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舍印象酒店]
▼
項目地址位於中國上海市復興東路上,毗鄰豫園,故取諧音「渝舍印象」。項目原是一家舊招待所兼棋牌室,隨著時代變遷和城市再造更新,業主希望在加固原有結構的基礎上解構新的民宿含義。
▼民宿街景
原招待所由四棟舊樓組成,樓內空間狹小,光線不足,改造的重點便是空間重構,為原本狹小昏暗的內部空間引入陽光和自然。歷經半年餘,設計師將舊宅解構嫁接成現在的一棟庭院相間、內外相連的複合建築。由水岸造景、露臺、客房、餐廳、茶室以及園林等部分組成,兼具了民宿的功能性和景觀,講究細節的精緻打磨,在整體房屋格局修舊如舊的基礎上,通過內飾和軟裝的搭配,讓昔日的上海裡弄經歷了新舊交替的時代蝶變。
▼民宿入口處
改造後的渝舍印象由兩棟樓組成,設計過程從整合的角度梳理了文化、自然、建築之間的關係。以入口處以摺疊巡迴的青磚引入,為空間的公共與私密提供了過渡。參考北方的四合院和上海小院的特點,設計師大刀闊斧,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闢出一處院落,解決了建築間的孤立狀態,使客房、前廳大堂和咖啡廳視覺上遙相呼應,院落的引入集中體現了傳統建築的造園思想。
▼民宿院落
大片窗戶和鋼板組成乾乾淨淨的冷色基調,與透出的暖黃光形成對比,正如渝舍印象的經營模式:用酒店式的管理方法,民宿的人文情懷去經營。這裡有書籍、音樂、咖啡和茶,懶懶地坐在舒服的沙發上,發呆、看書、聊天,坐上一下午。
▼前廳大堂和咖啡廳遙相呼應
▼咖啡廳
民宿客房在朝南的主樓,樓內空間功能分區布局巧妙,恰到好處。中庭,將樓道空間與露臺以及後院全部打通,達到視線與空間的最大程度的開放。玻璃天窗保證了客房公共區域的採光需求,一改老舊房屋的昏暗,銅質和實木相結合的樓梯承上啟下。陽光照進天窗,輾轉映射在二樓白牆,透過挑空的中庭玻璃棧道照射到一樓水磨石地面,整個空間一氣呵成,顯得更加充沛明亮。
▼前廳接待處
▼民宿中庭
設計師認為民宿出彩於細節,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見微知著,渝舍印象的美學就體現於用心極其考究。設計師有一套完整獨立的美學理念,即便是小擺設都是設計師親自挑選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只有富有詩意的設計師才會為十二間房都配上獨一無二的名字:淳、源、瀾、潤、遊、涵、淡、潺、浮、湉、漫、滋,每個房間都有自己的風格和故事,欲將意義消解在文字裡,一種溫柔而堅韌的東方美感魅力,人們一旦被觸動,就很難自拔。
▼客房
▼每個房間都有自己的風格和故事
渝舍印象共打造了兩個loft大躍層房間,以作為城市民宿的剛需與亮點,分別取名「潤」「瀾」。房間面積55平方米,利用高處做二層,一層則有足夠的空間做配套設施:開放式洗浴空間、休閒會客區等。樓上是休息區域,將工作休閒與休息區分開,保證了客人的私密性。樓頂的一扇電動斜頂天窗,提供廣闊清晰的視野,白天採光深度大而均勻,夜晚躺在床上仿佛身處一座天空之城,伸手即夠得到天上的星星。
▼Loft客房
▼電動斜頂天窗提供良好的視野和採光
▼休息區域設於樓上
▼開放式浴室
房間「淳」主基調是新中式風格,因其質樸敦厚而得名「淳」,房間裡大大的玻璃落地窗,讓你安靜地看這個綠色的小世界,不去打擾那院中的生靈,毗鄰鬧市卻又大隱於市。
▼客房-淳
在新中式風格設計過程中,採用簡化的手法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古代「鏡」原以銅或鐵鑄,現代設計師喜歡採用未經過度加工的銅料與圓形鏡面組合,要勾勒生活品質,一個足以。簡約梳妝檯遇見陶瓷大浴缸,木藝遇見鐵藝,厚重的銅鏡遇到琉璃玻璃窗,現代化設施遇到別出心裁的設計,這就是渝舍印象。
