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石門坎文化 白雲深處的貴州名片(圖)

2020-12-24 搜狐網
 
半個世紀前的石門坎光華學校

  「貴州由於地處中原文明的邊緣地帶和山重水複的生存環境,歷史上被稱作蠻彝之地和文化沙漠之區。而石門坎文化作為本土文化與世界文化碰撞出的奇花異朵,它打破了歷史的宿命,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輝煌,又隱姓埋名近半個世紀後,重新吸引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關注的目光,它無疑是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一張貴州名片。」11月15日,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舉辦的石門民族學校百年校慶上,與會的一位人士感言。

  石門坎,位於貴州接近川滇最邊緣的西北角,距威寧縣城140多公裡。平均海拔2200米,最高處薄刀嶺2762米,最低河谷1218米。在文化版圖上,這裡曾是茅塞未開的地方,居住著「晦盲否塞」、結繩刻木的大花苗,他們遷徙到這片屬於彝族土目的地盤上,刀耕火種,受土目和官府的盤剝,過著農奴式的貧困生活,而在二十世紀初,隨著英國傳教士柏格理的到來,這裡名聲鵲起,迅速成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區」,在西方人眼中擁有「文化聖地」、「海外天國」、「雲的那一邊」等美譽,海外來信的信封上只要寫上「中國石門坎」字樣,信函和包裹均能準確送達。

  翻開有關柏格理創辦光華學校的歷史文獻,我們看到「西南苗族文化最高區」的有力佐證:創製苗文,結束了苗族無母語文字的歷史,這種文字以石門坎語音為滇東北方言區的標準音,在川滇黔苗族中廣泛傳播;創辦了烏蒙山區第一所苗民小學,也是第一所新式教育學校,興建西南苗疆第一所中學,培養出苗族歷史上第一位博士,以及一批苗族知識分子;中國第一個倡導和實踐雙語教學的雙語學校;中國近代開男女同校先河的學校;倡導民間體育運動,被稱為貴州足球的搖籃;發育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西南最大的基礎教育網絡,管轄川滇黔地區100餘所學校和機構;中國境內首次發現和報告地氟病的地點;創辦中國最早的麻風病院和中國第一所苗民醫院……

  如此顯赫的文化名聲,它的誕生地卻是中國最貧困區域的烏蒙大山深處。石門坎輝煌的文化與物質環境的強烈反差,使它成了一塊神奇莫測的土地,謎一樣地吸引著中外學者的眼球。

  11月15日早上,我們從威寧縣城出發,迎著天高雲淡的晴好天氣,一路經過小海、觀風海、以拉、中水等鄉鎮百餘公裡的風塵,進入石門鄉境內時,陽光和霧靄交替在山間,飄浮著美麗的雲彩,顯得真實而又虛幻。石門坎就這樣掩映在霧氣和雲彩之中。印著馬蹄絕響的石門和古驛道,留著殘磚碎瓦的遊泳池、足球場、石房子,有著百年樹齡、顯得老態龍鐘的無名古樹,小山崗上被樹叢維護和苗彝同胞們年年歲歲膜拜的柏格理和高志華墓,陳列室裡,一名外國人的傳奇人生引開這裡文化之花盛開百年……這些文明的碎片,在歷史的百年煙雲中閃爍著文化的光芒。

  「1905年,英國傳教士柏格理因在雲南昭通傳教期間和貴州威寧的大花苗結下深厚的情誼,來到石門坎傳教和辦學。他向彝族土目安榮之索地時,說只需購置『一張牛皮』之地,安土目以為微不足道,即作贈送之允。柏牧師於是將牛皮割成細皮條,圍地丈量,竟得80餘畝,令安土目瞠目結舌。」

  「1915年,石門坎地區流行傷寒病,柏格理因護理患病的學生及村民,受到傳染,他把藥品留給村民,自己死於傷寒。石門千人痛哭,安葬先生。人們說,他是我們的。守候多日不願離去。」

  「石門坎文化在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兵荒馬亂中負重前行。石門坎在上世紀30年代成為「國民政府開發大西南時民族教育範例」,由於地處邊遠山區,眾多的機關學校成為過境兵騷擾和土匪搶劫的地方。1938年,石門坎受到土匪洗劫,英國牧師高志華為了保護學生和學校財產,被土匪殺死。4名學生受傷,其中一位來自雲南省彝良縣的苗族學生傷勢太重不幸死亡。」……

