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菜的靈魂是什麼:大醬!大醬!大醬!

2021-02-07 國家人文歷史

經公眾號「三個料理人」(ID:sanjiangfood)授權轉載。


本       文       約  3673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東北是什麼味兒的?


提到四川,腦海裡跳出來的就是鮮香誘人的麻辣;說起江南,潮溼煙雨的背後總是透著一股甜膩;去到山西,周邊又是揮之不去的醋酸味……哪個味道又是東北的代表?


和大多數北方地區一樣,東北當然是鹹味的,但是又鹹得那麼特殊,透著一股子醬香味兒。


醬大骨頭、燉魚、燉菜、蘸醬菜……東北人的餐桌,始終繚繞著這股醬香。


畢竟,在東北人看來,沒有大醬的東北菜是沒有靈魂的。


大醬對於東北人來說有多重要?


中國人制醬的歷史非常悠久,《周禮》中就有關於醬的記載。不過,那時的醬多是用魚、肉、下水剁碎後加鹽發酵而成的。


到了西漢,豆醬出現了。西漢史遊的《急就篇》就有「蕪荑鹽豉醯酢醬」記載,東漢文學家王逸註:「醬,以豆合面而為之也」。這是中國關於製作豆醬最早的記錄。


此後,到了宋代、明代,豆醬基本都是大豆和麥粉發酵後,加鹽和水製成。


但有一個地區比較特殊,就是東北。


東北地區,尤其是長白山地區盛產大豆,但小麥的產量卻並不高,當地人因地制宜,製作了純豆醬。《金史》就記載,女真人「以豆為醬」。


在漫長的歲月中,女真人以豆為醬的傳統得到了延續,醬不僅成為東北人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餚,在日常生活中也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餐桌上的很多菜,東北人都能用它來蘸大醬


1926年,黑龍江的《雙城縣誌》稱:「又有豆醬,為家家四時必需之物。」


早年間,東北農村人家,幾乎每家院子裡都會有一口醬缸。這種習慣在生活困難時期的城市中也得到了延續,直到1980年代,仍會有東北的城市家庭每年都要「下醬」。


在東北,醬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佐餐物,也被賦予了重要的文化意義。


在滿族史詩性文學作品《尼山薩滿》中,薩滿去陰間尋魂求壽,帶去的法寶其中就包括醬,每次遇到難關,送上「三碗醬」「三捆紙」就闖了過去。可以看出醬是當時足以讓神靈、鬼魂垂涎的「貢品」。


《金史》中也講過一個元帥殺掉手下官員的理由是:「上貢不給,好醬亦不與」。


在東北日常生活中,大醬甚至還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醬,已經深入到東北日常的方方面面


《鄉村愛情》中就曾有一幕,劉能被燙傷了腳,鄉村醫生小瀋陽看出的藥方竟然是用大醬塗腳——很多東北小夥伴都有類似的成長經歷,遇到磕碰、燙傷、蜇傷,大人們往往就一句:「抹點大醬就好了。」


但是,這種做法肯定是不科學的,這樣做不僅不能緩解疼痛,其中的細菌還可能通過傷口直接進入血液系統,加重傷口的感染。


為什麼東北人這麼愛吃大醬?


東北人如此熱愛大醬,與他們生活的環境密不可分。


中國古代各地雖然都有豆類生產,但是由於大豆產量低,又對土壤的肥力要求高,所以在中原地區一直不是主要的農作物。


反而是在東北,因為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特別適合種植大豆。直到今天,東北仍是中國特別重要的大豆產區,所以出現以大豆為原料的豆醬並不稀奇。


東北是中國大豆的主產區


1934年,河北保定的《望都縣誌》曾記載:「豆醬一種,家家不備」。在當時,關內北方地區還是以面醬為主,而東北則普遍、製作食用豆醬。


物產對東北人飲食的影響不僅出現在大豆上。比如食用油,南方多是菜籽油,關內北方地區很多是吃花生油,到了東北,則是以大豆油居多。


除了物產以外,東北人愛吃大醬與漫長的冬天也有很大的關係。


東北雖然四季分明,但冬天相當漫長,尤其在黑龍江的一些地區,有些年份冬天可以長達六個月以上。


無論是酸菜還是大醬,都是東北人用來應對漫長冬季的利器


冬季嚴寒,地裡長不出東西,就算到了春天,地裡也不會立馬兒長出東西來,還有一段「春荒」期,以前交通運輸又不發達。


所以東北人除了要在秋天準備好各類冬貯的蔬菜,還要醃製各種鹹菜、晾曬各種乾菜。而宜於大量製作和貯放的醬,就成了普通百姓大半年生活中不能缺少的調味品和一道「家常菜」。


