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大山深處開出幸福之花|威寧自治縣石門鄉年豐村駐...

2020-12-13 天眼新聞

清晨的石門鄉,雲霧繚繞,山連著山,朦朧的遠山,籠罩著一層輕紗,在飄渺的雲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我願做大山深處脫貧攻堅的踐行者,讓大山深處開出幸福之花,我叫朱海東,是威寧自治縣水務局工作人員。2017年9月起,我開始擔任威寧自治縣石門鄉年豐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駐村第一書記。   年豐村,距石門鄉14公裡,606戶2450人,其中貧困戶208戶965人,11個自管委,47個十戶一體(中心戶),是全鄉佔地面積最大最邊遠的一個村。

查看農戶水管通水情況

我到村上的第一天就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去,立馬與村支部書記陳大明和村委會主任黃彥鵬挨家挨戶了解情況,農戶反映最多的問題是吃水困難,吃水是大家最關心和最頭疼的一件大事。我想:我是一位水務人,解決農戶吃水問題不但是我的職責所在,也是我的使命和願望。當時我就在心中默默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家家戶戶,安裝上自來水管,人人都喝上「穩定水、乾淨水、放心水」。   我奮力工作,真抓實幹,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在水務局的關心和支持下,爭取到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資金100.85萬元,我親自帶著村兩委、駐村幹部、自管委主任、中心戶長和農戶大家扭成一股繩,白天幹活,晚上召開群眾會進行思想教育、講政策、擺道理、拉家常等。一條條飲水水溝,挖進每一個自管委、中心戶,一根根水管接通到家家戶戶,一個個水龍頭接好,一個個水錶安好,一個個洗菜臺和洗衣臺做好,讓人人參與勞動,人人參與監督,人人參與管理,人人受益。讓老百姓真正喝上「穩定水、乾淨水、放心水」,這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和年豐村群眾一起挖溝鋪設水管管道

今天的年豐村,群眾四處找水吃,人背馬駝的苦日子,已成為歷史,摘掉了貧窮落後的帽子。在這幾年裡,年豐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看到家家戶戶安裝了自來水管,喝上「穩定水、乾淨水、放心水」,我感到無比自豪和欣慰。  我認真落實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強化「村社一體」合作社帶動職能,發揮好支部黨員的示範帶頭作用,組織發動全村群眾大力發展好各種產業,千方百計拓寬市場銷售渠道,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群眾獲得就業機會和享受利益分紅。以三級自治和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為抓手,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全村發展邁上快車道。現有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十二個,力爭全村所有貧困戶加入合作社,確保貧困戶享受合作社發展紅利,加快脫貧步伐。擴大烤菸、馬鈴薯種薯、經果林種植面積。2019年種植煙套菜2138畝,單種烤菸3334畝、蓮花白100畝、貝貝小南瓜100畝、馬鈴薯2000畝。2020年種植烤菸3212畝,馬鈴薯2000畝,流轉土地1112畝與龍頭企業合作種植精品種薯和特色辣椒。引導農戶發展養殖業,目前全村牛存欄326頭、豬存欄1206頭、羊存欄360隻、雞存欄4836羽。   我多方爭取和充分利用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持資金,在掛包單位、鄉黨委政府的幫助下,通過招商引資,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流轉土地1112畝,投入產業資金55.6萬元,與貴州眾果公司合作發展蔬菜種植,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80戶845人,貧困戶參與分紅,增加經濟收入。

在地裡查看蓮花白長勢

我積極組織和謀劃,成立威寧縣石門鄉年豐農業農機專業服務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共有大中小型農機13臺,投資90餘萬元。主要服務於全村農戶土地翻犁,從而實現機耕機播,最終帶動全村群眾實現農業機械化,節約了全村農民耕地成本及時間,增加了群眾收入。   三年來,我用腳步丈量山川,用真心體量民情,年豐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家一戶都與我息息相關、心心相連,情誼綿綿,令我終身難忘,有苦有樂。年豐村的變化,日新月異,大山深處開出幸福之花,汩汩清泉、水潤民心,產業興,百姓富,幸福新生活實現了,這是我駐村工作取得的最大收穫和終身的精神財富。

