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遼寧丹東重訪英雄出徵地 鴨綠江畔尋訪英雄往事

2020-12-19 荊楚網

遊客在丹東鴨綠江上用望遠鏡眺望對面的朝鮮

無數英雄長眠於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鴨綠江上的遊船

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裡有張攝於武漢的照片,一位母親抱著孩子為抗美援朝募捐

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英烈榜上,對湖北烈士饒惠譚的介紹

遊客在丹東鴨綠江斷橋上撫今追昔,左側為中朝友誼橋,對面為朝鮮新義州

掃碼看視頻

楚天都市報特派記者 陳倩 張建林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王永勝 發自遼寧丹東

開欄的話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的今天,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跨過鴨綠江,走出國門,為正義而戰。

抗美援朝,一段以弱勝強、彪炳史冊的戰爭史,一場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偉大勝利。這場勝利,極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70年前,英雄保家衛國,血灑萬裡疆場。星霜屢移,70年後的今天,翻開這段歷史,英雄的故事仍刻骨銘心,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從未走遠。

今日起,本報推出《跨過鴨綠江——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型全媒體策劃。本組報導將探訪戰爭遺蹟,尋訪志願軍老兵,專訪史學專家,以此緬懷千千萬萬的志願軍烈士,致敬所有浴血奮戰的英雄!最可愛的人,祖國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這是一個註定改變歷史的時刻——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著祖國人民的重託,在夜幕的掩護下,按照預定計劃,從安東(今遼寧丹東)、長甸河口、集安(今屬吉林)三個口岸,跨過鴨綠江,秘密進入朝鮮戰場。從此,開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楚天都市報記者來到遼東英雄城丹東,探訪曾經的志願軍出發地,追尋抗美援朝前沿戰場的英雄往事。

1 一條江,承載中朝命運共同體

10月的丹東氣候宜人,鴨綠江邊遊人如織,對岸就是朝鮮的新義州。這是朝鮮為數不多允許外國人投資設廠的城市,隔江相望,依稀可見忙碌情景。

與世界上多數界河不同的是,作為中朝界河的鴨綠江,其水面由兩國共管,朝鮮的漁船和中國的遊船並行不悖。這條奔流入黃海的江河,承載的是中朝一衣帶水的命運共同體關係。每當東北亞政治棋局變化之際,這條江都會感受到時代的風雲際會。

1592年,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懷著稱霸東亞的野心,發起了對朝鮮的戰爭。朝鮮國土大半淪陷,國王逃到今天新義州附近,向明朝求援。明朝遼東總兵李如松等率軍從今天丹東境內渡過鴨綠江,這場持續六年的戰爭,最終以日本撤出朝鮮告終,此後三國維持了近300年的和平。

1894年,在明治維新中強大起來的日本,再次將目光對準了朝鮮,藉口鎮壓東學黨起義出兵朝鮮半島,再次與中國發生戰爭。彼時的中國,在經歷了「同光中興」近代工業的短暫繁榮後,國民生產總值已達日本的兩倍,但腐朽的大清帝國根本無法與帝國主義後起之秀抗衡,苦心經營多年的北洋水師在丹東大東溝海域的黃海大戰中失利,鎮守平壤的統帥葉志超更是望風而逃。甲午戰爭的失利,讓朝鮮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中國也進入了被帝國主義劃分勢力範圍的苦難歲月。

當歷史的時針轉到1950年時,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面對的是更加嚴峻的局面。國內,還面臨著解放西南國土和殘匪的戰鬥,和百廢待興的國民經濟;國際,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已經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甚至已多次侵入中國領空,對丹東浪頭機場、文物市場等地進行低空掃射和轟炸。面對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對手,這一次跨過鴨綠江的決定更加艱難,但也更加堅定。

2 一座城,成為抗美援朝大後方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這句話對經歷過疫情的武漢人並不陌生。但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早在數十年前,志願軍副司令員楊得志就將這句話送給了丹東人民。

和朝鮮一衣帶水的丹東,是志願軍出國作戰的出發地,也是抗美援朝的大後方。眾多的部隊從這裡出發,大量的軍需從這裡轉運,前線撤回的傷病員在這裡救治,這也使丹東成為了美軍攻擊的重要目標。

1951年4月7日,24架美國軍用飛機轟炸丹東市區和鴨綠江鐵路大橋上橋,炸毀2孔鋼梁,丹東鐵路分局立即組織職工和家屬會同志願軍官兵共1300餘人晝夜搶修。4月12日,31架美B—29轟炸機在40餘架戰鬥機掩護下,向丹東市三馬路投重磅炸彈9枚,炸毀三馬路古物市場,炸壞、炸毀1508間房屋,炸死99人,傷235人。

