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諾獎演說:憶母親為開頭 三個哲理故事收尾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莫言諾獎演說:憶母親為開頭 三個哲理故事收尾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12月7日傍晚在瑞典學院發表演講,題目是《講故事的人》。莫言以回憶母親為線索,講述了他本人記憶中最早的、最痛苦的、最深刻、最後悔的四件事。

  中新網12月8日電 北京時間今日凌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了主題為《講故事的人》的文學演講。

  回憶母親

  母親對自己的影響很大,這一點莫言不止一次在不同的場合提到。演講一開始,莫言就深情地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莫言說,去年因為要修鐵路,自己無奈遷移了母親的墳墓。開館時,母親的骨殖,已經與泥土混為一體。從那一刻起,莫言覺得母親已經成為了大地的一部分,他站在這片大地上的訴說便是對母親的訴說。

  莫言關於母親最初的記憶是他失手打碎了家裡唯一一個暖水瓶,當時他害怕地躲了起來,母親最後並沒有責罰他,而是發出長長一聲嘆息。而對於莫言來講,最為痛苦的事情莫過於看到母親被打,他從母親眼裡看到了絕望的眼神。多年之後,莫言與當年那個打母親的人再度相逢,莫言想替母親報仇,但最後還是被母親勸住了。讓莫言最難以忘懷的還是母親對貧苦人群的悲憫之心,有一年中秋莫言家吃餃子,每人只有一碗,一個老乞丐前來乞討,母親給了這個老人半碗餃子。讓莫言最後悔的事情莫過於當年跟母親去賣白菜多算了老人一毛錢,莫言的母親覺得兒子給自己丟了臉。

  憶兒時往事

  莫言說,因為相貌醜陋,自己小時候吃了不少苦,很多人都嘲笑他甚至因此打過他。莫言因此苦惱過,最後還是母親開導莫言,讓他多做善事,這樣醜也能變成美。

  童年時的莫言非常喜歡聽說書,聽到後來自己也能說上一段,家人最後都成了他的聽眾。母親很擔心他將來靠耍貧嘴吃飯,於是提醒他少說話,筆名「莫言」由此而來。實際上,莫言是一個很愛說話的人,這更像是一種諷刺。

  莫言童年輟學,飽受飢餓、孤獨、無書可讀之苦。在鄉下放牛時,他常常幻想著有狐仙化作人形與他一起放牛,直到有一天他真的見到了一隻狐狸,他完全被嚇到了。

  在生產隊幹活的時候,莫言仍然相信這個世界有鬼神存在,晚上回家時為了給自己壯膽,莫言會大聲地唱歌。那時的他還處在變聲期,對於鄉親們來說,這種歌聲簡直是一種折磨。

  創作起源

  莫言說,自己的故事起初都是他個人經歷,在真實故事的基礎上進行虛構。在諸多小說之中,最貼近他自己的是《透明的紅蘿蔔》中那個渾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

  除了自己,莫言的親人和鄉親都在小說中登過臺。在小說《蛙》中就出現過姑姑的形象,不過,現實中的姑姑與小說中的姑姑完全相反,莫言做了文字化的處理,小說中的人物超越了現實。

  《豐乳肥臀》是寫給母親的書,莫言僅用53天就完成了80萬字的初稿。在這本書中,莫言「肆無忌憚」地使用了與母親的親身經歷有關的素材,在卷首語位置莫言也寫下了「獻給母親在天之靈」的話。

