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東北大醬!原生製作過程!

2021-02-06 萬物研究中心

        


       在東北,很多人一輩子離不開大醬。人說:「不吃東北大醬幹活都沒勁」。據鑽家考證,東北大醬的歷史已千年有餘!本文為您展示原生態的東北大醬製作工藝。我們表面上介紹的是大醬,實際上是要說黑土地的特色文化!

        年長之人權當憶苦思甜,年少之人就當是緬懷前輩人的艱辛吧。整體工藝和流程原汁原味還原;但部分配圖是從網上20元每天「」招聘「」來的,稍顯不專業,還請看官海涵!

      一、 原生態制醬裝備介紹

豆杵子,是把烀熟的黃豆懟成泥兒的工具。


鑄鐵大鍋,用來燉煮純種東北大豆。


醬拐子 ,是用來在醬缸裡攪和大醬的。造型邪惡

二、原生態制醬食材介紹

純種東北大豆,非雜種也非轉基因。

三、原生態制醬工藝

【烀豆】 

        選顆粒飽滿圓潤的黃豆,一粒粒精挑細選,乾癟的、發黴的和有「紅眼」的都不要。挑選好的黃豆清洗一遍,放在大鐵鍋裡小火燜煮一夜,煮到豆粒由黃色變成棕紅色,油光鋥亮,體積膨脹,一捏即爛為最佳。

【懟豆】

        將烀好的豆子懟成泥兒,就是雙手攥著下面這個豆杵子,然後往鍋裡使勁杵,一直杵到鍋裡的豆子都變成泥兒,而後做成一方方的醬塊子放在桌子上風乾,風乾後再用乾淨的白紙包裹起來,置於避光處讓其自然發酵。

        1 . 用這個玩意兒在盛滿熟豆子的鍋裡全方位大角度的狂懟「」數百下「」,直到豆子變豆泥兒為止。

        2 . 將懟好的豆泥兒蒯(kuǎi)出來,而後堆放於案板。

       3 .將堆在案板上的豆泥兒,拍成長方體形狀醬塊。 這個階段的醬塊,往嘴裡整一口賊特麼好吃!!!

  

      4 .  做成一方方的醬塊子放在桌子上風乾,這個階段會外表有龜裂。


      5 . 風乾後再用乾淨的白紙包裹起來,置於避光處讓其自然發酵。

【下醬】

        大概兩個多月後,大醬塊發酵得差不多,天氣也合適了,就可以「下醬」了。取出醬塊,拆掉白紙,用清水將醬塊表面刷洗一遍,再將水控幹,把大醬塊掰成小塊。

        發酵好的醬塊內部呈深紅色粘稠狀,將掰好的醬塊放入清洗乾淨的醬缸內,加入精鹽和清水。豆鹽比例大概是10斤豆:6斤鹽,這個比例下的大醬能保持味道,淡一些的話會容易變味。水就要憑經驗了,但寧少勿多,少了的話最多醬幹一些,還可以用涼開水稀釋,多了就不好辦了。

【搗醬】

      在這期間一定要每天都用圖上的那個醬拐子(木頭的自製的)自下往上的搗1遍或幾遍,剛開始會有小塊,慢慢地就全部化掉了,一個月以後醬做好了,剛做好的醬是稀糊狀的,無論是生醬蘸青菜還是炸醬濃度剛好,越往後隨著水分的慢慢蒸發,大醬會越變越濃稠,吃到最後炸醬就需要先用水稀釋了。

        要弄一塊透氣的棉布,四角拴上東西墜著蓋在醬缸上,防止異物落入,還能保持透氣性讓大醬再次發酵。醬缸還要準備防水的蓋子,晴天的時候不用,下雨天要蓋好防止雨水落入(會變臭…)。這些弄好後,就要開始為期大概半個多月的搗醬缸活動了。每天早晚都要搗醬,讓醬塊、鹽、水充分混合。搗醬時大醬表面會聚集一層泡沫狀黑乎乎的東西,要及時撇除乾淨,這樣周而復始,大概半個多月後,隨著氣溫升高,大醬就會「發」起來了,這個時候顏色又變得黃澄澄的,醬香撲鼻,可以吃了。

