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青峰鎮明代古墓壁畫背後的故事

2022-01-01 考古匯

「一匹白馬吆磨走,三尺青峰水碾頭。」青峰,其前身為「青峰裡」,因境內有青草坡矗立如峰而得名。明成化《重慶府志·永川鄉裡》載:「永川有來蘇、樂善二鄉,在廓、桂山、青峰、陰山、雙石……共二十五裡。」從清康熙至今,儘管歷經了從「裡」、「場」、「聯保」、「鄉」、「公社」、「革委會」、「鄉」、「鎮」的變更,但一直以「青峰」冠名且原有建制和管轄範圍始終未變,這在永川各鎮街中當屬唯一。

永川區政協主席劉祥全、副主席馬玉平和專題調研組一行,專程前往青峰鎮調研歷史文化遺存,在實地走訪凌閣堂村、凌閣堂社、凌閣堂墓、凌閣堂河、凌閣堂橋、凌閣堂井和牌坊壩、蓮花石等後,深感「三尺青峰」史料多、故事長,變化大、有文化。

施工隊挖出明代壁畫古墓

時間回溯到2008年4月10日。青峰鎮凌閣堂村2社一村民們正在修建青峰鎮至來蘇鎮的公路。

施工挖掘機一鏟下去,「轟——」的一聲響,泥土堆坍塌出一個洞,洞內美女壁畫紅光四射,村民們都被驚呆了。靠近細細端詳,在一片純白的洞壁上,竟然繪製有色彩鮮豔的祥雲、馬、鹿、侍女等人物和動物圖形,姿態萬千,栩栩如生……

「這是重慶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明代壁畫古墓,也是重慶市保存完好的唯一的一座古代壁畫古墓。」區文管所李玉彬拿出彩印的資料,向調研組介紹當初發現墓葬壁畫的場景。

行至當年的發掘現場,這裡早已沒有當年的熱鬧與喧囂。映入眼帘的只是一塊種有五六十株玉米的黃土,夾雜在一條水泥路與小丘之間,距離約4米左右。

「村民龍運武第一個進入墓穴,發現古墓石壁上有壁畫,色彩靚麗、繪畫精美,像剛畫上去的一樣。隨後,還在墓裡找到隨葬品,有兩件陶獅子、一個塔形陶倉罐。」現年73歲的康紀長介紹。

康紀長曾經是報社社長,他說,墓室內壁及拱頂紅彤彤的,均繪有精美壁畫,火紅的太陽、衣袂飄飄的侍女、凝神眺望的鹿和馬、象徵吉祥的三足烏……一個沉睡了數百年的古墓就這樣重見天日。

據區政協委員、區文管所所長何祥松介紹,磚墓內繪有仙女、樓閣、三足烏、仙鹿、駿馬、祥雲、花卉、瑞草、紅日等內容豐富、色彩鮮豔的壁畫,手法上以墨線勾勒,用赭石、石黃、松墨填色,顏色鮮豔,用筆流利瀟灑,栩栩如生,尤以人物傳神,藝術水平較高。


壁畫加固

由於永川氣候潮溼,不利於壁畫保存,壁畫經專業切割後,送至重慶進一步清洗、修復、加固及檢測,現存放於市文物考古所。在一次市級展覽中,還被市文物考古所擺在核心位置予以推介。

古墓被盜壁畫幸運保存

調研組發現,凌閣堂壁畫中的侍女,髮髻、簪子、服飾、託盤、面貌、手勢及神態,均為唐代風格,通過實地考證,發現了若干玄機。出土器物、古幣紋均為明代。


捧盒侍女

出土的陶獅、陶倉罐都具有典型的明代特徵。古錢紋刻有「子貴孫賢」,出自明太祖洪武七年敕禮部會僧、道擬釋,全國僧道遵行《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之後。後世可模仿唐代畫風,但明代器物不可能出現在唐墓。

磚砌卷拱式墓葬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據重慶市考古所研究員張光敏鑑定,該墓為五座磚砌卷拱墓,實際是5座墓穴,呈一字排列,坐北朝南。單座墓長約3米、寬約1.3米、高約1.5米,壁磚和墓頂全是青磚,光一塊墓頂磚就有9.1公斤重,墓牆大磚則重達20公斤,具有明顯的明代家族式墓群特徵。這是首次在重慶發現此類墓葬,對於研究重慶地區明代文化、經濟和墓葬習俗等具有極高價值。

