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洪水肆虐,三峽大壩洩洪壓力有多大?會潰壩嗎?

2021-01-12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撰稿人 王亦楠

今年夏季汛期,長江上中下遊都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我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也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中國經濟周刊》特別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中國三峽集團總工程師張曙光、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副司長王章立、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王亦楠等專家,回答公眾關切,推出「三峽三問」專題報導。今天刊發的是「三峽三問」之「一」。

每年汛期來臨,關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就會有各種傳言。比如去年6月,一張「谷歌衛星拍攝到三峽大壩已經變形」的照片在網上瘋傳。儘管衛星遙感等專業領域的專家已經出面解答 「大壩變形」 是谷歌衛星影像自身的技術性問題所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還用「牛刀殺雞」的方式,拿出「高分六號」衛星在三峽大壩上空直接拍攝的完整照片,證明「大壩筆直、安然無恙」。

但今年汛期,網上又流傳關於三峽大壩「變形」「潰壩」的新說法:「三峽大壩是豆腐渣工程」「三峽大壩即將潰堤」……這與往年流傳的「大壩已經變形,一旦潰壩,半個中國將生靈塗炭」「三峽大壩一直在走動,因為混凝土壩塊是一段段擺在基巖上的,受壓力和溫度影響,必然會發生不同的形變和位移」「三峽大壩已經出現裂縫」等等如出一轍。這些網上傳言引發公眾關注,造成極大恐慌。

那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到底如何?能否扛住超大洪水的衝擊?既然國內外均有潰壩的災難案例,那麼三峽大壩會不會潰壩呢?

大壩的安全標準按抵禦「萬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而設計;

大壩混凝土至少500年不會有問題

「三峽壩體本身的安全性沒有任何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與水資源學家王浩對《中國經濟周刊》說。他的論斷依據是:第一,大壩本身是按照能抵禦「萬年一遇」的超大洪水而設計。有水文證據可借鑑推演的長江歷史最大洪水發生在1870年,洪峰流量高達10.5萬立方米/秒。三峽大壩的安全標準按抵禦「萬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而設計,即使在洪峰流量高達12.43萬立方米/秒(這樣大的洪水在三峽地區歷史記載上從未發生過)的衝擊下,大壩本身仍能安然無恙。第二,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是最結實的壩型,不僅不怕長期浸水,其抗壓能力反而會在100年內水越泡越結實。實測結果也表明,已經蓄水17年的三峽大壩,目前的混凝土抗壓能力已由當初設計的25兆帕,升至目前的43兆帕,遠遠超出了設計標準。混凝土重力壩不怕洪水漫頂,又有23個洩洪深孔和22個洩洪表孔,有超強洩洪能力,就更不怕超大洪水的來襲了。

中國三峽集團總工程師張曙光分析說:從內在因素講,壩體壽命主要取決於混凝土質量。三峽大壩從設計規範、原材料把關到施工管理,都按國家最高標準執行,且在「混凝土抗凍性標號」等直接決定大壩壽命的很多重要參數選擇上,嚴苛程度遠遠超過了三峽大壩的實際環境條件。從目前的實驗結果看,大壩混凝土至少500年不會有問題。三峽大壩並非傳言說的「一段段單獨擺在基巖上」,壩塊之間、壩體和基巖之間都做了嚴格的一體化工程處理,足以抵抗水的衝壓而巋然不動。

「混凝土重力壩安全性極高,在全世界已有百年實踐,還沒有瞬間土崩瓦解的潰壩先例。」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網上流傳的「大壩變形」「潰壩」等說法,缺乏科學常識

「三峽大壩已經變形」「三峽大壩已平移4米」……近年來,諸如此類聳人聽聞的說法不斷出現在網絡上,每年汛期還會演繹出不同的新版本。

對此現象,張曙光總工程師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我們確實曾經說過「大壩彈性變形都在設計允許範圍內」,此話卻被網上一些人斷章取義炒作成「官方終於承認大壩變形」。其實,「彈性變形」是所有構造物受力後都必然會有的現象,道路橋梁、高樓大廈,包括我們腳下踩的水泥地板都有。彈性變形並不可怕,關鍵要看是否在設計允許範圍內。

他透露說:「三峽大壩有一套完備的安全監測系統,與主體工程同步實施,共埋設了1.2萬多個儀器監測點,一旦哪裡有異常就會即刻報警。任何細小問題都不會錯過,怎麼可能會出現谷歌照片上那麼誇張的『變形』。」

2019年「三峽大壩變形」謠言沸沸揚揚之際,國際大壩委員會主席Michael F. Rogers專門就此發聲:「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密切關注三峽大壩這一標誌性工程的設計和建設。我可以確信地說,三峽大壩是世界上質量最高、設計和建設最好的大壩之一。2012年對三峽工程參觀考察,我親眼看到了工程師為確保大壩安全做出的努力,見證了中國工程界對大壩質量和安全的高度重視。我相信三峽大壩不會出現安全問題,無端謠言將會消失。」