      



【風俗】

         我家這邊做大醬有很多地方頗為講究,多年來看似乎真的對大醬的口味影響很大。比如: ——烀醬時間要在農曆二月二前後;(也有臘月初,但據說作出的醬不太好。) ——下醬的時間要在農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九這幾天;(這個請教過老人,說要看金、火日子。) ——大醬「發」起來後一個月內自家人可以吃,但不能讓外人「叨醬」,據說會讓醬變味;(所以鄰居家孕婦那會只能聞聞……)  關於做醬差不多就是這樣,味道怎麼說呢,實在很難準確的形容出來。這幾天家裡剛剛烀了大醬,做好了大醬塊,過兩個多月大概就可以下醬了,如若題主不棄,屆時可以給我私信,我可以郵寄一些給你嘗嘗。


相關閱讀


作坊,工人,粉條兒!

照片帶所有80後90後回憶童年---零食篇

「小竹人」憶童年時竹馬青梅!




相關焦點

  • 東北大醬的製作過程(一般人不知道!!!)
    大醬富含賴氨酸,因此食用大醬可以均衡飲食結構。博主註:我們家一般把純黃豆做的叫大醬,而把加了引子,無論南北方超市裡都可買到的豆瓣醬或者黃醬叫盤醬。大醬的特點:純黃豆製作,做出來有些臭,象臭豆腐一樣有人覺得臭有人就覺得其香無比,在東北主要是在夏天蘸新鮮野菜或生蔬菜食用。另還可以入菜,比如大醬茄子,估計沒吃過的人可能很難接受那個口味,我是相當喜歡。
  • 東北的蘸大醬製作方法
    東北大醬的做法,這次整個的做醬過程都拍了圖片,也用文字詳細整理了做法,想自己做東北大醬的朋友可以先存著,到了再次做醬的日子可以自己試試~~東北大醬的味道類似於韓國做醬湯用的醬味道,不能理解,因為鮮族人在東北的很多,時間長了和漢族以及東北的各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都有些交叉
  • 醬引子發黴長毛做出的醬才好吃,幾張圖告訴你東北大醬製作過程!
    在東北地區,很多東北人的飲食一輩子都離不開大醬。他們說:「不吃東北大醬幹活都沒勁」。遼東地區加工東北大醬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滿族祖先靺鞨人製作大醬史書上有著詳實的文字記載。大醬製作周期很長,最少4個月,多則1年。這是發酵了一個月零八天的醬引子,周體全是發黴長起的毛毛。
  • 黑龍江東北大醬的製作方法和風俗故事
    黑龍江東北大醬的製作方法和風俗故事四月二十八,廟會的最後一天,東北城鎮鄉村家家戶戶的主婦幾乎都忙著製作一種家制的大醬
  • 東北大醬的正確做法
    去過東北的都知道,蘸醬菜裡的那碟貌似有點醜味的大醬,其實不用擔心,那是發酵之後的味道,吃起來可是很香哦。東北農家幾乎家家都要有自己的大醬,在舊時候,大醬和鹹菜伴隨著走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有了它,即使沒有菜,照樣能吃得飽飽的,要不東北咋口重呢?和吃這個有直接關係,大醬是怎麼做的呢?
  • 東北人吃飯真的離不開大醬,東北的大醬你吃過麼?真是太好吃了
    東北人吃飯真的離不開大醬,東北的大醬你吃過麼?真是太好吃了在東北,大醬作為一種普通的食材,卻在老百姓心目中有著很高的位置。東北大醬就像四川人的辣椒,不可缺。一桌東北宴席,蘸醬菜往往是標配之一。沒有蘸醬菜的宴席,在東北人的眼裡,那是沒有靈魂的。他們說:「不吃東北大醬幹活都沒勁」。遼東地區加工東北大醬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滿族祖先靺鞨人製作大醬史書上有著詳實的文字記載。在網絡上我們也可以經常看到,桌子上準備了很多的青菜,都是生的,然後準備一碗大醬,就著青菜蘸大醬吃得津津有味。還有炸醬麵,這些都是大醬經典的吃法。