為了挽救朝鮮戰場的不利局面,美國甚至不顧國際法和戰爭準則,多次在丹東市上空投擲細菌彈,撒布帶有病毒的昆蟲和其他物體。為了對抗美國的細菌戰,丹東市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滅鼠滅蟲,打預防針,建傳染病醫院和隔離病房。毛澤東曾專門題寫一面「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的錦旗,授予丹東市寬甸縣,丹東也因此被譽為「無蠅城」。

丹東不僅是抗美援朝的大後方,也是志願軍空軍的前沿戰場。丹東浪頭機場、鳳城機場等,都曾是志願軍空軍的重要基地。85歲的老兵胡佐能,當時就是志願軍空軍的一名發報員。他還記得,初生的人民空軍為迅速彌補經驗的不足,由蘇聯空軍實行一對一的崗位教學,「飛行員教飛行員,發報員教發報員,哨兵培訓哨兵。」每次戰鬥之後,胡佐能都會和在機場等候的地勤人員一起,盼望著戰鷹凱旋。他現在都還記得那些「丹東上空的鷹」的名字:焦景文、張積慧、劉玉堤。

3 一座橋,連通前線後方大動脈

「70年了啊,當年我們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大橋,為保家衛國獻身。如今來橋上走走,憶苦思甜,紀念英雄和烈士們。」10月12日,在丹東鴨綠江斷橋上,一位拍錄抖音視頻的大爺,雙手端著手機,從斷橋上走過。

淺藍色的橋身、青褐色的鋼梁,這座歷經111年風吹日曬和戰火洗禮的「老人」,如今仍屹立在鴨綠江廣袤浩蕩的碧水之中。

丹東人把鴨綠江斷橋稱為「下橋」,把相鄰的中朝友誼橋稱為「上橋」。下橋1909年5月動工,1911年10月竣工,為當時日本殖民機構所建,並決定架設開閉梁式的鐵路橋,兩側為人行步道。上橋於1937年4月動工興建,1943年5月竣工,1990年10月中朝兩國商定更名為「中朝友誼橋」。

這一對相隔不過百米的姊妹橋,也成為抗美援朝戰爭中不可磨滅的時代符號。在上橋竣工後,下橋改為公路橋,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乘坐吉普車,正是從下橋奔赴朝鮮戰場。1950年11月8日至14日,美軍多次派出轟炸機轟炸,下橋被攔腰炸斷,朝方一側鋼梁落入水中,並有三座橋墩被炸塌。從中國一側走上斷橋,記者發現橋身上有多處彈孔和彈痕,不少橋身的邊角因被炮彈轟炸還變了形。

在下橋被炸毀後,上橋成為中國支援朝鮮前線的交通大動脈,美軍為切斷中方供給線,多次對大橋狂轟濫炸。但在鐵路職工和志願軍官兵一次次捨生忘死的搶修之下,這條炸不斷的鋼鐵大動脈直到朝鮮停戰,一直在發揮重要的作用。為躲避美軍空襲,當時的志願軍部隊和運輸車隊都是晚上通過,白天隱蔽。

在下橋中國一側的斷橋頭,7歲的劉祉墺穿著迷彩服,戴著紅軍帽,還拿著一把塑料的玩具槍,跟媽媽一起站在鴨綠江斷橋眺望不遠處的朝鮮。劉祉墺媽媽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我們都是丹東人,來到斷橋,除了帶孩子回顧歷史、增強愛國熱情以外,更重要的是讓他懂得如今的幸福來之不易。」

4 一座館,凝聚眾多的湖北記憶

今年9月19日,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新館開放,這座位於鴨綠江畔英華山上的紀念館,也是丹東最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之一。10月13日,楚天都市報記者來到紀念館,在其中找到了眾多屬於湖北的記憶元素。

在紀念館裡關於全國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展區,記者看到了一張拍攝於武漢的大幅照片,是一位抱著孩子的母親,為抗美援朝籌款募捐。在全國人民捐給志願軍戰士的日用品中,也能找到一條來自武漢的毛巾。

上甘嶺、黃繼光,還有小學課本中為人熟知的「一個蘋果」的故事,在紀念館中都有大量的雕像、實物以及場景重現。這些關鍵詞指向的,正是今天駐紮在湖北的空降兵某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由100面戰旗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旗方隊中,就有來自該部的「上甘嶺特功八連」和「黃繼光英雄連」兩面旗幟。志願軍官兵在坑道中分享一個蘋果的感人故事,則是志願軍十五軍45師135團5連的真實經歷。

