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雲南妹子的貴州幫扶之路丨松桃自治縣大路鎮長徵...

2020-12-09 天眼新聞

「您好!大伯,請問螞蟻寨組怎麼走?」  「您好!阿姨,請問何應興家在哪兒?」  我,一個來自雲南曲靖的90後妹子,2019年1月,來到松桃自治縣大路鎮人民政府黨建辦工作,剛剛上崗的我便被分配瓦廠村的7戶幫扶戶23人。  然而,一份「駐村人員不能跨村幫扶」通知下達,剛剛熟悉瓦廠村情況的我又被調到長徵村幫扶7戶25人。這次幫扶沒有村幹部帶領,只能靠自己,於是便有了開頭這一幕。  2019年,是松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也是大路鎮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大路鎮,轄14個行政村,159個村民組,總人口8171戶28585人。2014年來建檔立卡貧困村11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896戶8056人,貧困發生率26.24%。貧困人口多、時間緊、脫貧任務重。  作為一個外地來的妹子,在口音、生活習慣還未適應的情況下,接踵而至的幫扶任務顯得尤為艱巨,然而我並沒有絲毫推辭,在支部書記帶領下,一戶戶熟悉家庭人員情況,收集基本材料,摸底致貧原因,精準施策。

周杰飛(左)入戶宣傳政策

我出生在農村,適應性比較強,挨家挨戶上門走訪,從幫助群眾挖紅薯、曬稻穀、摘花生、搬包穀入手,及時向幫扶對象宣傳扶貧政策、醫療政策、教育政策。幫助危改戶安電錶、接水管、通點燈……通過這些日常的點點滴滴,慢慢與幫扶戶拉近了關係,為做好幫扶工作打下基礎。  2019年3月以來,我累計入戶118次,電話訪問80餘次,協助打掃衛生17次,幫助辦理慢性病證3人次,硬化院壩3戶、硬化入戶路3戶、危房改造1戶,宣傳扶貧、掃黑除惡各項政策32次、幫助解決問題10個。在脫貧攻堅各項檢查中0問題迎檢,沒有出現核心問題。  2年幫扶,成效顯著,截止2020年10月,7戶幫扶戶人均年收入達5000元至6500元的有2戶,6500元至7500元有1戶,7500至10000元以上有4戶,其中幫扶戶何應興的變化最為明顯。  66歲的何應興是長徵村黑坡溝組的一般低保戶、獨居老人戶。住在透風漏雨的木屋裡,家裡無自來水,搭用鄰居線路取電,生活條件差。

幫助何應興鋤草

在幫扶過程中,通過「危房改造」政策,何應興住上了磚房,我多次聯繫管水人員找水源接水管、申請電錶、買電線、插頭、燈泡各種安裝材料,請供電所人員幫助其通電。何應興從此過上吃水不用挑、用電不用求、治病不用愁、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日子。

何應興戶危房改造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與擔當,看著幫扶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想,這就是我工作的意義。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白春霞

