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在舉國上下隆重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的日子裡,記者也不由得回顧起曾經前往遼寧邊境城市丹東瞻仰抗美援朝紀念館的一段難忘經歷。
車隊前往丹東(攝影:馮贛勇)
那是2009年1月31日大年初六的上午,記者隨愛車陽光遼東過大年自駕車之旅採風的第二站就是遼寧邊城丹東。車隊在車遊大連濱海路後駛出大連市區進入丹大高速公路。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行程,車隊從距離終點丹東的前一站東港駛出,沿鴨綠江大道向丹東進發。
鴨綠江風光(攝影:馮贛勇)
丹東,原名「安東」,源於唐代設置的安東督護府。一直以來是遼東的邊陲重鎮和軍事要地。1907年,清政府開放安東為貿易港,開港後,民族工商業興起,城市經濟迅速崛起,成為遼寧、吉林東部的物資集散地和出海口。
鴨綠江大道(攝影:馮贛勇)
1945年,安東市成為遼東省省會。20世紀50年代初,這裡因韓戰而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城市。1965年,改名為「丹東」, 含義是「紅色東方之城」。作為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和最北的沿海城市,丹東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珍貴的歷史文化,是一座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名城。
車隊進入丹東(攝影:馮贛勇)
上個世紀的1950年,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由麻扶搖作詞、周巍峙作曲的一首「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激勵了祖國無數英雄兒女為保家衛國,與兄弟的朝鮮人民並肩作戰,同仇敵愾。當時的歌曲詞作者麻扶搖年僅23歲,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炮1師5連的政治指導員。曲作者周巍峙,當時任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創作這首歌曲時也才34歲。
鴨綠江畔留影(攝影:張寶文)
平靜的鴨綠江由此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作為中、朝兩國的友好界河,硝煙散去的鴨綠江沿岸,眾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不勝枚舉,有浩瀚秀美的水豐湖,有雄峙江畔的虎山長城,有彈痕累累的鴨綠江大橋,還有我國1.8萬公裡大陸海岸線最北端的江海分界線等。
中朝邊境線(攝影:馮贛勇)
自駕車隊進入丹東的起點東港是鴨綠江流入黃海的入海口。從這裡沿鴨綠江是一條從西向東長達63公裡的城市公路,原被稱為濱江路。因這條分別為濱江東、中、西三名的公路沿中朝邊境線的鴨綠江而建,所以現在人們通常稱其為鴨綠江大道。
虎山長城門樓(攝影:馮贛勇)
鴨綠江大道於2006年8月通車,東起中國萬裡長城的東端起點虎山長城,西至我國萬裏海疆北端大東港鴨綠江入海口。沿線景點眾多,東有虎山長城,中有鴨綠江大橋、濱江公園、月亮島,西有浪頭港、大東港、鴨綠江口溼地。因路隨江走,江伴路行,異國風光一覽無餘,成為繼中朝友誼橋之後,丹東市又一標誌性建築工程,同時也是一條典型的江海景觀路。
紀念館前留影(攝影:馮贛勇)
車隊於中午時分抵達丹東,午飯後車友們首先前往抗美援朝紀念館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始建於1958年,館名由郭沫若題寫。它位於錦江山西麓,由紀念塔、陳列館、全景畫館三大主體建築組成。
雄偉的紀念塔(攝影:馮贛勇)
紀念塔氣勢宏偉,莊嚴肅穆,總高53米、象徵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三層樓的陳列館設有10個展室,陳列著500餘幅珍貴照片和1000餘件文物,再現了當年抗美援朝戰爭的宏偉場面。
記者在紀念館前(攝影:曹群)
全景畫館高24米,直徑44米,綜合動用現代科技手段,將繪畫、塑型與燈光、音響融為一體、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扭轉朝鮮戰局「清川江畔圍殲戰」的歷史場面、畫面高18米,周長132米,站在電動轉椅看臺上,可以在藝術欣賞中,領略到當年這場戰爭的宏偉氣勢和志願軍戰士的英雄氣概。
全景畫一角(攝影:馮贛勇)
