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扶貧號笛鳴,決戰小康奮二零。涉水孤村公僕影,登峰僻野赤子形。脫貧致富求精準,問計尋經在力行。國泰民安興盛景,神州億萬享祺寧。」這是七旬老父親對我的寄語,也是扶貧路上的真實寫照。
我叫孫天賜,2018年3月,經組織選派,我從畢節市教育局到威寧自治縣海拉鎮紅光村擔任第一書記,到紅光村後,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真實做到安心、虛心、精心,真心。
和群眾交流
初到紅光村,面對一個455戶人口僅1836人但貧困發生率為38.77%的村,頓時感覺肩上責任重、壓力大。到村後,我就開始為期3個月的大走訪、大排查。摸清了底數,理清了思路,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制定發展計劃,我利用閒暇之餘設計出紅光村脫貧攻堅手冊,駐村工作組成員人手一份,讓村情、民情一目了然,大家在開展工作的時候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地查看產業調整情況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基層黨組織是推進脫貧攻堅的戰鬥堡壘,紅光村2017年因黨建工作推進不力,被納入「後進村」。我一到村,便被稱為「後進書記」,只能奮發有為、盡己之力、抓好基層黨建工作才能改變後進村的面貌。經過與村「兩委」進行交談及走訪老黨員,我決定從村「兩委」班子擔責履職著手,首先嚴格落實「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制度;落實「兩委」聯席會議和「四議兩公開」制度,制定村級村「兩委」考核制度;從「人管人」轉變為制度管人、人管事的工作作風。其次從加強陣地建設著手,多方協調資金幫助解決陣地建設購買辦公設備,建設黨員活動室,主動和市教育局有關領導溝通,爭取2.5萬幫扶資金用於打造辦公陣地,改善辦公條件建設廉政文化牆。經過不懈的努力,抓實基層黨建,充分發揮黨員帶頭幹,駐村工作組隊員爭著幹,形成以黨建促脫貧,以脫貧促黨建的戰鬥堡壘,打造出一支過硬的脫貧攻堅隊伍。
走訪貧困戶
不僅如此,還積極協調爭取到上級部門10萬元的幫扶資金,幫助海拉鎮學校進行信息化建設,完成1套食堂信息化、自動化管理系統,成功解決了食堂管理用人工老式管理。實現海拉鎮所有學校的「三通兩平臺」的建設,幫助學校建設門戶網站、管理平臺、資源平臺,通過信息化的建設,提升教學軟環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學校信息化管理水平。2018年以來,我共爭取到100餘萬元對海拉鎮一小、黑多小學、江邊小學、紅光小學的校園進行治理,特別是恢復了停止辦學4年的紅光小學,讓孩子們就近上學,實現了對老百姓的承諾,老百姓臉上笑開了,幸福了。
走訪群眾查看安全飲水情況
「紅光村水通了、路通了、住房安全了,醫療有新的村衛生室了,孩子讀書不用跑遠路了,種地有希望了,外出務工有技術了,群眾的笑容多了」,這就是紅光村村民最樸實評價,也是對我的最高讚賞。
【人物小傳】
孫天賜,2018年3月,從畢節市教育局到威寧自治縣海拉鎮紅光村擔任第一書記。
通訊員 辛祥 張兆龍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陽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