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比較不為爭論輸贏

2020-12-12 人民網國際

原標題:中印比較不為爭論輸贏

  經過反覆協商,印度終於迎來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訪。這是印度新總理莫迪今年5月上臺以來,兩國最高首腦的第一次專門互訪。

  毋庸置疑,中印在國際舞臺的全面崛起,是21世紀初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之一。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最大人口國、第二大和第十大經濟體、重要的能源消耗國和不斷增長的碳排放國,他們的蓬勃發展,將為世界格局帶來怎樣的深遠影響?尤其在亞洲大國相繼迎來政治強人的今天,中印兩國領導人和精英層將如何應對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不平等加劇、環境惡化、能源短缺,還有傳統價值觀日漸式微等不可擺脫的「成長之痛」?更令國際社會關心的是,中國和印度將如何把國力的不斷崛起轉化為參與全球治理的積極力量,與傳統大國、新型國家和欠發達地區一起應對日益增多的國際治理難題?

  這一系列疑問,催生了國際各界關於中印比較的大辯論。這一討論在過去40年來吸引了全球學界精英。

  1982年,印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被譽為「經濟學的良心」的阿瑪蒂亞·森,發表其成名作《貧困與饑荒》,從制度層面探討了中印兩國在面臨局部糧食短缺時的不同應對措施。森在肯定中國在扶貧領域遠超於印度的成果同時,也不無憂慮地指出,兩國社會與政治制度的頑疾如不能及時加以修正,還將可能釀成災難。

  進入21世紀,鄧小平南巡談話已過去10年,中國也於2001年加入WTO,正值全面擁抱全球化、開啟超越10%增長率的「中國經濟奇蹟」。又逢高盛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提出「金磚四國」概念,熱炒於國際投資市場。一時間,關於中印經濟孰贏孰輸的對比研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粗製濫造者眾,不少出版物停留於簡單的數字對比和機構形式、政治框架比較,加之熟稔兩國文化、社會、經濟及政治制度者少之又少,結果多為浮光掠影的應景之作,無力透過表象深究兩國制度、文化和自然稟賦對不同發展模式的根本影響。由於印度無論是經濟總量或增長速度與中國相比均甘拜下風,由此得出的對比,往往止於「中國強於印度」的簡單結論。

  2003年,麻省理工學院華裔教授黃亞生,與在哈佛大學的印裔合作者,聯袂發表了關於中印中小企業創業環境的比較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表明,雖然中國成功吸引了10倍於印度的海外直接投資,但與印度相比,其「僵化」的國內融資制度並未顯示出持久優勢。這個結論因為挑戰了人們的常識預期,而在21世紀初掀起中印比較研究的又一輪高潮。

  「中國並非在經濟制度上長於印度!」這一出乎意料的論辯,把人們從經濟數字的豪邁雲端拉回到基本經濟與發展制度的泥濘土壤。人們開始反思,在簡單的數字對比背後,制度因素——經濟、金融、教育、醫療,甚至政治和政策制定等,是如何滴水穿石般影響著中印兩個文明古國在飛速現代化與全球化過程中的成敗得失。

  中國學者並未缺席這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中印辯論。例如,清華大學教授秦暉就比較了兩國長時段的經濟增長軌跡,在印證了「中國在經濟自由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比印度推進更快更深入」之外,他提出,印度的「慢」,應歸結為其不同於中國的政治制度在經濟轉型中所產生的高於中國的「交易成本」,而這種在特殊時期產生的交易成本會隨時間遞減。

  2008年金融海嘯之時,中國和印度似乎因自身迥異於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和金融制度而安穩度過危機。西方社會在反思自身的同時,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印。尤其是當中國通過刺激政策將經濟再次推向高增長軌道、印度卻漸顯增長後勁不足之時,又一輪經濟層面的中印比較趁勢而來。印度停滯不前的基礎設施建設、觸目驚心的腐敗案件、令人失望的扶貧政策等,都讓人們再次得出了「中國將遙遙領先」的結論。