墓葬形制也具明代特徵。康紀長回憶說,「當初修路施工時,無意中挖開了該墓葬。其實,當時的墓葬,隔山坡約5米,上面還有兩座墳山。」區政協調研組查閱資料後認為,明代朱元璋曾頒旨墓葬深基,節約土地,這與墓葬斷代為明朝不吻而合;也正是因為上面還有別的墳山,才讓古墓雖然被盜,但壁畫得以幸運地保存下來。

凌家後人輾轉尋始祖墓葬

「明代古墓發掘於凌閣堂村凌閣堂社,墓主是什麼身份,與凌閣堂的名字有無關聯?」帶著這個疑問,調研組現場調查了鎮村幹部及附近村民。

現年70歲的康欽雲老人,家離古墓僅百米,是凌閣堂村凌閣堂社的社員。他指著附近的一條小河,回憶道,「河對面就是康家院子,有上三房、下四房。院子最早是凌家的,也叫凌閣場。小時候,聽老一輩說,凌家很早以前曾出過大官。院子外建有花朝門,牌坊上雕刻有龍鳳。朝門是在『文革』時期才被毀掉的。」


駿馬

正當調研組準備諮詢凌家後人時,康欽雲說,在與四方碑村合併前,包括凌閣堂社在內,凌閣堂村基本沒有姓凌的。

事出反常,必有故事。在調研組刨根問底之下,附近的康家人揭開了其中的謎底。當年,凌家為地主,康家為長工。因為120挑土地的歸屬,雙方起了糾紛,最終打上了官司。由於決定勝訴的直接證據,取決於土地上一座老墳是否歸屬於凌家。後來,官方開墳驗屍,裡面並無殘骸。箇中緣由已無法考證。

凌家敗訴賠償,後人遂遷往貴州。據說又輾轉返回永川,落戶臨江。2008年,凌家後人根據族譜所繪先輩墳塋圖,在凌閣堂社龍家屋基的竹山地,尋找到凌家始祖墓葬。調研組賡即探訪,發現碑文上記載,「明朝成化(公元1456年)湖北孝感入川 始祖凌公珂大人墓 永川十七世子孫承源禮」等。

專家推斷墓主或為醫官

當初湖廣填四川時,凌氏始祖確有兩兄弟由湖北入川,一在永川,一在江津。其父親、國軍中將凌諫銜生於永川臨江,當地至今還有凌家場;江津凌家後人則出了個凌文遠,他是中國著名詩人,歷任永川稅務局局長、江津縣縣長、中共江津縣委第一書記、永川行署副專員、重慶市第八屆政協副主席。

據重慶文物考古所汪偉推斷明代由於葬俗葬制的演變和社會風氣的改變,使得壁畫墓相較於宋元時期大大減少。通過研究歷史文獻,對永川凌閣堂墓地發現的明代壁畫墓所反映的獨特喪葬禮俗、宗教信仰,分析明代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民間化演變過程,墓主應當為明代湖廣移民或其後裔。


花卉

「市考古所在一次展覽中,曾在核心位置,隆重推出凌閣堂墓地發現的明代壁畫。市醫藥博物館專家曾根據三足烏的壁畫,推斷墓主可能是一位名醫。」區文管所李玉彬回憶道。據調研組查閱資料,三足烏既是中國古代崇拜的太陽精靈,也是散播瘟疫疾病的肇事者。從壁畫繪製黑色的三足烏、彩色的花草等分析,應當帶有「神農嘗百草、祛病濟世人」的寓意,不排除墓主當初行醫或為醫官的可能。

(文章來源:《重慶晨報》2016年5月23日)