在紀念館的英烈榜上,也有多名來自湖北的英烈。志願軍第23軍參謀長饒惠譚,是犧牲在朝鮮的4位軍級幹部之一。饒惠譚1915年3月出生於湖北大冶殷祖鎮南山村,1928年參加紅軍,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志願軍第23軍參謀長。1953年3月21日,第23軍指揮所遭到敵機輪番轟炸,饒惠譚壯烈犧牲,年僅38歲。

1955年,饒惠譚的遺骸從朝鮮遷回祖國,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在他的家鄉,饒惠譚故居被有關部門開闢為紅色教育基地。

出生於湖北京山的志願軍一級模範張益仁,在五次戰役中指揮兩個班擊毀5輛坦克,完成了掩護步兵衝擊的任務。這場在異國他鄉開展的保家衛國的戰爭中,有無數的荊楚兒女為之拋灑熱血,貢獻力量。

5 一座園,三位鄂籍烈士盼親人

記者採訪了解到,退役軍人事務部現已確認的抗美援朝烈士19萬多名,大部分安葬在朝鮮。只有少部分志願軍傷病員回國救治,因搶救或醫治無效而犧牲並安葬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遼寧省的瀋陽、丹東,吉林省的集安、通化等地,以及國內其他曾救治過志願軍傷員的相關地區。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是國內修建最早的志願軍烈士陵園,也是早期安葬志願軍烈土最多的陵園。

陵園管理所所長孫大力向記者介紹:「當時,志願軍後勤總醫院設在丹東,犧牲的重傷員和運輸途中犧牲的傷員就地安葬在丹東,犧牲的團以上幹部和著名戰鬥英雄運回國內的,最初也安葬在丹東。」

孫大力說,1951年5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歸國休整,在丹東市抗美朝烈士陵園現址修建了最早的志願軍烈士陵園,並修建了烈士紀念碑一座,當時安葬烈士400位,包括楊根思、黃繼光等著名戰鬥英雄。1951年8月,瀋陽修建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其後將一部分團以上幹部和著名戰鬥英雄遷往瀋陽。

孫大力告訴記者,丹東是志願軍出國作戰和歸國休整等活動最多的地方,也是救治志願軍傷病員最多的地方。

在丹東地區,記者發現,除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外,還有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振安區烈士陵園、振興區革命烈士陵園、寬甸縣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鳳城市烈士陵園、鳳城市大堡志願軍空軍烈士陵園等18處烈士陵園,其中寬甸縣就擁有6所烈士陵園。「可惜的是,園內安葬的部分烈士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家人。你們湖北也有,剛好拿給你們看看,幫忙找找。」孫大力拿出一本厚厚的登記冊。

登記冊上,是烈士僅有的信息:張汗華,湖北京山縣石橋河人,1951年11月15日犧牲,為志願軍某團團長;周啟明,石首先藕池區永達村人,當時是1師2團2營3連的;周治香,湖北天門人,志願軍某排排長。

據了解,丹東市尚未尋到親人的湖北籍志願軍烈士一共38人,其中丹東市烈士陵園3人,振安區烈士陵園9人,元寶區烈士陵園26人。當地有關部門曾多方尋找,但因為資料有限,一直未能找到烈士後人或親屬。

