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食物」是怎樣火起來的?
朋友圈裡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爆款文章:「對身體有益的十八種抗癌神器」「不用運動,她靠吃這種水果瘦了40斤」……其實都是在宣傳「超級食物」有益健康、甚至對某些疾病有幫助。
比如藜麥、奇亞籽、牛油果……隔三差五就有一款的新異域食材出現在人們面前,而這些食材幾乎每一個都具有減肥、抗衰老、增強免疫力、甚至抗癌的神奇功效,很多人看了這些宣傳,就激動的「買買買」。
就拿牛油果來說:2010年,牛油果在中國的進口量僅為2噸,2017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32100噸,全球最大的牛油果分銷公司Mission Produce預計,2018年中國牛油果銷量還將翻倍。
不僅是在中國,超級食物的風潮席捲全球,從2007年開始每年為全球食品業帶來上百億美元的商機。而全球消費者對超級食物的瘋狂,其實是一場營銷的勝利。
超級食物在營銷上有很多成功的套路。首先,超級食物一般都來自你不熟悉的地球另一端,這幾年在中國紅透半邊天的藜麥、牛油果、奇亞籽都原產於美洲,而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枸杞,卻在一些歐洲國家成為了超級食物。除此之外還要添加一些神秘色彩,比如宣傳瑪雅人是如何食用奇亞籽的。
其次,就是要不斷地強調健康,在健康飲食風靡全球的背景下,只要和「減肥」「抗癌」聯繫到一起,就不愁沒人買單,為了多活幾年,人們願意做出各種各樣大膽的嘗試。
第三,要找到專業人士背書。營養師顧中一在接受科技媒體「PingWest品玩」採訪時就說:「新食品在推廣初期往往會送給鑑定機構、營養學家,請他們鑑定、評價。營養學家除了宣傳食物的營養價值,如評價營養密度、對比營養成分等,還會介紹種植、生產、品質管控、品種篩選過程,減少消費者的陌生感,增加信任。更高級的食品營銷會重視營養學的研究,通過人體相關臨床試驗,以獲得更據說服力的醫學證據。」
第四,明星效應也非常重要。在社交媒體Instagram上,網紅博主天天曬的奇亞籽布丁奶昔,明星、美食達人的菜單裡也常常會出現一些新奇的食材。超級名模米蘭達·可兒也說自己生完孩子後能立刻恢復好身材的秘密就是「奇亞籽」。名人效應加持之下,2009到2013年間歐美國家含有奇亞籽成分的食品銷量增長了1353%。
第五,關鍵時間和位置的廣告,雖然是常規手段,但仍然有效。《華盛頓郵報》就曾報導說,「牛油果種植協會實際上是個財大氣粗的組織,它每年都會花一大筆錢用來推廣牛油果及其背後的生活方式」。2015年,在被稱為美國春晚的「超級碗」上,墨西哥牛油果種植協會發布了一則價值1000萬美元的一分鐘廣告,只為了推銷「來自墨西哥的正宗牛油果」。
減肥、抗癌、延年益壽,超級食物樣樣稀鬆
超級食物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健康,然而它們真正的功效,遠沒有宣傳中那樣神奇。超級食物不是醫學名詞,只是一種營銷手段。
營養與食品科學碩士球藻怪在果殼網翻譯的「關於癌症的十大謠言」這篇文章就說到:藍莓、甜菜根、西蘭花、大蒜、綠茶……有無數種食物被人們寄予了預防癌症的厚望。儘管有數千家網站都聲稱這種或那種食物可以防癌,但是實際上,不存在什麼超級食物。這些宣稱不過是商業銷售手段而已,完全沒有科學依據。
而在日常的營養補充中,超級食物也不見得更有優勢。BBC曾經拍了一部紀錄片《健康飲食的真相》:在片中,實驗者花了36英鎊買了5種超級食物;同時,根據營養學家提出的方案,花了6英鎊買了另外幾種普通食物。通過實驗來對比,哪一組食品的營養含量更高。
實驗分別對比了草莓vs枸杞、薏米vs藜麥、捲心菜vs羽衣甘藍,結果發現,三組實驗中,作為超級食物的枸杞、藜麥、羽衣甘藍與普通食物的營養價值差不多,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優勢。
除了實驗過的食材,像是最近爆火的奇亞籽,賣點有兩個:一是富含膳食纖維,二是富含的n-3系列脂肪酸。然而前者可以通過蔬果攝取,後者可以通過亞麻籽油、深海魚攝入,這些都比動輒數百元的奇亞籽便宜得多。