作者 朱海東

整理 馬麗琴

編輯 冉阿建

編審 王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貧困戶心中的「貼心人」丨威寧自治縣...
    我叫鄭啟龍,在威寧自治縣水務局辦公室工作,擔任主任職務。我是領導眼裡的「頂梁柱」,家人心中的「工作狂」,貧困戶心中的「貼心人」,是一名奮鬥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水務人。在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戰這場史無前例的戰役中,撰寫報告、擬寫文件、整理項目資料、「一對一」結對幫扶貧困戶,我一樣都不落下。脫貧攻堅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不但要有滿腔熱情,而且要有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更要有用情至深的愛心。扶貧路上,讓人心酸、感動、高興的事,一件件、一幕幕,讓人難以忘懷,記憶猶新。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威寧的七彩督戰生活丨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
    我是王聰,清明節後,乘著清風、背著行囊,跟隨省級掛牌督戰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督戰隊來到寒風凜冽的威寧自治縣。作為一名督戰隊員,能參與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收官戰,即是一份幸運,也是一份責任。7個多月以來,我總能聽到老百姓由衷感謝的話語,「黨的政策好!住院的錢國家報銷了!我的房子是政府出錢修的!現在隨時都有自來水了!謝謝你們!」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最樸實的評價 是對我的最高讚賞丨威寧自治縣...
    「攻堅扶貧號笛鳴,決戰小康奮二零。涉水孤村公僕影,登峰僻野赤子形。脫貧致富求精準,問計尋經在力行。國泰民安興盛景,神州億萬享祺寧。」這是七旬老父親對我的寄語,也是扶貧路上的真實寫照。我叫孫天賜,2018年3月,經組織選派,我從畢節市教育局到威寧自治縣海拉鎮紅光村擔任第一書記,到紅光村後,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真實做到安心、虛心、精心,真心。和群眾交流初到紅光村,面對一個455戶人口僅1836人但貧困發生率為38.77%的村,頓時感覺肩上責任重、壓力大。到村後,我就開始為期3個月的大走訪、大排查。
  • 電網傾情幫扶 助推石門過「坎」——貴州電網公司幫扶畢節威寧石門...
    走進威寧自治縣石門鄉新營苗寨韓慶福老人家裡,聊起家常,老人滿臉幸福地說道著。威寧自治縣石門供電所員工上門服務1996年7月,石門鄉結束了當地群眾點煤油燈照明的歷史。從此,苗寨的夜晚亮起耀眼的燈光。然而,通電之初,石門坎的供電質量並不算好,即便只是照明用,供電也很不穩定。
  • ...扶貧故事」就當我是所有老百姓的「上門女婿」|威寧自治縣石門...
    我叫沈國耀,2016年,我從華中農業大學畢業後以選調生的身份來到威寧自治縣石門鄉,之前一直擔任鄉黨建辦的負責人。2020年2月,被組織選派到新民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做通群眾思想工作後,我們利用石門鄉「村委會+自管委+十戶一體」三級自治體系作用,跟著群眾一起走進田間地頭,帶領群眾測量地塊、流轉土地、組建合作社、聯繫種苗、發放種薯,搶抓春耕有利時機,掀起了春耕生產熱潮,順利種下了1000餘畝馬鈴薯,為群眾增產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為有幸參與這段戰貧歲月而光榮丨威寧自治縣雙龍...
    我叫楊靜,現年58歲,是畢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幹部。  2019年6月掛職威寧自治縣雙龍鎮黨委副書記,按照鎮黨委工作安排,聯繫高坡村脫貧攻堅工作。楊靜入戶走訪根據相關工作安排部署,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大走訪、大排查、大整改、大督查」的工作要求,我帶領村「兩委」、駐村幹部、下沉幹部在全村開展大走訪、大排查。
  • 威寧石門鄉:新營苗寨話今昔 山鄉巨變換新顏