相關焦點

  • 漫步鴨綠江畔——濱州志願軍特等功臣程九齡名字刻在第四塊碑的第三排第十四名
    編者按:2014年,濱州日報社原副總編輯韓克順同志旅行至鴨綠江畔,寫下了文章《漫步鴨綠江畔》發表在當年的濱州日報上。這次旅行是韓克順同志無數次旅行中最難忘的一次,漫步鴨綠江畔,遙想志願軍戰士從這裡「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今日,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隆重召開的特殊日子裡,濱州網再次發布韓克順同志這篇2014年的文章,與讀者一起感受一份特別的激動。
  • 丹東「最不好惹」的公園,被稱為遼寧「寵兒」,耗資6000萬門票30
    文/專職無聊科主任(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你好,未來「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相信大家一定對這首歌詞耳熟能詳,這首歌是當年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在這場遠東戰役中,咱們的軍人出徵35萬,回來的卻不到6萬人,大好兒郎把生命留在了祖國的邊疆。雖然戰爭已經遠去,但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的戰火遺蹟留在了遼寧丹東,是當年那場戰爭的歷史見證。為了紀念革命先驅,遼寧省丹東市耗資6000萬修建了志願軍公園,現已正式開放。
  • 鴨綠江畔丹東:朝鮮餐廳美女服務員表演長鼓舞,驚豔全場
    鴨綠江畔中朝邊境遼寧丹東,一家朝鮮餐廳美女服務員表演的長鼓舞,驚豔全場!戚萬鵬/攝影朝鮮餐廳服務員在晚會上表演長鼓舞。鴨綠江畔遼寧丹東,與朝鮮新義州隔江相望。大多數國內遊客到丹東,最大的看點之一,就是隔江看朝鮮。戚萬鵬攝影朝鮮餐廳服務員在晚會上表演長鼓舞。
  • 丹東旅遊攻略 除了鴨綠江還有這些好玩的地方
    丹東被譽為「中國最大最美的邊境城市」,這裡是英雄城市,也有著異國風情,還是吃貨的天堂,一個去了絕對不會讓你後悔的地方。丹東有哪些必去的景點?鴨綠江斷橋這是丹東標誌性的一個景點,他見證了抗美援朝的歷史,當年美軍的轟炸讓這座橋成為了廢橋,不過依舊保留至今,在橋上就可以欣賞中朝兩岸的景色。
  • 遼寧丹東: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傳
    來源:經濟日報金秋時節,遼寧丹東鴨綠江畔遊客如織。「你們看那邊的斷橋上,當年戰爭留下的彈孔依然清晰。」丹東河口村旅遊接待中心經理郎鹹昆告訴遊客,丹東人民把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傳,現在已經深深根植到這座英雄城市的血脈中。
  • 英雄城市丹東
    志願軍戰歌歌詞是他們「發現」 的;羅盛教、邱少雲、黃繼光等「英雄兒女」是他們「發掘」的;有記者甚至還臨危指揮了戰鬥……他們為世人記錄報導了一段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也讓世人知道了鴨綠江邊的英雄城市——安東(現丹東)。 正是從那時起,新華社與丹東結下了不解之緣。
  • 旅行在遼寧丹東,走在鴨綠江斷橋邊是什麼體驗,朝鮮風味美食如何
    雅倫的旅行,環遊中國第51天,來到期待已久的邊境城市——遼寧丹東!說起丹東,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但大家一定知道鴨綠江。而丹東就是我國最大的邊境城市,隔著鴨綠江與朝鮮相望。而雅倫之所以會從海南自駕來到這麼遙遠的丹東旅行,是因為小時候最愛看的中央4套《遠方的家》邊疆行系列節目,讓我埋下了「邊疆遊」的種子。雖然昨晚在市區落腳,但心懷期待的我還是起了個大早,前往位於丹東市中心區域南側的鴨綠江畔。
  • 鴨綠江畔桃花盛開
    鴨綠江畔桃花盛開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2016年04月30日10:19 4月29日,一年一度的丹東河口桃花節正式啟幕,萬畝桃花爭相綻放迎接八方遊客。 春日暖陽下,丹東寬甸的萬畝桃林在鴨綠江邊靜靜展示著自己粉紅的嬌羞容顏。青山綠水之中,繁盛於枝頭的桃花芳菲爛漫、分外妖嬈,數隻蜜蜂在花叢中飛舞,追香逐蜜,構成了一幅美麗和諧的自然風景畫卷。 河口村黨委書記冉慶臣告訴記者,「五一」小長假期間是桃花最紅、最豔、最美的時候,也是觀賞桃花的最佳時機。
  • 遼寧旅遊:難忘的邊城丹東行(圖)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在舉國上下隆重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的日子裡,記者也不由得回顧起曾經前往遼寧邊境城市丹東瞻仰抗美援朝紀念館的一段難忘經歷。,記者隨愛車陽光遼東過大年自駕車之旅採風的第二站就是遼寧邊城丹東。
  • 靈秀丹東之戰爭的遺蹟,鴨綠江斷橋