  正是柏格理和近10位英國牧師,以及他們培養出來的中國漢彝回苗等各民族教育人士們愛心接力薪火相傳,使處於崇山峻岭中的石門坎一改過去文化荒漠的景象,成為領導黔、滇、川交界處一個龐大教育體系的總部,學校從一所發展到百餘所,為烏蒙山區培養了一大批以苗族為主體的優秀人才。前40年,僅光華學校便畢業了4000多名學生,數百名初高中生及中專生,30多名大學生,4位碩士和博士。而在90多年間,從石門坎小學畢業出去的學生有省級幹部10人,地廳級幹部20人,縣處級幹部200人。以長跑、足球為主的體育項目不斷在省內外的各種賽事中揚名奪冠。而且,還興辦了如麻風病院、孤兒院等公益事業,開辦儲蓄社,籌建生產合作社等。石門坎真正實現了「光華校旗樹黔疆,齊聲高唱大風泱泱」的辦學宗旨。石門坎也獲得了「苗族文化復興聖地」、「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區」的美譽。

  如今,創造了眾多奇蹟的石門,經歷了半個世紀的自然災害和政治洗禮,許多飄著苗族學生歡聲笑語的老房子已經化為殘磚碎瓦。滄海桑田,石門坎在現代文明的洗禮中逐漸褪去了山嶺崎嶇、信息閉塞、生存環境惡劣的容顏,而在特定歷史時期在貧窮土壤上一騎絕塵的文化現象,吸引了中外文化人關注的目光,一批批中外學者不辭辛勞,前來探討和研究這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難得有二的文化現象,「石門坎文化」也成了傳媒關注的熱點,柏格理所創辦的光華小學今年又被列入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發生在中國西南苗疆邊區的故事,其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宗教現象、教育現象本身,而是一場頗具現代性意涵的『鄉村建設運動』。」中國社科院學者沈紅很有見地地指出,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當中國的「海歸」知識分子在東部平原地區發起轟轟烈烈的鄉村教育運動的時候,西部高原的苗家山寨裡同樣上演了一場影響久遠的鄉村教育運動,兩者的共同之處在於,知識分子都是鄉村教育運動的領軍人物,皆以面向鄉村的普及教育作為開啟民智的鑰匙,可以視為一部分知識分子為中國的現代化所做的一種重要嘗試,而不同之處在於,一個在東部平原、漢族農村,一個在西部高原、苗族山寨。東部的鄉村教育運動,領導者重研究闡述和學說倡導,教育史上閃爍著教育家的思想之光,而塵埃落定,博士還是博士,平民還是平民,東部鄉村教育運動的成就凝聚為個人化的學術成就和社會聲望。西部石門坎的鄉村教育運動與之有別,領導者重實踐輕著書立說,許多傳教士在文獻中默默無聞,而苗族自己的知識分子則在歷史中脫穎而出,文盲成為學者,平民變為博士後,不少人又回歸和反哺故土。建國初,石門學校為貴州省各級政府機關輸送了一批苗族知識幹部,因此「西部鄉村教育運動」的收穫是社區整體的成就。

  正是「石門坎文化」的獨特性,使它有理由引起中外人士的關注。去年,也就是柏格理開始進入石門坎籌備辦學的100周年,石門坎便迎來了一批中外專家學者。今年,由威寧自治縣縣委、縣政府主辦的石門民族學校100周年校慶再次匯集了一大批中外人士,以及石門坎的歷屆校友的光臨。「本次慶祝活動的舉辦,對進一步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推進全縣民族團結進步;對進一步挖掘和弘揚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全方位推介威寧,推動全縣各民族共同繁榮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這是威寧自治縣以縣委政府的身份舉辦一個「鄉級中學」校慶的初衷。縣委有關領導告訴記者,作為擁有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撮泰吉,擁有全國考古十大發現的雞公山遠古文化,擁有烏江源等高原風光、文化遺產和豐富特產的威寧來說,將石門坎文化作為發展威寧旅遊產業的一張品牌來培育,無疑將使威寧旅遊錦上添花,更加吸引人眼球。撩開石門坎神秘的面紗,讓白雲深處的石門坎文化走出大山,會不會是我們多彩貴州又一張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呢? 作者:劉瑩 來源:金黔在線—貴州日報