此外,如前文所述,大醬在女真歷史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高,它們食用蘸醬菜的習慣,也被闖關東去到東北的人們接受並流傳了下來。所以,醬對於整個東北來說,都顯得非常重要了。


醬缸、酸菜缸、鹹菜缸是以前東北家庭必備的「三大缸」


東北大醬是怎麼做的?


下一缸好醬是非常考驗人的事情,而在東北有著兩種下醬的方法:盤醬和燜醬。


盤醬是滿族人的做法,相傳當年是在八旗軍營盤中釀造食用,故而得名。


製作盤醬需要先做醬引子。頭一年的臘月,就要挑選顆粒飽滿的玉米粒,在鍋中烘炒至發紅,然後用石磨磨成粉末,加入開水捏成麵團,放在屋內相對溫暖的地方,令其自然發酵。


尚未發酵的醬引子


到了第二年農曆的四月十八或是四月二十八,就是下醬的日子。在頭一天,將挑選好的大豆燉至熟爛——東北話叫「烀(hū)」——碾成豆泥,和醬引子、水、粗鹽一同下入缸中。


燜醬可以看作是盤醬的簡化版,它不需要做醬引子,而是在臘月就開始烀豆,烀好的豆泥製成長方體的醬坯,跟一塊磚頭一樣,然後放好發酵。


韓國製作大醬,同樣會先製成醬坯


燜醬同樣到了第二年的四月十八或是四月二十八下醬,醬坯洗去白毛、掰成小塊,和水、粗鹽一同下入醬缸。


醬下缸後,用白布蒙上醬缸,四角掛上重物,防塵防蟲,雨天還要加蓋防雨,放在院子朝陽處。


這些弄好後,就要開始為期大概半個多月的搗醬缸活動了,專業叫法是曬醬和打耙。


用小木耙在醬缸裡上下攪動叫做打耙,目的是調節醬的稀稠程度,散去發酵產生的異味,利用太陽熱能發酵曬熟,使整缸醬都曬成均勻的醬黃色,各種成分混合均勻。


制醬是個辛苦活兒,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輕心


下醬看似簡單,但對下醬人的要求特別高。東北有句俗語:「男怕抹炕,女怕下醬。」下醬的日子要掌握好,鹽和水的比例要調整好,每日的打耙、曬醬也不能偷懶。否則,一不小心,一缸醬就廢掉了,變成「臭大醬」了。