    鳥瞰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石門鄉新營苗族風情小康寨11月14日,在新營苗寨村民張玉芬的家裡,感受到了苗族的熱情好客。新營苗寨位於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石門鄉。過去,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山高坡陡,自然環境惡劣,發展滯後,石門鄉成了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石門坎社區新營苗寨更是石門鄉脫貧攻堅難啃的「硬骨頭」,家家戶戶住茅草房,吃洋芋坨坨,出門就是泥巴路。熱情好客的張玉芬坐在自家客廳的沙發上話家常「謝謝脫貧攻堅好政策,讓我們有了新家。」張玉芬打開話匣子說起生活的變化。
  • 優化居住環境 扮靚鄉村面貌——威寧自治縣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側記
    當前,是威寧自治縣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廣大群眾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奮力衝刺。駐村幹部、下沉幹部、鄉鎮幹部組織廣大群眾積極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全力補齊脫貧形象短板,摘掉貧困帽子,扮靚鄉村面貌。小海鎮松山社區乾淨整潔的農家小院為了提升脫貧形象,美化居住環境,廣大駐村幹部、下沉幹部積極動員群眾自覺拆除老舊房,徹底清除農村「牛皮癬」。搞衛生,思想宣傳是關鍵近期,威寧自治縣宣傳部第一組工作隊,利用晚上群眾空閒時間,到小海鎮新光村組織召開院壩會。
  • 「我的扶貧故事」以真心換真情 做群眾心裡的「便民聯繫人」丨威寧...
    我叫祿原,2019年6月我被威寧自治縣農業區劃中心選派到金鬥鎮黑坭村擔任下沉幹部,7月被調整到圍帳社區擔任第一書記,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轉眼間,駐村已一年有餘。300多個日日夜夜,駐紮在村裡,走過彎彎曲曲的鄉間小道,攀爬過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大山,看過農戶窗裡的閃閃燈光,聽過「汪汪汪」的犬吠聲,深入走訪過一個個村民之家,聆聽過每一個貧困戶的故事,我深切地感到,扶貧工作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做精做細是關鍵,解決這些問題,並非一蹴而就。
  • 石門鄉年豐村:整治人居環境 扮靚美麗鄉村
    時下,驅車行駛在石門鄉的鄉村小道,一條條脫貧攻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環境衛生整治的宣傳標語映入眼帘,無不催人奮進。年豐村村民王定江說。王定江是土生土長的年豐村人,他告訴筆者,這幾年村裡的變化大了,在黨委政府的幫扶下,路變寬了,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建起了新房,過年過節村上還會組織籃球比賽,十裡八鄉的人都愛到村裡來參觀遊玩,把衛生打理好,自己也有面子。說起如今村裡的變化,王定江笑得合不攏嘴。
  • 「我的扶貧故事」見證這裡一步跨千年丨威寧脫貧攻堅督戰隊員李敏
    勇擔使命,踐行初心  5月6日上午接到醫院黨委指令,我出發前往威寧接替王元林處長資料檔案組組長任務,晚上8點,準時參加省委駐威寧督戰隊工作例會。第二天匆匆解決了早餐,就與本組4位組員省委辦公廳任卓婭、省扶貧辦何阿媛、威寧扶貧辦趙英俊、駕駛員代貴川,開始對板底鄉、石門鄉,海拉、金鐘、迤那鎮,陝橋街道6個鄉(鎮)的88個村521個村民小組的督戰工作,時至11月26日,已戰鬥205天。  督戰威寧——開啟了我人生中最長的一次旅途。
  • 堅決啃下脫貧攻堅的「硬骨頭」——看威寧自治縣實施農村產業革命...
    火熱的場面正是威寧衝刺90天,堅決摘掉貧困帽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威寧自治縣全力落實省委主要領導調研指示精神,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抓緊補齊"3+1"短板,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打造易地產業扶貧蔬菜基地、實施易地就業扶貧,破解群眾生存難、發展難、就業難,堅決"啃下"脫貧攻堅最硬的骨頭,書寫了脫貧攻堅精彩答卷。
  • 「我的扶貧故事」全力決戰烏蒙山 凱旋歸來春盎然丨威寧脫貧攻堅...
    我叫陶強,是省級掛牌督戰畢節市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督戰隊隊員,今年2月接到單位通知,被抽派參加督戰威寧脫貧攻堅工作。對所有人來說,當時的掛牌督戰脫貧攻堅工作是一個新事物。上級領導和我說估計每個月到威寧1次就行, 後來才知道1次就是28天,餘下的2天可以周末回貴陽拿換洗衣服。
