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生活鋌而走險 亞洲偷渡客「冒險」背後的衝動與悲情

2020-12-11 騰訊網

環境汙染、土壤鹽鹼化加上颱風頻頻襲擊,導致農耕條件惡劣,如此環境使得越南北中部地區的人從來就相信「天上不會掉餡餅」,「不認命」導致「走極端」。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舉世震驚的英國埃塞克斯偷渡客貨櫃死亡案,仍有很多疑團待解,特別是遇難者的身份。眼下,越來越多的線索表明,這一悲劇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來自越南。越南雖是近年發展速度頗受矚目的新興國家之一,它的社會經濟依然相對落後,這也意味著出現偷渡事件甚至偷渡潮並非不尋常的事。其實,就整個亞洲而言,由於發展中國家眾多,加上個別地區戰亂頻仍,偷渡一直是一個無法根除的問題。而對於中國而言,一方面,「偷渡」早已成為很多人遙遠而模糊的記憶,另一方面,偷渡現象依然存在,只是其背後卻不是單純的貧困問題。

「越僑」,一個讓越南人諱莫如深的詞

提前擺在供桌上的照片,悵然若失的表情,食不甘味的雙親……雖然英國方面還沒確認埃塞克斯貨櫃案件遇難者的身份,越南義安省安城縣的一些家庭已經籠罩在一片陰雲中。根據越南官方公布的信息,報案的24個家庭中有5戶來自這個佔地近500平方公裡的區縣,知情人士稱,偷渡事件很可能涉及更多安城人。

對於每年偷渡的人數,越南並沒有官方統計,但從安城縣陸陸續續冒出的新房可以看出,這裡的人總有辦法弄到些錢。環境汙染、土壤鹽鹼化加上颱風頻頻襲擊,導致這裡農耕條件惡劣,如此環境使得越南北中部地區的人從來就相信「天上不會掉餡餅」,「不認命」導致「走極端」——骨子裡的那股倔強甚至讓其他地方的越南人敬而遠之。沒有別的出路,只能出國闖蕩,然後通過「地下錢莊」寄錢回國。當然,外人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這也讓「越僑」一詞對不少越南人來講諱莫如深。

10月26日,義安省公安部門發布消息稱,該省抓捕了4名涉嫌組織人員非法出境的犯罪嫌疑人。這4人涉嫌組織人員非法離境至澳大利亞務工,公安人員已經從他們身上截獲超過400份尚未辦理離境的人員材料。要知道,400人相當於一個村莊的人口。當天,來自義安省都城鄉一名農民的報案又讓警方吃了一驚——為給兒子籌借約3萬英鎊的「介紹費」,他居然拿自家的房產證做抵押,但現在兒子音訊全無。

「中部人很『團結』,一走全村人就都一起走了。」談到「偷渡」,河內一名當地人這樣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部,越南人眼中的悽風苦雨之地,沒有紅河與湄公河這樣的大河衝積出的富饒平原,為賺錢踏上不歸路不是新鮮事。

「我非常對不起您和父親,母親。我去不了國外了。父親、母親,我愛你們。我快要死了,不能呼吸了……」「哥哥,你一定要努力工作,幫父母還清債務啊。」這是來自越南河靜省幹祿縣安鎮的範氏茶眉給母親和哥哥發的簡訊,消息發出時,「死亡貨車」正行駛在從比利時澤布呂赫港到英國港口的途中。範氏茶眉今年從日本打工回來,用自己的積蓄給哥哥買了一輛計程車。10月3日,她離開越南前往中國,隨後去了法國。

28日,越南河靜省,疑為「死亡貨車」遇難者的範氏茶眉的家人和鄰居為她禱告。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援引越南國內反人口販賣組織人士的話稱,過去,選擇前往歐洲和英國的越南人大多來自海防市或廣寧省,但過去10年,義安、河靜、廣平等相對貧困的省份也開始出現大量移民英國的越南人。大部分偷渡者會先在俄羅斯或者東歐「歇腳」,最後一個中轉站往往是在英吉利海峽旁的法國。