對於有人擔心三峽大壩能否抵禦原子彈的攻擊,張博庭副秘書長說,這其實早在1958年就是國防議題。因為在當時特殊的國際環境下,首先要考慮三峽大壩成為戰爭攻擊目標的後果。從1959至1988年的30年裡,軍方和工程部門針對化爆命中和核爆命中、滿庫時1000米和400米全線潰壩做了大量模型試驗,最後確定了「最抗炸、不會潰壩」的混凝土重力壩型(三角形大斷面,壩有多高壩底就有多寬)。退一萬步說,假如原子彈直接命中大壩,其後果只是把大壩炸出一個大缺口,相當於幾個關不上的大閘門而已,不可能發生整個水庫瞬間滔天傾瀉的毀滅性潰壩。

「所以,網上有人說今年汛期洪水大,三峽大壩抵禦不了洩洪壓力會發生變形甚至潰壩,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如果是謠言那就太可笑和荒唐了。」 張博庭說。

每年的三峽質量檢查報告都直接提交國務院

張曙光總工程師介紹說,三峽工程從1994年動工開始,就始終秉持著「不留工程隱患、確保建設質量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原則。除了通常工程項目必有的監理體系外,國務院又專門成立了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從施工建設期開始一直到現在,每年至少兩次到工地進行全面檢查,並直接向國務院提交質量檢查報告。正是從技術到制度方方面面的嚴苛、完備、高標準的質量監管,才有了今天在國際上備受讚譽的三峽工程,2013年獲得被譽為世界水電行業「諾貝爾獎」的「FIDIC百年工程項目獎」。三峽工程還獲得了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三峽工程雖然是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但它的水庫面積和蓄水能力遠遠不是最大的:按面積排名的世界前十大水庫是三峽水庫的4~8倍;按庫容排名的世界前十大水庫是三峽水庫的2~5倍。三峽與它們相比,就是洗臉盆和大水缸的差別。如果說三峽蓄存的這點水都有「潰壩」風險的話,那比三峽庫容大得多的26個水庫的風險又該是何等之巨呢?這些水庫和大壩的建設和安全性,並沒有像三峽這樣遭到質疑甚至造謠,公眾也沒有擔心潰壩的恐慌。這些分布全球各地的大水庫的運行實踐證明,大型水庫和大壩的安全是有保證的。

