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文博中國」!
西周虢國墓地是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兩周時期大型邦國公墓,其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虢國博物館是建立在西周虢國墓地上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
虢國墓地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從1956年發現至今,該墓地先後經過五次鑽探、兩次大規模發掘,探明各類遺址800餘處,出土文物近3萬件(顆)。尤其是90年代發掘的虢季墓和虢仲墓兩座國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數量多價值高、墓主人級別高,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年4月,虢國墓地入選「中國二十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兩座國君墓出土了許多國寶級文物,其中多件堪稱「鎮館之寶」的一級珍貴文物,如人龍紋玉璋、六璜聯珠組玉佩、麻質短褲等。本文特列出虢博最經典的幾件鎮館寶物,並做簡要介紹。
虢國墓地出土的青銅器不僅有威嚴凝重的廟堂禮器,也有紛繁多樣的兵器和生產工具,數量眾多,造型別致,製作精美。青銅的應用滲透到虢國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其中,出土於虢國墓地孟姞墓的獸叔銅盨堪稱文物極品。全器為黃銅色,製作精美,表面色澤光亮,毫無鏽蝕之處。
獸叔銅盨(西周) 通高20.1釐米、口長23.4釐米、寬16.7釐米。1990年虢國墓地孟姞墓出土。該器蓋口呈橢長方形,蓋面向上隆起,頂部有四個扁體扉稜支鈕。器身子口內斂,薄方唇,腹壁略外鼓,兩側有一對龍首耳,龍舌向下向內彎曲作半環形,底近平,圈足。蓋頂中部飾夔龍紋,支鈕兩側飾雲紋,蓋緣與器口沿各飾一周無珠重環紋,蓋面與器腹各飾數周瓦壠紋,圈足上飾一周垂磷紋,器底飾斜網格紋。該盨器、蓋均有銘文4行33字,獸(單)盄(叔)奐父乍(作)孟姞旅盨,用(盛)(稻)需(糯)(梁)加(嘉)賓用享,有飤則邁(萬)人(年)無疆,子=孫=永寶用。
▲ 獸叔銅盨
該器銘文較多,從銘文可知這件銅盨是單國貴族為女兒嫁到虢國所做的陪嫁品,故為研究西周婚姻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為虢國與其他諸侯國的關係提供了實證。而且,該器通體金光燦燦,鏽蝕極少,為研究青銅器的保護提供了研究實例。
虢國墓地出土的玉器數量多達近萬件,種類齊全,玉質優良,工藝精湛,其價值之高在周代考古中實屬罕見,是我國先秦時期的藝術珍品。其中虢仲墓出土的玉器最多,數量多達800餘件(顆),分為禮玉、佩玉、殮玉、飾件、用具等七類,是繼殷墟婦好墓之後出土玉器的又一驚人發現,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令許多專家學者感嘆不已。
六璜聯珠組玉佩 由六件玉璜和玉管、玉佩、瑪瑙珠及料珠等聯綴而成,共計258件,分為項飾和胸飾兩部分。
▲ 六璜組玉佩
▲ 六璜組玉佩合璧圖
這套六璜聯珠組玉佩晶瑩溫潤,色彩瑰麗,氣度風雅,華麗無比,是目前所見西周聯璜組玉佩中最為優良的組佩。尤其是六件玉璜依照紋樣可分為人龍合雕紋璜、透雕人龍紋璜、疊尾人首紋璜和纏尾雙牛首紋璜四種,皆為白玉或青白玉製成,厚重大氣,紋飾精美,做工精湛,是一套難得的周代玉器精品。尤為珍貴的是,其中的兩件疊尾人首紋璜形狀、質地、玉色相同,紋樣連接相合成一玉璧,推測是先製成璧形,後施紋樣於璧上,最後對剖成兩璜,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半璧為璜」之說。
人龍合紋青玉璋(西周) 通長33.3釐米、最寬14.9釐米、厚0.7釐米,1990年虢國墓地虢仲墓出土。這件人龍合紋玉璋是為虢國墓地出土玉器中最為厚重的一件,該器出土於虢仲墓的內棺蓋板上,背面保留有硃砂和絲織物痕跡,在虢國玉器中,這件玉器在形制、紋飾、做工上堪稱三絕。
▲人龍合紋玉璋