10月28日,越南媒體披露了一張照片:在法國北部加來海峽省貝蒂訥郊區一個樹林裡,一群「準備去英國」的越南青年圍坐在一起,由於已漸入深秋,他們在四面透風的簡易帳篷裡瑟瑟發抖。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助理教授衣遠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越南人向海外移民有一定的歷史傳統。早年在法屬時期,有不少越南人遠赴法國謀生和求學,冷戰時期一些越南人去了蘇東國家。越南人大規模流向海外是在1975年南越政權垮臺後,它形成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船民問題」,也奠定了當今世界上分布廣泛的越裔社區格局。

衣遠表示,自上世紀80年代革新開放以來,越南經濟移民日漸增多,但城鄉和地區差距仍然顯著,諸如北部山區和中部地區有許多貧困農村。加上移民傳統以及海外聯繫,不少越南人對出國追夢懷有期待,甚至通過偷渡來尋找發家致富的機會。

「潛入」,他們去歐洲有五條路線

隨著英國「死亡貨車」事件持續發酵,更多正在發生的偷渡案陸續被曝光。在比利時,警方26日在兩座城市截獲兩輛貨車,裡面是來自中東和非洲的偷渡者,他們正打算前往英國。在法國加來港口,27日發現包括4名孩童在內的8名移民藏在一輛冷藏貨車中,貨車準備搭渡輪前往英國。

近些年究竟有多少亞洲偷渡者成功登陸英國?沒有官方數字。BBC公布的調查結果稱,僅在2013年到2016年,就有約2.8萬名非法移民在英國被抓獲。國際移民組織的資料顯示,自2014年至2019年10月,共有2.7萬名偷渡客被證實在偷渡前往英國途中死亡或失蹤。英國不屬於申根區,但非法移民很容易利用申根制度將歐洲大陸國家作為進入英國的跳板。

「偷渡仍是歐盟的大問題!」德國《焦點》周刊28日稱,歐洲邊境管理局的數據顯示,今年9月,僅被記錄的非法越境人次就有約1.72萬,其中2/3經由東地中海。尤其是來自阿富汗的人員,試圖經由土耳其進入希臘。

據了解,亞洲人偷渡到歐洲的路線有五條:一是地中海東部路線,經由土耳其進入希臘,再輾轉到達西歐。走這條線路的主要是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和敘利亞偷渡者。二是北部路線,先去俄羅斯,然後經由東歐,通過貨車到達西歐。三是經地中海西部路線和中央路線前往歐洲,一些亞洲人先飛到北非,再乘船到義大利、西班牙,然後進入其他國家。四是海上路線,通過貨輪偷渡到西歐沿海,再進入內陸。採用這種偷渡方式的人越來越少。五是空中路線,藉助一系列造假文件進入歐洲國家。這種方式代價高、風險大。

德國新聞電視臺近日採訪歐洲刑警組織等機構稱,亞洲人偷渡到歐洲總體上不是主流,尤其是來自亞洲東部的偷渡人數大幅減少。不過,亞洲西部地區由於戰爭等原因,近年來偷渡人口仍很多,比如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等國。

柏林自由大學歐洲移民問題專家韋斯特梅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亞洲人偷渡到歐洲有上百年歷史。第一次偷渡潮是19世紀後期,伴隨歐洲強盛、亞洲動亂而起。第二次是二戰後,像德國就曾湧入大批越南、泰國、土耳其人。三是歐盟東擴,包括中國等國也曾短暫出現過偷渡熱。四是難民危機以來,來自中東和阿富汗的偷渡者較多。

「在亞洲,偷渡人數較多、偷渡現象較為普遍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國僑辦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廈門大學特聘教授莊國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越南偷渡者大多選擇前往歐洲和北美,印尼人很少偷渡歐美,其目的地主要是馬來西亞。