相關焦點

  • 電網傾情幫扶 助推石門過「坎」——貴州電網公司幫扶畢節威寧石門...
    走進威寧自治縣石門鄉新營苗寨韓慶福老人家裡,聊起家常,老人滿臉幸福地說道著。威寧自治縣石門供電所員工上門服務1996年7月,石門鄉結束了當地群眾點煤油燈照明的歷史。從此,苗寨的夜晚亮起耀眼的燈光。然而,通電之初,石門坎的供電質量並不算好,即便只是照明用,供電也很不穩定。
  • 伯格理造苗文,西方人眼中「文化聖地」——「中國石門坎」
    在媒體口中它是」中國石門坎」,現在被改為石門鄉。石門坎,位於威寧縣石門鄉榮和村,距威寧縣城140多公裡,距雲南昭通60公裡,是一處極具傳奇色彩的文化遺址,是中西方文化交融共生的一朵奇葩。如果你想很透徹的了解更多中國文化遺產,那你去的地方中石門坎是必不可少的!在那裡你可以感受到最純真的民風,你還可以做一回志願者!
  • 苗鄉石門坎,一個古老而又傳奇的地方,傳遞的都是滿滿正能量
    石門坎,位於貴州接近川滇最邊緣的西北角,距威寧縣城140多公裡。平均海拔2200米,最高處薄刀嶺2762米,最低河谷1218米。在文化版圖上,這裡曾是茅塞未開的地方,居住著「晦盲否塞」、結繩刻木的大花苗,他們遷徙到這片屬於彝族土目的地盤上,刀耕火種,受土目和官府的盤剝,過著農奴式的貧困生活,而在二十世紀初,隨著英國傳教士柏格理的到來,這裡名聲鵲起,迅速成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區」,在西方人眼中擁有「文化聖地」、「海外天國」、「雲的那一邊」等美譽,海外來信的信封上只要寫上「中國石門坎」字樣,信函和包裹均能準確送達(以上為引用)
  • 石門坎,位於貴州川滇最邊緣的西北角,是中國最窮的地方之一
    石門坎位於貴州接近川滇最邊緣的西北角,是中國最窮的地方之一。但這個物質生活極為貧瘠的彈丸之地,卻曾創造過種種的「第一」。這裡曾是中國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區,第一次創造出了苗族母語文字,結束了苗族上千年沒有文字的歷史。威寧縣雪山鎮螞蟻坡高山上,萬畝綠茵層層逐浪,羊群片片如雲,藍天下彝家、苗家姑娘騎馬放牧,頗有高原牧場的淳樸與渾厚,這就是威寧最著名的牧場。
  • 爽爽貴州行之二:威寧縣石門坎
    先看看馬蜂窩的介紹:1905年,一個叫柏格裡的英國傳教士來到這裡,給石門坎帶來了基督教,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思想,伴隨基督教而嵌入的西式教育使石門坎躍遷為文化先鋒:首創苗文,在中國首創雙語教學、男女同校,建造中國西南地區第一個遊泳池、足球場和西醫醫院、興建西南苗疆第一所初級中學,先後有數百位知名人士在此執教;培育了苗族歷史上第一個博士研究生……。
  • 【威寧美.播音】行走威寧天地間
    它的地域面積是「貴州的新疆」;它的海拔高度是「貴州的西藏」;它的日照時間是「貴州的陽光城」;它的地理位置是「貴州西大門」。 這就是六百年前的烏撒、貴州屋脊上的威寧。行走在「貴州母親河」烏江源頭牛欄江、哈喇河、誇都河、拖落河、二塘河、可渡河縱橫奔流的土地上,你會領略到「雷雨晴空吼,飛流走石叢。驚濤三十裡,盡在碧煙中。」的壯觀。
  • 發現黔西北|探訪威寧石門鄉,這裡的致富路已經修通
    石門坎,一個神秘的地方。據說民國時期從國外寄信件到這裡,只需在信封上寫道「中國石門坎」,就能寄達,可見石門坎的名聲在外。但是進入20世紀後期的石門坎,確是貧困的代名詞。石門坎曾經的輝煌,是文化史上的一個奇怪現象。
  • 【直播回放】鄉鎮巡禮「飛越山鄉看巨變」——石門鄉:朝陽映石門...
    【直播回放】鄉鎮巡禮「飛越山鄉看巨變」——石門鄉:朝陽映石門 坎邊是故鄉 2020-12-12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貴州威寧草海,令人嚮往之地
    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貴高原中部頂端的烏蒙山麓腹地,地處貴州省西北邊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縣城西南隅貴州省威寧自治縣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多雲天氣,湖面一片湛藍,白雲悠悠,斜陽向晚,碧波蕩漾,群鳥橫空,水草豐茂,氣候宜人,說著不同口音來自全國各地的客人悠閒自在地享受著傍晚的美好時光,或老或少,或走或歇,或歌或舞,人群裡不時發出朗朗笑聲
  • 貴州第一縣:人口超很多地級市,史上名人個個頂呱呱!
    威寧的由來是取威鎮安寧之意,是貴州省海拔最高的縣,景點有草海、石門坎、百草坪、向天墳、灼甫草場等。你知道貴州人口最多的市是哪個嗎?一定會讓你意外,不是貴陽,也不是遵義,而是畢節。
  • 一張牛皮大的學校,基督教在中國創造的石門坎文明奇蹟
