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村民最樸實的評價 是對我的最高讚賞丨威寧自治縣...

2021-01-15 天眼新聞

「攻堅扶貧號笛鳴,決戰小康奮二零。涉水孤村公僕影,登峰僻野赤子形。脫貧致富求精準,問計尋經在力行。國泰民安興盛景,神州億萬享祺寧。」這是七旬老父親對我的寄語,也是扶貧路上的真實寫照。

我叫孫天賜,2018年3月,經組織選派,我從畢節市教育局到威寧自治縣海拉鎮紅光村擔任第一書記,到紅光村後,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真實做到安心、虛心、精心,真心。

和群眾交流

初到紅光村,面對一個455戶人口僅1836人但貧困發生率為38.77%的村,頓時感覺肩上責任重、壓力大。到村後,我就開始為期3個月的大走訪、大排查。摸清了底數,理清了思路,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制定發展計劃,我利用閒暇之餘設計出紅光村脫貧攻堅手冊,駐村工作組成員人手一份,讓村情、民情一目了然,大家在開展工作的時候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地查看產業調整情況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基層黨組織是推進脫貧攻堅的戰鬥堡壘,紅光村2017年因黨建工作推進不力,被納入「後進村」。我一到村,便被稱為「後進書記」,只能奮發有為、盡己之力、抓好基層黨建工作才能改變後進村的面貌。經過與村「兩委」進行交談及走訪老黨員,我決定從村「兩委」班子擔責履職著手,首先嚴格落實「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制度;落實「兩委」聯席會議和「四議兩公開」制度,制定村級村「兩委」考核制度;從「人管人」轉變為制度管人、人管事的工作作風。其次從加強陣地建設著手,多方協調資金幫助解決陣地建設購買辦公設備,建設黨員活動室,主動和市教育局有關領導溝通,爭取2.5萬幫扶資金用於打造辦公陣地,改善辦公條件建設廉政文化牆。經過不懈的努力,抓實基層黨建,充分發揮黨員帶頭幹,駐村工作組隊員爭著幹,形成以黨建促脫貧,以脫貧促黨建的戰鬥堡壘,打造出一支過硬的脫貧攻堅隊伍。

走訪貧困戶

不僅如此,還積極協調爭取到上級部門10萬元的幫扶資金,幫助海拉鎮學校進行信息化建設,完成1套食堂信息化、自動化管理系統,成功解決了食堂管理用人工老式管理。實現海拉鎮所有學校的「三通兩平臺」的建設,幫助學校建設門戶網站、管理平臺、資源平臺,通過信息化的建設,提升教學軟環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學校信息化管理水平。2018年以來,我共爭取到100餘萬元對海拉鎮一小、黑多小學、江邊小學、紅光小學的校園進行治理,特別是恢復了停止辦學4年的紅光小學,讓孩子們就近上學,實現了對老百姓的承諾,老百姓臉上笑開了,幸福了。

走訪群眾查看安全飲水情況

「紅光村水通了、路通了、住房安全了,醫療有新的村衛生室了,孩子讀書不用跑遠路了,種地有希望了,外出務工有技術了,群眾的笑容多了」,這就是紅光村村民最樸實評價,也是對我的最高讚賞。