  起起伏伏、反反覆覆的中印對比討論,仿佛一場方興未艾的世紀大戲,其目的究竟為何?難道僅僅為了預測輸贏從而自滿嗎?福山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中提出,比較研究是為了追問「為何某種制度在一些社會中形成、發展,卻在其他社會中沒有」。也就是說,人們把不同國家進行比較,其本質是對於今後發展模式的困惑與求解。

  反觀中印,兩國通過不同途徑求解共同挑戰而形成的巨大張力,恰恰提供了面對當今世界難題的一對參照。撥開不同歷史、文化、民族、語言、政治制度等重重迷霧,我們看到的是——同樣面對巨變而不知所措的億萬人口,同樣讓位於「不惜代價求發展」而傷痕累累的山川河流,同樣為追求大國夢想而馬不停蹄的外交棋局。兩國的自然稟賦早已註定,其追求現代化之路無論如何無法繞過一個「不可承受之重」——有限的資源及附著於上的大量貧困人口。而在全球氣候變化威脅生存的當下,中國和印度不可能重走發達國家的老路,他們必須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同時,實現低碳的可持續發展,還要兼顧社會公平。這是人類社會從未有過的重大挑戰,也是中印兩國各自實踐為彼此提供對照反思、為世界創造新知的歷史機遇。

