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裡以前道路不通,大家房屋破舊。現在不但修好了水泥路和小樓房,還修建了廣場、花園,政府給我們配備了洗衣機、冰箱、電視這些家用電器,生活條件好多了。真的要感謝國家,感謝黨。」走進威寧自治縣石門鄉新營苗寨韓慶福老人家裡,聊起家常,老人滿臉幸福地說道著。
威寧自治縣石門供電所員工上門服務
1996年7月,石門鄉結束了當地群眾點煤油燈照明的歷史。從此,苗寨的夜晚亮起耀眼的燈光。然而,通電之初,石門坎的供電質量並不算好,即便只是照明用,供電也很不穩定。
「當時石門的供電由石門鄉水電管理所負責,全鄉僅靠一條10千伏的線路供電,非常不穩定」。在石門供電所工作三十餘年的老員工蘇國軍回憶,鄉裡也沒有發展起企業。
2011年,貴州電網公司在石門鄉正式啟動農村電網改造升級項目。2012年,石門鄉第一座35千伏石門變電站建成投運。
「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間,貴州電網公司在石門鄉累計投資7200餘萬元,在石門鄉實施電網改造升級。通過改造,石門鄉戶均配變容量達到了2.14千伏安,超前於國家戶均2.0千伏安的標準,供電可靠性也達到了99.5%以上。
2019年12月底,聯結雲貴變電站和石門變電站的35千伏石雲線也建成投運,石門鄉實現主網雙回供電,供電可靠性大大提高。
「電網建設不僅保證了百姓的基本用電,還為這裡的企業的建設保障了可靠的電力,促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貴州電網石門供電所所長姜權說,因為有了可靠的電力保障,在石門坎,高壓鍋、電磁爐逐漸取代柴火灶,各種家用電器日益增多,街上開起了更多的餐館、酒店,農村電商也走進了這個曾經的「偏遠閉塞」之地,企業也在鄉裡發展起來。
依託可靠的電力保障,石門鄉通過大力招商引資盤活本土特色資源,發展出了畜牧、蛋雞養殖、蔬菜、馬鈴薯、中藥材等產業,為當地群眾的脫貧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以前我們都是到外地打工,家裡也照管不到,現在好了,就在鄉裡的養殖場上班,每年還能拿得到分紅。」談及現在的工作,在石門鄉養殖場上班的貧困戶熊萬富滿心歡喜,他說,「畢節供電局資助我們入股養殖場養牛,自家地裡種的玉米賣給養殖場做糧草,一年有2萬多收入,主要是照顧了家裡的老人小孩,比出遠門打工好多了」。
去年春節,包括熊萬富在內的石門鄉新龍村36戶貧困戶第一次拿到了在養殖場務農工資和入股分紅,大夥過一個愉快的春節。
2018年12月,石門鄉依託優勢資源調整貧困戶發展模式,將畢節供電局幫扶石門鄉的40萬元扶貧捐贈資金精準量化到新龍村36戶貧困戶,用於入股養殖場,並與貧困戶籤訂入股分紅協議,協議期限為5年。入股養殖場後,貧困戶不但每年能享受分紅,還能在養殖場務工、種植牧草向養殖場銷售。協議期滿後,每戶貧困戶不僅能重新獲得一頭與入股時同等價位的牛,還能通過分紅收益、務工收益、草料銷售收益等方式增收致富。
據了解,從2016年到2019年,畢節供電局累計向石門鄉捐贈140萬元扶貧資金。這些捐贈資金並沒有直接發給貧困戶,而是用於貧困戶參與的能繁母牛養殖、蔬菜種植等產業項目,將資金轉化為項目落地,推動扶貧資金轉化為脫貧資本,變「輸血」為「造血」,真正實現以產業助脫貧。
從2016年以來,畢節威寧供電局還派出幫扶幹部陸玉超在石門鄉駐點幫扶。幫扶期間,除了做好電網建設工作外,陸玉超還積極推動扶貧資金轉化為脫貧資本,協調相關部門完善基礎設施。在他的協調下,石門鄉高潮村、年豐村獲得了20萬元資金修建了2公裡的農特產品運輸道路,團結村獲得了30萬元資金解決了150餘戶村民的安全飲水問題……
目前,石門鄉貧困發生率已經下降到1.56%,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5883元上升到現在的10782元,14個貧困村已全部出列。
貴州電網公司用可靠的電力保障、優質的供電服務和傾情幫扶,為石門鄉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有力助推石門跨過貧困這道「坎」,邁向幸福新未來。
通訊員程基王緒竹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