值得一提的還有印度,印度是美國近年來新增非法移民的主要來源國之一。就在一周多前,311名印度人被墨西哥移民局以非法入境且試圖偷渡至美國為由驅逐。這群偷渡客中年齡最小(19歲)的曼迪普·辛格回憶說,他離開印度後先到厄瓜多,然後輾轉哥倫比亞、巴拿馬、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等國來到墨西哥。

去年,美國《洛杉磯時報》的一篇報導援引美國邊境部門的數據稱,「越來越多的印度人從美墨邊境偷渡進入美國」。這些偷渡客主要是來自旁遮普邦等地的貧窮鄉下,他們自稱是為了逃避宗教和政治迫害(旁遮普地區居民主要信仰錫克教)。

「偷渡」,離中國人越來越遠

對於中國人來說,偷渡並非一個生僻詞。1993年,「金色冒險」號貨輪抵達美國紐約港時,船上的200多名中國人跳進海中,打算遊上岸,結果有人當場被淹死。該事件使得中國偷渡客為國際矚目。進入21世紀,2000年和2004年發生在英國的兩起偷渡客悲劇都令國內震驚。

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中國絕大多數地區民眾已不再將偷渡當作值得冒的險:一方面,國內的生活越來越好,偷渡出國是「黑身份」,未必會比現在更「滋潤」;另一方面,如今私人出國門檻越來越低,即便真的想走,也大可通過合法移民、留學、勞務輸出、探親團聚等方式大大方方地走。

一位研究移民問題的中國學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人向外偷渡的情況轉變很大,特別是與上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初偷渡比較嚴重的時期相比。「過去,如果一個地區偷渡的人達到一定規模,或者佔總人口一定比例,公安部門會對該地區所有護照申請進行嚴格審查。現在護照申領已經放開,針對一個地區的嚴格審查也取消了,因為偷渡者越來越少。」德國移民專家韋斯特梅爾也說,中國偷渡客10多年前在歐洲每年會被發現幾十人,現在幾乎聽不到這類事件發生。

但中國東南沿海少數地方依然有「偷渡風」,原因並非單純的生計問題。早在清代實行「鎖國體制」時,就有沿海民眾為謀生計,出洋後滯留不歸,這是最早見諸史冊的「閩廣偷渡」問題。當年的「偷渡之鄉」在後來中國開埠後變成了「僑鄉」,這批最早的偷渡客也奠定了沿襲至今的「傳統」:成風氣、重鄉黨。

不少來自「偷渡之鄉」的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坦言,就生活水平而言,「偷渡之鄉」在當地屬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而偷渡者在「偷渡之鄉」往往又是收入狀況較好的家庭。在某些鄉土宗族氣息濃厚的地方,「很多人偷渡出去發了大財很有面子」「別人出去我們(家)沒人出去會很沒面子」,能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鬱結起「偷渡不可恥、不能偷渡才可恥」的畸形「小氣場」。記者曾在溫哥華一家教會碰上某偷渡客,他「偷渡三次才成功,一起偷渡的死了兩個人,家裡房子、田地都變現給了『蛇頭』,老婆也帶著孩子跑了」。

此外,這些地方偷渡成功率的確高,且成功的偷渡客都會「報喜」。由於年深日久,偷渡「產業化」,「蛇頭」門路廣闊且「有頭有臉」,而偷渡家庭和偷渡客也往往因為「蛇頭」是「自己人」而不虞有他。

莊國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在國內非法移民最多的省份是福建,主要是去美國;其次是浙江,主要前往歐洲。即使是浙江偷渡客,大多數使用的也是福建的網絡途徑。東北一帶的偷渡者不可忽視,但其規模在福建和浙江之下。