整個全景畫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令人震撼,將那場戰爭激戰慘烈的歷史場面景象通過藝術形式鮮活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視覺衝擊感極為強烈。其中很多的場面都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巨型圓雕像(攝影:馮贛勇)
陳列館的平面布局呈品字形的三層建築,建築面積5800平方米,樓高19.4米,上有5個民族風格的小亭,外牆為灰白花崗巖剁斧石貼面。陳列館的中央為序廳,序廳的正面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浮雕群像為背景,正中是毛澤東和彭德懷的巨型圓雕像,兩側分別是志願軍戰歌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同志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命令。
瞻仰紀念館(攝影:馮贛勇)
抗美援朝紀念館以抗美援朝戰爭史為基本陳列。文物收藏分為兩大系列,即抗美援朝文物和歷史文物。現收藏抗美援朝文物12l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7件,如原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同志的一級自由獨立勳章、平壤以北道路調查材料和朝鮮交通調查圖;志願軍參謀長解放同志在談判時期使用的照相機;志願軍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同志的一級國旗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第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同志的一級國旗勳章、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同志的卡賓槍;魏巍同志的《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手稿等等。
裝備室外展(攝影:馮贛勇)
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使車友們感觸頗深。不少青年朋友雖然知道這段歷史,但並不十分了解整個戰爭的始末,然而通過身著志願軍軍裝的解說員聲情並茂的講解及館中翔實的文物史料,終於對這場戰爭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可謂獲益匪淺。有的車友還在紀念館購買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章留作永久的珍藏和紀念。
虎山風景導示牌(攝影:馮贛勇)
結束了抗美援朝紀念館的瞻仰,車隊驅車前往虎山長城風景區。虎山長城是我國明長城東端起點。位於距丹東市20公裡處,南臨中朝界河鴨綠江,隔江與朝鮮的於赤島和古城義洲相望。
虎山雕像(攝影:馮贛勇)
距考古專家考證,虎山長城大約始建於500多年前的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上世紀90年代初,經羅哲文等一大批長城專家學者實地考察認定為萬裡長城東端起點,這一發現使我國萬裡長城延長了1000多公裡,使教科書中的傳統說法得以改寫,並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並認定其為明代萬裡長城的東端起點。長城以虎山長城為起點,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陝西、寧夏、最後抵甘肅嘉峪關。
虎山長城腳下(攝影:馮贛勇)
資料記載:虎山原名馬耳山,因兩個並排高聳山峰,狀似兩隻豎立的虎耳,亦稱虎耳山,至清代演化為今日的虎山,虎山突起於鴨綠江邊,平地孤聳,視野開闊,對岸朝鮮的田地、房屋一覽無餘。虎山面積四平方公裡,主峰高146.3米,峰頂是萬裡長城的第一個峰火臺。站在峰火臺上環顧四周,朝鮮的義州城、中國的馬市沙洲和連接丹東與新義州的鴨綠江大橋清晰可見。羅哲文先生有詩云「鴨綠清江水,巍巍虎山頭。長城從茲始,萬裡壯神州」 。
虎山長城(攝影:馮贛勇)
進入虎山風景區,一面是坐北朝南的虎山長城箭樓,城樓上的「虎山長城」四個大字由羅哲文先生題寫。城樓下方一側是進入長城的入口。從這裡拾級而上,可一直順長城步道從北向南走完現已修好的整個虎山長城段。
在中朝邊境線(攝影:馮贛勇)
