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2020-12-12 數據禾

浙江省浙江,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安徽、江西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浙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複雜,山脈自西南向東北成大致平行的三支。地跨錢塘江、甌江、靈江、苕溪、甬江、飛雲江、鰲江、曹娥江八大水系,由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島嶼構成。浙江省地處亞熱帶中部,屬季風性溼潤氣候。浙江省植被資源在3000種以上,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45種;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123種動物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通過長期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管理制度,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分類分區分級分部門」管理制度。【分類】我國自然保護區一般按主要保護對象的不同分為生態系統、野生生物和自然遺蹟三大類別9種類型。【分級】按事權劃分原則,我國自然保護區分為4級:國家級、省(自治區、直轄市)級、市(自治州)級、縣(自治縣、旗、縣級市)級。【分區】在自然保護區內部按照主導功能性差異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分別對各功能區實施不同的管理政策。【分部門】我國自然保護區採用綜合管理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數據禾(databox.store)根據浙江省環保廳、林業廳、農業廳、國土廳等部門發布的自然保護區名錄,以及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圖,收集截止2018年1月的浙江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本底資料。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CGCS2000)下,基於高解析度衛星影像,通過圖上同名點的地理匹配,以及經緯網格間的誤差計算,實現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圖與衛星影像之間的地理配準。然後,對每個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及實驗區進行面狀要素矢量化。最後,對面狀要素進行拓撲檢查,修改合格後,完成浙江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空間分布數據的製作,共計1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臨安市西北部,主峰仙人頂海拔1506米,地處中亞熱帶北緣,植物種類豐富、區系起源古老、孑遺植物多、區系成分複雜、特有植物和珍稀植物多。屬中型野生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銀杏、連香樹、鵝掌楸等珍稀瀕危植物。199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天目山是華東地區眾多高校的生物學野外實習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以大樹王國著稱的旅遊勝地。

(2)浙江南麂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於浙江溫州市平陽縣東南海域,距鰲江港56千米,離臺灣島約150千米。區域總面積201.06平方千米,陸域面積11.3平方千米,由大小52個島嶼組成。1998年12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南麂列島加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有貝類403種、藻類174種,佔中國海洋貝藻類總數的20%以上,被譽為「貝藻王國」,生活在潮間帶中的貝類,是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

(3)浙江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泰順縣西北部,西連福建省壽寧,北接浙江省景寧,距離溫州市245公裡,處中亞熱帶南北亞帶分界上,是中國瀕臨東海最近的森林生態與野生動物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山峻地廣、複雜的地形地貌及原始森林構成了多種獨特的自然景觀。主要保護對象為我國特產珍禽、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及典型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是我國黃腹角雉專項保護區和唯一的保種基地。

(4)浙江臨安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區位於浙江省臨安市境內,總面積10800公頃,保護區由龍塘山、千頃塘和順溪塢三個部分組成。區內地勢高差大,地質切割、侵蝕作用強烈,發育著典型的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植被垂直分帶明顯,生物資源具有古老性、多樣性等特徵,是我國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帶難得的保存完好的生物基因庫。主要保護對象為東南沿海季風區中山丘陵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5)浙江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開化縣城西北30公裡處的蘇莊境內,距縣城30公裡,與江西省婺源縣毗連。因其山畔有田,山中深處有古森林,林中有古田廟,故名古田山。屬《廣興》一書所記的「東南之名勝,為七十二洞天之一」。山上林木蔥蘢,遮天蓋日,天然次生林發育完好,有「浙西興安嶺」之稱。主要保護對象是中國特有的世界珍稀瀕危物種白頸長尾雉、黑麂及其原生態的森林生態系統。

(6)浙江鳳陽山—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西南部龍泉市、慶元縣境內,地處浙閩山地,主峰霧林山海拔1856.7米,被譽為「百山之祖」,是浙江省第二高峰。氣候具有典型的中亞熱帶特徵,森林植被保存較好,植物區系具古老、複雜、特有、過渡等特點。主要保護對象為中亞熱帶溼潤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