「看待中國非法移民問題必須關注兩個重要的變化趨勢:首先,中國非法移民人數在2005年後顯著減少;其次,中國人移民目的地從21世紀初高度集中於少數發達國家轉向如今分流到眾多發展中國家。」莊國土說,中國很多移民已經有資本在發展中國家賺錢,一開始是非法滯留,時間久了再設法將身份合法化。與此同時,與二三十年前相比,現在中國和最發達經濟體的居民收入差距已經從30至40倍不斷驟減。更重要的是,現在非法移民到達目的地後身份合法化的難度大增。

猶記得,10多年前從國內進入歐洲各國機場時,《環球時報》記者常看到中國乘客被當地警察在飛機出口處檢查護照,但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現象。相反,歐洲媒體關注的是中國人獲得歐盟20國向投資者發放的「黃金籤證」話題。歐盟數據顯示,過去10年,「黃金籤證」項目為歐盟新增6000名公民和大約10萬居民,這些人中1/3以上是中國人。

【環球時報駐越南、德國、加拿大、英國、印度特派特約記者 允煦 青木 陶短房 紀雙城 胡博峰 環球時報記者 趙雨笙 單劼 丁雨晴】

相關焦點

  • 亞洲偷渡客「冒險」背後的衝動與悲情
    其實,就整個亞洲而言,由於發展中國家眾多,加上個別地區戰亂頻仍,偷渡一直是一個無法根除的問題。而對於中國而言,一方面,「偷渡」早已成為很多人遙遠而模糊的記憶,另一方面,偷渡現象依然存在,只是其背後卻不是單純的貧困問題。
  • 偷渡客鋌而走險卻淪為英國「現代奴隸」:從事高強度勞動,被囚禁被...
    為了躲過邊境巡邏、成功入關,偷渡者需要在偏遠地區步行越境,甚至可能選擇極端方法,比如頭戴鋁套、藏身在冷藏櫃中避開探測儀掃描。在夢想之地淪為「現代奴隸」較高的薪資、巨大的勞動力缺口、已建立起的越南社區網絡,讓英國成為越南偷渡客們的理想終點。
  • 「鋌而走險」,我們都理解錯了!
    「鋌而走險」詞義辨析對於「鋌而走險」的含義,詞典的解釋是「無路可走時採取冒險行為」,把「鋌而走險」看成是採取冒險行為,就是把「鋌而走險」看成是走向危險。這應該是一個誤解。要了解他的本意,還得看看它的出處。
  • 聖地牙哥一周內抓獲兩批中國偷渡客,為什麼華人越來越喜歡從墨西哥偷渡美國?
    我們之前也報導過多次,這些偷渡客為了入境上天入海,花樣百出。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些偷渡新聞中開始多了華人的身影,而且大有取代墨西哥人的趨勢。就是前兩天,12月7日,聖地牙哥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的官員又挫敗一起偷渡案。他們在對一輛從美墨邊境聖伊西德羅San Ysidro入境口岸過境的搬家卡車進行檢查時,發現有11名中國人藏身於車上的家具裡。家具裡??!!
  • 《北京人在紐約》班底打造"偷渡客"
    每一個偷渡客的偷渡之旅都灑滿了血淚與辛酸。小說《偷渡客》和26集電視連續劇《危險旅程》(原名《偷渡客》)就是在上述背景下誕生的。4月17日,這部反映偷渡客的電視劇就將排入北京電視臺影視頻道黃金檔。小說《偷渡客》:曹桂林三年磨一劍小說《偷渡客》是著名作家曹桂林繼《北京人在紐約》之後的又一長篇力作。
  • 「不漏洞拉」:越南偷渡客的無奈和掙扎
    大量漁民被迫以低價賣掉討生活的船隻及漁具。那之後,河靜省出外務工的人數激增。據越南媒體報導,僅今年1至8月,就有41970人離開河靜外出謀生。在越南生活了五年的中國商人劉帥(化名)對河靜現象嚴重也有所耳聞。「窮鄉僻壤的,只能往外跑了。」劉帥對界面新聞說。範氏茶眉幾年前還去過日本務工,一直到今年早些時候才回國。
  • 冒險打賞網絡女主播案緣何屢發生 他為何鋌而走險?