▼銅料與圓形鏡面組合,勾勒出生活品質
城市民宿除了硬體的完善,核心文化也是至關重要的,人們被民宿想要表達的情感所徵服,認同它的理念,讚美它陳述的生活方式,它所表達的人生態度,這間民宿才被稱為精品民宿,或者是文化民宿。設計師在打造渝舍印象的時候,希望帶給在鋼筋混凝土城市裡生活和工作的人,享受到便利的智能化設施和溫暖的人文情懷。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三層平面圖
▼立面圖
設計單位:上海本哲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建築面積:678㎡
攝影:©是然建築攝影,金選民
[九熹|大樂之野 · 胡陳糧倉度假酒店 ]
▼
隱秘在群山環繞的寧海縣胡陳鄉裡的九熹·大樂之野是由老糧站改造成的精品民宿, 這裡曾經是當地熱鬧的糧食儲藏和供應站,之後慢慢淡出並長期處於閒置狀態,景會設計(Ares Partners)在2015年接受甲方的委託對老糧站進行全面的改造設計, 經設計師的精心規劃與設計,這個廢棄的糧倉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項目鳥瞰
改造後的糧倉酒店由7 棟建築組成,其中6 棟為改造建築, 1棟為新建建築。酒店共有21間客房,並配有全日制餐廳,遊泳池,會議室,茶室等公共設施。原有的建築是典型的糧倉建築,窗戶小並且都在距離地面2.5米以上,窗戶主要以通風為目的,不考慮採光功能,從儲物空間轉換到酒店客房空間,如此兩個極端的功能轉換成了此項目建築與室內空間改造的一個挑戰。
▼糧倉酒店西立面
▼建築與整個場地及周圍的山景密切融合
▼俯瞰B棟建築
▼C棟建築
對於場地中6 棟建築的改造,我們保留了原有的結構體系, 由於原有糧食儲藏功能導致窗戶都非常小,室內光線很暗, 原始建築的2.5米以下為毛石牆體,毛石上方是約30公分高的一圈水泥壓線, 水泥以上為磚牆和支撐屋頂的結構柱, 改造中,我們將所有在2.5米以上的窗戶擴大, 並按平面布局的需求,有節制有選擇的將部分窗戶不僅水平方向擴大而且縱向擴大至2.5米以下, 這樣增加了室內空間的舒適感。在外立面的處理上,我們將毛石上厚厚的白色塗料去除, 讓毛石的天然色彩還原, 毛石以上的水泥輪廓仍然保留了白色塗料, 窗洞兩邊的磚牆上外掛深色的塑木牆板。 去除了塗料的天然石材的建築與遠處的山體似乎融為一體。
▼從C棟陽臺望向南側的酒店
▼內庭院視角
▼客房建築夜景
▼B棟建築
▼主通道
糧倉過大尺度的室內空間本身是個不宜用來居住的空間,我們通過「盒體」嵌套的方式來化解室內單一性, 這些賦予了實用功能「盒體」滿足了酒店客房功能上的要求,並通過對尺度的調節來喚起人的身體在空間中的知覺性。 這種形式改變了通常用隔牆來區分空間的方式,增加了空間的豐富性和具體性。在室內的材料的運用上,設計師保持了一貫的樸素自然的風格, 實木板,素麵水泥,槽鋼,乳膠漆,冷軋鋼板有序結合使用, 營造出了室內平靜溫馨的氛圍。
▼屋宇間的山景
▼改造後的餐廳
▼酒店接待區
▼客房室內
▼臥室細部
▼客房休息區
▼浴室
一層北端會議室的西牆採用了磨砂U型玻璃,這種磨砂顆粒肌理在建築外立面上與細膩的外牆塗料和刷白的粗糙磚牆在對比中形成統一, 從室內看不僅玻璃表面粗糙感與東面的拉毛水泥牆呼應 而且也增添了一些朦朧感。
▼客房陽臺
▼建築、山巒與人的對話
▼總平面圖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項目地點:寧波市寧海縣胡陳鄉
建築及室內設計:景會設計
攝影: 蘇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