編輯 朱登芳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想要怒放的生命丨松桃自治縣大路鎮寨冠村第一...
    在寨冠村流行的這句話,無疑是村民們對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最大的肯定。  「沒事,別怕,辦法總比困難多。」對於尋求幫助的村民,我總是這樣對他們說,既是鼓勵他們,也是鼓舞自己,三年駐村,我和他們早已親如一家人。  我叫汪峰,是的,你沒有聽錯,和著名歌手同名同姓。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溫暖群眾的心|松桃自治縣正大鎮科技副鎮長侯...
    作為一個來自河南長垣的異鄉人,我已經在貴州銅仁松桃這片土地上度過了十五載的風雨歲月。2005年剛大學畢業的我,積極響應西部大開發戰略號召,懷揣著夢想與希望,來到了這裡。  在2016年1月,我又積極響應黨中央「科技扶貧」的號召,被貴州省委組織部選派到松桃苗族自治縣正大鎮任科技副鎮長、貴州省科技特派員,這一幹就是五年。之後又陸續兼任正大鎮包家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正大鎮脫貧攻堅督查督辦組組長及正大鎮農業產業發展組副組長、負責了正大鎮農業壩區工作。
  • 松桃正大花語長徵城裡人的世外桃源
    景區供圖本報訊(都市新聞記者張斌)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貴州廣播電視臺、多彩貴州網、《中國旅遊報》貴州記者站共同主辦的「貴人黔行」主題宣傳活動,目前走進松桃正大花語長徵,來看看城裡人嚮往的世外桃源,感受一下這片獨特的綠色空間。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貧困戶心中的「貼心人」丨威寧自治縣...
    在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戰這場史無前例的戰役中,撰寫報告、擬寫文件、整理項目資料、「一對一」結對幫扶貧困戶,我一樣都不落下。脫貧攻堅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不但要有滿腔熱情,而且要有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更要有用情至深的愛心。扶貧路上,讓人心酸、感動、高興的事,一件件、一幕幕,讓人難以忘懷,記憶猶新。
  • 「我的扶貧故事」甘當群眾最需要的「老實人」丨道真自治縣忠信鎮...
    工作十多年來,我一直這樣告訴自己,也一直這樣踐行著。我叫駱詩領,現任道真自治縣忠信鎮扶貧站主任。我的扶貧故事,還得從2015年的冬天開始說起。駱詩領(左)入戶調查農戶生產生活情況2015年以前,忠信鎮扶貧專幹人員少,力量薄弱。
  • 「我的扶貧故事」讓關愛之情鋪滿教育扶貧之路|遵義市長徵小學教師...
    我是遵義市長徵小學教師範遠微,2016年9月參加教育工作,小華是我的幫扶學生之一。 是家訪開啟了我對小華的教育幫扶之路。通過交談,面臨此景,我內心五味雜陳。我問她為什麼不帶孩子回農村老家讀書,這樣會少很多開支,她看看孩子,微笑著說:「老師!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啊,我們這一輩人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苦,我不想讓我的孩子再吃這樣的苦,所以即使咬著牙我們也要撐下去」。看著這個滿臉滄桑的婦女,我被她的堅毅打動了。
  • 「我的扶貧故事」為有幸參與這段戰貧歲月而光榮丨威寧自治縣雙龍...
    我叫楊靜,現年58歲,是畢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幹部。  2019年6月掛職威寧自治縣雙龍鎮黨委副書記,按照鎮黨委工作安排,聯繫高坡村脫貧攻堅工作。通過對貧困戶開展走訪,了解到他們的實際困難後,我積極向局黨組匯報,局黨組高度重視。2019至2020年,共籌集資金100餘萬元,已用於改善辦公條件、產業扶貧、蓄水池修繕、購買垃圾箱以及路燈等。
  • 松桃:萬畝百香果成增收聚寶盆
    亮點 一 10月17日,松桃自治縣大路鎮長徵村,村民忙著在百香果育苗棚裡翻土、測溫、育苗,李傑峰在棚裡來回走動,不時指導村民育苗技術。 李傑峰是大路鎮寨冠村村民,也是種植百香果行家,作為將百香果引入松桃種植的「第一人」,村民稱他為百香果的「傳播者」。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幫扶定能收穫喜悅丨赫章縣古基鎮青龍村幫扶...
    我叫鄧秀,是畢節市赫章縣古基鎮中心幼兒園的一名教師,也是古基鎮青龍村的幫扶幹部。我很榮能成為脫貧攻堅隊伍中的一員,負責幫扶青龍村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王磊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名幼兒園的老師,剛參加工作不久,每天接觸的都是小朋友,工作性質單純。
  • 雲南妹子的貴州扶貧記|我的扶貧故事
    我叫董桂美,納雍縣維新鎮魚塘社區扶貧特崗。2015年12月,我從雲南西雙版納嫁到貴州七星關。2016年6月,我有幸成為納雍縣509名扶貧特崗中的一員,工作地點在納雍縣維新鎮魚塘社區。從此,我就以魚塘社區為家,把魚塘群眾當親人,用實際行動帶領大家脫貧致富。一到魚塘社區,我就投入到高強度的工作中,由於社區幹部都不懂電腦,我不僅要把扶貧工作抓好,還要兼顧做全村工作的所有軟體資料。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遇到了一位可愛的「扶貧哥哥」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趙旭,是沿河自治縣中界鎮水田村一名村民,今年剛步入大學,是貴州大學的大一新生。  我很幸運!我的父母很愛我們,為了我和妹妹的健康成長,他們努力著、奮鬥著。父母沒有因外出打工便將我留守老家,而是將我和妹妹帶在身邊。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沿河情愫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駐村幹部...