很多外地人受不了東北大醬,就因為遇到了臭大醬。但也有部分東北人認為,大醬就應該是臭的,和臭豆腐一樣,聞起來臭吃起來香。


這種認知並不準確,發酵好的大醬不應該是臭的。


大醬本質上還是發酵的藝術,它是熟黃豆、鹽、水經過兩次微生物發酵而成的食物。


做好的大醬坯會生出米曲菌,其幫助醬坯在發酵中進行蛋白質分解,首先分解成個鐘肽類,繼續分解為胺基酸。胺基酸含量越高,大醬就會越好吃。


而米曲菌是需要氧氣的,所以大醬發酵是不能密封保存,還得每天打耙保證它獲取充足的氧氣。


如果鹽放少了或者停止發酵,那麼大醬就會變質,所以才產生了臭味。


就這一碟大醬,東北人也給整出花來了


雖然只是一碟大醬,但東北人在這上面發揮了驚人的創造力,也使得大醬成為了東北菜的靈魂。


生醬


和老乾媽、蒜蓉辣醬等一樣,東北大醬也可以充當下飯醬。很多人家的餐桌上就直接擺上一盤大醬,時不時用筷子蘸點用來下飯。


雞蛋醬


有人不願意吃生醬,沒關係,大醬也可以做熟了吃。配合蔥、醬、花椒、大料等調料,可以做成雞蛋醬、肉炸醬、辣椒醬等等多種口味。


雞蛋燜子


在東北,還有一種特別的雞蛋醬,不是炸的,而是蒸的。將雞蛋液和大醬攪勻,撒上青辣椒丁,放進鍋中蒸熟。這種雞蛋醬在東北的一些地區被稱作「燜子」。


無論是生醬、炸醬還是燜子,都能成為一道東北名菜的組成部分,那就是蘸醬菜。


蘸醬菜


東北人從春天吃野菜開始,整個一年,各種時令蔬菜均可以蘸醬來吃。


春天有蕨菜、婆婆丁這樣的山野菜;夏天的生菜、黃瓜、菠菜、小蔥、辣椒、水蘿蔔也都能用來蘸醬;秋天的白蘿蔔、大蔥、白菜心;還有一年四季都不會缺席的大豆腐、幹豆腐……差不多別的地方能用來炒制的菜,東北人都能用它來蘸醬。


醬不僅用來蘸,還可以用來卷。將食物中卷上大醬,大口咬著吃,這在東北也非常流行。


幹豆腐卷小蔥


大餅卷醬在全國不少地方都有,並不稀奇;而如果將一張幹豆腐(豆腐皮)抹上大醬,放上小蔥再捲起來吃,是不是立馬兒東北味十足。


打飯包兒


更有特色的則是「打飯包兒」,也叫「菜包兒」。相傳,這種吃法是努爾哈赤南徵北戰時留下來的。將米飯、雞蛋醬和炒菜用生菜葉、白菜葉或者紫蘇葉包好,用手捧著吃。


醬除了可以在各種吃食中佐餐,在東北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調料。


得莫利燉魚


很多燉菜就會以醬為主調味料,比如醬燉茄子、醬燉豆腐、醬燉蛤蟆……東北名菜「得莫利燉魚」也是離不開大醬的。


豬肉燉粉條


醬在東北菜中的另一種運用是熗鍋,也叫爆鍋,比如鯰魚燉茄子、豬肉燉粉條,用大醬來爆鍋,不僅可以增色、調味,也可以藉助醬的香氣,使菜餚的色、香、味都達到出色的地步。


除此之外,東北部分地區也有食用大醬湯的習慣。


對於東北人來說,這大醬能蘸、能燜、能炒,不僅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已經滲入到東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中了。


參考資料:

[1]《長白山滿族大醬文化考論》,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2]《滿族傳統美食———大醬》,滿足研究2010年第4期;

[3]《最豪邁醬料——東北大醬》,羊城晚報

[4]《細說東北大醬》,食品與健康2017年第1期;

[5]《中國飲食文化史(東北地區卷)》。


新用戶同享老用戶優惠

七年雜誌+一年新刊+百集音頻小課

兩杯咖啡,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

(優惠活動時間:2019.7.2-8.2)

安卓用戶直接點擊下面小程序購買

蘋果用戶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進入「果粒歷史」微店購買

 