我國資深水利水電專家、兩院院士潘家錚曾評價說,三峽工程是「長江上的鋼鐵長城,千年萬年不會垮,質量非常好」。

專家結論

三峽大壩壩體沒有任何安全問題:壩型選擇、設計標準、質量保證決定了三峽大壩不可能發生潰壩。三峽工程是「長江上的鋼鐵長城」。

責編 | 楊眉

編審 | 季曉磊

相關焦點

  • 三峽大壩洩洪 極大減輕了長江中下遊防洪壓力
    19日20時,三峽水庫入庫流量4.6萬立方米/秒,較本輪洪水的峰值6.1萬立方米/秒下降了1.5萬立方米/秒。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平穩通過三峽大壩。三峽工程能防多少年一遇洪水環球時報:今年的洪水讓很多人聯想到1998年的特大洪水。如果此次洪水沒有三峽工程存在,會帶來怎樣的災害和破壞。
  • 洪水衝擊了十幾年,三峽大壩會變形潰壩嗎?專家:只會越衝越結實
    但是,當解放大軍南下路過湖北、湖南兩省時,看到的不是載歌載舞的歡慶場面,而是洪水肆虐後留下的一片狼藉。長江中下遊平原幾乎變成了汪洋,到處都是無處安身的災民。這一次,三峽夢的意義變得更加重大了!三峽大壩會不會被洪水衝擊變形,甚至潰壩?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三峽大壩等設計是按照「萬年一遇」的超大級洪水來設計的,而且它的材料也很特殊,只會「越衝越結實」!有資料顯示,1870年,長江發生了歷史上的最大洪水,洪峰流量高達10.5萬立方米/秒。
  • 三峽大壩開啟十孔洩洪,對長江洪水調蓄有什麼重要作用?
    從8月19日公布的消息來看,長江三峽大壩開啟了十孔洩洪,以緩解長江中下遊的防洪壓力。根據監測數據顯示,19日16時三峽大壩入庫洪水量達到每秒7.3萬立方米,這個數值與三峽抵禦百年一遇洪水8.37萬立方米的數值還有一定的差距,不過與歷史水平相比,上次洪峰值為長江大壩建成以後,所經歷的最大峰值。
  • 如果潰堤,三峽大壩會引發超大洪水嗎?專家經過10年試驗得出答案
    1955年中國就開始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與計劃工作,1957年底基本完成。三峽大壩屬於混凝土重力壩,重力壩是由砼或漿砌石修築的大體積擋水建築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體是由若干壩段組成。
  • 三峽水庫容積有多大?如果三峽大壩一直洩洪,水放光需要用幾天?
    然而由於當時仍屬於長江中下遊地區抗洪比較吃緊的時候洩洪,一時間類似於「三峽大壩為什麼要在汛期洩洪」這類話題被推上了熱搜,甚至有人質疑三峽大壩的作用。  三峽大壩建成並開始蓄水至175米高程後,在大壩以上江段形成全長600餘公裡、平均寬1.8公裡、總面積達1084平方公裡且總庫容為393億立方米的人工湖泊,是我國北京密雲水庫的約10倍和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的約1.5倍,相當可以一次攔下長江年徑流量(約9600億立方米)的約4.1‰,能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 三峽大壩開11孔洩洪,它的設計到底有多強?洩洪對下遊有影響嗎?
    由於洪峰,下洩量等都刷新紀錄,所以為了讓三峽大壩平衡「輸入,輸出」,直接開啟了11個洩洪孔洞。當然這是按照正常的標準來執行的,三峽大壩直接開啟了11個洩洪孔洞也是根據現有的水量情況來進行改變的,本身來說受長江流域的雨水影響較大,上遊大多數長江幹流和嘉陵江等區域的洪水都積聚而來,不得不這樣做,開啟洩洪多孔模式就是「平衡支點」,沒有什麼爭議性的。
  • 三峽大壩開啟10孔洩洪,作用很關鍵!
    8月17日,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在長江上遊形成。今晨(19日),5號洪水的洪峰開始進入三峽水庫,預計最大入庫流量在7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三峽樞紐開啟10道洩洪閘深孔洩洪,迎戰三峽水庫建庫以來最大洪峰。太震撼!
  • 長江有三峽大壩,為什麼洞庭湖和鄱陽湖流域還是會出現洪水?
    那麼問題來了,明明我們已經有了三峽大壩工程,為什麼長江下遊的地區還是會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呢?也就是說,長江在大多數時候水量並沒有那麼高,但在汛期的一兩個月內河流會發生猛漲的現象,而在此期間,長江就會因汛期水量過多而發生洪澇災害,在過去,長江幾乎每隔10年左右就會發生1次較大的洪水。三峽大壩工程的修建,就是為了抵禦這些洪水。當長江上遊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時,三峽大壩可以攔截洪水。
  • 三峽大壩有哪些作用?為什麼汛期在還要瘋狂洩洪?
    進入2020年之後由於經歷過疫情的影響,公眾們對於公共信息比較關注,在進入了夏季之後,中國南方地區出現了強降雨,並發生了洪澇災害,就在這個時候長江山峽卻在不斷的向下洩洪。這引起了公眾們的注意,不是說三峽有利於防洪的嗎?此時正需要遏制住洪水,為什麼三峽卻在不斷的往外洩水呢?其實,要理解這一問題,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並不像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 如果敵方攻擊三峽大壩,我國應當如何脫困?潰壩會造成多大災難?