  由此觀之,中印對比,不為爭論輸贏,其真正目的在於彼此借鑑、分享經驗,以及建立在充分理解之上的互信合作。面對共同挑戰,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印雙方更加頻繁、深度的高層互訪及民間交流將大大有助於兩國未來創造性地攜手共進。習近平總書記與莫迪總理的這次歷史性會晤,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馬宇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吵架不一定非要爭論個輸贏,重要的是他怎麼和你吵架,就怎麼愛你
    因為和愛的人比,爭出一個高低輸贏,沒有任何意義如果生活中不管大小什麼事情都要吵架,上綱上線,爭論高低,那估計這段感情早就分崩離析了吧。懂得退讓,遷就,將心比心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02.周星馳和劉嘉玲在裡面飾演的是一對夫妻,也經常吵架,還會比較兇,但是每次劉嘉玲都會滿帶笑容的問周星馳:老公,你肚子餓不餓?我煮碗面給你吃好不好?就是這一句普通的話,在那一瞬間就可以讓吵架的生氣憤怒煙消雲散,轉而有的是一種溫暖和感動。
  • 從中印比較說起
    這一現象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中印比較成為學術界和媒體的熱門話題。     比較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思想方法。在社會人文領域,這一方法的運用尤為廣泛。例如比較文學,已是一種學科名稱。人們在比較中印兩國時,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等諸多方面,如果採用大文化的概念,這種比較或可統稱為文化比較或文明比較。     兩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明之間是否可以進行文化比較?
  • 中印兩國經濟軟實力比較研究
    印度GDP 增速已連續三年領先於中國,儘管各界存在統計方法差異的爭論,但印度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已成不爭的事實。圖為當地時間2017年3月9日,印度第一大城市孟買,一男子行經一處商業區。視覺中國 資料中印兩國分別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
  • 中外專家研討中印社會治理比較研究
    6月10日由湘潭大學主辦的首屆中印社會治理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湘潭召開。來自印度、美國、日本以及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多名專家學者,就中印社會治理問題展開研討與交流。   同時,湘潭大學中印社會治理比較研究中心揭牌。
  • 中印戰神打架如何分輸贏?泰國人給出過答案
    最近,在中印邊界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非常有戲劇性。印度民族主義越來越旺盛,以至於民眾相信,印度軍隊是全世界最能打的軍隊。然而,事實是,印度的軍隊面對赤膊戰,明顯不佔優勢。老僧是聊神話的,具體說是聊《西遊記》的,這本書與印度關係密切。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為什麼要阿克賽欽,而放棄藏南?
    自古以來為新疆至印度次大陸以及從塔裡木盆地經克什米爾至中東各國的捷徑。南疆各地去沙烏地阿拉伯朝聖的穆斯林,過去多取此道。新中國成立後,建成新藏公路,通阿盆地的線路約400公裡,至喀啦崑崙山口、空喀山口等邊防點也有公路。 2、盆地礦產資源豐富。北部已作初步查勘,從康西瓦至大紅柳灘間為偉晶巖密集區,已發現電氣性能良好的工業雲母,伴生鋰、鈹、鈮、 鉭、銣等稀有金屬。
  • 特別策劃:當前中印經濟比較十大關鍵點
    此外,印度司法制度以英國體制為範本,更容易為歐美企業所理解。知識經濟競賽中,中印誰將勝出呢?    關鍵點七:教育體系與文化差異     窮國也能辦大教育 印度如何讓窮人上得起大學     文化差異導致中印都認為各自文明優於對方
  • 總和孩子爭輸贏?家長要警惕,「權力之爭」越多孩子就越逆反
    以前孩子最後總是爭論不過她,但現在孩子卻是完全和她反著來,小琳現在都不知道要怎麼處理和孩子的關係。相信這樣的場景,很多家長都感覺熟悉,家長本來是想讓孩子聽聽自己的建議,最後卻是演變成了家長和孩子的"戰爭",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最後不是家長強制孩子,就是孩子直接不理父母,導致不歡而散。
  • 中印戰爭爆發真相:印度給中國交錯了地圖?
    印前情報官員爆中印戰爭「真相」  本報駐印度特約記者:郭西山 本報記者:畢方圓  中印邊界戰爭爆發50周年之際,印度國內再次爭論是否解密總結當年印度戰敗原因的《布魯克斯-巴加特報告》。哈比布拉仍然認為不應把報告解密,他說:「自1962年以來我們在這些地區的軍力部署基本上沒有變化。因此解密會給中國提供軍事情報。」此外,他還表示,該報告對印度軍隊「有嚴厲的批評作用,現在仍然會打擊軍隊士氣」。
