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釀酒讓我家的生活節節高丨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

2020-12-13 天眼新聞

我叫黎定懷,今年67歲,是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人。早年間,靠著在別人的釀酒作坊打工及種地維持著生活,儘管很努力,但我們一家的生活還是很拮据,由於缺乏技術,我家在2014被識別為貧困戶。近幾年,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我享受到國家扶持政策實惠,不僅建起了新房子,還發展起了自己烤酒作坊,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走上了脫貧小康路。

現在我和68歲的妻子生活在一起,家裡還有一個兒子在外務工,一個孫子在校讀書。我們夫妻倆年紀雖大,心卻不減當年,一心想靠著發展產業實現脫貧。為此,我們通過無息小額貸款及國家的產業扶持資金,發展過不少養殖產業。  我養過魚,養過豬也養過牛,能養的都養過了,我一心只想把自己的家庭搞起來,但是最終都因為缺少技術而以失敗告終。  然而,這樣的經歷並沒有使我意志消沉,想到自己有在酒作坊做過事的經歷,我對於釀酒的工序了如指掌,我和老伴一合計,還是從熟悉的釀酒開始做起。

黎定懷在處理釀酒原料

說幹就幹,我們買個鍋爐,把釀酒這個事情落實了。由於是自己熟悉的行業,所以釀起酒來得心應手。自己釀的酒好喝,所以一直都是供不應求,靠著釀酒這個事業,我和老伴每年都有了幾萬元的穩定收入,我家不僅建起了新房,也在2016年成功實現了脫貧。

