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洞庭 建我新湖南
——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大嶽高速洞庭湖大橋建設掠影
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方聯民(中)現場督戰。 陳浩 攝
徐典波
大湖當驚大橋殊!它是一條飛越洞庭的長龍,一處溼地之上的懸索奇觀,一個在新結構、新工藝、新裝備與新材料上開世界橋梁建設之先河的經典之作。它就是被譽為洞庭湖上「瀟湘琴韻」的大嶽高速洞庭湖大橋!
擘畫新藍圖,建功新湖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召開之際,大嶽高速洞庭湖大橋建設獻出厚禮:提前完成主纜架設,隨後進入主纜緊纜以及吊索、索夾安裝,預計明年底大橋可順利通車。現場督戰的省交通水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南交通水利集團)董事長方聯民豪情勃發:「不久的將來,富有現代氣息的大嶽高速洞庭湖大橋與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水將相得益彰,必會成為洞庭湖上的地標性景觀!」
這一中國橋梁的「世界跨度」,由湖南交通水利集團旗下企業湖南路橋與省交通設計院等聯袂打造,如今大橋雄姿初現,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群以「橋高人為峰」為人生坐標的湖南交通水利集團人!
建設新湖南 ——我們出發有高度
洞庭湖,自古以來就是人間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阻隔著兩岸的人們往來。在嶽陽,2000年建成通車的國內首座三塔雙索麵斜拉大橋——洞庭湖大橋,以其先進的建設技術和新穎美觀的造型,成為嶽陽的一大標誌性橋梁工程和湖區人民的造福橋,也是由湖南路橋和省交通設計院聯手打造。
隨著時代的進步,一座橋難適應發展需要。為加強湖南與鄂、贛地區聯繫,2010年,省委、省政府決定修建大嶽高速公路。大嶽高速公路是省高速公路網「七縱九橫」規劃中的第一橫——杭瑞高速公路在湖南境內重要的一段,起於臨湘大界,止於嶽陽君山區建新農場,而大嶽高速公路洞庭湖大橋成為該高速路段的控制性工程,挑戰難度前所未有。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當大嶽高速遇上洞庭湖,新建大橋主跨超1000米,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就在此時,中國工程設計大師、著名橋梁專家、湖南交通水利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時任省交通設計院黨委書記)胡建華走上前臺,他語氣堅定:「繼續採用世界領先的懸索橋建造技術,我們有信心創造比矮寨大橋更高的新高度!」
從構思、到設計,「瀟湘琴韻」橫空出世!按設計,洞庭湖大橋兩座索塔分別高206米、203米;全長2390米,為雙向6車道設計;大橋主跨1480米,跨度相比連創4個「世界第一」的矮寨大橋要長304米,是目前世界第二、國內第一大跨徑鋼桁梁懸索橋。這些技術指標代表著橋梁建設的新高度。
肩負省交通運輸廳領導重託,方聯民掛帥出徵,擔綱大嶽高速洞庭湖大橋工作組組長。該橋的設計單位,是被中國交通運輸部授予「中國橋梁十大設計團隊」的省交通設計院;該橋的施工單位,是被授予「中國橋梁十大英雄團隊」的湖南路橋。該橋3年前一開工建設就受到海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中外橋梁專家更是讚嘆不已,認為它將是世界橋梁建設史上又一壯舉!