相關焦點

  • 第018期|中俄壁畫大師對話黃鶴樓,華彩重生背後的故事等你揭秘!
    千年名樓黃鶴樓不僅承載著江水悠悠的文化氣息,它的每一層樓,每一個簷角都充滿故事。位於主樓5層的《江天浩瀚》重彩壁畫,是當代壁畫公認的時代經典。1983年,41歲的樓家本受邀參與黃鶴樓壁畫的創作事宜。6月19日,中俄畫家對話黃鶴樓,這期黃鶴樓大講堂,將帶你揭秘黃鶴樓壁畫華彩重生背後的故事。
  • 明德王古墓群案宣判 盜賊租吊車"吊"走雕龍壁畫
    一群貪婪的盜墓賊得知這一消息後買通看門老人合夥盜挖古墓,一條巨龍載著一位仙女的五彩雕龍壁畫竟被盜墓賊用吊車野蠻地從古墓的牆壁「剝離」……日前,盜墓賊小陳等人被濟南長清法院一審判處十年有期徒刑至緩刑不等的刑罰。本報記者採訪了主審此案的長清法院劉豔華法官,劉法官向記者講述了這起盜墓案發現的細節,揭秘明德王古墓盜竊案審理始末。
  • 八角形古墓內繪著壁畫寫著文字
    專業人士實地考察後,初步判斷為明代古墓,但考古價值不大  本報4月12日熱線消息 (記者 孫亮 實習生 趙亞男)今日11時許,家住陽曲縣的馮先生向本報熱線4286666反映,陽曲縣河上咀村發現一座八角形的古墓
  • 明德王古墓群案宣判 盜賊租吊車"吊"走雕龍壁畫
    一群貪婪的盜墓賊得知這一消息後買通看門老人合夥盜挖古墓,一條巨龍載著一位仙女的五彩雕龍壁畫竟被盜墓賊用吊車野蠻地從古墓的牆壁「剝離」……日前,盜墓賊小陳等人被濟南長清法院一審判處十年有期徒刑至緩刑不等的刑罰。本報記者採訪了主審此案的長清法院劉豔華法官,劉法官向記者講述了這起盜墓案發現的細節,揭秘明德王古墓盜竊案審理始末。
  • 太原永寧寺壁畫背後的奇幻故事
    瑰麗夢幻 不知所云 直到近年來由清華大學和 日本早稻田大學聯合考察組 考察後才初步斷定為《阿彌陀48願》 表現的是阿彌陀佛所在的 極樂世界的四十八個願景 明代作品
  • 平魯區七墩村發現疑似明代壁畫
    日前,北京科技大學副教授張明弘致電筆者稱,在朔州市平魯區七墩村的關帝廟內有明代壁畫,年代久遠,風吹日曬,因其較為珍貴,他日思念想,恐為不存。想請代為拍照,知其現狀如何。
  • 丹青妙筆,昭化寺保存至今的108幅明代壁畫
    寺內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壁畫108幅,壁畫筆法屬「吳帶當風」藝術流派,是專家學者研究明代佛教信仰、壁畫藝術發展及流派傳承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資料。大雄寶殿內共有人物故事畫47幅,三教九流人物610多人,面積近百平方米。進門南牆兩側繪有兩幅高約3米、寬1.5米的門神畫,畫著兩位身穿盔甲的武將,左為唐代名將秦叔寶,右為尉遲敬德,精心繪製了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威嚴形象。殿內東西牆壁和後牆壁繪有近百平方米的壁畫36組,這些壁畫用連環畫的形式,生動地刻畫了佛、道、儒三教諸神,及人間帝後百官、三教九流的眾多人物形象。
  • 這裡有明代壁畫?本報記者實地探訪
    ,拍幾張照片,「那些壁畫很可能是明代的遺存,我想看看現在是個什麼樣子。」  專家憑經驗判斷壁畫疑似繪於明代  張明弘徒步長城研究長城藝術文化已達6年之久,對長城沿線古代壁畫研究頗有了解,僅對敦煌的壁畫他就研究達半年。他告訴山西晚報記者,從遼寧丹東開始到嘉峪關,數萬裡長城沿線,凡有壁畫的,他基本都一一研究,能像平魯七墩村關帝廟這樣精美有價值的屈指可數,相當珍貴。「我雖然無權給文物進行斷代,但是憑多年的研究經驗,七墩村關帝廟的壁畫應屬明代。
  • 獨一無二的博物館,一次把古墓看個夠(4)珍品壁畫墓
    這周本號將分四篇文章介紹這座古墓博物館裡的陳列。      這篇文章繼續珍品墓道陳列的5座漢魏精品壁畫墓。卜千秋壁畫墓打鬼圖壁畫墓墓室(圖片源自網絡)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學術界稱為洛陽燒溝61號墓)位於邙山鎮燒溝村南,1957年發掘,1986年搬遷到原古墓博物館。
  • 明日香村古墓壁畫來春將在東京公開展示
    原標題:明日香村古墳壁畫來春將在東京都公開展示 日本奈良縣明日香村的吉託拉古墓(キトラ古墳,特別史跡、7世紀末至8世紀初)的極彩色壁畫將在明年春季,在東京上野的東京國立博物館進行特別展示。