相關焦點

  • 東北菜的靈魂,就是這濃濃的大醬味兒
    ,把三個料理人設為星標,不錯過每次推送文 | 衛奕奕東北是什麼味兒的?提到四川,腦海裡跳出來的就是鮮香誘人的麻辣;說起江南,潮溼煙雨的背後總是透著一股甜膩;去到山西,周邊又是揮之不去的醋酸味……哪個味道又是東北的代表?
  • 東北大醬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說到東北,大家除了冷以外其實還一定會想到那些什麼都可以燉的東北菜,而就像四川的豆瓣醬一樣,東北也有不能分開的東北大醬,這些東北大醬無論是生食、炸醬、還是用它爆鍋,反正是頓頓離不開。即使飯桌上沒有什麼菜,幾根大蔥蘸醬也能吃飽肚子,反之現在餐桌上豐富了,有雞鴨魚肉,東北人也喜歡來點蘸醬菜調口味,總是覺得沒有大醬吃飯都不香。那麼大醬到底是怎麼做的呢,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看一看。首先就是黃豆!
  • 夏食新醬:東北大醬
    東北黃豆制醬分兩種,一種是純黃豆發酵而成,叫「大醬」或「東北農家醬」,另種是用提前發酵好的醬引子配上黃豆製成,叫「盤醬」,現在市面上經常見到的黃豆醬主要是盤醬的做法。大醬有種獨特的味道,盛夏用於蘸各種生菜,而盤醬口味更大眾化,適合做菜使用,東北菜裡的大醬骨就是用盤醬燜燒而成。
  • 請問什麼牌子的大醬好吃?
    東北大醬,做法大同小異。但神奇的是,不同的人做,不同氣候條件下做,不同時節做,味道也會有不同的差異。甚至在做好後經過時間的沉澱。味道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在超市裡包裝好的大醬,都不是家裡下的農家醬的味道。裡面幾乎都有小麥和防腐劑。小麥影響了大醬的味道,防腐劑已經把黴菌殺死了,工廠裡生產的大醬這麼做的目的,是防止大醬變質和降低成本。
  • 東北大醬做什麼菜好吃?肉末醬茄子
    點擊上方藍字,造頓東北菜,特別是蔥蘸醬,有詩云:「小蔥蘸醬,越吃越胖」    其實東北大醬和郫縣豆瓣醬、北京甜麵醬、廣東的柱候醬等等都一樣,是中國百姓「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可或缺的烹飪作料,更是做出東北風味菜的必備之物。
  • 農家大醬的做法
    這個沒確切時間,地區、季節、溫度溼度的不同,大醬製作成熟的時間不一樣。這麼說吧:一、什麼是大醬大醬是醬的一種。北方叫大醬,南方叫豆瓣醬,中間叫黃豆醬。江淮地區就是,叫黃豆醬,也是用黃豆做的,不用其他材料做。但是在北方就不這樣單純,有黃豆和麵粉兩種材料,麵粉比例大,黃豆還要搗碎,不像黃河以南,黃豆都囫圇個。
  • 東北人吃飯真的離不開大醬,東北的大醬你吃過麼?真是太好吃了
    東北人吃飯真的離不開大醬,東北的大醬你吃過麼?真是太好吃了在東北,大醬作為一種普通的食材,卻在老百姓心目中有著很高的位置。東北大醬就像四川人的辣椒,不可缺。一桌東北宴席,蘸醬菜往往是標配之一。沒有蘸醬菜的宴席,在東北人的眼裡,那是沒有靈魂的。他們說:「不吃東北大醬幹活都沒勁」。遼東地區加工東北大醬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滿族祖先靺鞨人製作大醬史書上有著詳實的文字記載。在網絡上我們也可以經常看到,桌子上準備了很多的青菜,都是生的,然後準備一碗大醬,就著青菜蘸大醬吃得津津有味。還有炸醬麵,這些都是大醬經典的吃法。
  • 韓國有個「大醬村」
    在韓國有很多製作大醬的地方,江原道旌善郡大醬村即是其中之一。旌善郡大醬村與大提琴藝術家共同經營,利用當地原生材料採用韓國傳統手藝製作養生食品的方式製造大醬,既符合現代人的養生學,還可以讓遊客親臨原初生活狀態下的大醬村,傳承民俗文化特色。
  • 都說東北是大醬的故鄉,看看這些影響了東北一代人的大醬品牌
    東北大醬是東北特有的一種醬料,其中豆瓣醬和盤醬兩種做的比較多,但現在比較流行的只有豆瓣醬,所以一般所謂的東北大醬對現代人來說就是豆瓣醬。大醬作為滿足的一種傳統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述到隋唐時期,所以東北一直被視為大醬的故鄉。
  • 大醬-東北人的鄉愁
