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九龍城寨公園)
在繁華的國際大都會香港,有一座佔地近3萬平米的公園。它以清朝初期的江南園林為設計藍本,廣受好評。然而在二十多年前,這裡卻是一座如同末日般的貧民窟。在這個稱作「九龍城寨」的地方,到處充斥著不見天日的高聳樓宇、末日般的破敗、閃爍的霓虹燈光,完全是一幅毀滅景象。
為什麼在繁華的香港市區會有這麼一塊奇葩呢?因為它根本就不屬於香港,而是屬於中國!它是一塊罕見的法外飛地,神奇的「城中之國」。
1、「城中之國」的養成
1842年,鴉片戰爭後,英國割佔了香港島。為了監視港島的英國人,清朝於1846年在九龍半島上修建了寨堡,又派官兵駐守,九龍城寨就此誕生。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割佔九龍半島,新的中英邊界距離城寨僅幾百米。幾十年後,1898年,英國跟李鴻章籤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了總面積946.4平方公裡的土地和水域。這些地方後來被稱為新界,即「新的租界」的意思。但李鴻章留了一手,他堅決反對租借九龍城寨,想為以後收回新界提供些基礎。
(九龍城寨的具體位置,地圖可放大)
然而,英國人也不是吃素的。他們在條約裡加了「惟不得與香港的防備有所妨礙」這一前提。至於怎麼樣才算「妨礙」了防務,就隨他們說了。第二年4月,英國稱城寨裡的中國軍隊參與了新界鄉民反對接收的活動,「妨礙」香港防備。接著就進入城寨,趕走清政府人員。從此中國失去了對城寨的控制,但英國也不敢撕毀條約,也將軍隊撤走了。
從此,在地理上,九龍城寨是香港的。然而在法理上,卻是中國的。裡面的居民也一直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遇到大事向中國政府匯報,而無視香港法律。比如,香港嚴禁食用貓狗,但城寨內卻大量開設狗肉店。一個「城中之國」就這麼形成了。
(1915年的九龍城寨)
2、拆不了的「釘子戶」
「城中之國」形成後,英國一直想去掉這顆「眼中釘」。到1930年以後,香港市區已擴張到了城寨邊緣。通過拆遷為城市尋找新地皮成為當務之急。一系列攻防大戰由此揭幕。
第一次「戰鬥」發生在1933年6月。港府命城寨中居民限期搬走。居民向民國政府申訴,拆遷被叫停。三年後的1936年,港府又勒令居民搬走,並在12月29日派人強拆。民國政府迫使港府向被強拆的屋主賠償損失。就在雙方準備繼續討要說法時,日本發動全面侵華,問題被擱置起來。
(1939年的九龍城寨)
十多年後的1947年11月,港府又向寨中居民發出拆遷公告,並在次年1月派人強拆。此事引發許多內地城市發起罷課、遊行等活動聲援城寨居民。民國政府提出將城寨改建為公園,並在其中設立特派員公署宣示主權。英方本來也同意這麼辦。但廣州民眾在抗議時,打砸外國機構,導致事情複雜化,雙方交涉成為無休止的「打嘴炮」。此時,解放戰爭正如火如荼,雙方都無心再過問此事,最後也無果而終。
新中國成立後,中英雙方依然圍繞著拆遷的問題長期爭吵。1960年代時,港府為推行九龍東部發展計劃,又準備打城寨的主意。最終還是在中國政府和當地居民的反對中告吹。
(早期九龍城寨的南城門)
正是這一場漫長的拆遷攻防戰,導致九龍城寨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貧民窟。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時,把城寨的城牆拆去挪作他用。從此這座沒有城牆的城寨,成了遊民自由出入的「寶地」。尤其是1947年拆遷的失敗,港府開始採取「坐視不管」的政策,貧民窟初具雛形。
1949年後,更有大量內地難民住進城寨。新中國在「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戰略決策的指導下,也不過多插手城寨事務,港府則無權過問。城寨處於「三不管」的無政府狀態。一種混亂而獨特的社會生態漸漸形成。
(城寨內骯髒的小巷)
3、真實版的「惡人谷」
貧民窟形成後,這裡首先成了犯罪分子的樂園。礙於特殊的法律地位,香港警察經常眼巴巴地看著罪犯逃進去而不敢追捕。澳門、馬來西亞一帶的通緝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都會遠道趕往城寨躲避。這裡成了古龍小說中的「惡人谷」。色情場所、賭場、海洛因館等四處林立。
到了70、80年代 ,治安愈發惡化。劫匪光天化日下公然搶劫,經常有人赤身裸體死在地上。衣服和值錢的東西被搶走,金牙都被撬掉。1973-1974年間,香港警方曾派出3000多警力進入城寨清繳黑社會,但卻未能根除。
(九龍城寨夜景)
(隨處可見的癮君子)