  • 善化,輸贏
    輸贏可以如何看待?輸,贏,我沒輸你沒贏,你沒輸我也沒贏。如論輸贏,定有標準。不用非要執著於輸贏,以善而行,從善如流,善始善終。皆善,又何必非分一輸贏呢?當然,不該如此則為不善,不該如此卻依然如此亦善,因為這是一個既定事實,我們要承認它。其善為不善之善,其善否,不善。如遇不善,如何處之?以善處之。如處於不善之境地,難也,困也。以善處之,別無他法也。不善,其雖已成,卻難立,實不該立。以不善解決不善,亂也,錯也,纏也,怪也。
  • 張黎《輸贏》殺青首曝陣容
    據悉,電視劇《輸贏》以風起雲湧的網際網路行業為背景,講述了在萬物互聯的新時代下,身處兩大陣營的「南周銳、北駱伽」在商海中狹路相逢,不打不相識,一個是個性張揚的技術男,一個是外冷內熱的銷售女王,在一次次商業交鋒中,兩人從對手變成愛人,從愛人變為戰友,最終共同實現理想的故事。該劇是出品方浙江影視集團重點打造的現實主義題材標杆力作,力求呈現一部既有厚度又有溫度的職場情感大劇。
  • 推進中印產能合作潛力巨大
    從中印合作來看,一方面,中國近年來在不同場合提出的一系列倡議,為這種國際合作提供了現實可能;另一方面,印度經濟發展和轉型出現的機遇和面臨的問題,也為中印加強產能合作提供了條件。雖然取得了可喜的經濟增長,但印度仍然被貧困問題所困擾。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貧困人口在印度,衛生醫療條件堪憂,且基礎設施建設相當薄弱,公共生活服務需求缺口很大。
  • 爭與不爭 輸贏不在當下
    好多人一輩子都不明白:嘴巴是用來品嘗天下美食,是用來笑對人生的,而不是用來去爭輸贏的。生活中,很多婆媳之間難以相處:婆婆不管有理沒理,總要爭一下。如果媳婦說的事情她確實是贊同的,那麼她會在你話還沒說完就說「我知道」!如果她稍微有一點點不同的意見,不管重要還是不重要,你話還沒說完,她說「不是的!」然後就各種絮絮叨叨。
  • 「和平大使」上任,川普表示:樂意為中印問題提供幫助
    根據美國媒體報導,川普在白宮針對中印邊境問題對記者進行發言,表示如今中印兩國矛盾加深,兩國都遭遇了巨大的問題,面對這一情況美國很「樂意」提供幫助。 自從川普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之後,仿佛真把自己當成「和平」大使了,更加熱衷於幫助他國「和平解決」紛爭。
  • 此次中印邊境衝突,為何中國不公布軍人傷亡?
    中印邊境衝突常年都在發生,幾乎每次衝突都是因為印度軍隊擅自越過實際控制線而造成的,不過雙方對此都存在著默契,絕對不使用槍械,因此一直以來雙方衝突都是以肉搏為主,過去也出現過一些受傷的情況,但是就在最近,中印邊境卻爆發了激烈的肢體衝突,造成了部分人員傷亡。
  • 龍興春:印度應為中印經濟合作創造友善的環境
    但在中印兩國領導人都主張推進全球化進程,支持世界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的國際形勢下,特別是兩國領導人武漢會晤後,兩國關係得到極大改善,中印企業界對兩國經貿合作向更高水平發展充滿期待,印度電信部這項決定可能會打擊中印企業界合作的信心。安全是站不住腳的藉口。
  • 論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與中美關係
    1959年5月,在會見蘇聯等11國社會主義國家的訪華代表團和駐華使節時,周恩來指出:尼赫魯和印度大資產階級的目的是要「使西藏停滯不前,不改革,作為『緩衝國』,置於印度勢力之下,成為它的保護國」,「這是他們的主導思想,也是中印間的爭論中心」。
  • 中印尼經貿合作為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利益
    中印尼經貿合作為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利益 2020-06-02 18:32:52 肖千就中印尼經貿合作進行吹風時作了上述表示。  據肖千介紹,近年來中印尼經貿合作發展迅猛。今年一季度中國在印尼實際投資13億美元,位列印尼第二大外資來源國;中國連續多年為印尼最大貿易夥伴,今年一季度中印尼貿易額177億美元;印尼長期是中國企業開展工程承包的前十大海外市場之一。中印尼經貿合作項目涵蓋三大產業,遍布印尼各大主要島嶼。
  • 中印邊境重大考驗來臨之際,印度外長又透露談判風聲,信號不簡單
    寒冬將至,在中印邊境,那裡冬天的極寒、強風、缺氧的氣候條件對每名士兵都是考驗,而正是這場重大考驗來臨之際,近日,印度外長又透露談判風聲,信號不簡單。當地時間12月2日,《印度教徒報》消息稱,印度外長蘇傑生日前在接受該媒體採訪時表示,印度與中方的談判正在進行中,並且他還暗示了中印邊境問題談判可能會持續數年。據了解,蘇傑生在採訪中談及中印邊境衝突相關話題時稱,有一些複雜的問題需要時間來解決,但拒絕透露更多細節。
  • 陰陽師千姬活動對弈競猜輸贏技巧分享
    陰陽師千姬活動對弈競猜輸贏技巧分享。陰陽師在這次的千姬活動中,關於對弈競猜的輸贏玩法,我們都有一定的了解,你接下來我們就來看關於這次的對弈競猜的猜獎輸贏究竟是什麼樣,我們要怎麼選擇才可以獲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