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白馬吆磨走,三尺青峰水碾頭。」青峰,其前身為「青峰裡」,因境內有青草坡矗立如峰而得名。明成化《重慶府志·永川鄉裡》載:「永川有來蘇、樂善二鄉,在廓、桂山、青峰、陰山、雙石……共二十五裡。」從清康熙至今,儘管歷經了從「裡」、「場」、「聯保」、「鄉」、「公社」、「革委會」、「鄉」、「鎮」的變更,但一直以「青峰」冠名且原有建制和管轄範圍始終未變,這在永川各鎮街中當屬唯一。
永川區政協主席劉祥全、副主席馬玉平和專題調研組一行,專程前往青峰鎮調研歷史文化遺存,在實地走訪凌閣堂村、凌閣堂社、凌閣堂墓、凌閣堂河、凌閣堂橋、凌閣堂井和牌坊壩、蓮花石等後,深感「三尺青峰」史料多、故事長,變化大、有文化。
施工隊挖出明代壁畫古墓
時間回溯到2008年4月10日。青峰鎮凌閣堂村2社一村民們正在修建青峰鎮至來蘇鎮的公路。
施工挖掘機一鏟下去,「轟——」的一聲響,泥土堆坍塌出一個洞,洞內美女壁畫紅光四射,村民們都被驚呆了。靠近細細端詳,在一片純白的洞壁上,竟然繪製有色彩鮮豔的祥雲、馬、鹿、侍女等人物和動物圖形,姿態萬千,栩栩如生……
「這是重慶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明代壁畫古墓,也是重慶市保存完好的唯一的一座古代壁畫古墓。」區文管所李玉彬拿出彩印的資料,向調研組介紹當初發現墓葬壁畫的場景。
行至當年的發掘現場,這裡早已沒有當年的熱鬧與喧囂。映入眼帘的只是一塊種有五六十株玉米的黃土,夾雜在一條水泥路與小丘之間,距離約4米左右。
「村民龍運武第一個進入墓穴,發現古墓石壁上有壁畫,色彩靚麗、繪畫精美,像剛畫上去的一樣。隨後,還在墓裡找到隨葬品,有兩件陶獅子、一個塔形陶倉罐。」現年73歲的康紀長介紹。
康紀長曾經是報社社長,他說,墓室內壁及拱頂紅彤彤的,均繪有精美壁畫,火紅的太陽、衣袂飄飄的侍女、凝神眺望的鹿和馬、象徵吉祥的三足烏……一個沉睡了數百年的古墓就這樣重見天日。
據區政協委員、區文管所所長何祥松介紹,磚墓內繪有仙女、樓閣、三足烏、仙鹿、駿馬、祥雲、花卉、瑞草、紅日等內容豐富、色彩鮮豔的壁畫,手法上以墨線勾勒,用赭石、石黃、松墨填色,顏色鮮豔,用筆流利瀟灑,栩栩如生,尤以人物傳神,藝術水平較高。
壁畫加固
由於永川氣候潮溼,不利於壁畫保存,壁畫經專業切割後,送至重慶進一步清洗、修復、加固及檢測,現存放於市文物考古所。在一次市級展覽中,還被市文物考古所擺在核心位置予以推介。
古墓被盜壁畫幸運保存
調研組發現,凌閣堂壁畫中的侍女,髮髻、簪子、服飾、託盤、面貌、手勢及神態,均為唐代風格,通過實地考證,發現了若干玄機。出土器物、古幣紋均為明代。
捧盒侍女
出土的陶獅、陶倉罐都具有典型的明代特徵。古錢紋刻有「子貴孫賢」,出自明太祖洪武七年敕禮部會僧、道擬釋,全國僧道遵行《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之後。後世可模仿唐代畫風,但明代器物不可能出現在唐墓。
