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10:47,成大伯來電:我住在杭州撫寧巷35號,隔壁住著一個小姑娘,20多歲的樣子,天氣涼了以後晚上空調天天開,已經開了兩個月,太難受,實在太難受,空調就在我的臥室的窗門口!我們老兩口天天晚上睡不著,在客廳打地鋪,我們都是70多歲的人了……
我跟小姑娘說能不能把空調移到陽臺,移動費我們出?她不肯。她是租住在這裡的,原來這裡住著一對老人,人很好的,老人過世以後,房子給了兒子,兒子把房子出租掉了。我們給房東打電話,他不是很理解,我們又找了社區,社區也只能做協調工作,說實在不行讓我們去打官司,我們都一把年紀了,怎麼打官司?
成大伯和老伴屠阿姨住的是一套兩室一廳。二老之外,現在還有一隻小狗客居著,成大伯說是兒子的狗,要在這裡寄養幾天。
成大伯佝僂著背,眼袋很深,帶我們走進朝南的主臥。
主臥室陽光明媚,有床,但沒有被子。
窗臺往外的部分呈「凹」字形,隔壁家的空調外機,醒目地掛在「凹」型裡,正對著他的窗戶。
大伯躲空調噪聲睡客廳
「每晚7點準時響起來,這低頻聲音晚上嗡嗡嗡,很吵人的!」成大伯眼睛瞪得很大。他說窗臺是雙層玻璃,按理說隔音效果不錯,可是怎麼都擋不牢這種聲音。
這個朝南的主臥,原是睡眠不怎麼好的屠阿姨睡的,成大伯則睡在北側次臥。
原來屠阿姨睡眠一直不好,易驚醒,為了照顧她的睡眠,成大伯一直和她分房睡。
二老的身體也不太好,屠阿姨的安眠藥放在床頭,一天兩片;成大伯的抗高血壓藥,也是每天不斷。
兩個月前,不怎麼住人的隔壁租出去了,住進來個20多歲的姑娘,空調外機幾乎每晚都在運行。因為覺得空調外機噪聲太大,屠阿姨沒辦法住下去了。
「兩個月前的一天夜裡,兩三點,我起來上廁所,看見老太婆在客廳看電視,問她怎麼回事?她說隔壁太吵了。」成大伯站在朝南的主臥一聽,果然很吵,於是他把朝北的次臥讓給屠阿姨睡,他自己則捧起遙控器,看了一晚上電視。
接下來幾天,成大伯說自己試圖和隔壁的姑娘溝通,但幾次下來效果都不好。確實,空調是房東裝的,作為租客,姑娘也無權改動空調位置,她開空調也是她的權利……
後來,成大伯索性找來一張摺疊床,打算在客廳打地鋪,把主臥的被子也搬過來了,打算以此躲避噪聲。摺疊床有三節,他說白天折起來可當沙發,到晚上順勢拉出來兩節就可以睡。」
拉出兩節後,摺疊床正好呈1.6米寬的正方形,睡覺顯然不夠長,於是成大伯斜著睡!
成大伯向我們展示了睡姿,他躺上去,頭朝牆角一側,腳朝對面的牆角,直挺挺睡在那裡一動不動,雙手置於胸前。「其實我還是想回床上。打地鋪一個是太低,還咯吱咯吱會響……」
「我想找快報想了很久了,可是又怕上報紙。」屠阿姨拘謹地說。成大伯躺在摺疊床上一本正經地說:「沒辦法!你要解決問題麼,你說睡覺重要還是面子重要?」
住在樓下的唐阿姨告訴我,成大伯鄰居家的空調,在國慶後沒幾天就開始用了,外機聲音確實響,估計機器也有點老了。
社區也在為這事犯愁
彩霞嶺社區一位工作人員特地聽過那空調外機的聲音,還錄了音,「這種轟隆隆的聲音,聲音不大,但穿透力強,確實很煩。」他把錄音打開,我仔細聽,聽到一種低沉的聲音。
社區程主任說,他特別能理解屠大伯的心情,為什麼呢?
