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村走訪抗美援朝老兵
▓ 張道康
早就聽說安徽石臺縣有個大山村,土中含有豐富的硒元素,村裡人皆長壽,約上幾個好友驅車趕往大山村避暑休閒。
因走得匆忙,原聯繫的大山王村沒有床位了,他們幫我們調劑到地勢更高山上的葉村,前來接待我們的是一個憨厚壯實的小夥子小葉,他騎一輛三輪車來幫我們拉行李。
山上的道路崎嶇不平,汽車根本上不去,沿著蜿蜒曲折的鄉間小道,我們步行了七八分鐘才到葉村他家的農家樂——自然居山莊。
葉家自然居山莊
這是一座新建的山村農家別墅,裡裡外外裝修得舒適又乾淨,看得出戶主是個能幹人。每每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涼風習習,泉水叮咚,我們圍坐在屋外的大平臺上和戶主老葉聊天。
老葉說,大山村是由幾個不同姓氏的村莊組成,在山下低一點的村莊叫王村,那兒離神龍谷景區最近,旅客也最多,而山上較高點我們居住的地方叫葉村,全村人基本上相互多少都有點親戚關係。這幾年依靠山中富含硒土這個資源,各家各戶有條件的紛紛搞起了農家樂,接待全國一批批前來度假養生的旅客,他家也花了60多萬蓋起了三層樓房,兒子小葉負責對外聯絡接待,老伴在家裡面燒飯燒菜整理內務,最高峰客滿的時候,每天可以接待二十多個客人。家裡的經濟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閒聊中他無意中提到,村裡有不少老人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老葉自豪地說,我父親也曾去朝鮮打過仗。我立刻有了興趣,便深入的追根尋底。
老葉說,父親名叫葉接生,1924年10月出生,1950年10月19日中國派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前線抗美援朝,當時戰爭打得很艱苦,前方需要源源不斷地補充後備軍力,縣政府就到安徽大山村來招募新兵。父親雖然身為家中的老大,仍然和村裡的年輕人一起報名參軍,由於在農村裡養過騾馬,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在67軍598團擔任飼養員,主要做飼養馬匹的工作,在戰爭中負責運輸。
老葉清楚地記得,父親親口講述他們朝鮮戰場上艱苦的生活。有一次戰鬥從中午打到了天黑,戰士們累得口乾舌焦,當時根本找不到水喝。戰鬥空隙間,他忽然發現山腳下一小間房屋簷下,有一盆粘乎乎的東西,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呼哧呼哧的全喝了下去。只覺得嗓子裡辣燥辣燥的,待到天亮後一看哦,原來是一盆做肥料的豬糞尿。
老葉的兒子小葉搶著對我說,他小的時候,經常看到爺爺抓撓腿上的一個疤,他問爺爺是怎麼回事?爺爺回答他說,是在朝鮮戰場被美國佬的子彈打穿的。葉家父子倆還熱情地翻箱倒櫃找出了當年葉接生胸佩兩枚紀念章的照片。
抗美援朝老兵葉接生
我仔細端詳又查閱了相關資料,一枚是抗美援朝和平萬歲紀念章,該章為純銅質地,上方鑄有"和平萬歲"四個字,中間是一支潔白的和平鴿,四周為紅色烤漆,章的外環與和平鴿表面鍍金,背後刻有「抗美援朝紀念,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贈,1953年10月25日」的字樣,設計和平鴿的人名氣可大了,這隻和平鴿出自於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卡索之手。上世紀50年代畢卡索由於為世界和平運動設計繪製了象徵和平的《和平徽章》,而被授予史達林獎。
和平萬歲紀念章
另一枚紀念章材質為銅,主體為五角星,後加放射光芒,五星為領袖左側面頭像,外圍鑲嵌麥穗,下方環繞綬帶,寫有「抗美援朝紀念」六字,章背面刻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贈,1951」,是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頒發的一枚紀念章,格顯彌足珍貴。
葉接生復員退伍證
小葉又找出了已經破舊缺損的爺爺的復員軍人證明書,上面清楚的記載著:姓名 葉潔生 1951年參軍 1955年2月復員退伍的準確時間和部隊番號等資料,也是十分難得。
葉家父子家人整理父親遺物
我問老葉說,你爸還健在嗎?我們想見見這位老英雄。老葉說,父親退伍後回到大山村,曾經當過鄉村的支部書記,以一個復員軍人的身份,帶領村民們度過了三年自然災害那段艱苦的時光,但是由於他沒有文化,加上身體不太好,已經於90年代去世了,享年七十多歲,他一輩子都過的苦日子,沒有享受到改革開放後的好日子,如果能活到了現在,看看我們貧窮的大山村,現在變成了這個樣子,一定會十分高興呀。
聽到這裡,我有點遺憾,又問你們村有沒有人還健在的抗美援朝復員軍人了?老葉說,有啊,我家對面的半山腰就住著一位叫葉青松的老人,今年都九十歲了。順著他的手指往對面山上望去,只見一個瘦瘦的老人坐在一間小舊房的屋簷下,一動也不動。他從早能坐到天黑,就像一座雕塑。
健在的老兵葉青松
和葉老聊天
合個影
我給老人拿了一點人民幣作為慰問,他連連推辭。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一行人饒有興趣地攀上對面的山坡,來到他家中和老人慢慢的攀談起來。葉青松屬馬,今年剛好九十周歲,比老葉的父親小几歲,他當年參軍後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鬥時,戰爭已接近結束,所以他自謙地說,我們在朝鮮只趕上零打碎敲的收尾,沒有真正打過上甘嶺那樣的大仗⋯⋯但他的一句滿懷激情豪氣十足的話語,足實讓我們震撼:當時我們參軍到朝鮮打仗時,就從來沒有想到能活著回來!如今活到了九十多歲了,也是老天的照應吧,比起犧牲在戰場上的鄉親們,我算是知足了!
老人居住的屋子
葉青松這麼大年紀了,還辛勤勞作,能到地裡摘菜。
我們指著山後一座座聳立入雲的山問,打仗時那麼高的山你上過嗎?他豪邁的回答,沒有我們上不去的山。
葉青松後來娶妻生子,家裡生有一男四女。 子女都成家立業搬出去住了,日子過得都還不錯,老伴也八十多歲了,也許是每天寧靜的生活太過於平淡,兩個老人不時拌拌嘴、鬥鬥氣。看到他們兩個像兩個小孩子一樣較真,把我們都逗樂了。
我給老人拿了一點人民幣作為慰問,他連連推辭說,我們現在有國家的補助金的。
多麼可敬可愛的老兵啊!
我們告別葉老時,他頻頻地揮手,久久地久久地目送我們離去。
今年十月是抗美援朝戰爭七十周年紀念,謹以此文向全體或犧牲或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致以崇高的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