【人物小傳】

孫天賜,2018年3月,從畢節市教育局到威寧自治縣海拉鎮紅光村擔任第一書記。

通訊員 辛祥  張兆龍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陽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威寧的七彩督戰生活丨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
    我是王聰,清明節後,乘著清風、背著行囊,跟隨省級掛牌督戰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督戰隊來到寒風凜冽的威寧自治縣。作為一名督戰隊員,能參與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收官戰,即是一份幸運,也是一份責任。7個多月以來,我總能聽到老百姓由衷感謝的話語,「黨的政策好!住院的錢國家報銷了!我的房子是政府出錢修的!現在隨時都有自來水了!謝謝你們!」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貧困戶心中的「貼心人」丨威寧自治縣...
    我叫鄭啟龍,在威寧自治縣水務局辦公室工作,擔任主任職務。我是領導眼裡的「頂梁柱」,家人心中的「工作狂」,貧困戶心中的「貼心人」,是一名奮鬥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水務人。在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戰這場史無前例的戰役中,撰寫報告、擬寫文件、整理項目資料、「一對一」結對幫扶貧困戶,我一樣都不落下。脫貧攻堅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不但要有滿腔熱情,而且要有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更要有用情至深的愛心。扶貧路上,讓人心酸、感動、高興的事,一件件、一幕幕,讓人難以忘懷,記憶猶新。
  • 「我的扶貧故事」為有幸參與這段戰貧歲月而光榮丨威寧自治縣雙龍...
    我叫楊靜,現年58歲,是畢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幹部。  2019年6月掛職威寧自治縣雙龍鎮黨委副書記,按照鎮黨委工作安排,聯繫高坡村脫貧攻堅工作。  扶貧工作講求細緻耐心,既要把工作做好做實,又要照顧到民族習俗和村民切身利益,存在一定難度。
  • 「我的扶貧故事」全力決戰烏蒙山 凱旋歸來春盎然丨威寧脫貧攻堅...
    我叫陶強,是省級掛牌督戰畢節市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督戰隊隊員,今年2月接到單位通知,被抽派參加督戰威寧脫貧攻堅工作。對所有人來說,當時的掛牌督戰脫貧攻堅工作是一個新事物。上級領導和我說估計每個月到威寧1次就行, 後來才知道1次就是28天,餘下的2天可以周末回貴陽拿換洗衣服。
  • 「我的扶貧故事」以真心換真情 做群眾心裡的「便民聯繫人」丨威寧...
    我叫祿原,2019年6月我被威寧自治縣農業區劃中心選派到金鬥鎮黑坭村擔任下沉幹部,7月被調整到圍帳社區擔任第一書記,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轉眼間,駐村已一年有餘。300多個日日夜夜,駐紮在村裡,走過彎彎曲曲的鄉間小道,攀爬過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大山,看過農戶窗裡的閃閃燈光,聽過「汪汪汪」的犬吠聲,深入走訪過一個個村民之家,聆聽過每一個貧困戶的故事,我深切地感到,扶貧工作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做精做細是關鍵,解決這些問題,並非一蹴而就。
  • 「我的扶貧故事」雙腳丈量扶貧路 侗家山寨傳黨音丨玉屏自治縣亞魚...
    這是我駐村以來,聽村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我是玉屏自治縣亞魚鄉亞魚村駐村幹部胡嘉。2019年5月,亞魚鄉扶貧站要抽調一人到亞魚村駐村扶貧,作為一名扶貧站工作人員,我期盼能夠參與到這場偉大的戰鬥中來。根據組織安排,一個月後,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生涯。
  • 「我的扶貧故事」甘當群眾最需要的「老實人」丨道真自治縣忠信鎮...
    「在平凡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工作,一心一意為群眾謀福利,甘當群眾最需要的『老實人』」。工作十多年來,我一直這樣告訴自己,也一直這樣踐行著。我叫駱詩領,現任道真自治縣忠信鎮扶貧站主任。我的扶貧故事,還得從2015年的冬天開始說起。
  • ...扶貧故事」就當我是所有老百姓的「上門女婿」|威寧自治縣石門...
    我叫沈國耀,2016年,我從華中農業大學畢業後以選調生的身份來到威寧自治縣石門鄉,之前一直擔任鄉黨建辦的負責人。2020年2月,被組織選派到新民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清楚記得,這是在動員老百姓開展產業結構調整中一個老百姓說的,這句話對我的觸動很大。  如何才能真正融入群眾中去?如何才能讓取得他們的信任?我決定轉變工作思路,從一家一戶了解情況做起。  白天大多農戶都不在家,我就利用晚上的時間去到農戶家中講政策,算細帳。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放馬山上繪「彩虹橋」丨沿河自治縣思渠鎮...
    我叫田亮,是中共銅仁市委辦公室派駐沿河自治縣思渠鎮高山村的駐村督戰員。高山村源於「放馬山」的傳說,雖無史料記載,但高山村的村民代代相傳著這個故事:有一位官員,經過此地,看到高山村草木蔥蘢,於是派人在此開闢放馬場,放馬的人便在此安定下來,並一代一代傳承發展。今年年初,走進高山村,我才真切體會到高山村村民之難。高山村有172戶711人,生活在4.2平方公裡有山無田的貧瘠土地上。
  • ...過上「甜」生活丨威寧自治縣廬山鎮新莊村村民趙慶元
    我叫趙慶元,是貴州省畢節市威寧自治縣廬山鎮新莊村一名殘疾人。說起以前的生活,只能用「窮」字來描述,母親和我的生計全靠低保維持,如今靠著養蜂我不僅摘了這頂貧困帽子,還成立了威寧自治縣爐鑫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8戶村民一起發展養蜂,並且把養蜂技術教給他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村民建新房美家鄉丨沿河自治縣淇灘鎮水銀洞...