面向東南的一條小路通向中朝邊境。車友們首先順著小路來到鴨綠江邊的「一步跨」景點。所謂「一步跨」,顧名思義是指在此的中朝邊境之間只是一條不寬的小河溝,這裡是鴨綠江的支流,枯水時節,只一步就可從中國跨到朝鮮。如今這裡已成為來丹東旅遊者們必到的景點。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卻很有意思,突出體現了作為邊城丹東的中朝邊境遊的特色。在「一步跨」石碑旁還有兩塊「咫尺」的石碑,意為這裡與朝鮮近在咫尺。
一步跨留影(攝影:馮贛勇)
虎山風景區作為鴨綠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現已建成長城主體1200多延長米,新建了棧道、索橋、人工瀑布等諸多景點和配套基礎設施。虎山附近有漢代城池西安平縣遺址和中日、日俄古戰場遺址。
落日餘暉(攝影:馮贛勇)
目前,丹東至虎山的水上遊覽線路已經開通,這裡將建設民俗村、邊貿市場、長城博物館、美食街等。現已完工的虎山長城二期修復工程,重修了虎山長城的標誌性建築過街樓和600延長米的長城主體、敵樓兩座、獨立烽火臺和明長城東端起點的第一臺--邦山臺,所有設計全部由長城學會專家負責。景區內還有高句麗古城遺址,對岸有朝鮮統軍亭、薛禮廟等。
虎山長城碉樓(攝影:馮贛勇)
記者隨車友們從一步跨景點出來後來到箭樓腳下的長城入口登長城,來到九號空心敵樓,順樓內石梯攀上頂樓。從這裡向四面遠眺,頓感心曠神怡,虎山風光盡收眼底。西南方是蜿蜒綿長曲折而上的長城,東南是近在咫尺的中朝邊境界河,西北則是夕陽映照下的群山、村莊、田野。
霧色中的斷橋(攝影:馮贛勇)
丹東第二天的行程是乘遊船觀光鴨綠江與鴨綠江斷橋。2月1日初七一早車友們驅車來到江邊。登上「畫中遊」號遊船開始暢遊鴨綠江。
鴨綠江畔留影(攝影:張寶文)
鴨綠江因為水的顏色而得名,碧綠的江水,猶如雄鴨脖頸的瑩綠,先人們便稱其為鴨綠江,沿襲至今。在早以前,鴨綠江的古稱為馬訾水。鴨綠江古稱壩水,漢稱為訾水,唐朝始稱鴨綠江,因其水色青綠、恰如鴨頭而得名。
遊江前合影(攝影:馮贛勇)
鴨綠江發源於吉林省長白山南麓,流經長白、集安、寬甸、丹東等地,向南注入黃海,全長795公裡,是中朝兩國的界河。鴨綠江流經丹東市約300公裡。此段江面寬闊,兩岸風光秀麗。
眺望朝鮮新義州(攝影:馮贛勇)
遊船離開碼頭首先向東,從鴨綠江上的兩座大橋下穿過,此時人們可以近距離地從下向上仰望觀賞兩座大橋的風姿。之後遊船折返一直向西行,從遊船上向對岸望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平安北道道會(相當於省會)新義州市歷歷在目。整個遊江過程大約為40分鐘左右。
斷橋頭日曆雕塑(攝影:馮贛勇)
遊江結束登岸後,車友們來到鴨綠江斷橋參觀。鴨綠江上造橋的歷史很早,可上溯到遼代,20世紀初,鴨綠江上始建鐵橋,先後在丹東和朝鮮新義州之間建了兩座。第一座即現被稱為「鴨綠江斷橋」的建於1909年,是座開閉式橋梁。韓戰中被美國飛機炸毀,橋墩至今猶存,現闢有斷橋遊覽區。
鴨綠江斷橋遺址(攝影:馮贛勇)
第二座橋建於1940年,為鐵路、公路兩用橋,全長940米,屬中朝兩國共管。它是中朝兩國的交通要道,也是遊人觀光覽勝的景觀。
志願軍雕像群(攝影:馮贛勇)
車友們進入鴨綠江斷橋景區,首先看到的是立於橋頭的一座炮樓,它於1928年日本修建,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見證。經過炮樓登上斷橋,北面是一座志願軍的雕像群,正中間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元帥。
「斷橋」橋頭(攝影:馮贛勇)
南面橋頭正上方的「鴨綠江斷橋」五個大字為遲浩田將軍題寫。從這裡走上大橋能一直來到斷橋處。在大橋兩邊的鋼架上,有兩組很完整的《斷橋史話》與《戰爭與橋梁》的展板圖文並茂。
斷橋上的彈孔(攝影:馮贛勇)
遊客在此不僅能了解斷橋歷史,還能眺望中朝兩岸秀美風光。特別是通過斷橋上當年被美國槍炮留下的累累彈痕以及斷橋石礅的歷史遺蹟,使人不由自主地追思過去的戰爭歲月,從而激發自己的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
斷橋上的機槍(攝影:馮贛勇)
1953年7月27日,美國侵略者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從此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從朝鮮全部撤出,從鴨綠江大橋凱旋迴國,大橋頭的「凱旋門」前,安東人民熱烈歡迎光榮的志願軍。
者斷橋留影(攝影:曹群)
戰爭勝利後,朝鮮將第一大橋所屬6孔殘骸拆除,而我國所屬4孔殘橋帶著累累傷痕,傲然屹立於鴨綠江上,供人憑弔,撫今追昔,無聲地提醒著人們永遠不忘那段歷史。
鴨綠江紀念石(攝影:馮贛勇)
瞻仰抗美援朝紀念館,參觀鴨綠江斷橋,令記者一行多角度地了解與回顧了抗美援朝戰爭一段歷史,使此行的遼東過大年邊城丹東行十分有意義。車友們為此也都受到了一次難忘的愛國主義教育,真是不虛此行。(圖文:馮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