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珍珠石,產自珠江的支流——流溪河畔,以良口鎮最為集中,書上的名字全稱應該是「從化流溪良口珍珠石」,其中又以赤樹村出品的為罕見,因此有人簡稱為「赤珠」,似乎讓人想到一種頗具盛名的葡萄品種,巧合的是,有人也認為,「從化珍珠石」就是有點像一串串葡萄!
在我看來,「從化珍珠石」在觀賞石中並不多見,是南粵賞石界的一道奇景,會讓許多觀賞者眼前一亮,要感謝從化本土的石友,讓我領略了眾多特色鮮明的石頭,我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和奇石收藏者的慧眼。一提及奇石,石友們總是滔滔不絕,喜形於色,無限陶醉。「哪個地方近期挖出什麼極品了!」「哪位石友最近得到什麼好貨了!」石友們的私夥局很多,可謂三句不離本行,見面的第一句話總離不開奇石。在我看來,他們品味著大自然的奧妙,感受採石人的酸甜苦辣,探討奇石的追求方向。
山溪挖石
自古以來,奇石就成為文人熱衷的賞玩之物,要進入文人的慧眼,石頭要具有這些美好特徵:「皺、瘦、透、漏、醜、秀、奇」,對石之美的評價標準是:「溼、密、染、潤、凝、膩」。而藏家追求的境界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奇」。而隨著收藏市場的發展以及欣賞水平的提高,評石標準逐漸轉變為「色、質、形、紋、韻」。
從化珍珠石「花開富貴」
從化珍珠石,似乎就是具備了讓玩石人喜愛的特質!它外表布滿珠粒,有如一串串珍珠模樣,均勻而明顯,可謂金玉滿堂。凝望著這些奇石,人們不禁想起李白的詩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詩仙就是詩仙,明明說了「雕飾」,引導大家去思考是哪位雕刻大師,其實大詩人說的卻是「大自然」這位能工巧匠所做的塑造。看來,不管是說「芙蓉」還是「奇石」,質樸明媚,毫無雕琢裝飾的自然美在任何時候都顯得那樣永恆和神聖。
收藏者們愛著這份色彩,愛著這份形狀,並且奇石的色彩與形狀往往配合得那麼妙,沒有半點人為的痕跡,配上合適的架座,再擺設於廳堂或几案之上,實在是滿堂生輝。
說到「從化珍珠石」的由來,業內人士介紹,這個跟地球內部的巖漿有關,巖漿在地球內部巨大的壓力下,沿著地殼薄弱地帶侵入地殼上部或噴出地表(即火山噴發),噴出地表之後,由於溫度和壓力驟然降低,其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水蒸氣等氣體迅速向空中逸散,冷凝成巖石後,便在石頭上留下許多大小不等、奇形怪狀的氣孔和空洞。另外,它之所以形成「圓球狀」,就好像大自然的露珠那樣,表面張力使得巖漿儘可能地減少自身的表面積,而球體正好滿足這一要求,所以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最大限度地成為球體狀。
從化珍珠石「年年有魚」
翻閱書本看到,清代期間,順德人梁九圖的「十二石齋」,收藏著南粵大地的十二塊上好奇石。奇石成了梁老師的「獨愛」,他還常常為石頭賦詩作文,稱石為兄,被譽為賞玩奇石的先行者之一。如果可以穿越時空,邀請梁老師來看看這裡的觀賞石,從化珍珠石,會不會也能夠打動他的心。
說近一點的,翻閱從化本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書刊,從化縣長李務滋在溫泉創建初期,為了滿足旅遊者購物的需要,籌建專門售賣從化土特產的商業街,其中的商品就包括從化奇石。
從化奇石的欣賞歷史故事,源於何時何地已經無從考究,我們更關注的是,「從化奇石」現在的影響力。有這麼一個說法:臺灣同胞以及眾多日本、韓國的客人,凡回從化探親或辦事,回去時必定想方設法買一些從化觀賞石,其中,從化珍珠石又倍受青睞。他們帶回心愛的奇石,陳列在家中以便朋友們欣賞,以表示以家鄉物產為榮,或者顯示出個人的審美觀。有此一說,港澳臺商人對這種石頭特別感興趣,對於上乘之作,見一塊,喜一塊,購一塊。
在我們周圍,長輩們常常告誡年輕人注意「玩物喪志」,我則相信「玩物不喪志」,甚至可以「玩物長志」,特別是多元價值觀的今天,每個領域的高人都讓人萬分敬佩,君不見「跳繩」、「電競」、「悠悠球」、「釣魚」和「麻將」都出現世界層次的比賽,所以,關鍵是「如何玩」!收藏奇石,如果能夠延伸奇石背後的文化意義,那境界顯然又不同了!
從化珍珠石之「兒孫滿堂」
朋友擁有一「從化珍珠石」,邀我欣賞,此石全身布滿石頭粒,像一串葡萄模樣,也像蘸滿了糖的薩琪瑪。整塊石頭呈金色,這是傳統文化上的富貴色,它使人們聯想到以前皇帝使用的物品和黃金——這是權力與財富的象徵。
從化珍珠石
這塊石頭塊頭不大,摸上去不會有刺手之感,既滑又潤。此石晶瑩剔透,用手電筒照射,只見黃中帶紅,顯得出類拔萃,明亮動人。石頭的底部酷似一塊木板,平整得驚人,真可謂是天然底座,使得此石站得堂堂正正,端莊大方。
把石頭拿在手中端詳一番,可以看到整塊石頭四周都是珠粒,粒粒飽滿,並且珠粒裡面還有珠粒,極像黃豆。再細看石頭的頂部,仿佛爬著兩隻烏龜,呈躍躍欲試狀,其中稍小的一隻在下方,凝視並且偎依著對方,眼神充滿關懷溫馨,另一隻個頭稍大,昂起頭,閉著眼,作沉思狀,這兩隻烏龜看上去恩愛纏綿,讓人想到相濡以沫的夫妻。更難得的是,在其周圍有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珠粒,數不勝數,就像是眾多的小烏龜,叫人想到膝下兒孫滿堂,好不幸福,讓人羨慕不已。
此刻,酷愛詩詞的朋友念出一首打油詩《兒孫滿堂》:這個老頭不是人,太上老君下凡塵;子孫個個都是賊,偷來瓊漿孝至親。原來,這是用了欲揚先抑的方法把對人的敬意寫得跌宕起伏,吊足胃口,把玩著這塊奇石,朋友似乎詩興大發。
還有,我們都聽說過,烏龜是長壽的象徵,大家對烏龜都有好感,這麼一塊具有意境深遠的石頭,真是叫人嘆為觀止。
從化珍珠石「五羊像」
作者簡介:
曾耀登,一名來自從化的老師、南粵古驛道網讀者、從化地名探索愛好者。
信息來源:南粵驛道網,責任編輯: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