磚砌卷拱式墓葬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據重慶市考古所研究員張光敏鑑定,該墓為五座磚砌卷拱墓,實際是5座墓穴,呈一字排列,坐北朝南。單座墓長約3米、寬約1.3米、高約1.5米,壁磚和墓頂全是青磚,光一塊墓頂磚就有9.1公斤重,墓牆大磚則重達20公斤,具有明顯的明代家族式墓群特徵。這是首次在重慶發現此類墓葬,對於研究重慶地區明代文化、經濟和墓葬習俗等具有極高價值。
墓葬形制也具明代特徵。康紀長回憶說,「當初修路施工時,無意中挖開了該墓葬。其實,當時的墓葬,隔山坡約5米,上面還有兩座墳山。」區政協調研組查閱資料後認為,明代朱元璋曾頒旨墓葬深基,節約土地,這與墓葬斷代為明朝不吻而合;也正是因為上面還有別的墳山,才讓古墓雖然被盜,但壁畫得以幸運地保存下來。
凌家後人輾轉尋始祖墓葬
「明代古墓發掘於凌閣堂村凌閣堂社,墓主是什麼身份,與凌閣堂的名字有無關聯?」帶著這個疑問,調研組現場調查了鎮村幹部及附近村民。
現年70歲的康欽雲老人,家離古墓僅百米,是凌閣堂村凌閣堂社的社員。他指著附近的一條小河,回憶道,「河對面就是康家院子,有上三房、下四房。院子最早是凌家的,也叫凌閣場。小時候,聽老一輩說,凌家很早以前曾出過大官。院子外建有花朝門,牌坊上雕刻有龍鳳。朝門是在『文革』時期才被毀掉的。」
駿馬
正當調研組準備諮詢凌家後人時,康欽雲說,在與四方碑村合併前,包括凌閣堂社在內,凌閣堂村基本沒有姓凌的。
事出反常,必有故事。在調研組刨根問底之下,附近的康家人揭開了其中的謎底。當年,凌家為地主,康家為長工。因為120挑土地的歸屬,雙方起了糾紛,最終打上了官司。由於決定勝訴的直接證據,取決於土地上一座老墳是否歸屬於凌家。後來,官方開墳驗屍,裡面並無殘骸。箇中緣由已無法考證。
凌家敗訴賠償,後人遂遷往貴州。據說又輾轉返回永川,落戶臨江。2008年,凌家後人根據族譜所繪先輩墳塋圖,在凌閣堂社龍家屋基的竹山地,尋找到凌家始祖墓葬。調研組賡即探訪,發現碑文上記載,「明朝成化(公元1456年)湖北孝感入川 始祖凌公珂大人墓 永川十七世子孫承源禮」等。
專家推斷墓主或為醫官
當初湖廣填四川時,凌氏始祖確有兩兄弟由湖北入川,一在永川,一在江津。其父親、國軍中將凌諫銜生於永川臨江,當地至今還有凌家場;江津凌家後人則出了個凌文遠,他是中國著名詩人,歷任永川稅務局局長、江津縣縣長、中共江津縣委第一書記、永川行署副專員、重慶市第八屆政協副主席。
據重慶文物考古所汪偉推斷明代由於葬俗葬制的演變和社會風氣的改變,使得壁畫墓相較於宋元時期大大減少。通過研究歷史文獻,對永川凌閣堂墓地發現的明代壁畫墓所反映的獨特喪葬禮俗、宗教信仰,分析明代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民間化演變過程,墓主應當為明代湖廣移民或其後裔。
花卉
「市考古所在一次展覽中,曾在核心位置,隆重推出凌閣堂墓地發現的明代壁畫。市醫藥博物館專家曾根據三足烏的壁畫,推斷墓主可能是一位名醫。」區文管所李玉彬回憶道。據調研組查閱資料,三足烏既是中國古代崇拜的太陽精靈,也是散播瘟疫疾病的肇事者。從壁畫繪製黑色的三足烏、彩色的花草等分析,應當帶有「神農嘗百草、祛病濟世人」的寓意,不排除墓主當初行醫或為醫官的可能。
(文章來源:《重慶晨報》2016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