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韓聰聰
核心提示:74小時,兩千公裡,近30人……只為讓想了一輩子河南菜的96歲老人吃到家鄉菜,愛的心意和行動輾轉北京、鄭州、臺灣三地,最終跨越時間和距離,滿足了老人心心念幾十年的家鄉的味道。2月8日,在臺北老人家裡,看到老人吃到家鄉菜後欣慰的表情,所有人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現場:吃到家鄉菜的老人,忍不住落淚
「這是家鄉的味道,念了幾十年,今天終於吃上了。」2月8日晚上六點,在臺北的一處居民樓,96歲高齡的老人看著滿滿一桌河南家鄉菜,細細品嘗,忍不住落淚。
「這是家鄉的芥菜絲, 嘗一口,還是我小時候的味道。這鍋貼豆腐還有蔥燒海參,吃起來讓人更想念家鄉了,不想了不想了,今天家鄉就在這一桌子菜裡。」一邊細細品味飯菜,一邊笑容滿面感慨的老人,有著濃濃的河南鄉音。
「小朱,你也來吃,你坐我身邊,咱們嘮嘮。」老人拉著一個剛從廚房出來的小夥兒,不願鬆手。
老人口中的小朱叫朱建平,是河南魯班張餐飲的大廚,他特地從河南趕到臺灣,為老人準備了這一桌豐盛的家鄉菜。
「吃一頓家鄉菜,是我爸多年的願望,今天實現了,感謝所有人。」說話的中年人是老人的兒子,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2月5日在北京首都機場說出來的願望,竟然實現了。
這事兒,還得從2月5號說起。
緣起:兒子回臺灣想帶的禮物,是讓父親吃到河南家鄉菜
2月5日晚上七點,韓偉接到了北京朋友的電話,稱有一位祖籍河南的臺灣老人想吃一頓正宗的河南家鄉菜,希望韓偉能幫忙聯繫一名豫菜大廚。
這樣的請求緣於騰訊推出的欄目《回家的禮物》。在首都國際機場,節目組意外邂逅到趕回臺灣過年的張先生。當節目組問到是否回家過年,張先生哽咽了,「我是回家過年,但我真正的家不在臺北,而是在河南登封。」
原來,張先生的父輩在十幾歲時離家讀書,輾轉來到臺灣,在臺灣生活了將近80年,如今96歲高齡的父親因身體的原因,很難再回到老家河南登封,但是張先生明白父親心中的想法,「他渴望回家,渴望吃一頓正宗的家鄉菜。」
接力:一波三折,克服重重困難只為實現老人的願望
一定要找到合適的人選去臺灣!這是韓偉的想法。
等他靜下來心來分析,才發現問題重重:一是必須在登封周邊區域找到目標廚師,才有可能滿足老人的口味。二是時間緊,2月5號晚上接到信息,8號就要趕到臺灣,辦手續的時間只有兩天。三是要有鄭州戶口,還要有在有效期的臺灣通行證。
經過多方努力,找到了符合條件的魯班張餐飲大廚朱建平。
與此同時,韓偉一個旅行社朋友得知消息後,開通綠色通道,積極幫朱建平辦理入臺手續。
2月6號凌晨五點,朱建平趕去辦理赴臺手續。當天,全部資料遞交完畢,大家焦急又滿懷希望地等待結果。
2月7日下午6點,遺憾的消息傳來:由於時間太緊急,赴臺的手續沒有辦好。得到消息後,從北京到鄭州,整個愛心團隊的人沒有一句怨言,大家依然表達著彼此的感謝之情。
但是晚上10點,峰迴路轉。旅行社通知朱建平,經過他們的多次溝通,入臺證順利辦出來了。
所有人開心不已!細心的魯班張團隊早在一天前就準備好帶給老人的禮物——河南特產大棗、登封芥絲、灶糖等。
圓滿:最愛家鄉的味道,最念那一方人
2月8日上午11點,朱建平抵達臺灣桃園機場。下飛機後,朱建平顧不上喝一口水,就立即趕赴菜市場,為老人挑選晚餐所需食材。
趕到老人家中,已經是下午兩點。見到朱建平,不僅是老人,連張先生都覺得驚喜不已。看到遠道而來的河南老鄉,老人拉著朱建平的手久久不願鬆開,「老人很激動,手一直顫抖著,說不做飯了,我見到老鄉就心滿意足了。」
當晚,朱建平為老人做了蔥燒海參、鍋貼豆腐、芥菜扣肉、白扒廣肚、香菇燜雞塊等菜品。
「這些菜都是豫菜的經典之作,也是豫中地區菜品,應該適合老人口味。」朱建平說。
張先生說,父親是一個念舊的人,「老人想念家鄉,現在還經常看新聞,關注家鄉的變化,最愛家鄉菜,也最念那一方人。」
三天的緊急努力,當老人吃到正宗的家鄉菜,拉著朱建平的手一個勁兒說「好好好」的時候,這或許就是對家、對過年、對團圓最好的詮釋。而那口熟悉的家鄉味,或許是遊子離鄉最深沉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