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談故宮文物南遷之旅

2020-12-19 金羊網

原標題: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談故宮文物南遷之旅

中新網蘇州6月29日電 (記者鍾升)29日,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祝勇現身在蘇州舉行的江蘇書展現場,以「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為主題,與公眾分享了自己在故宮博物院的所見所聞。

2020年就是故宮建成600周年。對於已經「進宮」十餘年的祝勇來說,在故宮的每一天都是溫「故」而知新,總能有一些新發現。他說:「雖然大家經常談論故宮,但大家對故宮並不了解。拿經常被比較的臺北故宮來說,臺北故宮的文物總量其實不到北京故宮文物的一個零頭。和一般的博物館不同,北京故宮的文物呈現倒三角結構,頂級文物佔絕大多數,文物品級不在臺北故宮之下。現在大家看到北京故宮展出的文物其實只有藏品總量的0.6%。」

近年來,公眾對於故宮文物南遷事件議論頗多。在祝勇看來,故宮文物南遷「是古今中外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文物大遷徙」。1932年,隨著日軍加緊侵略華北,北京城中漸漸瀰漫起了硝煙。當年2月,故宮博物院幾經猶豫後,開始陸續將文物遷往南京。

「南遷的過程非常曲折。大家到了南京才發現,當地根本沒有合適的地方來存放文物。《四庫全書》《韓熙載夜宴圖》等貴重文物在浦口火車站的車廂裡一放就是40多天。」最終,故宮博物院的老前輩硬著頭皮找到了當時代理行政院長一職的宋子文。宋子文即刻召開緊急會議,安排在南京修建存放文物的永久庫房。完成前,文物暫時存放於上海外國洋行的地下金庫。

1936年底,南京的庫房建造完成,1937年初南遷文物正式裝入庫房。但天不遂人願,當年7月,日軍開始全面侵華。年底,南京告急,故宮文物再次開始了「逃亡」之路。

祝勇介紹,文物遷出南京時,恰逢長江枯水期,能行駛的船舶不多。外國航運公司知道運送的是中國國寶,害怕引來日軍轟炸也不敢接手。加上南京的政府、機構等的遷出,場面一片混亂。「但老前輩們還是趕在日軍進城前,把大部分文物運出了南京,總共一萬多箱分三路向西部轉移。雖然大家都是文化人,但在國家危亡之際,我們也有自己的血性。」

據祝勇透露,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正考慮拍攝一部詳細反映故宮文物南遷的紀錄片,讓公眾準確了解事件的經過。也在故宮600歲生日之際,告慰曾經為了保護它而奮鬥的先輩們。(完)