(7)浙江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閩、贛三省毗鄰地帶的遂昌縣西南部,與福建浦城、浙江龍泉接壤,屬武夷山系仙霞嶺的一個分支,九龍山主峰海拔1724m,為浙江第四高峰。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黑麂、黃腹角雉、伯樂樹、南方紅豆杉、典型的地帶性植被類型,屬森林和野生生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8)浙江象山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舟山群島最南端。自然保護區以曼氏無針烏賊、大黃魚、以黑嘴端鳳頭燕鷗為主的繁殖鳥類和江豚的繁衍過程以及與之相關的海洋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屬於海洋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這裡棲息著一種「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目前全球數量不過百隻,被視為「鳥中大熊貓」。

(9)浙江大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磐安縣縣城安文鎮中部,主峰大盤山海拔1245米,是浙江名山和浙東祖山,是錢塘江、甌江、靈江三大水系主要支流的發源地。自然保護區地處浙江植物多樣性保護區域——以括蒼山為中心的浙東山區和以天台山為中心的浙東丘陵區域的毗鄰地帶,是南北植物匯流之區,區內植物種類豐富而複雜,區系具有暖溫帶和亞熱帶兩個類型成分相互滲透的特點。保護區以珍稀瀕危藥用植物和道地藥材種質資源及其原生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是中國東部藥用植物野生種或近緣種最重要的種質資源庫。

(10)浙江長興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長興縣槐坎鄉葆青山南麓,呈東西向不規則狹長條帶狀,北靠青塘山。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全球二疊至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長興階層型剖面及古生物化石。自然保護區既是浙江省長興縣煤山二疊系-三疊系之間的界線,又是古生界與中生界的分界,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剖面中有二個金釘子的地層剖面,也是中國唯一一個斷代金釘子。

(11)浙江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安吉縣西南端,為黃浦江源頭,主峰龍王峰海拔1587.4米,為浙北第一高峰,與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毗連。保護區屬於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安吉小鯢是小鯢科小鯢屬的兩棲動物,也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全球只有安吉的龍王山發現過安吉小鯢。它是稀少而珍貴的成員——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出的十大極度瀕危動植物名單上,它與熊貓、揚子鱷一同榜上有名,目前只有300條左右。