黎定懷在做木工活

除了釀酒之外,我還是一個木匠,閒暇之餘,我就製作板凳和椅子,這門手藝也是能夠給家庭補充一點收入。現在的生活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更比一年好。我很感恩我遇到了一個好時代,黨和政府的關心,我們太感謝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奔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丨黃平縣舊州鎮大...
    駐村幫扶前,我就暗下決心,大碾房村脫貧奔小康的路上一個也不能少。2018年4月,我被派到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駐村,同時也是村同步小康工作組成員,2019年擔任大碾房村脫貧攻堅隊常務副隊長。雷邦傑入戶走訪大碾房村是一個合併村,由青槓樹和大碾房合併而成,全村1031戶3718人,其中貧困戶277戶1184人。到村以後,我按照縣、鎮兩級指揮部的要求,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方向開展工作。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 ...的脫貧故事】脫貧奔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大碾房村駐村幹部...
    我叫雷邦傑,2018年4月被派到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駐村,我是一名駐村幹部,同時也是村同步小康工作組成員,2019年擔任大碾房村脫貧攻堅隊常務副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脫貧奔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大...
    我叫雷邦傑,2018年4月被派到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駐村,我是一名駐村幹部,同時也是村同步小康工作組成員,2019年擔任大碾房村脫貧攻堅隊常務副隊長。 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是一個合併村,由青槓樹和大碾房合併而成,全村1031戶3718人,其中貧困戶277
  • 「我的脫貧故事」開著貨車奔小康丨黃平縣舊州鎮寨勇村丁國俊
    這裡是黃平縣舊州鎮寨勇村,我是丁國俊,我家的3層小洋樓就在公路旁邊。房前,是一片綠油油的茭白;屋後,是一排排溫室大棚。進了門,客廳裡空調、冰箱、電視機一應俱全,過道上,10來輛玩具車擺得滿滿當當……就在幾年前,我家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 不拖後腿|黃平縣一碗水鄉楊龍坪村貧困...
    我叫潘忠飛,今年48歲,是黃平縣一碗水鄉楊龍坪村陽下組人,自小因被大火灼燒導致左手從手腕處斷結,現只剩一個拳頭一樣的疤,我用僅存的一隻手勤勞努力的活著,娶妻生子,生活從未因為我只有一隻手而虧待於我。2017年,就在一切生活正常運轉的時候,不幸再次打擊了我這個弱者,我患上直腸癌,而此時我的妻子也離開了我,留下一個上學的孩子和一個身患大病的我,這給了我們家重重的打擊。為了治病,年邁的父母四處奔波,幾經周折下來家底全空,親戚和鄰居借了個遍,當時的我近乎絕望。
  • 「我的脫貧故事」學習蔬菜種植 實現脫貧致富|黃平縣野洞河鎮老王...
    我叫吳玉成,家住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野洞河鎮老王屯村核桃樹組,家裡有5個人。說起我的脫貧歷程,那真是一段難忘的經歷。吳玉成家裝修的新房2013年我家因學致貧被識別為貧困戶,家裡經濟來源有限,生活十分困難。我反覆考慮,想要脫貧致富,光靠蠻幹是行不通的,必須要有技術,於是我決定去學習蔬菜種植技術。
  • 黃平縣民政局及縣紀委監察局領導到舊州鎮開展民政工作整改會議
    為織牢黃平縣民政工作基礎,2012年9月19日,黃平縣社會救助局局長熊發玲帶領低保股、救災股同志到舊州鎮參加民政工作整改業務培訓會。縣紀委監察局副局長吳壽明參會並指導。舊州鎮黨政班子領導、駐村幹部、村三大幹80餘人參加了此次整改工作培訓會。會議由舊州鎮黨委副書記潘開舉主持。會上共發放宣傳資料200餘份。
  • ...爭做鄉村振興「急先鋒」丨黃平縣舊州鎮寨碧村黨支部書記王清華
    我是王清華,黃平縣舊州鎮寨碧村黨支部書記,任職以來,始終把發展壯大產業,促進百姓致富作為工作目標。村容寨貌解決了老百姓的收入問題後,我的工作重點放在改變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上,提高老百姓的收入質量,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全村進行綜合治理。
  • 黃平縣舊州鎮:發展產業強村富民
    黃平縣舊州鎮:發展產業強村富民 發布時間:2020-12-14 11:23:00      來源:黔東南日報   近年來,黃平縣舊州鎮寨碧村以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帶動貧困群眾實現增收的有力抓手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 不拖後腿|黃平縣一碗水鄉楊龍坪村貧困...
    我叫潘忠飛,今年48歲,是黃平縣一碗水鄉楊龍坪村陽下組人,自小因被大火灼燒導致左手從手腕處斷結,現只剩一個拳頭一樣的疤,我用僅存的一隻手勤勞努力的活著,娶妻生子,生活從未因為我只有一隻手而虧待於我。2017年,就在一切生活正常運轉的時候,不幸再次打擊了我這個弱者,我患上直腸癌,而此時我的妻子也離開了我,留下一個上學的孩子和一個身患大病的我,這給了我們家重重的打擊。為了治病,年邁的父母四處奔波,幾經周折下來家底全空,親戚和鄰居借了個遍,當時的我近乎絕望。
  • 「我的脫貧故事」太子參讓我走上致富路丨黃平縣新州鎮東坡村劉明梵
    我叫劉明梵,是黃平縣新州鎮東坡村烏龜井組村民。每一個背井離鄉的人都是無根的野草。多年來我一直在外地務工,每年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但是幾年下來還是不見錢,還是很窮,父母漸漸年邁身體不好,孩子也無人照看,思慮再三我還是決定回老家。
  • 【頭條】黃平縣舊州鎮寨碧村:「民族團結+」成鄉村振興加速器
    黃平縣舊州鎮寨碧村:「民族團結+」成鄉村振興加速器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是一場不用槍炮的戰鬥丨黃平縣重安鎮巖...
    我叫陶武勇,是一名退役軍人,2020年2月19日,受組織安排,我正式成為黃平縣重安鎮巖頭村一名駐村幹部。巖頭村位於黃平縣重安鎮政府西南面,距鎮政府22公裡、縣政府26公裡,與凱裡市大風洞鎮平良村僅隔一條重安江。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做貧困戶的暖心人丨黃平縣翁坪鄉牛島村...
    我叫王天福,黃平縣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是翁坪鄉牛島村的包村幹部。2019年6月,組織安排我到翁坪鄉牛島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主要是對脫貧攻堅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補短板。到牛島村委會召開會議召開會議扶貧工作之初,我挨家挨戶走訪,廣泛聽取群眾對脫貧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了解貧困村存在的困難和需求,和村「兩委」謀劃脫貧計劃,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幫助貧困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讓他們早日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發展產業促脫貧丨黃平縣重安鎮天堂村黨總支書記...
    我叫沈成義,現年36歲,現任黃平縣重安鎮天堂村黨總支書記。  天堂村位於重安鎮政府所在地,共有村民996戶4143人,下轄9個村民小組,其中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8戶843人,通過開展貧困戶精準幫扶後,目前貧困戶、貧困人口已經全部清零。
  • 「我的扶貧故事」聚焦產業促脫貧丨黃平縣平溪鎮黨委書記李拓
    我叫李拓,2012年4月,到黃平縣平溪鎮擔任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17年3月任平溪鎮黨委書記至今,也是全鎮脫貧攻堅的重要決策者之一。李拓聽取茭白種植基地負責人介紹茭白苗培植情況 聚焦產業發展,決戰脫貧攻堅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我覺得只有產業發展壯大了,才能給百姓增加就業渠道和收入,才能使經濟持續健康向好發展。
  • 「我的脫貧故事」小茶葉大文章丨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村民黃壽禮
    我叫黃壽禮,是黔東南自治州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國家扶貧好政策的幫扶下,我不僅順利脫了貧,還成了貴州省黃平縣銀山茶業產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走上了致富路。茶葉生產基地2016年底,我因患腦血管瘤,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心裡很不是滋味。個性認真而倔強的我,那時心裡暗自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定要在黨和國家的幫扶下,努力自救,努力的生產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掛職又掛心 以實幹助力脫貧攻堅|黃平縣平溪鎮...
    我叫李宏清,經中共黔東南州紀委黔東南州監委選派,於2020年1月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平溪鎮掛任鎮黨委委員、副書記。這次掛職與我上一次來平溪掛職的想法一樣,打算在平溪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幹點事,為平溪的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踐行責任擔當、貢獻一份力量。撲下身子,深入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聚焦產業促脫貧丨黃平縣平溪鎮黨委書記李拓
    我叫李拓,2012年4月,到黃平縣平溪鎮擔任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17年3月任平溪鎮黨委書記至今,也是全鎮脫貧攻堅的重要決策者之一。李拓聽取茭白種植基地負責人介紹茭白苗培植情況 聚焦產業發展,決戰脫貧攻堅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我覺得只有產業發展壯大了,才能給百姓增加就業渠道和收入,才能使經濟持續健康向好發展。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丨城南街道李關村老屋基一組...
    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迫於生活壓力,在我六歲那年,爸爸便到外省打工,媽媽則在家照顧我們和爺爺奶奶。  那時候,爸爸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一次,甚至有時為了多領到一點工資,過年也沒有回來。就這樣幾年下來,通過爸爸的辛苦努力,我們家新修了一層120平方左右的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