相關焦點

  • 外媒評價莫言諾獎演講:簡簡單單卻透徹心扉
    瑞典學院為嘉賓準備了包括中文、瑞典文、英文在內的7種語言的演講稿,因為莫言將用中文演講,而現場沒有翻譯。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演講臺旁邊一張桌子上擺放的是中國作家莫言的作品——《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和《生死疲勞》的瑞典文譯本,右側還特意為中國駐瑞使館的工作人員預留了2排座椅。
  • 學者:莫言的諾獎致詞直接受聊齋故事影響
    嶗山道士·清代《詳註圖詠聊齋志異》插圖  演講人:馬瑞芳 時間:3月1日 地點:常州市委龍城講壇  莫言的諾獎致詞直接受聊齋故事影響,《聊齋志異》構思模式對莫言小說的影響更是隨處可見  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授獎儀式上稱自己是「講故事的人」,深受故鄉講故事前輩蒲松齡影響,「我是他的傳人。」莫言的諾獎致詞講了幾個故事。最後一個故事大意: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避暴風雨躲進破廟。天空雷聲緊、火球滾,似乎還有龍叫。眾人說:我們中肯定有人做了虧心事。咱們把草帽丟出去,哪個人的草帽被吹走,他就得出去接受懲罰。草帽丟出去之後,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吹走。七個人把他抬起來丟到廟門外。
  • 莫言首度詳解諾獎後新作:靈感來自母親講的故事
    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學》《收穫》兩家刊物上,將分別刊發莫言的戲曲文學劇本《錦衣》、組詩《七星曜我》以及三個短篇小說。莫言本人還透露,《人民文學》後面還將發表他一萬多字的一篇小說。8月30日,莫言在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為《人民文學》雜誌的讀者籤名,一連籤了三百本。騰訊文化、中國作家網對莫言做了聯合採訪,這也是他首度對《錦衣》《七星曜我》進行詳細解讀。以下為當天採訪實錄。
  • 媒體揭秘諾獎晚宴:參加需3000元 莫言跳交際舞
    為了諾獎頒獎典禮這個莊重的時刻,諾獎基金會的會場布置可謂獨具匠心,除了引人注目的授獎詞和獲獎演說,頒獎典禮背後的故事和細節也值得品味,記者一一揭秘此次隆重典禮的現場盛況。8日,諾獎音樂會在這裡舉行時,小廣場上的集市還如期舉行,人頭攢動。而到了10日上午,音樂廳廣場為了迎接頒獎典禮已經重新打掃一新,並圍起了警戒線,警戒線內除了一字排開的諾獎得主的專座寶馬車,再無其他雜物。  瑞典時間下午4時,音樂廳廣場已經是人群蜂擁,不時有不怕遊客的灰色鴿子來廣場和音樂廳前的女神鵰塑上棲息。
  • "諾獎效應"即刻顯現 莫言作品漲價難擋讀者熱情
    「諾獎效應」即刻顯現  本報訊 電影人有奧斯卡情結,體育界有奧運情結、金牌情結……文學領域也概莫能外,「諾貝爾情結」已經糾結很久。此次莫言被諾獎的消息甚囂塵上,卻也在書市掀起一股購書潮。不僅各大書店都在搶貨,記者登錄噹噹、淘寶等網站,發現莫言的《蛙》在當當網已經斷貨,只接受預訂,在新版介紹中註明為「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熱點作家」。淘寶網店一家店主告訴記者,之前一年都賣不了幾本,這幾天大有賣瘋了的趨勢。「這兩天賣了兩百多本,我們已經緊急補貨了,但是還是供不應求,很多讀者一買就是三四本。」
  • 莫言淡定出席發布會 希望打破諾獎魔咒創作更好作品
    莫言淡定出席發布會 希望打破諾獎魔咒創作更好作品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2012年12月07日08:04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2月6日電 (記者劉仲華 李玫憶)6日中午12點,瑞典文學院大廳裡擠滿100多名中外記者。中國作家莫言在這裡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 莫言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把「獲獎後老家成旅遊景點...
    2020年,距莫言獲諾獎已經過去整整八年,距他出版上一部小說已過去整整十年。有人說,莫言將陷入「諾獎魔咒」——得了諾獎就很難再進行持續創作,但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埃斯普馬克卻說:「我相信莫言得獎後依然會寫出偉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種力量,沒有人會阻止他。」
  • 2020諾獎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獎演說
    2020年諾獎獲得者露易絲·格麗克在家中花園領取獎章證書北京時間今天凌晨,諾獎官網刊登了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的獲獎演說文本。許多年來,露易絲·格麗克在耶魯大學教授創意寫作,但除此之外她在出版和宣傳上儘量避免與公眾產生過多的交流,10月諾獎公布後,關於她究竟是否願意在線領取獎項、發表演說存在不確定性。如今,考慮到疫情並未緩解,今年的領獎與演講環節如預期所料以線上方式舉行,諾獎評委會已將獲獎證書與獎牌寄送給她,她也寫了一篇獲獎演說提交給評委會。獲獎證書
  • 解讀莫言瑞典之行服飾:細節傾訴中國情懷(圖)
    中新網12月13日電(張曦)近日,莫言赴瑞典領取諾貝爾文學獎,在公開場合共展示四套服飾搭配,其中,既有個人符號濃厚的印滿篆體「莫言」的襯衣,也有中國傳統服飾中山裝,還有符合西方禮儀的燕尾服,秉承其一貫低調穩重個性,將民族文化與西方傳統完美融合,獲得外界一致好評。
  • 莫言獲諾獎後,為何會被國人罵?8年來,他只回應了一次
    瑞典文學院曾考慮過,將諾獎頒發給這位「中國人的脊梁」,但魯迅先生卻回應說:「我不配」,他認為自己配不上諾獎。二十世紀誕生了很多偉大的作家,如馬爾克斯、泰戈爾、卡夫卡、喬伊斯、海明威、羅曼羅蘭等,魯迅先生可能覺得,自己與這些世界頂尖的作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暫時還不配獲得諾獎。但實際上,魯迅先生在文學上的成就,或許比不上喬伊斯等大家,但他配得上諾獎。