雖然政治力量很難對這裡產生作用,但經濟的作用卻是擋不住的。隨著香港經濟的騰飛,人口迅速膨脹。從1947年的60萬增加到1975年的440萬。在只有巴掌大的九龍城寨,人口爆炸的問題更加突出。到最高峰時,面積0.026平方公裡的城寨居住了5萬多人,平均每平方公裡有190萬人。
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奇葩高樓群便在這裡誕生了。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裡面的樓房基本是牆壁貼牆壁,兩棟樓的居民可以互相握手。到最後只在中心部分留出了一個小「天窗」。從空中看去,就像月餅中間挖了一個小洞。
(空中俯瞰九龍城寨全景)
各種建築一層搭一層,整個城寨98%的區域24小時無陽光,正午當空也要點電燈。孩子們唯一能夠嬉戲的地方就是樓頂的天台,因為只有那裡能夠照到陽光;也因為密集的樓群使地面空間比迷宮還要複雜,無法自由地追逐打鬧。
(天台上玩耍的兒童)
這裡成為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天堂。比如作為香港名小吃代表的魚丸,有八成產自這裡。各種雜貨鋪、理髮店、小作坊、舊書店、鐘錶店密布其中,尤其是各種專科診所。因為許多醫生無法取得在香港行醫的資格,便進入城寨謀生。
(目不暇接的各類診所)
《中英聯合聲明》籤署後,中國政府希望英國在97之前完成九龍城寨的清理。1993年,港英政府出動近5000警力,先後歷時一年,累計扣押近萬人,最終將城寨夷為平地。這塊野蠻生長的奇異之地就此消失。
4、迷人的貧民窟文化
九龍城寨奇特的社會生態為文藝創作提供了靈感,尤其是電影。看過周星馳電影《功夫》的觀眾,一定對「豬籠城寨」裡租客們的生活印象深刻吧。設計原型就來自於九龍城寨。城寨內部有人將地下水抽送至居民樓附近,每天收費放水。「包租婆為省錢而關水的場景」就是城寨生活的真實寫照。而著名導演吳宇森幼年在城寨中長大,經常目睹黑幫鬥毆。在他的作品如《喋血街頭》中,就時常能看到這段生活的影子。
(電影《功夫》裡的豬籠城寨)
有些影片則直接反映城寨中生活者的命運。《O記三合會檔案》中,異姓兄弟阿豪(劉青雲飾)和阿樂(吳鎮宇飾)幼年就生活於九龍城寨。另一部《城寨出來者》的影片,則關注從城寨出來的人會有怎樣的經歷和命運。在影片創作者看來,這種畸形環境中成長的人只會有宿命性的悲劇。同時,該片在城寨內實景拍攝,使觀眾得以一睹這個神秘之地。
(《城寨出來者》中的城寨實景)
由麥當雄導演的《省港旗兵》第1部,片中大陸劫匪逃入城寨直至被警方全殲的情節也是實景拍攝。黑暗而迷幻的街道、肆意橫行的老鼠、牙醫診所門前密密麻麻排列的假牙、路人面對警匪大戰時的驚恐表情都極大增強了影片的肅殺之氣,使觀眾感受到命運的強大與個體的無力。麥當雄因此奪得金馬獎最佳導演。
(《省港旗兵》在城寨內實景拍攝的槍戰場景)
1993年,城寨內已到處寫滿大大的「拆」字,成龍主演的《重案組》成為最後一部被允許入內拍攝的影片,為城寨留下了最後的影像。
從審美的角度說,城寨中無任何規劃的建築,在整體上反而形成一種奇妙的效果。使它成為一個文化符號,為電影的場景設計提供靈感。除了《功夫》中「豬籠城寨」,《鬼域》、《環太平洋》、《銀翼殺手》等影片中所出現的想像空間也以城寨為藍本。
(《環太平洋》根據九龍城寨所設計的貧民窟)
在城寨清拆前一周,一群日本探險家被允許進入城寨,將裡面的情況繪圖。後來,在日本開設了一家叫「川崎遊戲機公園」的遊樂場,完全模仿了城寨的樣子。另外,《使命召喚之黑色行動》、《激戰》等電子遊戲中的場景也是根據城寨而設計。
(日本探險家繪製的城寨圖樣)
(以城寨為原型設計的日本動漫場景)
城寨因此更加吸引人。有一位叫特洛伊·博伊爾的美國漫畫家甚至說:「我寧願他們拆掉的是埃及金字塔」。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造成九龍城寨「城中之國」特殊局面的大環境已不復存在,而圍繞著城寨的那一段傳奇則成為那個年代的見證。
參考資料:
1、《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格雷格·吉拉德、林保賢著,中華書局,2015年7月
2、《香港九龍城寨檔案史料選編》,張中華主編,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11月
3、《九龍城寨史話》,魯金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12月
(作者: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顧亞欣)
版權聲明:以上圖片和文字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在後臺留言,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