美援朝老兵楊立山:親歷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
    抗美援朝老兵楊立山:親歷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 2020-11-03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美老幹部】寧鄉抗美援朝老兵:在朝鮮戰場上修建飛機場,穿過槍...
    【最美老幹部】寧鄉抗美援朝老兵:在朝鮮戰場上修建飛機場,穿過槍林彈雨送炮彈!>老兵檔案張迪泉,寧鄉市煤炭壩鎮磚塘村人,47軍139師416團戰士,1951年4月參加抗美援朝,1954年9月回國,1956年復員。
  • 抗美援朝老兵赴朝鮮掃墓
    抗美援朝老兵赴朝鮮掃墓) "← →"翻頁 在中國第三個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9月26日,來自河南、山西、福建等地的26名抗美援朝老兵及烈士子女自鄭州火車站出發趕赴朝鮮
  • 穿上軍裝和老兵一起觀看《金剛川》!軍武有幸為老兵敬獻抗美援朝70...
    今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為了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我們《軍武次位面》聯手《金剛川》電影團隊聯手,於昨天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別具一格的首映禮。    ▲我們換上《金剛川》電影中吳京張譯的志願軍服裝  打過三八線,活捉李承晚!
  • 志願者慰問抗美援朝老兵
    志願者慰問抗美援朝老兵 2020-10-26 1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暖冬行動」為抗美援朝老兵送溫暖
    12月18日,由蘭州市文明辦、蘭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蘭州晚報》共同發起的2020年「暖冬行動」將關懷送到抗美援朝老兵身邊。蘭州市青年志願者協會的志願者們帶著羽絨服、生活用品等愛心物資來到5位抗美援朝老戰士家中,用關愛致敬這些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老兵,聆聽他們講述那一段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重拾那份永垂不朽的榮光。當天早上,志願者們準備好愛心物資,來到了抗美援朝老兵郭廷禮的家。「郭爺爺,我們來看望您啦。」一進門,志願者們一邊打招呼,一邊把沉甸甸的物資放到客廳的桌子上。
  • 【抗美援朝70年·老兵】李俊民:後勤保障線上的「鐵血戰士」
    編者按:70年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70年後,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們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仍然精神矍鑠、充滿勁頭。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映象網記者來到抗美援朝老兵的身旁,聆聽他們的抗美援朝故事,還原那段戰火紛飛的浴血歲月。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致敬英雄「老兵」。映象網記者 金江濤 實習生 丁陽光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採訪鐵道兵一師抗美援朝六位老兵
    、原鐵一師醫院羅聖清護士長、原鐵道兵襄北五七幹校吳龍波老兵。當時我們河北灤南縣入伍到鐵道兵二團有2000多人。和我一起到襄陽幹休所七個老戰友已經走了六個,現在就剩我一個人了,過去老戰友在的時候一起有說有講,一起參加各種有益活動,生活的很有意義,而現在只有我一個人了,沒說沒講很孤獨,由於耳朵不行,也沒有人和我交流聊天」。
  • 抗美援朝老兵記憶|梅門造:火線上的文藝輕騎兵
    歷史不能忘卻,精神代代相傳,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軍旅人生」欄目推出系列節目《抗美援朝老兵記憶》,帶您走近曾經在朝鮮戰場浴血奮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官兵,聽聽他們有過哪些難以忘懷的戰鬥經歷和故事?70年歲月變遷,那段戰爭歲月又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了怎樣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