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方艙醫院集中收治工作情況,請相關醫療和護理專家回答媒體提問。上海市東方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副領隊、東方醫院災難醫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王韜回答了紅星新聞記者提問。
「方艙醫院收治的輕症患者需要較長時間在方艙醫院裡接受治療,他們在方艙醫院裡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醫護人員和患者們除了基本的救治工作外還有哪些互動?」紅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提出問題。
▲中醫治療小組進入漢陽方艙醫院指導患者肺康復操 資料圖
「我們建設方艙醫院的初衷就是要做到應收盡收,也就是把社會上的病員都收治進方艙醫院,從而儘可能切斷社區和家庭傳播,實現總體病例的減少。」王韜介紹說,方艙醫院雖然是臨時改建的,除了醫護治療之外,裡面的基本生活設施保障和用品比較全面,比方說洗漱間、衛生間,當時他們去的時候是冬天,電熱毯、電暖氣、飲水機、微波爐等一應俱全。同時為了滿足這些輕症患者的文體娛樂的需要,在裡面也設置了讀書角,很多圖書可以讓患者自己選擇閱讀,也有電視機,有比較空曠的場地供大家自由活動。同時,方艙醫院裡還有廣播電臺,可以播放音樂也可以播放電臺節目。
王韜介紹說,除了上述基本的設施保障之外,醫護人員、志願者也時刻與病人一起提供能夠幫助舒緩情緒、有利於康復的各種活動,包括讀書會、八段錦、呼吸操等等,這些都是在裡面完全做到的。同時在方艙醫院裡還建立了很多臨時團隊,包括患者的病友會、臨時黨支部,還包括患者微信群,醫務人員也把志願者引入微信群,可以為患者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指導、諮詢和幫助,除了線上的也有一部分線下的,這樣使整個方艙醫院形成了比較融洽的小社會氛圍。
▲方艙醫院內景 資料圖
王韜回憶說,有一位張先生在當時的日記裡是這樣的:「自從我進入方艙醫院之後,我覺得醫護人員給我的感覺實在是太好了。我整個一下子就輕鬆了。然後我進入醫護人員組織的微信群,在群裡很多志願者老師為我們提供各種熱情的服務,而且是最無私的那種。我自己心理有問題了他們幫我開解,我家裡有困難了,他也能幫我解決。這樣我的心情好了,病好得也快了。我想如果出院以後有機會我一定要去獻血,也去救人,也去幫助別人。」
「我想這就是我們整個方艙醫院裡真實的照護環境以及它帶來的良好結果。」王韜這樣說。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嚴雨程 北京報導
編輯 官莉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