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共享」遇到「公共」:
共享單車引發的蝴蝶效應
在「最後一公裡」始終是中國城市交通死結的前提下,單純地考慮
如何把共享單車「管」住,或許仍只是權宜之計。但無論如何,這頭
「闖入瓷器店的公牛」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才剛剛開始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李明子閔傑
「我們要被氣死了。」北京一位區政府交通管理負責人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接受採訪時,他剛完成在所轄區域內重點地鐵站的幾天蹲點,每天數以千計的單車,堵塞了人行道、自行車道,甚至還佔領了汽車道、快車道的隔離綠化帶。
資料圖:共享單車擠滿北京一處公交站臺,對公交車的運行產生一定影響。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北京市通州區自行車事務管理中心主任郭峰的任務也不輕鬆。僅2017年頭4個月,這個未來的北京副中心便湧進了4萬輛共享單車,「單位門口、小區門口、交通站點,一堆一堆的」。郭峰很快就能分辨出車的來源:市民騎過來的,一般停得亂七八糟;要是一堆只有一種顏色,就是企業投放的。
有些基層政府忙不過來,將規範共享單車停放的任務交給了街道辦事處,允許街道辦事處購買第三方服務專門擺放單車,但這又涉及經費問題;還有一些基層政府,將城管、街道和共享單車企業的運維人員拉進一個微信群,看到單車成災,管理人員便拍張照片發到群裡,吆喝一聲「是誰家的快去處理了」,單車公司碼放好再拍一張「效果圖」算是交差。但是,這樣的效果也只能保持幾小時而已。
單車甚至侵佔了「汽車」領地。北京京聯順達阜成門地鐵站停車管理員袁東坤說,她前兩任的停車管理員都辭職不幹了,「這兒有地鐵站、萬通商場、華聯商廈,還有一個公交總站,人都往這兒騎,把汽車車位都佔了,收不上來錢。」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但這只是顯性問題。
據深圳市交管部門公布的數據,7月1日至9日,深圳交警共查處涉自行車交通違法3261宗,屬共享單車的1717宗,佔涉自行車交通違法總量的52.65%;主要違法行為是駕駛非機動車在機動車道內行駛或佔用其他車輛專用車道,佔涉共享單車交通違法行為的79.45%。
單車的安全性能也堪憂。據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北京居民使用共享單車的調查》, 72.2%被訪者遇到過「剎車失靈、車胎沒氣、掉鏈子、車把或坐墊損壞」等車輛破損情況。7月19日,國內首起12歲以下兒童騎行共享單車發生交通事故死亡案例進入司法程序。死者父母將ofo連同肇事方訴至法院,索賠878萬元,並要求ofo立即將所有機械密碼鎖具更換為更安全的鎖具。
共享單車還成了網絡詐騙的新寵。據北京市公安局聯合360推出的《2017年上半年網絡詐騙數據研究報告》,已有不法分子假冒共享單車客服,實施退款詐騙。2017年3月,福建省破獲了首例共享單車二維碼詐騙案。兩名犯罪嫌疑人僅在一個多月時間裡,靠在共享單車上粘貼偽造的二維碼,從70名受害人那裡騙了3200多元。
誰也沒想到,這個酷萌、時尚又絢麗的小精靈,在短短幾個月裡,變成了一個給中國城市管理重重一擊的龐然大物。這場從移動網際網路上誕生的創新,正日漸成為一場資本、創新、城市公共管理能力與個人社會公德之間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