青玉。深豆青色,大部受沁呈黃褐色或黃白色。玉質細膩,微透明。整體近似鏟形,上端為弧形雙面刃,兩側較薄且有刃部,下端近柄部有一圓孔,短柄的一角被削成斜邊。正背面紋樣相同,上部飾屈膝蹲姿的側面人紋,這是一個面目莊嚴的男子形象,高鼻、大耳,臣字形眼,人眼圓睜,眼角帶勾。向後梳起的髮絲高高飄逸,給人一種強烈的動感,人口微張,仿佛是在低聲吟唱。中部向下裝飾兩條龍紋,一龍在人身下,一龍在人足下,龍身捲曲剛勁有力,仿佛要騰空而起,但又牢牢被上面的人所掌控,整個紋飾細膩流暢,圓轉華麗,造型構思巧妙,渾然天成,真可謂是鬼斧神工。
這種人與龍的紋飾組合在當時極具代表性,西周時期,人們相信龍是能夠興風作雨的神,從而將龍更加人格化。他們認為世間的一切,是由上天的力量來主宰,而這些稀有的珍貴玉器,更是上天的恩賜,在它的身上蘊藏著通靈神性,於是人們將人龍紋飾雕刻在玉器之上,象徵著國君可以駕馭疾馳風雨的龍,上天祈求風調雨順,江山永固。
這件器物做為虢仲重要的隨葬品,下葬時被放置於內棺蓋板上最顯要的位置,是代表墓主人身份、國別的信物。自周朝封邦建國以來,周人為鞏固統治,「選建明德,以藩屏周」。諸侯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天子對諸侯命官授職,賜封爵位。冊命禮中,玉器發揮重要的作用,這體現在天子賜玉「錫爾介圭」和受命者的「反入堇圭」的禮儀中。根據史書記載虢仲擔任周厲王的卿士,是輔佐天子執政的重臣,曾受厲王之命,領兵討伐南方淮夷,深受厲王器重。
這件人龍合紋玉璋是虢國墓地出土玉器中最為厚重的一件,無疑是天子對虢仲冊命封賞的體現。
龍紋白玉璧(西周) 直徑19.1釐米、孔徑7.3釐米、厚0.55釐米,1990年虢國墓地虢仲墓出土。這枚有著近3000年歷史的西周時期的龍紋白玉璧,由上好的和闐白玉精製做成,白色,局部受沁成黃白色或黃褐色。質地晶瑩透潤,玉璧兩面飾有大方流暢而富於動感的變體抽象龍紋,造型規整大氣,紋飾線條流暢,富於動感;製作精細,工藝考究,是諸侯墓中的至高玉器。
▲ 龍紋白玉璧
周禮規定「天子用白玉」,故此物當為王室玉工的作品,當為周天子賞賜給虢國國君的,為目前所見先秦玉璧中的絕品。
根據墓中青銅器上的銘文和相關的歷史記載,墓主虢仲是虢國的國君,歷史上著名的暴君周厲王的卿士。專家分析,在制度森嚴的西周,虢仲應曾為周王室立下汗馬功勞,才能得到如此珍貴的賞賜。
據史書記載,周厲王時期,南方的淮夷屢屢侵擾周王室。在厲王十三年的時候,周王親自出徵,命令虢仲等將領率部出擊,最後打敗了淮夷,捍衛了周王室的威信。為了表彰虢仲立下的赫赫戰功,周王把這塊白玉璧賞賜給了虢仲。
麻織短褲(西周) 殘長76釐米、上寬81釐米、下寬130釐米,重約1500克,1990年虢國墓地虢仲墓出土。該褲是我國考古出土的時代最早的麻織品成衣,也是中原 地區出土最早的紡織品文物,為研究西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對認知當時的服飾及紡織技藝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 麻質短褲
出土於槨室的東側中部。出土時上部的褲腰部分已殘損。襠部相連,褲腿平齊。由兩層內、外不同顏色的麻布做成,外層為土黃色的粗麻布,內層為棕褐色的較細麻布。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非常悠久,紡織機械種類更是複雜而繁多。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學會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從最初的古人手中原始的紡輪,發展到腰肌、紡車、再到斜織機,提花機。每一個進程都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物質生活。西周的紡織業仍以麻紡和絲紡為主,也有少量毛紡織品。虢國墓地發現了大量紡織品痕跡,說明其紡織業十分發達,紡織技術、染色技術都很先進。目前,保存下來的成品主要有兩件麻質服裝,其中的短褲可以說是考古發現的中原地區時代最早的合襠褲。
編輯:陳 梅
審核:馬怡運
原文刊登於2018年12月11日
《中國文物報》6版
收藏鑑賞周刊
投稿郵箱:
wwbshoucang@163.com
點開圖片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