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童年代償心理
用來形容許多成年人童年時被無情抑制住了買玩具的欲望,在成年實現財務相對自由之後,對自己的遺憾進行補償。
最近,網上興起一股曬玩具風,許多成年網友都跟風曬出自己收藏或愛玩的玩具,他們還將沉迷玩具的行為定義為「童年代償心理」,稱既可彌補童年遺憾,又可減壓。
昨日,記者採訪了我市3位沉迷玩具的市民,來看看他們的故事裡,有沒有你的影子。
故事1
天天和女兒一起追動畫片
吳娟 34歲 財務工作
嚴謹、沉穩、靠譜,這是吳娟給同事和領導留下的印象,但誰能想到,這3年多來,吳娟天天回家就追動畫片看。
吳娟家住重慶高廟村,女兒琪琪今年8歲,開學上小學二年級,女兒從小就愛看動畫片。最初,吳娟不僅覺得動畫片幼稚,還擔心女兒沉迷。但3年前,幼兒園要求父母陪孩子看一部動畫片,並給孩子解答一些疑問,吳娟就陪琪琪看了一集《喜羊羊和灰太狼》,讓吳娟沒想到的是,劇情還挺有趣,她自己看得津津有味的。
此後,下班回家,只要女兒完成了功課,二人就會一起看動畫片。吳娟掰著手指說,什麼《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小豬佩奇》《汪汪隊》《奧特曼》等,她都看過,有時她還會和女兒討論一下劇情的進展等。
吳娟說,自己小時候住在江北城的大院裡,家裡沒有電視機,只在鄰居家看過一些動畫片片段,現在才真正感覺到動畫片的魅力和童趣。
故事2
女兒的玩具他玩得入迷
周先生 30歲 汽車行業工作
周先生家住重慶沙坪垻區小龍坎附近,在職場中,熟悉技術和業務的周先生給人一種很成熟穩重的感覺。但下班回家後,周先生卻像變了一個人——他總愛翻出女兒的玩具來玩耍。
周先生的妻子夏女士今年28歲,她說,一年前,二人迎來了寶貝女兒,親朋好友送給女兒許多玩具(玩具大都標註著適合3歲以上兒童玩耍),夏女士原本打算將這些玩具先收納起來,而周先生卻打破了夏女士的計劃——他直接接手了這些玩具,並自己玩了起來。
夏女士說,周先生幾乎每天都要彈幾遍女兒的迷你電子琴;一有空,還會拼一下女兒的積木;女兒的小皮球和一些玩具,周先生也都玩了個遍,「玩玩具的時候,簡直秒變『周三歲』,家裡人都笑慘了。」
而周先生則告訴記者,自己是真的覺得這些玩具很好玩,自己小時候在鄉下長大,只能玩泥巴、木棍和鐵環等,如今的這些玩具讓他猶如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般,玩起來精巧而有趣,樂在其中。他說:「再說了,我玩熟了這些玩具,以後才能更好地陪伴我的寶貝女兒玩嘛。」
故事3
行李箱總會塞個玩偶
孟小姐 大二學生 19歲
在孟小姐位於重慶南坪西路的家中,將她所有的玩偶平鋪開來,可以佔據整個沙發。她說,自己到現在都沉迷玩這些玩偶,每當自己外出旅遊、上學時,行李箱裡,也總會塞一個玩偶帶著。
孟小姐說,幾年前,隨著自己家玩偶囤積量越來越大,媽媽已開始反對,一次媽媽趁著她不在家,將孟小姐的一個猴子玩偶偷偷丟掉了,孟小姐回家後,竟頂著夏天的烈日跑去小區垃圾箱翻找了許久,終於找回了已被垃圾包裹的猴子,「我拿回家以後,用了好多洗衣液才把它洗乾淨。」從那以後,父母不再擅自扔她的玩偶了,而她也會儘量扼制購買新玩偶的衝動。
「之前,我帶著一隻小海豚玩偶讀住讀時,雖然床很窄,但我還是給它騰出一隅之地。」孟小姐說,她之所以痴迷玩偶,原因是小時候跟著外公外婆生活,有次媽媽從外地工作回來帶了一個小熊玩偶,這才讓她對父母的思念有了安放和寄託。
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王薇 實習生 秦小雅
點評
滿足童心 也是一種減壓
據淘寶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每年有7000萬成年人會給自己買玩具,其中有57%是90後。
對於這一現象,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陳志林認為,其實成年並不意味著童心的泯滅,在很多大人心中,仍然住著一個孩子,為了代償兒時遺憾也好、追求懷舊也好,如果心中壓力太大,不妨暫時放下成年人的包袱,玩玩有意思的玩具,滿足一下自己的童心。
但陳志林也建議,凡事皆有度,玩玩具也不可太過痴迷,應以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為限,在購買玩具時,也一定要理性消費。
來源:重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