  • 威寧| 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300億元
    近年來,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威寧自治縣,始終把群眾脫貧致富作為工作的「重頭戲」來抓,嚴格按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要求,著力打通阻礙脫貧致富的「最後一公裡」,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攀升,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 「我的扶貧故事」我願化為大山深處的一枝迎春花|都勻市歸蘭水族鄉...
    我叫王德周,是都勻市歸蘭水族鄉聯盟村第一書記、都勻市衛生健康局駐村工作隊隊長。2018年1月,在臨近豬年春節之際,我帶著組織的期望和重託,帶著背包行囊風塵樸樸來到都勻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歸蘭大山深處的一個深度貧困村,聯盟村。
  • 「四力四全蹲點」碩士女支書宋冰:鄉親不脫貧,我就「不脫單」
    村支書宋冰在為群眾會準備材料7月28日,記者來到威寧自治縣石門鄉泉發村,女支書宋冰颯爽英姿引人注目。她是貴州民族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喜歡跳舞,籃球、足球、中長跑等體育項目,在校期間曾獲四次國家級獎學金,被評為省優秀畢業生,畢業後毅然決然地報考了選調生,到邊遠的威寧自治縣石門鄉工作,2018年初擔任該鄉泉發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幹部、駐村幹部一道戰鬥在脫貧攻堅最前線。
  • 威寧石門坎文化 白雲深處的貴州名片(圖)
    而石門坎文化作為本土文化與世界文化碰撞出的奇花異朵,它打破了歷史的宿命,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輝煌,又隱姓埋名近半個世紀後,重新吸引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關注的目光,它無疑是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一張貴州名片。」11月15日,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舉辦的石門民族學校百年校慶上,與會的一位人士感言。  石門坎,位於貴州接近川滇最邊緣的西北角,距威寧縣城140多公裡。
  • 威寧石門鄉一村民捐資「戰疫情」
    2月2日,威寧自治縣石門鄉泉發村村民汪遠壽主動在微信上找到泉發村黨支部書記宋冰,表示自己想為當前石門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出一份力,盡一份責。泉發村村支兩委結合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經過認真商量,在徵得汪遠壽同意後,決定將1000元人民幣購置成方便麵、麵包、礦泉水、燕麥炒麵等生活用品,對石門鄉結衣、民主、營坪、團結4個疫情防控點進行慰問,為泉發村3戶居家隔離觀察家庭每戶送上一袋米、一桶油及其他生活佐料。
  • 威寧自治縣紀委縣監委嚴管厚愛駐村幹部
    本報訊 (通訊員 羅勇)近日,威寧自治縣紀委縣監委抽調人員組成6個交叉督查組,採取「雙向」督查方式,對全縣駐村扶貧幫扶幹部應享受的待遇和駐村紀律作風開展交叉督查。「『雙向』督查,是指既要督促駐村幫扶幹部的駐村工作作風是否紮實,又要督查駐村幫扶幹部的待遇是否及時落實到位,堅持嚴管與厚愛結合,消除駐村幫扶幹部的後顧之憂,確保脫貧攻堅一線幹部下得去、蹲得住、幹得好,全力以赴駐村開展工作。」縣紀委縣監委的相關負責人說。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沿河情愫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駐村幹部...
    2020年農曆新年放假前夕,單位領導打來電話告訴我,因為工作安排臨時有變,單位商議後決定派我替換同事前去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開展駐村督戰工作。我剛新婚不久,擔心妻子有意見,但轉念一想,妻子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絕不會不贊同我去,就這樣我答應了下來。新年剛過,我便到了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開始了我的第三次沿河駐村幫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