  • 河南古代壁畫館 展盡歷代古墓丹青
    ,是河南省第一座以墓葬壁畫為陳列內容的專題性展館。    河南古代壁畫館大門  該館展出面積1200平方米,基本陳列由《古墓壁畫的發展歷程》、《河南古墓壁畫》和《古代壁畫科技保護》三大部分構成。共展出西漢、新莽、東漢、北魏、唐、五代、宋、金等8個朝代(時期)的15座墓中的壁畫50多組90餘幅壁畫和彩繪雕磚。
  • 明德王古墓被盜 盜賊租吊車挖走雕龍壁畫(圖)
    一群貪婪的盜墓賊得知這一消息後買通看門老人合夥盜挖古墓,一條巨龍載著一位仙女的五彩雕龍壁畫竟被盜墓賊用吊車野蠻地從古墓的牆壁「剝離」……日前,盜墓賊小陳等人被濟南長清法院一審判處十年有期徒刑至緩刑不等的刑罰。本報記者採訪了主審此案的長清法院劉豔華法官,劉法官向記者講述了這起盜墓案發現的細節,揭秘明德王古墓盜竊案審理始末。
  • 《西廂記畫珍》:參考了唐代壁畫,借鑑了明代木刻
    此次出版的《西廂記畫珍》是各階段創作的濃縮,按元代王實甫著作《西廂記》中的情節,結合崑劇等表現形式,按順序用十二幅既獨立又關聯的繪畫組成,構圖既參考了唐代壁畫,又借鑑了明代陳老蓮木刻版本的特點。《西廂記畫珍》周根寶回憶,他與戲曲結緣於1980年代,當時有一份報紙名為《舞臺與觀眾》。周根寶擔任記者。
  • 九江星子發現罕見明代高僧壁畫墓 出土一高三尺六寸龜趺
    6月5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去年5月至今,該所考古專家在星子縣秀峰景區發掘了一座明代塔院,清理高僧墓葬3座,發現精美的壁畫,出土了一批珍貴青花瓷器和白釉瓷器,以及大量與塔院建築有關的石構件。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說,此次發掘為研究江西乃至整個江南地區的佛教文化及其僧人的喪葬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 洛陽西漢古墓國寶壁畫滲水黴變 距今已2000多年
    西漢古墓壁畫滲水黴變 全國徵集如何保護好點子  記者 李娟娟 實習生 高寧/文圖  今報洛陽訊 洛陽古墓博物館內,卜千秋壁畫墓、打鬼圖壁畫墓內出現滲水現象,封存在裡面距今2000多年的西漢「國寶」壁畫,出現輕微黴變和起痂現象。
  • 朝鮮發掘新高句麗壁畫古墓和文物
    最近,朝鮮黃海南道安嶽郡月池裡發掘了新的高句麗壁畫古墓和文物。考證了新的兩座高句麗壁畫古墓和金飾品。第一座壁畫古墓的墓室頂棚為平行三角支柱頂棚,是高句麗時期傳統形式的石室土墓。4個壁面和頂棚畫有四神圖,還發現在至今發掘的高句麗壁畫古墓中未曾有過的星座、蓮花紋、雲紋、蓮花葉、菩提樹、烏龜背紋等多幅圖畫。第二座壁畫古墓也是高句麗時期的石室土墓,在這裡發現形容太陽的圖畫等許多壁畫。精密加工的金耳環、花瓣形狀的裝飾品等9件金飾品也在此出土。朝鮮考古學學會考證,安嶽郡月池裡壁畫古墓建於6世紀前半期,對考古學領域具有重大意義。
  • 揭秘歌曲女人是老虎,背後的佛教故事,小和尚下山去化齋遇到的事
    揭秘歌曲女人是老虎,背後的佛教故事,小和尚下山去化齋遇到的事,歌詞內容為:小和尚下山去化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見了千萬要躲開,走過了一村又一寨,小和尚暗思揣,為什麼老虎不吃人,模樣還挺可愛?
  • 敦煌壁畫揭秘古人春耕勞作場景
    敦煌壁畫揭秘古人春耕勞作場景5) "← →"翻頁 3月18日,敦煌研究院對外披露了一組莫高窟壁畫影像
  • 4400年前的埃及古墓被發現,穿越千年的壁畫,要如何解讀?
    前幾日,埃及宣布發現了古埃及第五王朝時期的古墓。這座約4400年前的古墓,規模不大,但碑文保存完整,壁畫色彩鮮豔,就像剛上色似的。有些人還舉出了我國兵馬俑,15秒氧化,4分鐘顏色褪盡的事,來佐證自己對於埃及古墓壁畫的猜想——它很有可能真的剛上色。
  • 江門杜阮鎮一工地挖出明代皇族古墓兩隻石馬(圖)
    現場為江門杜阮鎮一工地,專家稱發現的古代文物不多,故很有研究價值  本報江門訊江門市蓬江區杜阮鎮前天上午在長喬村鳳山側林嶺一工地發現明代皇族古墓,挖出兩隻明代石馬和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