    2020年農曆新年放假前夕,單位領導打來電話告訴我,因為工作安排臨時有變,單位商議後決定派我替換同事前去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開展駐村督戰工作。我剛新婚不久,擔心妻子有意見,但轉念一想,妻子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絕不會不贊同我去,就這樣我答應了下來。新年剛過,我便到了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開始了我的第三次沿河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手繪地圖記錄扶貧故事丨務川自治縣柏村鎮長腳村...
    一張A4紙,39戶人家的位置和名字,這是我到貴州遵義市務川自治縣柏村鎮長腳村後所分配到的新房組的手繪地圖,每每看到它,就想起了參加扶貧工作的點點滴滴,見證了這場偉大勝利。   我叫王迎春,是中國聯通公司務川分公司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自願加入到了脫貧攻堅隊伍,來到了柏村鎮長腳村成為了一名「2+N」幫扶幹部。到村以後,村裡幹部告訴我,要想工作開展得走,你必須對每戶的基本情況了如指掌。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最樸實的評價 是對我的最高讚賞丨威寧自治縣...
    「攻堅扶貧號笛鳴,決戰小康奮二零。涉水孤村公僕影,登峰僻野赤子形。脫貧致富求精準,問計尋經在力行。國泰民安興盛景,神州億萬享祺寧。」這是七旬老父親對我的寄語,也是扶貧路上的真實寫照。我叫孫天賜,2018年3月,經組織選派,我從畢節市教育局到威寧自治縣海拉鎮紅光村擔任第一書記,到紅光村後,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真實做到安心、虛心、精心,真心。和群眾交流初到紅光村,面對一個455戶人口僅1836人但貧困發生率為38.77%的村,頓時感覺肩上責任重、壓力大。到村後,我就開始為期3個月的大走訪、大排查。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放馬山上繪「彩虹橋」丨沿河自治縣思渠鎮...
    我叫田亮,是中共銅仁市委辦公室派駐沿河自治縣思渠鎮高山村的駐村督戰員。高山村源於「放馬山」的傳說,雖無史料記載,但高山村的村民代代相傳著這個故事:有一位官員,經過此地,看到高山村草木蔥蘢,於是派人在此開闢放馬場,放馬的人便在此安定下來,並一代一代傳承發展。今年年初,走進高山村,我才真切體會到高山村村民之難。高山村有172戶711人,生活在4.2平方公裡有山無田的貧瘠土地上。
  • 「我的扶貧故事」在山旮旯裡拼出致富路丨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
    我叫羅文武,今年45歲,現任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村支書。我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從一開始進廠打工,到後來承包工地,我憑著自己的努力逐漸過上了更好的生活,可當時我的家鄉卻還是很貧窮。2018年3月,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下,張家港市楊舍鎮善港村與高峰村建立整村幫扶機制,還派出工作隊。同時,市、縣、鄉派出精兵強將,增加駐村工作隊力量,讓高峰村以前的劣勢變成了優勢。
  • 「我的扶貧故事」苦幹實幹巧幹 探貧戰貧斬貧丨道真自治縣隆興鎮...
    我叫張旺,貴州道真人,於2016年3月調任道真自治縣隆興鎮黨委書記。到隆興鎮後,我認真踐行新時代貴州精神,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堅持黨的路線,積極團結帶領全鎮幹部職工,用務實的作風、辛勤的付出,為全鎮脫貧退出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 「我的扶貧故事」雙腳丈量扶貧路 侗家山寨傳黨音丨玉屏自治縣亞魚...
    這是我駐村以來,聽村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我是玉屏自治縣亞魚鄉亞魚村駐村幹部胡嘉。2019年5月,亞魚鄉扶貧站要抽調一人到亞魚村駐村扶貧,作為一名扶貧站工作人員,我期盼能夠參與到這場偉大的戰鬥中來。根據組織安排,一個月後,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生涯。
  • 「我的扶貧故事」為貧困戶「私人定製」幫扶措施丨正安縣瑞溪鎮...
    扶貧初始,我一片茫然,貧困戶、精準扶貧、致貧原因、幫扶措施、幫扶成效、扶貧手冊、明白卡等等一系列的概念跟我所熟悉的土木工程工作相去甚遠。為了儘快的熟悉扶貧業務,準確掌握木盆寺村扶貧工作現狀,我向村支兩委諮詢自己對扶貧工作的疑難問題,用腳步丈量著木盆寺村的每一寸土地,在所幫扶對象的家中田頭,度過多少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山的這一邊,群眾笑了丨安順市紫雲自治縣火花鎮...
    我叫王騰,是紫雲自治縣融媒體中心派駐火花鎮關坪村田壩組的網格長。沒駐村前,我是一名新聞播音記者,下派駐村,我是一名扶貧幹部。作為一名90後的基層幹部,最大的榮幸的就是能深入一線參與到脫貧攻堅,親歷戰勝貧困的艱辛與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