除此之外,奇亞籽對中國消費者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減肥了。然而,查閱學術文獻就可以發現,說奇亞籽減肥的信息,都只停留在廣告中,學術界並不認可。
一篇2009年在Nutrition Research(營養研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就介紹了一個讓90名肥胖患者食用奇亞籽的對照試驗,很遺憾,一直到實驗結束,研究人員也沒發現奇亞籽讓哪個胖子真的瘦了。
與奇亞籽類似的還有牛油果,在宣傳中,因為膳食纖維含量高,能增加飽腹感,牛油果一直被譽為減肥聖品。的確,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牛油果的膳食纖維含量達到6.7%,是大多數蔬菜的3-6倍,含量確實很高。可是牛油果的能量也高,高達160千卡/100克,是葉菜或瓜茄類蔬菜8-16倍。所以攝入相同膳食纖維的情況下,還是吃蔬菜攝入的能量低。
所以說,超級食物相比於普通食物,並沒有多麼神奇。而且,BBC報導稱,早在2007年,歐盟就已經禁止使用超級食物這種描述,「除非附上精確的醫學證明並有可靠的科學研究支持」。
食品商贊助出來的「科學研究」,還有多少可信度?
消費者選擇相信超級食物更健康,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營銷中專業人士的影響,普通人都會覺得,難道有名的專家、大機構也會胡說八道嗎?所以,無條件的選擇了相信。
然而,有人卻捅破了這層窗戶紙。2012年,就職於史丹福大學的預防醫學研究中心的約翰·安尼迪斯教授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論文稱:「我們對大量的文獻進行了研究,其中有許多文獻聲稱他們發現了某種食品或營養素可以增加人們患癌的風險或者可以預防腫瘤的發生。人們因此而害怕,並且認為他們應該為此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些研究結果往往很快就被推翻。」
安尼迪斯教授在《波士頓食譜》隨機選擇了50種食材,其中有40種食材有超過一篇文獻報導其與患癌風險相關。研究發現,患癌的風險一般會增加一倍或者降低一半,這取決於在特定的報導對特定的材料進行研究時所選取的研究方向。但是,這些報導中的數據往往難以令人信服。在一些包含大量研究的綜述中,特定食品與腫瘤風險之間的聯繫往往很薄弱或者根本不存在聯繫。甚至有一些食材的研究結果是相互矛盾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很多「科學研究」的背後,都有商業贊助的影子。比如,曾經有研究表示,每天喝一杯蔓越莓汁,能夠降低40%左右的女性UTI(尿路感染)症狀。然而,全球最大的蔓越莓汁生產商Ocean Spray,資助了該研究。
據美國媒體報導,Ocean Spray公司的科學家作為合作作者加入了該研究。不僅參與了該研究的每一個步驟,企業的科學家甚至幫助撰寫了研究論文。令人尷尬的是,真正的蔓越莓含有一種名為原花青素(PACs)的活性成分,能夠避免細菌附著到膀胱壁上。然而,這種活性成分在商業蔓越莓汁中並沒有出現。
對於普通人來說,分辨這些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確實有難度,但是應該記住不應該因為食物含有某種特定的成分,就認為食用它有利或不利於健康。真正對健康起到效果的並不是所謂的「超級食物」,而是一個整體健康、營養均衡的飲食模式。
知乎用戶@營養小呂就認為:作為太空食品的藜麥營養非常全面、均衡,在植物中已屬難得,但即便如此,要比優質蛋白絕對比不上雞蛋,要比VC絕對比不上獼猴桃,要比VA絕對比不上西蘭花,要比鈣絕對比不過牛奶,更別提什麼口感和享受性了。所以說,除非你沒有別的選擇了,否則總會有比光吃藜麥更好的飲食方案。
其實,包含巧克力的全面膳食結構也可以是非常健康的,包含西蘭花的失衡膳食結構也會是不健康的。組成膳食結構的各種食物沒有好壞之分。對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的原因在於食物攝入量的不科學。要說飲食能改善疾病,那也得靠均衡營養,而家常便飯就能搭配地營養均衡。那些因為稀缺和炒作而身價不菲的「超級食物」,完全沒有必要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