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坎,位於貴州接近川滇最邊緣的西北角,距威寧縣城140多公裡。平均海拔2200米,最高處薄刀嶺2762米,最低河谷1218米。在文化版圖上,這裡曾是茅塞未開的地方,居住著「晦盲否塞」、結繩刻木的大花苗,他們遷徙到這片屬於彝族土目的地盤上,刀耕火種,受土目和官府的盤剝,過著農奴式的貧困生活,而在二十世紀初,隨著英國傳教士柏格理的到來,這裡名聲鵲起,迅速成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區」,在西方人眼中擁有「文化聖地」、「海外天國」、「雲的那一邊」等美譽,海外來信的信封上只要寫上「中國石門坎」字樣,信函和包裹均能準確送達(以上為引用)。
如今的石門坎全景圖
公元1905年,一個叫伯格理的英國傳教士放棄優越的生活和安逸的工作,放棄美好的大好前程,不顧千辛萬苦,萬裡迢迢,來到貴州畢節地區威寧縣一個名叫石門坎的鄉村。
伯格理牽馬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
石門坎那是一個非常貧窮、荒涼、艱苦落後的地方,居住的原住民苗族居多,知識文化也非常欠缺,居住環境更是惡劣。
當時的石門坎
石門坎因當地一處巖石長的像一道石門而命名,這道石門如今也成為當地旅遊必須打卡的的地標之一。
石門坎的真正石門景觀
伯格理在昭通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就帶著募集的資金,進入偏遠的石門坎,向當地的土目用計要了一塊地,這個計策就是他找到當地的土目說:你能不能給我一塊牛皮大的土地,土目一聽,牛皮大的一塊地,那麼小,給你吧,可當伯格理拿著一張牛皮裁剪成線來量地時,土司知道上了當,但當時答應了的,所以就讓伯格理量去了一大塊地。
當時的村民合影,全是苗族同胞
伯格理一來到這裡就和當地的苗族同胞同甘共苦,同吃同住,努力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等,於是在這塊土地上蓋起了學校。
學校舊址
為了加強村民們的體質,甚至修起了足球場,如今的足球場還保持原來的模樣,樹木成蔭,綠草茵茵,成為村民們健身娛樂的場所。
足球場還是原來的模樣
更不可思議的是,在這窮鄉僻壤,生活極度困難的地方,他還和村民們建起了男女分泳的遊泳池,讓村民體驗了一不樣的生活,真是太好了,說起遊泳池在現在的農村也是不多見的。
遊泳池遺址
關鍵他還自學自創製了苗族文字,教大家識字,唱歌;自編了教材,在學校免費招收貧困的學生和其它學生一起學習苗文,這地方後來了兩個苗學博士。
伯格理自創的苗文部分,沿用至今
在石門坎很多時候,柏格理就像是一名老練的醫生,在昭通時就用簡單的西醫衛生知識給人看病、發藥,來到石門坎也是經常為村民們治療普通常見的疾病,在當地人們親切地稱他為「苗王」,很受人們的愛戴。
石門坎伯格理居住的石房子
但是後來,石門坎發生了一場瘟疫(叫做傷寒),傳染性非常強,感染了好多人,沒有被感染的人都全部逃走了,他卻留下來照顧、救治他的中國學生,最後不幸被感染,很快就被瘟疫奪走了生命,享年51歲,就這樣走完了他光輝偉大的一生。
伯格理全家福,右邊是他的妻子,中間是他的小兒子,穿著中國古裝拍照
伯格理去世了,當地所有人都悲痛欲絕,依依不捨,人們把他埋在了能看見村莊的高地上。讓他繼續福佑當地的苗族同胞,讓他的精神感染每一個人,並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精神財產。
伯格理墓
伯格理傳播了科學知識與西方文化,留下了奉獻和敬業精神,就像他從英國帶來播種的這棵不知名的大樹一樣,茁壯成長,枝葉長青,和伯格理先生一起守望石門坎。
伯格理從英國帶來栽種的不知名的大樹,正和他一起守望石門坎
如今已過去了百年,在石門坎,還有的老人居然還能說上幾句英語,後來我地主少爺的父親離家求學,還在石門坎上過小學,再去昭通上的中學,後面隨師範大學去的雲南文山富寧,走到退休,他說他去過當地的麻瘋村,並認識了那裡的人,並送給他一些玉米,當時麻瘋病已經基本治好了,被隔離的地方變成了一個小村莊。
石門坎麻瘋村舊址
如今的石門坎交通方便,人們自強自足,安居樂業,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村落,在國家的幫助下,人們過著幸福快樂生活,有喜歡這個地方歡迎你們的到來!
註: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