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由美國著名建築師弗蘭克·蓋裡設計,耗資1億美元,佔地2.4萬平方米,陳列空間1.1萬平方米。圖/視覺中國
文/趙淥汀
雖然近八成赫爾辛基民眾反對古根海姆博物館對城市的「入侵」,但他們不得不承認,該博物館在上世紀末完成了對畢爾巴鄂的「救市」計劃。
救市,拯救城市。全球連鎖的私人博物館收起姿態,轉向歐洲二三線城市,在日漸衰落的西班牙港口城市畢爾巴鄂建立分館,靠畢卡索、康定斯基的畫作吸引遊客,帶動產業,拉動內需,刺激經濟,惠及三產,復興城市……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對赫爾辛基隔空喊話:喂,博物館能「救市」呢。在城市復興的誘惑面前,赫爾辛基願意接受古根海姆嗎?
畢爾巴鄂景色怡人,同時擁有森林、山區、海灘和海岸景色,每年吸引無數遊人前來觀光休閒。圖/圖蟲創意
「這就是歐洲文藝青年的文化苦旅。」
16世紀時,畢爾巴鄂與巴塞隆納、瓦倫西亞一道構成了西班牙海上霸權的三大對外窗口。隨後,荷蘭及英國的崛起,令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倍顯尷尬,於17世紀讓出海域統治權,畢爾巴鄂也隨之衰落。到了19世紀,這座城市誤打誤撞地與鐵礦和煤炭挖掘結緣,由此大踏步邁入工業社會。
但工業城市產業結構的單一,以及自20世紀以來新能源、新燃料的衝擊,畢爾巴鄂的經濟發展欠缺新增長點。再加上1983年那場不期而至的洪災,城市變得千瘡百孔,環境惡劣。其時再談起「歐洲鋼鐵、造船中心城市」的頭銜,都會惹人發笑。
畢爾巴鄂是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原來的航海人聚落,以出口鐵礦石和製造鐵器聞名。圖/視覺中國
工業城市如何在後工業時代轉型?學者馮原認為,自博物館、動物園和博覽會在19世紀陸續構成現代社會的文化開端後,多元文化取代工業體系,已成社會發展主流趨勢。而與19世紀前博物館相對隱蔽、只供國家皇室成員內部觀賞的特點不同,大型公共博物館的出現(如羅浮宮),表徵性地宣示了現代社會發展文化趣味的大勢已經來臨。對於畢爾巴鄂這類工業衰落性城市來說,捨棄鋼筋、水泥味的工業化躍進,擁抱全球化多元文化,就顯得尤其重要。
「畢爾巴鄂畢竟與紐約、巴黎不同。」馮原說。在紐約,在巴黎,全球性大都市的定位已然成型,文化產業只是其中程序化的一環,而非能挽救城市於水火的殺手鐧。「畢爾巴鄂不同。文化、收藏、藝術品甚至旅遊,在工業化大幹快上的節奏下被暫時拋棄了,現在是時候撿起來了。」
雕塑家路易斯·布爾喬亞的「大蜘蛛」已經成了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的又一標誌。圖/hiart
於是古根海姆博物館來了。這對於1300年才建市的畢爾巴鄂來說至關重要。由於歷史不長、景點不多、名人甚少、風俗不佳,這座西班牙北部小城,亟需引進一項文化工程,為城市名片進行個性化勾芡。
「這就是歐洲文藝青年的文化苦旅。」多年之後,為畢爾巴鄂引進古根海姆博物館的決策者們如此調侃。你可以在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看到其他展館無法展出的畫作:畢卡索、康定斯基、保羅·克利、安賽爾姆·基弗……一個博物館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於它策劃和舉辦了多少場國際性展覽,而是其收藏的展物及作品是否能夠達到觀展者的需求。顯然,古根海姆博物館能做到。
坐落在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外傑夫·昆斯設計的「普利狗」。圖/視覺中國
古根海姆博物館對於畢爾巴鄂究竟有多重要?先來看一組數字:1997年古根海姆畢爾巴鄂博物館正式投入使用,總耗資為12.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8億元)。博物館建成的第一年,畢爾巴鄂吸引了130萬名參觀者,區域經濟活動因此增加2.1億美元,當地政府將其中的3000萬美元收入囊中。
世紀之交時,博物館直接門票收入佔畢爾巴鄂全市總稅收的4%,帶動的相關收入佔比超20%以上。僅6年時間,博物館啟動項目的資金全數收回,還為畢爾巴鄂所在的巴斯克地區帶來1.5億歐元的收入。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堪稱「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建築」。
古根海姆博物館改變畢爾巴鄂的現象,被稱為「畢爾巴鄂奇蹟」。其實更奇蹟的,是這座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在建築大師菲利普·詹森看來,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是建築史上不可多得的曼妙之作,甚至給出了「我們時代最偉大建築」的最高評價。
有著張狂、直接性格的弗蘭克·蓋裡,為畢爾巴鄂設計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成為古根海姆全球連鎖模式中的標準模板:華美、奇異、金光閃爍。博物館位於內維隆河南岸的藝術區域,銜接畢爾巴鄂新老城區。建築材料是玻璃、鋼和石灰巖,並由外覆鈦合金板的不規則雙曲面體量群組合而成。
博物館外部整體形態呈現出各個方向彎曲的雙曲面,隨著日光照射,各角度反射出不同的流光。在內維隆河水的映襯下,北側的三層展廳更顯曲線和動感。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內部的設計,完全不遜於外觀,展現了西班牙的奔放與動態美。圖/視覺中國
馮原曾以建築的功能與形態為切入點,對不同時期的城市建築進行分類。以法國凱旋門為代表的、彰顯國家宏大精神的建築,他稱為「樣式—意識形態對稱」;以廣州陳家祠為代表的、突出體現社會地位及等級制度的建築,則稱為「樣式—等級對稱」;而以CCTV大樓為代表,在20世紀末後現代主義思潮回爐的背景下,由明星建築師設計出的建築,被稱為「樣式—個性對稱」。
毫無疑問,古根海姆屬於後現代的「樣式—個性對稱」建築模式,弗蘭克·蓋裡的天馬行空,讓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顯得動靜相宜。
與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不同,廣州陳家祠突出體現了社會地位及等級制度,被稱為「樣式—等級對稱式建築」。圖/視覺中國
博物館內部的設計,完全不遜於外觀,展現了西班牙的奔放與動態美:頂層的曲面層疊起伏,不羈地奮力向上。燈光因此能夠傾瀉而下,打散了簡單幾何秩序性的衝力。
「到了這裡你會有一種想把帽子摘下,往天花板上扔的衝動。」蓋裡解釋道。這位1989年普利茨克獎獲得者認為,建築和藝術本應如此,「隨意,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