    我叫田源,是沿河自治縣淇灘鎮水銀洞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3月,我來到脫貧攻堅的一線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紮根基層,用激情和真情奉獻青春。受組織重託,2020年我擔任水銀洞村脫貧攻堅指揮長、駐村第一書記,深知責任更重,時間更緊,多次召開村支兩委、村民代表會議,及時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制定脫貧攻堅幫扶計劃。張銀堂危改前「今天我們又是來動員你做危房改造,這次按D級危房改造補助標準給你申報3.5萬元,你和你爸兩家可以一起搞,除開『同步三改』補助7萬元,你考慮得怎樣了?」  「沒錢,做不起!」
  • 「我的扶貧故事」大山深處開出幸福之花|威寧自治縣石門鄉年豐村駐...
    我願做大山深處脫貧攻堅的踐行者,讓大山深處開出幸福之花,我叫朱海東,是威寧自治縣水務局工作人員。2017年9月起,我開始擔任威寧自治縣石門鄉年豐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駐村第一書記。   年豐村,距石門鄉14公裡,606戶2450人,其中貧困戶208戶965人,11個自管委,47個十戶一體(中心戶),是全鄉佔地面積最大最邊遠的一個村。
  • 威寧自治縣:搶戰易地扶貧搬遷 小康路上不掉一人
    前面就是一條大河,雷雨天氣都不敢讓學生出門讀書......」在寬敞明亮的客廳裡,易地扶貧搬遷戶伍科起指著牆上老房子的照片,開始回憶起過去在大山夾縫中求生存的苦日子。地處黔西北烏蒙山腹地威寧自治縣喀斯特地貌特徵顯著,境內切割較深,溝壑交錯,山崖險峻,江河奔流,其間屹立著4座2800米以上的高峰,牛欄江、可渡河川流而過。
  • 「我的扶貧故事」見證這裡一步跨千年丨威寧脫貧攻堅督戰隊員李敏
    勇擔使命,踐行初心  5月6日上午接到醫院黨委指令,我出發前往威寧接替王元林處長資料檔案組組長任務,晚上8點,準時參加省委駐威寧督戰隊工作例會。第二天匆匆解決了早餐,就與本組4位組員省委辦公廳任卓婭、省扶貧辦何阿媛、威寧扶貧辦趙英俊、駕駛員代貴川,開始對板底鄉、石門鄉,海拉、金鐘、迤那鎮,陝橋街道6個鄉(鎮)的88個村521個村民小組的督戰工作,時至11月26日,已戰鬥205天。  督戰威寧——開啟了我人生中最長的一次旅途。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遇到了一位可愛的「扶貧哥哥」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趙旭,是沿河自治縣中界鎮水田村一名村民,今年剛步入大學,是貴州大學的大一新生。  我很幸運!我的父母很愛我們,為了我和妹妹的健康成長,他們努力著、奮鬥著。父母沒有因外出打工便將我留守老家,而是將我和妹妹帶在身邊。
  • 「我的扶貧故事」在山旮旯裡拼出致富路丨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
    我叫羅文武,今年45歲,現任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村支書。我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從一開始進廠打工,到後來承包工地,我憑著自己的努力逐漸過上了更好的生活,可當時我的家鄉卻還是很貧窮。當我決定留在村裡「大幹一場」的時候,得到了村民的一致信任。2005年,我被選舉為村主任,2008年至今一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種青蒿、烤菸、葡萄、蜂糖李、放羊……從留在村裡那一刻開始,我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符合高峰村發展的致富路,可總因技術跟不上而屢屢失敗。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丨沿河自治縣和平街道大溪村駐村...
    我叫黃猛,是沿河自治縣和平街道扶貧站工作員,2018年2月,我主動請纓到和平街道大溪社區駐村,大溪村是和平街道唯一的一類貧困村,交通不便、群眾工作不好做是大溪村最大的難題。到村後,想儘快熟悉村情,我揣起筆記本挨家挨戶走訪,在走訪中我發現農戶怨言大,不熱情,問問題時愛理不理,群眾工作開展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我用真情換來村民的信任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大壩...
    那麼,我如何帶領66人的扶貧隊伍開展工作呢?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將全村幫扶人員分成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及環境整治等專班,在六枝特區檔案館的支持及全體幫扶人員的努力下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白天,我與扶貧工作隊隊員在各村民組組織實施各類扶貧項目;夜幕降臨,我便進寨入戶或召開院壩會,與農戶促膝談心,向村民宣傳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了解社情民意,回答村民提出的各種疑問……韋仕蘭(左二)與扶貧隊員一起晚上同村民交心談心張發明張發喜兄弟倆父母早已病故,他們在外打拼並分別結婚生子,然而家中原居房屋搖搖欲墜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村民的貼心書記丨三都自治縣都江鎮來術村第...
    我叫蘇昶,是黔南州醫療保障局選派到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來術村的第一書記。在工作中,我帶著特殊使命,以「挖窮根」「摘窮帽」為己任,帶領全村百姓奮力奔小康。來術村山高坡陡,地質破碎,條件惡劣,基礎設施不完善。2019年之前,村集體經濟匱乏,收入近乎空白,屬於典型的深度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山的這一邊,群眾笑了丨安順市紫雲自治縣火花鎮...
    我叫王騰,是紫雲自治縣融媒體中心派駐火花鎮關坪村田壩組的網格長。沒駐村前,我是一名新聞播音記者,下派駐村,我是一名扶貧幹部。作為一名90後的基層幹部,最大的榮幸的就是能深入一線參與到脫貧攻堅,親歷戰勝貧困的艱辛與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