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大伯,請問螞蟻寨組怎麼走?」 「您好!阿姨,請問何應興家在哪兒?」 我,一個來自雲南曲靖的90後妹子,2019年1月,來到松桃自治縣大路鎮人民政府黨建辦工作,剛剛上崗的我便被分配瓦廠村的7戶幫扶戶23人。 然而,一份「駐村人員不能跨村幫扶」通知下達,剛剛熟悉瓦廠村情況的我又被調到長徵村幫扶7戶25人。這次幫扶沒有村幹部帶領,只能靠自己,於是便有了開頭這一幕。 2019年,是松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也是大路鎮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大路鎮,轄14個行政村,159個村民組,總人口8171戶28585人。2014年來建檔立卡貧困村11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896戶8056人,貧困發生率26.24%。貧困人口多、時間緊、脫貧任務重。 作為一個外地來的妹子,在口音、生活習慣還未適應的情況下,接踵而至的幫扶任務顯得尤為艱巨,然而我並沒有絲毫推辭,在支部書記帶領下,一戶戶熟悉家庭人員情況,收集基本材料,摸底致貧原因,精準施策。
周杰飛(左)入戶宣傳政策
我出生在農村,適應性比較強,挨家挨戶上門走訪,從幫助群眾挖紅薯、曬稻穀、摘花生、搬包穀入手,及時向幫扶對象宣傳扶貧政策、醫療政策、教育政策。幫助危改戶安電錶、接水管、通點燈……通過這些日常的點點滴滴,慢慢與幫扶戶拉近了關係,為做好幫扶工作打下基礎。 2019年3月以來,我累計入戶118次,電話訪問80餘次,協助打掃衛生17次,幫助辦理慢性病證3人次,硬化院壩3戶、硬化入戶路3戶、危房改造1戶,宣傳扶貧、掃黑除惡各項政策32次、幫助解決問題10個。在脫貧攻堅各項檢查中0問題迎檢,沒有出現核心問題。 2年幫扶,成效顯著,截止2020年10月,7戶幫扶戶人均年收入達5000元至6500元的有2戶,6500元至7500元有1戶,7500至10000元以上有4戶,其中幫扶戶何應興的變化最為明顯。 66歲的何應興是長徵村黑坡溝組的一般低保戶、獨居老人戶。住在透風漏雨的木屋裡,家裡無自來水,搭用鄰居線路取電,生活條件差。
幫助何應興鋤草
在幫扶過程中,通過「危房改造」政策,何應興住上了磚房,我多次聯繫管水人員找水源接水管、申請電錶、買電線、插頭、燈泡各種安裝材料,請供電所人員幫助其通電。何應興從此過上吃水不用挑、用電不用求、治病不用愁、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日子。
何應興戶危房改造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與擔當,看著幫扶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想,這就是我工作的意義。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白春霞
編輯 朱登芳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