相關焦點

  • 內蒙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內蒙古自治區從東到西分布有大興安嶺原始林區和11片次生林區,以及長期建設形成的人工林區。內蒙古自治區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有2351種,獸類24科114種,鳥類51科365種。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通過長期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管理制度,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分類分區分級分部門」管理制度。
  • 福建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最後,對面狀要素進行拓撲檢查,修改合格後,完成福建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數據的製作,共計1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福建省將樂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將樂縣西南部,為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類型為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 廣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最後,對面狀要素進行拓撲檢查,修改合格後,完成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數據的製作,共計2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地處廣西中南部,地處北回歸線上,總面積16994公頃。
  • 陝西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CGCS2000)下,基於高解析度衛星影像,通過圖上同名點的地理匹配,以及經緯網格間的誤差計算,實現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圖與衛星影像之間的地理配準。然後,對每個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及實驗區進行面狀要素矢量化。最後,對面狀要素進行拓撲檢查,修改合格後,完成陝西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數據的製作,共計2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海南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最後,對面狀要素進行拓撲檢查,修改合格後,完成海南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數據的製作,共計1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口市美蘭區演豐鎮,地處海南省東北部,屬溼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 內蒙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內蒙古自治區從東到西分布有大興安嶺原始林區和11片次生林區,以及長期建設形成的人工林區。內蒙古自治區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有2351種,獸類24科114種,鳥類51科365種。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通過長期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管理制度,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分類分區分級分部門」管理制度。
  • 河南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分區】在自然保護區內部按照主導功能性差異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分別對各功能區實施不同的管理政策。【分部門】我國自然保護區採用綜合管理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數據禾(databox.store)根據河南省環保廳、林業廳、農業廳、國土廳等部門發布的自然保護區名錄,以及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圖,收集截止2018年1月的河南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本底資料。
  • 甘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最後,對面狀要素進行拓撲檢查,修改合格後,完成甘肅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數據的製作,共計2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黃河流域湟水之主要支流大通河中下遊,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47930公頃。
  • 河北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及功能區劃
    根據河北省環保廳、林業廳、農業廳、國土廳等部門發布的自然保護區名錄,以及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圖,收集截止2018年3月的河北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本底資料。最後,對面狀要素進行拓撲檢查,修改合格後,完成河北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空間分布數據的製作,共計1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浙江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植物新種浙南木樨
    浙南木樨 劉西 攝記者22日獲悉,浙江省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日前發現植物新種——浙南木犀。在此之前,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和烏巖嶺管理中心的科研人員在參與浙江省野生植物資源調查過程中,發現了浙江南部地區1種木犀屬植物,經查對文獻、標本和定點觀察比較研究,確認系植物新種。
  • 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赤頸鶇
    近日,黑龍江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野生動植物調查監測過程中意外發現了眉紋和脖頸都是紅色的鳥兒。經保護區專家鑑定為成年雄性赤頸鶇,為旅鳥。據《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記載,赤頸鶇一般棲息於繁殖在西伯利亞的開闊針葉林間。
  • 中國新增22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全國已達265個
    新華網北京2月23日電 經國務院批准,我國在山西、內蒙古等17個省、自治區新建了22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此,我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達265個,總面積9185.1萬公頃,約佔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9.6%。
  • 江西馬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的生物不一般
    我們第八站來到了位於撫州資溪的馬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頭山自然保護區於1984年劃建南方紅豆杉保護點, 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上海市自然保護區分布及功能區劃
    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僅分布於大金山島和佘山等局部地區,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灘地和港汊。野生動物種類已十分稀少,水產資源豐富,共有魚類177屬226種,其中淡水魚171種,海水魚55種。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蹟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從級別上,自然保護區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從空間構成上,自然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
  • 呼倫貝爾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遊攻略 附介紹
    呼倫貝爾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置及介紹: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山脈西坡北部的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少有的區內無人定居的自然保護區。「汗馬」源自鄂溫克語,意為激流河的源頭,額爾古納河的重要支流—激流河就發源於此。
  • 湖南都龐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新記錄種——綠翅金鳩
    紅網時刻永州9月25日訊(通訊員 秦唯峰 吳炳賢)近日,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動物學雜誌》第五期刊出,湖南都龐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一種斑鳩被確認為湖南省新記錄種綠翅金鳩。湖南省新紀錄種即在湖南首次發現該物種,對於研究物種的分類、進化、生態具有重要價值。
  • 黑龍江三環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172隻"鳥中熊貓"
    黑龍江三環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172隻"鳥中熊貓"  人民網哈爾濱2月28日電 近日,地處黑龍江省富錦市東南部的三環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開展冬季調查時監測到172隻震旦鴉雀。震旦鴉雀有「鳥中熊貓」之稱,此次三環泡自然保護區發現172隻實屬罕見。
  • 內蒙西鄂爾多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西鄂爾多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託克旗西部和烏海市境內,屬荒漠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 走進貴州寬闊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尋找黑葉猴!
    4 月 14 日開始,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進入貴州寬闊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尋找黑葉猴。在這個保護區周邊的一些村莊,很多村民的手機裡,都保存著黑葉猴群活動的畫面。貴州寬闊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綏陽縣,處於大婁山區,是烏江一級支流芙蓉江的主要發源地。面積龐大、原生性強的亮葉水青岡,是這裡最常見的植物之一,與珙桐等瀕危植物伴生。不僅如此,這裡還分布著黑葉猴、紅腹錦雞、鴛鴦等保護動物。
  • 四川雪寶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藏區苯教七大神山之一
    四川雪寶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質地貌景觀豐富,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是連接岷山山系大熊貓走廊帶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這裡既被登山者視為人生挑戰目標之一,也是藏區苯教七大神山之一,更是所有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保護區中最高的,同時還擁有國內最大的珙桐分布區,其生物多樣性在國內眾多保護區中也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