    女主播有何魅力讓他們鋌而走險?當事人有何畸形心態不能自拔?法律法規是否存在漏洞缺陷?唏噓之餘,近日,《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有關專家,探究「冒險打賞女主播」的背後原因。  冒險打賞屢屢發生  今年1月12日上午,山東省青島市某飯店服務員尹女士報警,其支付軟體在1月6日被別人消費了近2萬元,可她從未將密碼告訴過別人。
  • 雲南邊境線上偷渡與反偷渡的較量之鋌而走險的運送
    原標題:雲南邊境線上偷渡與反偷渡的較量之鋌而走險的運送 除了出於各種理由偷越國(邊)境的偷渡客,在這一鏈條上,還捆綁著各類運輸者。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組織人員運送偷渡客從中獲利的「蛇頭」。面臨極具誘惑力的經濟利益,一些蛇頭千方百計地運送著偷渡客,而一些蛇頭則因為內心不安,選擇洗手不幹。
  • 越南偷渡客的無奈和掙扎
    大量漁民被迫以低價賣掉討生活的船隻及漁具。那之後,河靜省出外務工的人數激增。據越南媒體報導,僅今年1至8月,就有41970人離開河靜外出謀生。在越南生活了五年的中國商人劉帥(化名)對河靜現象嚴重也有所耳聞。「窮鄉僻壤的,只能往外跑了。」劉帥對界面新聞說。範氏茶眉幾年前還去過日本務工,一直到今年早些時候才回國。
  • 鋌而走險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鋌而走險,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採取冒險行為。鋌:快跑的樣子;走險:奔赴險地。出自:《左傳 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近義詞有:見義勇為、孤注一擲,反義詞有:畏縮不前,鋌而走險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褒義。鋌而走險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鋌而走險(tǐng ér zǒu xiǎn)成語釋義: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採取冒險行為。鋌:快跑的樣子;走險:奔赴險地。
  • 中國偷渡客為什麼瞄準了去日本的遊輪?
    結合其他報導,失蹤事件多發生在中國至日本九州的航線上,偷渡客中不少是中國人。其實,偷渡客偽裝成遊輪乘客非法滯留的現象早已存在。這一現象頻現,首先與遊輪遊客在日本的入境免籤制度密切相關。在赴日旅遊的外國遊客中,亞洲遊客是主力軍,中國遊客近幾年更是高居榜首,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別為499萬、637萬和735萬人次。日本《朝日新聞》2018年9月17日報導:自1月放寬籤證政策後,每4個到訪日本的外國遊客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
  • 九份:「悲情城市」背後的幸福世俗
    九份,是許多臺灣人心目中的度假勝地,這裡更像是一個用來給臺北人「逃離」的後花園,從臺北開車到九份只需要40-50分鐘,所以大部分臺北人都是當天來回,比方說為了去尋找一些難得的小吃。    然而九份更為外人所熟悉的也許是因為一部《悲情城市》,本想故意帶著一點文藝腔調來尋找悲情的我,卻發現了生活在這片天空下的許多幸福的人和他們幸福的生活。
  • 王姬與曹桂林再度攜手 出演「偷渡客」
