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水利部8月14日消息,編號為「長江2020年第4號洪水」來襲,長江上遊幹流流量漲至50900立方米每秒。可以說,今年的洪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6月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地區發生了多輪強降雨,造成了多地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僅一個月時間,全國範圍內已經有16個省份的198條河流,發生了超過警戒線以上的洪水。
武漢最高水位更是一度達到28.77米,位列歷史第四高位,距1998年的29.43米相差不足1米。那麼,位於長江上遊的三峽大壩為什麼沒有發揮出人們預想的效果呢?對此很多人開始對三峽大壩產生質疑。
在今年這次洪水中,三峽大壩真的沒有發揮出它的作用嗎?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恰當的,原因有三:
一、三峽大壩的承載能力再強也有上限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大壩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量221.5億立方米。很多人提起,三峽大壩設計之初不是要防千年洪水,萬年洪水嗎,怎麼連一個歷史第四水位都防不住,豈不是花瓶擺設?
但我們要知道,再強的大壩,也有它的極限、上限,也就是說,三峽大壩最多能蓄洪221.5億立方米,而這對於南方地區連綿不絕的暴雨、特大暴雨來說,用不了多久就給灌滿了。
那還要三峽有啥用呢?
可以這麼說,假如沒有三峽大壩,武漢現在不會這麼安然,雖然武漢防洪形勢壓力很大,水位一度逼近98年洪水線,但仍處在可控範圍內。
二、三峽大壩已經超水平完成了它的蓄洪使命
三峽大壩的防洪原理很簡單,就是在雨量集中洪水較大的時候蓄洪,並在雨量較小洪水減退時及時洩洪,以騰出更多空間進行下一波蓄洪準備。
如果在今年這輪強降雨中沒有三峽大壩攔截部分洪水,長江中下遊的洪災將會比現在嚴重得多。
比如今年重慶、四川、湖北等地發生的洪水,大部分都被三峽給攔下了,而後再進行分時段洩洪,這大大緩解了三峽大壩以下地區的防洪壓力,才使得今年的洪水總體可控。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三峽蓄洪,洪水肆意泛濫,那麼,位於長江出海口的上海,將變成一片汪洋,後果難以想像。
三、降雨集中在三峽以下的地區,大壩也無能為力
三峽大壩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境內,而今年我國強降雨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遊的鄂東、贛北、皖南和浙西等地,均在三峽大壩以東。
以下是6月1日至7月21日全國降水量分布圖:
可以明顯看到,6、7月份全國大部分降水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地區,而長江的水是自西向東流的,大壩只能攔截它上遊的洪水,你讓它去攔截下遊的洪水,或者讓洪水改變流向,這不是難為三峽大壩嗎?
那些質疑三峽大壩防洪能力的朋友,請你先看看中國地圖,這種缺乏基本常識的無端指責,你讓大壩也很無奈啊!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喜歡的小夥伴記得點讚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