  • 夏食新醬:東北大醬
    磚家拍磚:昨天看《小森林 冬春片》,看到日本北方在冬天的雪地裡製作納豆的場景,聯想到咱的東北大醬,立刻口水橫流
  • 如何在農村製作大醬?製作當天的幾天後可以吃?
    如何在農村製作大醬,需要多少天能做好,可以吃?這個沒確切時間,地區、季節、溫度溼度的不同,大醬製作成熟的時間不一樣。這麼說吧:一、什麼是大醬大醬是醬的一種。北方叫大醬,南方叫豆瓣醬,中間叫黃豆醬。二、大醬製作的工藝原理山東大醬,東北大醬,最多的還是黃豆來做。工藝原理,南北都一樣,先把豆子泡透,蒸熟,麵粉拌了,堆積發酵。然後放入醬缸,加水放鹽,曬到醬香撲鼻就好了。三、製作流程按著江淮地區的做法說。
  • 東北人最愛的大醬,蘸什麼都香!
    在咱東北地區,很多人的飲食一輩子都離不開大醬。有人說:「不吃大醬幹活都沒勁」。在咱們遼東地區加工大醬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滿族祖先靺鞨人製作大醬史書上有著詳實的文字記載。大醬製作周期很長,最少4個月,多則1年。
  • 大醬-東北人的鄉愁
    東北人都喜歡吃大醬,只要有一碗大醬,就可以蘸遍一切食物。大醬是東北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調料,看著貌不驚人,卻相當的有滋味,掌握著在五湖四海東北人的味蕾。大醬是經過發酵的,發酵充分之後,做出來的大醬香味濃鬱,可以直接拿來蘸蔥吃,也可以蘸黃瓜、生菜、大蒜和大白菜。東北人可以把很多蔬菜蘸著大醬吃,也可以用大醬做泡菜吃。東北大醬的做法在每年的臘月先做好引子,用玉米面和黃豆面1:1混合,炒至微黃,然後用開水燙麵,做成窩頭。
  • 都說東北是大醬的故鄉,看看這些影響了東北一代人的大醬品牌
    東北大醬是東北特有的一種醬料,其中豆瓣醬和盤醬兩種做的比較多,但現在比較流行的只有豆瓣醬,所以一般所謂的東北大醬對現代人來說就是豆瓣醬。大醬作為滿足的一種傳統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述到隋唐時期,所以東北一直被視為大醬的故鄉。
  • 東北大醬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說到東北,大家除了冷以外其實還一定會想到那些什麼都可以燉的東北菜,而就像四川的豆瓣醬一樣,東北也有不能分開的東北大醬,這些東北大醬無論是生食、炸醬、還是用它爆鍋,反正是頓頓離不開。即使飯桌上沒有什麼菜,幾根大蔥蘸醬也能吃飽肚子,反之現在餐桌上豐富了,有雞鴨魚肉,東北人也喜歡來點蘸醬菜調口味,總是覺得沒有大醬吃飯都不香。那麼大醬到底是怎麼做的呢,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看一看。首先就是黃豆!
  • 東北大醬做什麼菜好吃?肉末醬茄子