    中新網北京7月17日消息:繼《北京人在紐約》之後,作家曹桂林與女演員王姬再度攜手,要推出新作《偷渡客》。據說,王姬在接手此劇時,好友姜文曾大致說過這樣的話:別人誰接這個戲都合適,就是你不合適,你能超越《北京人在紐約》中的「阿春」嗎?如果不能,幹嗎要拍呢?  將在《偷渡客》中扮演蛇頭林姐的王姬說,我是一個勇於嘗試,喜歡挑戰的人。
  • 雲南邊境線上偷渡與反偷渡的較量之鋌而走險的運送
    原標題:雲南邊境線上偷渡與反偷渡的較量之鋌而走險的運送 除了出於各種理由偷越國(邊)境的偷渡客,在這一鏈條上,還捆綁著各類運輸者。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組織人員運送偷渡客從中獲利的「蛇頭」。面臨極具誘惑力的經濟利益,一些蛇頭千方百計地運送著偷渡客,而一些蛇頭則因為內心不安,選擇洗手不幹。
  • 緬甸偷渡客 悲情出走
    近大半個月來,澳大利亞要轉移難民到柬埔寨與緬甸偷渡客怒海求生的事件,再次讓「難民收容「成為國際關注焦點。嚴格來說,縱然非《難民地位公約》的締約國,但是也不能驅逐原有的難民離開,而只能被動的防止難民偷渡進來。過去多年來,不少緬甸羅興亞人偷渡到馬來西亞與印尼,即使獲得了聯合國發出的難民證,亦不能合法打工,否則視為非法工作。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們為了生活,也是冒著被取締的危險而出外工作;而一些本地僱主也因成本低廉而願意聘請這些黑市勞力。
  • 66名偷渡客繞過圍牆進入美國
    為了賺更多的錢,過更好的生活無數人鋌而走險偷渡美國。對這三個中國偷渡客來說,就像做了一場永遠醒不來的「美國夢」...總統川普為了興建邊境圍牆而大費周章,但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公布的錄像片段顯示,即使部分地段的圍牆建成,但偷渡客仍能輕易繞行通過圍牆缺口,不費吹灰之力進入美國。
  • 王姬與曹桂林再度攜手 推出新作《偷渡客》
    繼《北京人在紐約》之後,作家曹桂林與女演員王姬再度攜手,要推出新作《偷渡客》。據說,王姬在接手此劇時,好友姜文曾大致說過這樣的話:別人誰接這個戲都合適,就是你不合適,你能超越《北京人在紐約》中的「阿春」嗎?如果不能,幹嗎要拍呢?  將在《偷渡客》中扮演蛇頭林姐的王姬說,我是一個勇於嘗試,喜歡挑戰的人。
  • 「不漏洞拉」:越南偷渡客的無奈和掙扎
    大量漁民被迫以低價賣掉討生活的船隻及漁具。那之後,河靜省出外務工的人數激增。據越南媒體報導,僅今年1至8月,就有41970人離開河靜外出謀生。在越南生活了五年的中國商人劉帥(化名)對河靜現象嚴重也有所耳聞。「窮鄉僻壤的,只能往外跑了。」劉帥對界面新聞說。範氏茶眉幾年前還去過日本務工,一直到今年早些時候才回國。
  • 為什麼要冒險偷渡
    更早的1993年,一艘名為「黃金冒險號」的貨輪載著200多名偷渡客駛向美國,擱淺在洛克威海灘。被迫遊泳上岸的200多名偷渡者,有10人死於不善遊泳、體力耗盡等原因。  法律和道德都沒能阻止悲劇的一再發生,在歐洲,做偷渡生意的人口販子,每年有近10億美元的收入,利潤不輸販賣軍火毒品。
  • 中國偷渡客為什麼瞄準了去日本的遊輪?
    結合其他報導,失蹤事件多發生在中國至日本九州的航線上,偷渡客中不少是中國人。其實,偷渡客偽裝成遊輪乘客非法滯留的現象早已存在。這一現象頻現,首先與遊輪遊客在日本的入境免籤制度密切相關。在赴日旅遊的外國遊客中,亞洲遊客是主力軍,中國遊客近幾年更是高居榜首,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別為499萬、637萬和735萬人次。日本《朝日新聞》2018年9月17日報導:自1月放寬籤證政策後,每4個到訪日本的外國遊客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