    石門坎,這是一個地名,位於貴州畢節地區的威寧縣,貧困山區,是苗族人的聚居地,這裡是雲貴高原烏蒙山區的核心地帶,真正的是崇山峻岭,汽車在大山行走,左邊千尺高仞,右邊是萬丈深淵。如此蠻荒之地,在上個世紀成為了西南地區的文化高地,你說奇也不奇呢?這裡的確是發生過奇蹟啊,奇蹟是誰帶來的呢 ?
  • 長生草和藏金嶺:尋找貴州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金銀地和藏寶訣威納赫是另一個地理意義上的貴州。地處烏蒙山脈西麓的赫章,年降水僅854毫米,是貴州降水最少的地方,威寧更有「陽光城」之名。這裡生活的人們,有漢族,有彝族,還有苗、仡佬、白等民族及龍家、南京、裡民、羿子、蔡家、宋家等人們共同體,中原文化越過巴蜀或荊楚,與這片崇山峻岭中原生的民族文化相碰撞、混合、交融,層次更加多元、內涵更加豐富。站在韭菜坪上,當雲霧散盡,可遠眺湖水湛藍的草海。湖畔是威寧,有六百年時光的烏撒衛城。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寫到:「(烏撒)府有鹽池、銀礦之饒」。
  • 威寧石門鄉:新營苗寨話今昔 山鄉巨變換新顏
    鳥瞰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石門鄉新營苗族風情小康寨11月14日,在新營苗寨村民張玉芬的家裡,感受到了苗族的熱情好客。新營苗寨位於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石門鄉。過去,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山高坡陡,自然環境惡劣,發展滯後,石門鄉成了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石門坎社區新營苗寨更是石門鄉脫貧攻堅難啃的「硬骨頭」,家家戶戶住茅草房,吃洋芋坨坨,出門就是泥巴路。熱情好客的張玉芬坐在自家客廳的沙發上話家常「謝謝脫貧攻堅好政策,讓我們有了新家。」張玉芬打開話匣子說起生活的變化。
  • 奧園集團籤約貴州威寧 奧園廣場項目總投資約20億元
    日前,由區科工商信局等單位積極推動的威寧奧園廣場(開業時間:2020-12)項目在貴州畢節市威寧自治縣舉行了投資協議書籤約儀式。廣東奧園集團黨委書記、總裁郭梓寧率領旗下奧園商業地產集團相關負責人與該縣人民政府籤訂了《威寧奧園廣場項目投資協議書》,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關志升、副區長陳明捷等領導出席籤約儀式。
  • 黔茶文化 烤茶為先 貴州威寧烏撒烤茶
    地理位置在貴州西部,巍巍壯觀的烏蒙(雲貴)貴州脊梁山脈裡,座落著一座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民族文化豐蘊的陽光烏撒古城——威寧,這裡環境悠美、資源豐富、氣候宜人,居住著漢、彝、苗、回、布依、白等20多個民族。
  • 威寧:貴州的西藏!烏江的發源地
    威寧有高原明珠、百鳥之都、陽光城、四江之源、中國馬鈴薯之鄉等很多大美稱,但威寧可能很少聽說是「貴州的西藏」。 威寧和西藏有什麼相似之處呢?這裡的「貴州西藏」是威寧在貴州的地理位置,就像西藏在中國的位置。首先從海拔來說,西藏是中國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
  • 素有「鳥類王國」美譽的貴州威寧草海,除了珍稀的它,還剩什麼?
    威寧草海被譽為」貴州旅遊皇冠上的一塊藍寶石「,而它怎會有那麼多動人的名字?是什麼地方讓它如此受到大家的喜愛?威寧草海位於貴州省威寧彝族苗族回族自治縣境內,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來到這裡不僅僅可以看見綠油油的草海,更加重要的是還能夠體驗少數民族的文化。在這裡可以讓你走進少數民族的生活,真切地感受到文化魅力。
  • 貴州屋脊是威寧,這裡因「龍吟」再走紅,難道與那顆藍寶石有關?
    其實貴州大地上經常發生虎嘯龍吟的事情,傳說也罷,謠言更多,故事也有。貴州還有龍吟鎮,不過不是威寧片,而是屬於黔西南州普安縣,被命名為「中國苗族第一鎮」。今天,西魏遺少介紹的是這次的龍吟之地——威寧。威寧平均海拔2200米,烏蒙山從雲南蜿蜒入境,形成磅礴的氣勢,主峰皇帝坡海拔2879米,堪稱「貴州屋脊」。
  • 多彩貴州「雲名片」聯展亮相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
    多彩貴州「雲名片」聯展亮相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 2017-05-27 09:45:00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