建設新湖南 ——我們追趕有速度
在洞庭湖上空建懸索橋,一開始就與世界級難題狹路相逢:跨度前所未有,地質異常複雜,氣象千變萬化,吊裝難度高等,而且施工中不斷面臨各種新難題。「面對世界級的難題,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創新!」 方聯民意志如鐵,帶領團隊迎難而上,開展科技創新技術攻關,創下一個個世界第一,建設處處加速度。
大橋施工之初,項目部首先針對複雜地質條件下的樁基和地連牆成孔(槽)等施工難點,組織技術攻關。大橋公司總經理梁振西參與指導,項目部對迴旋鑽機鑽具進行了技術改造,發明了「錐形雙吸渣口鑽頭」,大大提高了樁基鑽進速度。為保證在一個枯水季節完成鑽孔施工任務,項目部採用旋挖鑽機開孔,迴旋鑽機接力鑽進,僅用4個半月的時間完成了40根直徑3米,樁長57-68米不等的樁基礎施工。梁振西坦言:「這樣一來,比同類型橋梁鑽基礎施工節約了3個月的時間,其施工進度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為安全高效實施錨碇施工,項目部通過不斷改良施工方案、工藝,創新結構形式,連牆施工採用了厚度僅僅1.2米的「葫蘆」形地下連續牆,以與框架式錨體相匹配。大嶽高速洞庭湖大橋A1標段項目負責人朱立山介紹,在現有懸索橋錨碇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地連牆基礎設計成「葫蘆」形而不是大小相等的兩個半圓形狀,其好處在於:降低了錨碇基礎工程量,降低了工程造價,同時又確保了大橋的受力能夠滿足規範要求。
無人飛行器,牽索越洞庭,也成為業界津津樂道的又一創新。在國內大跨徑懸索橋施工中,通常採用人工拽拉、拖輪牽引、火箭拋送、熱氣球牽引和直升機牽引等先導索過江施工方法。為保證先導索過江安全、高效,通過多方論證,項目部最終採用經濟適用且具有創新意義的無人飛行器牽引先導索過江的方法。當時採用一臺八翼無人飛行器從嶽陽岸主塔門架起飛,飛行7分多鐘將直徑2毫米的纖維繩先導索牽引至洞庭湖對岸的君山側塔頂,完成兩岸牽引繩對接,大橋實現空中「會師」。朱立山解密道:「同傳統施工工藝相比,無人飛行器有體積小、重量輕、操控簡便、安全高效、且不受地形影響,無需封航等優點。」
施工過程中,大嶽高速洞庭湖大橋項目部創新不斷,先後採用副孔440噸支架平移施工法、上橫梁高空牛腿施工法等,還將在國內大跨徑懸索橋中首次採用板桁結合型加勁梁,達到提高總體剛度、改善結構抗風性能、節省用鋼量、節約工程造價、確保安全高效的多重效果。
「追趕有速度,黨建更有力度。」湖南交通水利集團黨委書記周雄飛介紹,從第一根樁基開鑽起,項目支部按「六有標準」建「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到今天,「踐行『兩學一做』,爭做時代先鋒」的巨幅標語依然飄揚在203米高的洞庭湖大橋上空,黨建引領項目上臺階、創品牌持續有力。
建設新湖南 ——我們創業有熱度
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大嶽高速洞庭湖大橋建在洞庭湖上,用當地群眾的話說,這是一條橫臥洞庭的「人間彩虹」。為架好「人間彩虹」,除領先世界的多項創新外,還有許多感人的傳奇,見證了創業的熱度,這些感人故事也將彪炳史冊。
初冬時節,洞庭湖上大嶽高速洞庭湖大橋第A1標段200多米的索塔頂端,風緊雨密,寒意襲人,但施工現場卻是一派熱鬧的建設景象。在施工區,10多名施工人員有如雲中漫步,正在緊張有序地作業。湖南交通水利集團黨委副書記、湖南路橋董事長馬捷回想起建橋過程中的艱辛感慨萬千:無論是樁基礎施工、錨碇施工、索塔構建,還是主纜架設,都是建設者利用有利天氣和氣候條件搶修出來的。施工項目攻堅最多的時候有400多名施工人員,他們24小時連續輪班奮戰,創業熱情感天動地。
工地建設者記憶猶新,大橋開建以來,方聯民、馬捷多次「長沙-嶽陽、朝發夕歸」模式到工地指導,與大家一起攻堅克難。方聯民更是每年大年三十雷打不動到工地與建設者吃團年飯,一起過年,大年初一登上高橋與建設者堅守,迎接新年的到來。
項目工地,流傳著「帶著母親上前線」的感人故事。項目負責人朱立山施工期間,每天上午、下午都上橋督戰,行程施工超10公裡。膝蓋和腰肌雖都有勞損,他簡單治療後依然堅守在施工一線。為了照顧好婆婆和丈夫,朱立山的妻子舍小家為大家,辭職將婆婆接到工地,讓丈夫安心工作,只為大橋能高質高效早日通車。
今年7月初,洞庭湖遭受了1998年以來最大的洪水襲擊,大橋施工建設者們雖然停工但也沒有閒著,他們組建抗洪搶險小分隊,深入湖區,與當地群眾一起戰勝了洪魔,在當地傳為美談。
「水陸並進,全產業鏈,三元格局,馳騁中外。」9月8日,由湖南路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省交通設計院、省交通科研院、湖南交通國際經濟工程合作公司、省疏浚有限公司、省水利電力工程建設監理諮詢公司、湖南尚上建設開發有限公司、湖南環達公路橋梁建設總公司、省航務工程公司、省航務勘察設計研究院共10家企業組建成湖南交通水利集團。這艘路橋建設「航母」已整裝出發,正揚帆遠航!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組建湖南交通水利集團,是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切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戰略舉措、調整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的重要戰略抓手。」回望一次次超越,方聯民話語擲地有聲:「湖南交通水利集團將牢記『強交通暢行天下,興水利潤澤四方』的使命,以再創業的情懷,邁起鏗鏘步伐,續創更大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