編輯:Giabun

相關焦點

  • 故宮文物南遷又火了,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誰的文物更具價值?
    此前大多數人了解故宮文物南遷的事都是十分表面化的,大多知道這件事是因為知道有臺北故宮的存在。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故宮文物南遷時運走了故宮大部分的文物,而後又全部運往臺灣了,這肯定是不符合史實物的。還有人認為運過去臺灣的都是最好的東西,以至於有人認為臺北故宮文物的價值比北京故宮文物的值錢。
  • 故宮文物南遷之後:國民黨敗走臺灣,帶走近三千箱文物
    1933年1月,日軍進入山海關,華北屏障失守、局勢險惡,故宮作為重要的文化寶庫,此刻全然暴露、危如累卵。面對北平隨時可能失守的危險,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自1月31日起將故宮所藏文物分批裝箱運往上海,並由國民政府指令北平市政府及交通部門全力協助,以求完成故宮文物南遷計劃。然而南遷計劃開始並不順利,計劃既出,引發一片譁然,隨之反對之聲迭起。
  • 周功鑫: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新舵手」
    個性積極、認真,語文能力強且勇於直言,這是臺北故宮老同事對周功鑫的共同印象。2008年,已經退休的周功鑫重回臺北故宮出任院長。她最了解臺北故宮在臺灣,提起「周功鑫」這個名字,必然要與臺北故宮聯繫在一起。
  • 「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 資深故宮人
    新任「閣員」名單中有不少是校內學者,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也將由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長周功鑫出任。將擔任故宮院長的周功鑫算是老故宮人,她由導覽工作作起,隨後擔任第一任院長蔣復璁的秘書,其後並擔任故宮展覽組組長,在故宮的資歷有27年之久。
  • 故宮博物院院長談打造「平安故宮」:頭疼在「宮外」
    故宮博物院院長談打造「平安故宮」:頭疼在「宮外」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16 21:56 來源: 新華社故宮博物院16日下午舉行通氣會,向首都媒體和部分專家學者介紹「平安故宮」工程1年來的運行情況。
  • 故宮有多少件珍貴文物?快來看故宮博物院院長"數家珍"
    故宮博物院究竟有多少件文物藏品? 紫禁城古建築群有9999間半嗎? 除了國寶,故宮還有哪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但是僅僅過了十年,到2012年,故宮的觀眾突破了1500萬,達到1534萬。世界上今天只有一座博物館,每年要接待上千萬觀眾,就是故宮博物院。為什麼人們要到故宮博物院來?就是因為它有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每年不但要接待1500萬普通觀眾,而且還要接待大量來賓、貴賓走進故宮博物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臺灣故宮博物院——文物的遷運過程時日綿長、道路艱險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步步進逼,北平故宮等地存藏的珍寶南遷。在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主持下,經過挑選、造冊、編號、裝箱,遷走故宮博物院古物約20萬件,《溪山行旅圖》亦包括在內。     南遷古物暫存上海,抗戰前夕運到四川,抗戰勝利後又遷回南京,1948年又從南京遷往臺灣。幸運的是當時雖然兵荒馬亂,烽火連天,文物的遷運過程時日綿長、道路艱險,卻無損毀丟失,確實是奇蹟。故宮博物院,位於外雙溪,佔地20甲,啟建於1962年,於1965年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落成;整座建築仿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形式,採中國宮廷式設計,外觀雄偉壯麗,背負青山,是中國收藏文物藝術菁華所在。
  • 「大奔進故宮」讓故宮又火了,故宮裡有多少文物是承德避暑山莊的
    原臺北國立博物院副院長莊嚴解放前在北京故宮工作,在他寫的《前生造定故宮緣》一書中有過這樣一句話:「按清宮所藏曆代文物,既可隨時增添,故為器物之妥善安置計,乃陸續遠離北京,分貯於熱河行宮及瀋陽故宮」。在故宮工作多年的《紫禁城》雜誌原主編劉北汜回憶說:日軍進攻熱河,古物陳列所的文物開始奉命裝箱,隨故宮博物院第二批南遷古物同時啟運,先後運出四批5415箱111549件,留北平88202件。南遷的文物包括銅器、瓷器、書畫、琺瑯器、玉器、雕漆、古籍、帝王像、琴硯、珠寶、鐘錶、掛屏、藏經等。
  • 2020年「宮廷戲曲學術論壇」在故宮博物院舉辦
    為慶祝紫禁城建城600年暨徽班進京230周年,激活故宮博物院院藏戲曲文物的生命力,盤活文物資源,推動文物保護成果創造性轉化,推進文物文獻立體化、活態化、科學化、體系化發展,由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主辦、故宮宮廷戲曲研究所與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共同承辦的「宮廷戲曲學術論壇」,於11月26日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
    1948 年11 月,國共徐蚌戰爭打響,南京動蕩不安,國民黨政府預備從東海岸撤退至臺灣,行政院向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註:易培基被控監守自盜罪,1933 年辭職)下達緊急命令,要求其為北平故宮博物院精品文物編制一份名錄,安排飛機分批運往南京。
  • 文化長徵:故宮文物南遷
    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際,西華門內寶蘊樓二層的「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展」上,這一奇蹟正通過泛黃的照片、《起運呈文》、《文物車輛翻車報告》等一一鋪陳。鋪陳的是故事,樹起的是豐碑。烽煙驟起,何去何從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鯨吞東北,虎視華北,故宮文物危如累卵。
  • 故宮院長:北京故宮文物數量是臺北故宮的20倍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這些項目包括與港臺地區及在京文博單位的合作項目,且許多研究工作在學術界具有前沿性和開拓性的特點,對今後文博界從事大型科研工作的模式具有積極的探索意義。」  雖然每一項的名頭聽上去都很「高大上」,不過實際效果卻個個「接地氣兒」。比如,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硏究項目的啟動,將喚醒沉睡了半個多世紀的兩萬餘片甲骨,《故宮百科全書》也將開始編撰。
  • 祝勇談新作《故宮六百年》:宮鬥速朽 故宮長存
    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祝勇從館藏文物、建築遺蹟和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梳理和探尋故宮的前世今生,這就是《故宮六百年》。近日,祝勇在快手上發布新書,並接受媒體群訪。建紫禁城比較集中的時間是三年半,從永樂十五年到永樂十八年問:這本書這麼厚,寫了多長時間?從什麼時候開始寫的?祝勇:寫了五年。
  •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如何讓故宮的文物活起來?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第一次我到庫房嚇我一跳,誰躺在臺階底下?他們說那是非常珍貴的秦始皇兵馬俑。」在Up2019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談到故宮藏品時表示,當文物得不到保護的時候它們是沒有尊嚴的,它們是蓬頭垢面的。只要得到展示,它們才光彩照人。
  • 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愛好者的天堂
    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士林區,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圖)
    1948年11月,國共徐蚌戰爭打響,南京動蕩不安,國民黨政府預備從東海岸撤退至臺灣,行政院向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註:易培基被控監守自盜罪,1933年辭職)下達緊急命令,要求其為北平故宮博物院精品文物編制一份名錄,安排飛機分批運往南京。  11月10日,故宮博物院理事長翁文灝邀集朱家驊、王世傑、傅斯年等常務理事在其家中召開緊急會議,主張將故宮文物疏散運臺。
  •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246件雍正文物
    東方網10月7日消息: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60年來首度合辦的展覽「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7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展。展出的246件文物包括檔案、史籍、地圖、肖像、繪畫、書法、瓷器、琉璃、瑪瑙等,全面展示這位頗具爭議的皇帝的文治武功和藝術品味,意在「告訴你一個真雍正」。
  •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發展歷史
    隨後於紫禁城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整理宮內珍藏文物  。        1925年9月,成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員會,由李石曾出任委員長。清室善後委員會制定《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組織章程》及《故宮博物院臨時理事會章程》。10月10日,在北京紫禁城建立「故宮博物院」,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前身   。
  • 為何稱「古物」而不是「文物」?18件故宮藏品講述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
    故宮擁有186萬件(套)各類文物,儘管極盡努力,但故宮文物的展出率只有0.6%。故宮三大殿人人耳熟能詳,但人們多不知道它共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大部分從未開放。所以,身為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北京作家協會理事的祝勇希望用文字把《故宮的古物之美》呈現出來。3月10日,祝勇在鄭州松社書店接受了大河網記者的採訪。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s National Palace Museum)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