「我父母家就出現過這種情況,開始不知道是哪裡發出來的聲音,我樓上樓下4層樓都去聽過,才發現是樓下空調外機發出的。樓下也是租戶,我叫了那邊社區主任協調,最終把房東找來了,外機移了個位。空調低頻聲,敏感的人確實是很在意的。」
程主任說,社區先後去了7次屠大伯家,發現隔壁房子是房東委託給一家中介出租了,現在的租戶就是那個20多歲的姑娘,但移空調的事姑娘做不了主,房東則說自己在外地,要過兩天才回來,也只能等了。
成大伯也提出,實在不行,可以由自己花錢請人幫忙,把鄰居的空調外機移到隔壁陽臺那一面。
下午,成大伯聯繫了房產中介,工作人員說,這事跟他們和租客都沒關係。「房客都快搬走了!」
成大伯再聯繫房東,打了兩三個電話,都沒人接聽。
成大伯無奈了,「我有個兒子,我不想把這事告訴他,因為他性子急。我們這輩人,都不想把事情鬧大的。」
「什麼叫幸福?」他說,「對老年人來說,能睡個安穩覺就是最大的幸福。可現在,很難!」
後來我聯繫上房東太太鮑大姐。她的態度比較明確:不修、不移、不換。
「我們這個空調外機如果是壞的,我們會修,但之前找了一個人來,說空調是好的,也就不用換修了。如果按成大伯所說移位,我們很難做,因為陽臺這一面的牆體是掛不牢空調外機的,再說,我們也要晾衣服的。」
「租客是個東北姑娘,適應不了南方天氣,比較怕冷,天冷了就要開空調,之前她不在家時也會開。後來我們跟她說,你不在家的時候就不要開了,她也答應了」。鮑大姐說。
當晚8點,記者再次來到成大伯家,他已經吃過晚飯,準備睡了。他在客廳拉開兩節摺疊床,被褥仍斜放著……
我敲了敲隔壁姑娘家的門,三次都沒敲開。
成大伯說,姑娘當天傍晚5點就開空調了。
我來到成大伯的主臥,確實能聽到「嗡嗡嗡」持續不斷的低頻聲,由於窗戶關著,聲音分貝感覺並不大。打開窗戶後,能聽到外機風扇轉動的聲音,「嗡嗡嗡」聲稍微明顯了一些。
響了5分鐘後,空調外機忽然停止工作,成大伯的主臥也安靜下來。
難道姑娘關空調了?成大伯擺擺手,說3分鐘後又會響的。果然3分鐘後,關上窗戶也能聽到「嗡嗡」聲。
什麼樣的聲音會讓人覺得難受?
紅會醫院五官科主任慈軍說,人們對聲音的敏感不全部取決於分貝。比如,老年人對一種非穩態(間斷的)聲音就很敏感,長期聽著,確實容易對情緒產生影響。另外,老年人對窄帶的、固定的聲音也很敏感。他說,聲音越是固定在某個頻率,損害越大,越容易產生對聲音的疲勞感,對生理和心理都有影響,比如空調外機發出的這種長期低頻(200赫茲以下)的「嗡嗡」聲。
據了解,老年人失聰,一般先是從高頻率的損害(8000、6000、4000赫茲)開始,接下來是語言頻率(250-2000赫茲)的損害,到最後才是低頻率的損害。當一個老年人對高頻率和語言頻率都不太敏感時,他對低頻率可能還有感覺。而空調外機發出的低頻聲音,穿透性比其他高頻率的聲音要高,所以關上窗戶也容易聽到。
為什麼?高頻噪聲在距離拉遠或遭遇障礙物時能迅速衰減,如高頻噪聲的點聲源,每10米距離就能下降6分貝。而低頻噪聲卻遞減得很慢,聲波又較長,能輕易穿越障礙物,通過長距離奔襲和穿牆透壁直入人耳。
慈主任說,長時間接觸低頻噪聲或次聲波,會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及內分泌系統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可能導致耳鳴幻聽、煩躁易怒、頭痛失眠等神經官能症。平時,他經常接診受低頻噪聲困擾的患者,以老人和孕婦居多。
但低頻的噪聲常常分貝並不大,或許達不到高頻噪聲的級別,卻有穿牆越壁長距離奔襲擾民的「本事」,在夜間尤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