    如今的三峽大壩不僅僅是最大的水電站了,還是象徵著中國基建實力的大工程,也是湖北省重要的旅遊景點,對我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於是就有無數人提出了一個疑問:那就是有人攻擊三峽大壩,將對我國造成怎樣的傷害和影響呢?既然攻擊三峽,肯定就不是一個人,很可能是一個國家,這個國家使用的攻擊武器必然是以核武器為基準的,若是真的朝著三峽大壩發射,會不會造成潰壩呢?
  • 三峽大壩下遊洪水這麼大,為什麼它還在洩洪?今天算明白了
    三峽大壩下遊洪水這麼大,為什麼它還在洩洪?今天算明白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國修建三峽大壩的作用是巨大的,他除了能夠發電之外還能夠防洪,防旱災為人民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但如果是在正常時候這些作用我們都知道它是有意義的,但如果在洪水突發的季節三峽大壩還要去洩洪,這就讓人不理解了,那今天就來了解一下三峽大壩下遊洪水這麼大,為什麼它還在洩洪,了解一下他的原因吧。2020年7月的時候,正是南方的梅雨季節我國的很多城市都經歷了洪澇災害,很多城市都受到了一定的破壞,但是這些天災是我們沒有辦法抵抗的。
  • 擋不住洪水的三峽大壩有啥用?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那麼,位於長江上遊的三峽大壩為什麼沒有發揮出人們預想的效果呢?對此很多人開始對三峽大壩產生質疑。在今年這次洪水中,三峽大壩真的沒有發揮出它的作用嗎?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恰當的,原因有三:一、三峽大壩的承載能力再強也有上限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大壩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量221.5億立方米。很多人提起,三峽大壩設計之初不是要防千年洪水,萬年洪水嗎,怎麼連一個歷史第四水位都防不住,豈不是花瓶擺設?
  • 水電站大壩是如何實現防洪洩洪的
    大壩的類型根據壩址的自然條件、建築材料、施工場地、導流、工期、造價等綜合比較選定。每個水電站大壩都必有的部分是擋水壩段。  通常來說,大壩分為土壩、重力壩、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拱壩等。有些水電站的發電廠房也是大壩的一部分。  水電站大壩在溪流、河流、河口作為屏障,防洪洩洪,用水力發電,或存儲水源、灌溉。我國有豐富的江川河流,水電站發電獨佔鰲頭。
  • 觀宜昌三峽大壩洩洪「萬龍咆哮」
    汛期,三峽大壩遊項目熱火,目睹洩洪壯觀場面進入三峽大壩景區經過測體溫,掃二維碼通過後就可以正常遊覽三峽大壩的景點了,乘坐4層手扶電梯來到罈子嶺平臺,放眼望去大江東流,浩浩蕩蕩猶如脫韁野馬,更似猛龍過江。登高處俯視三峽大壩洩洪壯觀景象,水霧騰起仿佛巨龍吐息,橫架雲端。制高點雖然相距很遠,但洩洪聲千裡傳聲如龍吼虎嘯一般在耳邊嘶吼。紛紛拿起手機合影留念。
  • 「臺獨」喪心病狂,造謠三峽大壩要垮?臺灣專家為大陸站了出來
    如同往年一樣,島內「臺獨」勢力和親綠媒體,又藉機老調重彈,不斷編造所謂「三峽大壩要垮」、「三峽大壩潰壩」等謠言。種種喪心病狂的言論,就連臺灣專家都看不下去了,於是他們果斷站出來力挺大陸。據臺灣《聯合報》21日消息,臺灣成功大學水利系教授、防災研究中心主任謝正倫在受訪時表示,三峽大壩最早傳出「潰壩」,應該與此前谷歌地圖上的一張衛星圖顯示「壩體變形」有關,但事實卻是這張圖像解析度存在問題,目前已換了新照片,根本看不出來之前的變形。
  • 已有6次強降雨來襲,多省雨水超負荷,三峽大壩防洪作用有多大?
    不過強降雨並沒有結束,7月7日還出現了2020年的首個暴雨橙色預警,所以這是強降雨增強的表現,同時在7月7日之後,雖然整體的降雨量出現了減弱趨勢,但是在江西,湖南,浙江一帶又出現了明顯增強的趨勢,同時在7月中旬時段,降雨基本上也不會停止,所以接下來的雨水還會帶來更多的影響,那麼最為關心的三峽大壩也成為了大家熱議的點。三峽大壩防洪作用有多大?
  • 長江重慶段迎最大洪峰,三峽大壩首次開啟11孔洩洪
    今早8時,長江2020年第5號洪峰抵達三峽水利樞紐,入庫流量達到75000立方米每秒。這是三峽建庫以來最大洪峰。目前,三峽大壩首次開啟11孔洩洪 ,下洩流量達49200立方每秒,也是三峽建庫以來最大下洩流量。
  • 三峽大壩有可能被超大洪水衝垮嗎?一組數據告訴你什麼叫超級工程
    不過有人會問,三峽有沒有可能被超大洪水衝垮的風險?三峽處於長江上遊來水進入中下遊平原河道的「咽喉」,緊鄰長江防洪形勢最為嚴峻的荊江河段,如果巨大洪峰來臨,必然面臨極大風險。但綜合多種因素,能被衝垮的可能性不大。首先三峽大壩屬於混凝土重力壩,主要依靠壩體自身重量來抗擊水壓,滿足強度和穩定性的要求。
  • 美國倆大壩接連潰壩,什麼原因?
    資料顯示,兩座大壩均為土石壩,正是潰壩事故最多的一種。什麼叫土石壩。像三峽大壩這種依靠混凝土擋水的叫做混凝土壩。相應的用土和石頭堆砌而成的擋水壩就是土石壩。
  • 三峽大壩有沒有可能被超歷史大洪水衝垮?
    入庫流量2020年受強降水的影響,三峽遭受了建庫以來史上最大的入庫流量,達75000立方米/秒,同比去年增加了368.8%,三峽的出庫流量也超過了40000立方米/秒。此次洪水,三峽大壩開了11孔洩洪,而三峽是有23幾個洩洪深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