    英雄城市的功勳章,鴨綠江斷橋遺址其實出門在外提到丹東,很多人都不知道在那,可要是說抗美援朝「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時,那就會露出恍然的表情:「原來那裡就是丹東啊」,而鴨綠江斷橋正是英雄的紅色城市丹東的
  • 漫步丹東鴨綠江廣場,遙想抗美援朝烽火,看東北老鄉才藝表演
    我想起了我們去年6月中旬,一行14人驅車近1500公裡,到達遼寧丹東,開始了環鴨綠江十日之旅。鴨綠江斷橋紅色景區,作為環鴨綠江第一站,目的就是重溫69年前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始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壯麗之舉。
  • 抹不去的紅色記憶——鴨綠江斷橋今昔
    奔流不息的鴨綠江水,承載著多少生命的軌跡。氣勢宏偉的鴨綠江斷橋,書寫著無窮無盡的滄桑。撫摩著那些鋼筋鐵骨上的累累彈痕,俯視著斷橋下靜靜流淌的江水,於無聲處聆聽著歷史的聲音。  浩浩江水,滔滔往事,歲月不能湮沒記憶,更抹不去歷史的痕跡。鴨綠江斷橋至今還傲然屹立於鴨綠江的萬頃波濤之中。
  • 英雄只解沙場勇
    鴨綠江邊鼙鼓急,長津湖畔旆旌寒。丈夫許國心長系,烈士操戈血已幹。永憶崢嶸橋首望,硝煙散盡酹平安。「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深秋,傍晚,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斷橋旁邊的廣場上,一群市民身著志願軍服裝整齊列隊,唱起嘹亮的志願軍戰歌。
  • 遼寧丹東最好玩景點,鴨綠江風景區上榜,你去過幾個?
    遼寧省地大物博,城市眾多,眾多遼寧城市裡,丹東是個旅遊資源豐富的城市,這裡已經形成了東北亞經濟圈,經濟發達,港口眾多。丹東還是遼寧的沿海開放城市,交通發達,如果想去丹東旅行,有多種交通方式可供選擇。美麗又有魅力的丹東,有哪些好玩的景點?
  • 丹東—綠江村:鴨綠江沿江自駕行記一
    如果你只有一周左右的假期,又不想開車太累,還想擁有一次不遠不近的自駕旅行,那麼,沿鴨綠江逆流而上,穿越遼寧、吉林兩省,直至長白山西坡這條自駕路線,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此外,鴨綠江還是中國和朝鮮兩國的界河,沿鴨綠江逆流而上的自駕之行,也是中朝兩國邊境的自駕之行。行駛在這條線路上,飽覽山水之餘,你還可以近距離、一路感受對岸朝鮮的國情民風,體察朝鮮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從丹東市區出發,你會經過鴨綠江斷橋景區、當年八路軍抗美援朝過江浮橋遺址等景點,一路沿江逆流而上,飽覽沿途大美自然風光。
  • 《金剛川》取景地丹東,神秘的邊境小城
    不過電影的取景地並不位於金剛川的所在地韓國,而是在丹東的鳳城市雞冠山鎮白菜地村,寬甸黃椅山、青椅山,振安區湯山城鎮岔溝等地取景拍攝。一直以來,丹東似乎都在靠著隔江的神秘他者,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作為中國遊客進入朝鮮的重要一站,這裡充斥著朝鮮遊的吆喝聲與不辯真假的朝鮮紀念品。 如今,朝鮮遊暫停,一眾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劇陸續殺青……現在正是重新認識丹東的好機會。
  • 遼寧丹東鴨綠江上的斷橋
    此斷橋非彼斷橋之前的兩次遼寧行都只是短暫的停留並未能有機會走入丹東了解這座城市,此次有幸跟著樂途網來到了久負盛名的神秘邊境城市丹東,圓了一個小小的夢。為了一座城我來到了遼寧,為了一座斷橋和一條江我卻來到了這座城。這又是何等的情懷?
  • 遼寧丹東唯一的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千瘡百孔,卻見證了中朝友誼
    遼寧丹東位於我國的邊境,與韓國的新義州隔鴨綠江相望。在鴨綠江上有兩座橋,一座叫中朝友誼橋,一座叫鴨綠江斷橋。其中的鴨綠江大橋為日軍在20世紀初侵略我國時強行修建的,隨後無能的清政府根據《通商行船續訂條約》實行安東(丹東舊稱)開埠。而在抗美援朝期間,美軍為了阻止中方過江,炸毀了這座橋梁,遂成了今天遊客們看到的鴨綠江斷橋。這座斷橋亦是丹東唯一的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千瘡百孔,卻見證了中朝兩國的友誼。
  • 紀念偉大的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我專程來丹東看看當年的英雄城市
    我迎著秋風一路順風來到了英雄的城市丹東,當年我們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的鴨綠江大橋頭旁邊,斷橋仿佛是一位屹立江中的歷史老人,憑弔和銘記著 中國 人民志願軍的英雄業跡。看著雄壯的大橋我腦海裡回憶起了英雄兒女電影裡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