    ,特別是蔥蘸醬,有詩云:「小蔥蘸醬,越吃越胖」    其實東北大醬和郫縣豆瓣醬、北京甜麵醬、廣東的柱候醬等等都一樣,是中國百姓「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可或缺的烹飪作料,更是做出東北風味菜的必備之物。    東北大醬的特點,很多人給的定義就是「臭」,這也是很多人家自己製作不當,不能把握好發酵問題導致的,但正因為做不好的人比較多,導致了很多人認為東北大醬就是臭的。其實發酵充分的優質東北醬並沒有絲毫的臭味,而且色澤嫩黃光亮,味道鮮鹹濃鬱,用來烹菜滋味上佳。東北家常菜中,以體現東北大醬滋味為主的菜,肉末醬茄子是優秀的代表。
  • 農家大醬的做法
    大醬下醬時水和鹽是可以同時放的 老一輩的做法是醬引子(東北的叫法)和蒸好的黃豆 一起下醬 來看看做法吧如何在農村製作大醬,需要多少天能做好
  • 東北菜的靈魂是什麼:大醬!大醬!大醬!
    這是中國關於製作豆醬最早的記錄。此後,到了宋代、明代,豆醬基本都是大豆和麥粉發酵後,加鹽和水製成。但有一個地區比較特殊,就是東北。東北地區,尤其是長白山地區盛產大豆,但小麥的產量卻並不高,當地人因地制宜,製作了純豆醬。《金史》就記載,女真人「以豆為醬」。
  • 【想念家鄉雙鴨山】媽媽的味道——東北大醬
    吃婆婆丁,那就離不開東北大醬了。東北長大的孩子,從小都是吃醬長大的。簡單的就是喝粥就醬,一飯一菜就解決了,複雜點的就是燒飯放點醬,代替其它調料了,熬魚、燜肉也要舀上一點醬,東北大醬,那是咱東北的萬能調味品了。記得小時候,家家都有醬缸,無論春夏秋冬都離不開大醬。咱們東北人有個習慣,愛吃蘸醬菜,南方人理解不了,南方人沒有吃生菜的習慣,都是做熟了吃。
  • 【巾幗帶貨幫】(十五)有一種美味,是東北大醬
    東北的傳統美食之一,小蔥蘸大醬,是東北人難以割捨的情懷。小編在東北長大的人都知道大醬,但是大醬的來歷,你知道麼?在順治十年(1653年)又建立了酒醋房,設醬匠16名,專門製作宮中所用的清醬、面醬、豆醬、醬豆豉、醬黃瓜、醬茄子、醬蘿蔔、醬瓜條、醬冬瓜、醬糖蒜、醬紫薑、醬萵筍、醬苤藍、醬包瓜等各種醬和小菜。沒想到吧,我們東北人常吃的大醬還有這樣的歷史!是不是忽然覺得高大上了呢?
  • 挑戰不可能,我在冬天成功做出了美味的傳統東北大醬
    一方面是老一輩的東北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和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已經完全不同,長輩們的制醬方法在年輕一代人身上已經很難傳承下去,而且傳統制醬工藝時間和操作流程都比較長,一些製作流程中細節的把控往往都是在老輩人口耳相傳的經驗裡面,現代人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導致失敗。
  • 韓國大醬「申遺」遭非議,中國東北首先「炸鍋」
    最近,一則韓國有關部門計劃為「大醬」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消息不脛而走,韓國民眾舉國贊同,然而卻在中國東北引起「炸鍋」。大醬源自中國,濃香中帶著淡淡的臭味,東北痴迷已久,韓國憑什麼拿去「申遺」?那麼,大醬到底源自哪裡?韓國有沒有資格拿去「申遺」?
  • 東北大醬和日本納豆有什麼樣的聯繫和不同?
    東北大醬和日本納豆之間應該是有一些聯繫的(加工方式和「血統」上),不同點也再明顯不過了吧?不過呢,這兩樣倒是真有共同點。第一、兩種食品都起源自中國,納豆這個吃法從唐以前就有,直到鑑真東渡時帶到日本,不知大家現在為何叫它日本納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