    東北人都喜歡吃大醬,只要有一碗大醬,就可以蘸遍一切食物。大醬是東北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調料,看著貌不驚人,卻相當的有滋味,掌握著在五湖四海東北人的味蕾。大醬是經過發酵的,發酵充分之後,做出來的大醬香味濃鬱,可以直接拿來蘸蔥吃,也可以蘸黃瓜、生菜、大蒜和大白菜。東北人可以把很多蔬菜蘸著大醬吃,也可以用大醬做泡菜吃。東北大醬的做法在每年的臘月先做好引子,用玉米面和黃豆面1:1混合,炒至微黃,然後用開水燙麵,做成窩頭。
  • 東北的蘸大醬製作方法
    東北大醬的做法,這次整個的做醬過程都拍了圖片,也用文字詳細整理了做法,想自己做東北大醬的朋友可以先存著,到了再次做醬的日子可以自己試試~~東北大醬的味道類似於韓國做醬湯用的醬味道,不能理解,因為鮮族人在東北的很多,時間長了和漢族以及東北的各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都有些交叉
  • 這是一個關於大醬的故事,有人可能想大醬跟愛情有什麼故事呢
    這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 有人可能想大醬跟愛情有什麼故事呢?請聽我慢慢說來。有一個殺人狂,他被抓捕的時候,是因為在吃一碗大醬入了迷。警察抓到他的時候,他說他的夢想是想要再吃一碗大醬湯。他的這一舉動確實是讓人覺得有點奇怪呀,那麼於是一個新聞做新聞的人呢。
  • 東北大醬的正確做法
    去過東北的都知道,蘸醬菜裡的那碟貌似有點醜味的大醬,其實不用擔心,那是發酵之後的味道,吃起來可是很香哦。東北農家幾乎家家都要有自己的大醬,在舊時候,大醬和鹹菜伴隨著走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有了它,即使沒有菜,照樣能吃得飽飽的,要不東北咋口重呢?和吃這個有直接關係,大醬是怎麼做的呢?
  • 大醬炒雞蛋,做法簡單,超級下飯
    大醬炒雞蛋上次去東北旅遊, 當地的朋友知道我喜歡做美食,教了我一道非常有當地特色的菜---大醬炒雞蛋。說起大醬炒雞蛋,在東北可是家喻戶曉的一道最平民菜,只需5分鐘,時間短;一種調料---東北大醬、兩樣食材-----雞蛋和大蔥,食材特簡單,超省事, 就能讓人美美的、飽飽的吃上幾碗飯,超級無敵下飯菜,是東北人四季都離不開的的家常菜。原料:雞蛋、大蔥、東北大醬、油。
  • 東北大醬引起兒時的回憶
    也許因為是滿族人的緣故,姥姥身上還留著許多滿族的習俗,但因為那時候我還太小,很多都記不得了,唯獨「下大醬」我是記得清清的。因為,幾乎每年,我都會跟著姥姥去樓下的倉房(類似於倉庫,裡面有屋可以存放雜物,外面挖地窖用來儲冬菜),在一個深棕色的大缸裡「下大醬」。
  • 【想念家鄉雙鴨山】媽媽的味道——東北大醬
    吃婆婆丁,那就離不開東北大醬了。東北長大的孩子,從小都是吃醬長大的。簡單的就是喝粥就醬,一飯一菜就解決了,複雜點的就是燒飯放點醬,代替其它調料了,熬魚、燜肉也要舀上一點醬,東北大醬,那是咱東北的萬能調味品了。記得小時候,家家都有醬缸,無論春夏秋冬都離不開大醬。咱們東北人有個習慣,愛吃蘸醬菜,南方人理解不了,南方人沒有吃生菜的習慣,都是做熟了吃。
  • 野生東北大醬!原生製作過程!
    。據鑽家考證,東北大醬的歷史已千年有餘!本文為您展示原生態的東北大醬製作工藝。我們表面上介紹的是大醬,實際上是要說黑土地的特色文化!【下醬】        大概兩個多月後,大醬塊發酵得差不多,天氣也合適了,就可以「下醬」了。取出醬塊,拆掉白紙,用清水將醬塊表面刷洗一遍,再將水控幹,把大醬塊掰成小塊。
  • 東北人最愛的大醬,蘸什麼都香!
    在咱東北地區,很多人的飲食一輩子都離不開大醬。有人說:「不吃大醬幹活都沒勁」。在咱們遼東地區加工大醬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滿族祖先靺鞨人製作大醬史書上有著詳實的文字記載。大醬製作周期很長,最少4個月,多則1年。
  • 東北大醬的製作過程(一般人不知道!!!)
    東北大醬有豆瓣醬和盤醬兩種做的比較多,但現在比較流行的只有豆瓣醬,所以一般所謂的東北大醬對現代人來說就是豆瓣醬。
  • 大醬在我們農村的製作方法
    家鄉的美食可以說很多,大醬及是一道特殊的美食,我們的很多青菜都是蘸醬吃的,俗話說大蔥蘸醬越吃越胖,幹豆腐卷蔥都很好吃,可這裡面得有大醬,不澆上點醬是不好吃的,今天給大家說說東北大醬的一種做法,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特點,都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