  • 直擊諾獎頒獎現場:「農民」莫言登上世界文壇最高殿堂
    直擊諾獎頒獎現場:「農民」莫言登上世界文壇最高殿堂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2012年12月11日00:49 授獎詞:莫言想像力超越了人類的存在 是一位傑出寫實主義者 10日,世界聚焦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和市政廳,因為今天,瑞典國王將蒞臨此地,親自為2012年諾貝爾獎除和平獎之外的9位獲獎者頒獎。 16:30頒獎典禮正式開始。
  • 光明日報時評:莫言「講故事」 有人靜心聆聽
    12月10日晚,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正式領獎。此前,他以「講故事的人」為題,在瑞典文學院發表了獲獎演講。從追憶母親,到介紹自己的作品,到以三個小故事作結,莫言的故事讓世界對中國作家、中國文學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讓土地氣息濃鬱的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化握手言歡。
  • 當代4大「禁書」,莫言獨佔2部,都是不凡之作,最後一本獲得諾獎
    當代4大「禁書」,莫言獨佔2部,都是不凡之作,最後一本獲得諾獎引言每一首好的詩篇都是作者的嘔心之作,不僅會蘊含很多道理和現實,更能夠使讀者受到啟發和激勵。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反應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狀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 中國的諾獎效應:獲獎者舊居變景區 名字成商標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中新網10月13日電(宋宇晟) 莫言之後,又一位中國人獲得了諾獎。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5日中午11時30分,中國藥學家屠呦呦與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學者大村智共同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雖然獲獎已經是一星期之前的事情了,但對於屠呦呦來說,或許只是個開始。
  • 一位敘利亞著名詩人和中國諾獎得主莫言的對談
    一位敘利亞著名詩人和中國諾獎得主莫言的對談 一場名為「從傷口長出翅膀——文學在古老東方的使命」的對談13日在敘利亞著名詩人阿多尼斯與中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之間展開,再次引起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阿多尼斯是當今阿拉伯語最重要的詩人,有著廣泛的世界聲譽,近年來一直是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莫言則是最近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雙方都對彼此的文學成就和寫作立場頗為讚賞。
  • 莫言真是靠醜化中國人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嗎?得了獎卻被罵了8年
    這樣的境遇直到8年前,我國當代傑出作家莫言先生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自此宣告中國文學不再只是"割據東亞,偏安一隅"。出人意料地,莫言先生榮獲諾獎,卻引來眾生喧譁,惡評如潮,尤其受各路網友批判,幾年之間仍有千夫所指之勢。
  •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咋地你們了,你們這麼說他
    為了和陽春白雪表示「對抗」,莫言撕破程式化的宣傳畫從文學的「下裡巴人」中突出出來。也為我們演示了「下流」文學的來來回回。以下筆者也「大言不慚」地邊走邊說了。莫言的作品被譽為天馬行空的想像加民間狐幻傳說(閻連科給他「戴」的帽子),與現實世界的融合。
  • 莫言在瑞典文學院的演講有些丟人,因為本雅明同名作確實高明不少
    對於莫言獲得諾獎後在瑞典文學院發表的演講《講故事的人》,相信大家都早已熟讀。很多的朋友可能當年還看了演講的直播或錄播,畢竟這是中國文學像世界文壇一次有代表意義的發聲。對於莫言的那次演講,坊間當然不乏讚美之詞。
  • 彼得·漢德克諾獎演說:母親給我提供了持續的創作衝動
    記者|吳鑫瑞典當地時間12月7日,備受爭議的新晉諾獎得主彼得·漢德克,發表獲獎演說。正式頒獎定在周二,彼得·漢德克將獲得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和諾貝爾文學獎獎牌。在彼得·漢德克演講之前,現年57歲的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也發表了獲獎演說。託卡爾丘克並未針對彼得·漢德克發表任何態度,演講主題是講故事對歷史真相的重要和力量。彼得·漢德克的獲獎演說也並未回應質疑的聲音,而是談論了他母親描述的細微小事如何給他提供了持續不斷的創作衝動,以及藝術作品對他作品的文學性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 格麗克2020諾獎演說全文:在這世界上,我們是無名之輩
    12月7日,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在家中接受了屬於她的文學獎獎章和證書,並發表了獲獎演說。演說中,格麗克表達了關於自己獲得諾獎的警惕。在她看來,自己這類發出親密的、私人的聲音的詩人,當一個集體開始為其鼓掌和頒獎時,會覺得受到了威脅和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