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州到臺灣,一場愛心接力 圓了臺灣老人吃河南家鄉菜的夢想

2020-12-12 大河客戶端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韓聰聰

核心提示:74小時,兩千公裡,近30人……只為讓想了一輩子河南菜的96歲老人吃到家鄉菜,愛的心意和行動輾轉北京、鄭州、臺灣三地,最終跨越時間和距離,滿足了老人心心念幾十年的家鄉的味道。2月8日,在臺北老人家裡,看到老人吃到家鄉菜後欣慰的表情,所有人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現場:吃到家鄉菜的老人,忍不住落淚

「這是家鄉的味道,念了幾十年,今天終於吃上了。」2月8日晚上六點,在臺北的一處居民樓,96歲高齡的老人看著滿滿一桌河南家鄉菜,細細品嘗,忍不住落淚。

「這是家鄉的芥菜絲, 嘗一口,還是我小時候的味道。這鍋貼豆腐還有蔥燒海參,吃起來讓人更想念家鄉了,不想了不想了,今天家鄉就在這一桌子菜裡。」一邊細細品味飯菜,一邊笑容滿面感慨的老人,有著濃濃的河南鄉音。

「小朱,你也來吃,你坐我身邊,咱們嘮嘮。」老人拉著一個剛從廚房出來的小夥兒,不願鬆手。

老人口中的小朱叫朱建平,是河南魯班張餐飲的大廚,他特地從河南趕到臺灣,為老人準備了這一桌豐盛的家鄉菜。

「吃一頓家鄉菜,是我爸多年的願望,今天實現了,感謝所有人。」說話的中年人是老人的兒子,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2月5日在北京首都機場說出來的願望,竟然實現了。

這事兒,還得從2月5號說起。

緣起:兒子回臺灣想帶的禮物,是讓父親吃到河南家鄉菜

2月5日晚上七點,韓偉接到了北京朋友的電話,稱有一位祖籍河南的臺灣老人想吃一頓正宗的河南家鄉菜,希望韓偉能幫忙聯繫一名豫菜大廚。

這樣的請求緣於騰訊推出的欄目《回家的禮物》。在首都國際機場,節目組意外邂逅到趕回臺灣過年的張先生。當節目組問到是否回家過年,張先生哽咽了,「我是回家過年,但我真正的家不在臺北,而是在河南登封。」

原來,張先生的父輩在十幾歲時離家讀書,輾轉來到臺灣,在臺灣生活了將近80年,如今96歲高齡的父親因身體的原因,很難再回到老家河南登封,但是張先生明白父親心中的想法,「他渴望回家,渴望吃一頓正宗的家鄉菜。」

接力:一波三折,克服重重困難只為實現老人的願望

一定要找到合適的人選去臺灣!這是韓偉的想法。

等他靜下來心來分析,才發現問題重重:一是必須在登封周邊區域找到目標廚師,才有可能滿足老人的口味。二是時間緊,2月5號晚上接到信息,8號就要趕到臺灣,辦手續的時間只有兩天。三是要有鄭州戶口,還要有在有效期的臺灣通行證。

經過多方努力,找到了符合條件的魯班張餐飲大廚朱建平。

與此同時,韓偉一個旅行社朋友得知消息後,開通綠色通道,積極幫朱建平辦理入臺手續。

2月6號凌晨五點,朱建平趕去辦理赴臺手續。當天,全部資料遞交完畢,大家焦急又滿懷希望地等待結果。

2月7日下午6點,遺憾的消息傳來:由於時間太緊急,赴臺的手續沒有辦好。得到消息後,從北京到鄭州,整個愛心團隊的人沒有一句怨言,大家依然表達著彼此的感謝之情。

但是晚上10點,峰迴路轉。旅行社通知朱建平,經過他們的多次溝通,入臺證順利辦出來了。

所有人開心不已!細心的魯班張團隊早在一天前就準備好帶給老人的禮物——河南特產大棗、登封芥絲、灶糖等。

圓滿:最愛家鄉的味道,最念那一方人

2月8日上午11點,朱建平抵達臺灣桃園機場。下飛機後,朱建平顧不上喝一口水,就立即趕赴菜市場,為老人挑選晚餐所需食材。

趕到老人家中,已經是下午兩點。見到朱建平,不僅是老人,連張先生都覺得驚喜不已。看到遠道而來的河南老鄉,老人拉著朱建平的手久久不願鬆開,「老人很激動,手一直顫抖著,說不做飯了,我見到老鄉就心滿意足了。」

當晚,朱建平為老人做了蔥燒海參、鍋貼豆腐、芥菜扣肉、白扒廣肚、香菇燜雞塊等菜品。

「這些菜都是豫菜的經典之作,也是豫中地區菜品,應該適合老人口味。」朱建平說。

張先生說,父親是一個念舊的人,「老人想念家鄉,現在還經常看新聞,關注家鄉的變化,最愛家鄉菜,也最念那一方人。」

三天的緊急努力,當老人吃到正宗的家鄉菜,拉著朱建平的手一個勁兒說「好好好」的時候,這或許就是對家、對過年、對團圓最好的詮釋。而那口熟悉的家鄉味,或許是遊子離鄉最深沉的思念。

相關焦點

  • 兩岸愛心接力!河南潢川籍101歲臺灣老兵沈有志認親成功
    此前,愛心人士在朋友圈為臺灣老兵沈有志發布尋親信息。經多方努力,潢川縣桃林鎮蘇營村沈偉一家認親成功。目前,此事引起多方關注。兩岸熱心人士紛紛愛心接力,幫助尋親並籌劃視頻會面。潢川縣統戰部、桃林鎮政府相關負責人前往沈偉家了解情況。沈偉一家希望在政府的幫助下,大爺爺沈有志能夠早日回到大陸。
  • 臺商故事:家在臺灣 夢想在漯河
    1997年,在臺灣從事多年金融和房地產業的靳士偉回到了家鄉漯河,看到淳樸的家鄉人民對兒童啟蒙教育並不重視時,靳士偉感覺很心痛。他說,啟蒙教育對孩子一生的性格、品格塑造都非常重要。基於這樣的認識,他放棄了在臺灣蒸蒸日上的事業,毅然回到家鄉創辦了慈航幼兒園。
  • 黃河飯店香天下火鍋愛心人士到鄭州瑞陽養老院獻愛心
    6月23日上午,鄭州瑞陽養老院迎來了幾位特殊的客人,由黃河飯店香天下火鍋的大廚們組成的志願者們冒雨來到了鄭州瑞陽養老院,為老人送去了西瓜等水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養老院的老人送上了真摯的問候和溫馨的祝福。
  • 念念不忘是家鄉 義烏籍臺灣老人生前留下手繪故鄉地圖和配文讓人淚奔
    據小王提供的信息,王春生1949年到臺灣,之後在臺灣娶妻生子。雖然在臺灣生活,但從未停止對大陸親人的思念。30多年前,王春生曾安排家人千裡迢迢趕到義烏尋找親人,但沒有結果。此後,老人一直念念不忘尋親之事,曾嘗試各種途徑打聽消息。遺憾的是,直至去世,他也未能如願。
  • 臺灣金曲歌后官靈芝鄭州吃燴麵,還把燴麵帶到臺灣
    說到鄭州燴麵的明星粉絲,後面跟著一長串的大腕兒。這兩天,又有一位歌壇明星——臺灣金曲歌后、《中國新歌聲》實力歌手官靈芝被燴麵圈粉。臺灣金曲歌后官靈芝現身鄭州,點名要吃燴麵內地的大多數朋友愛上官靈芝,是在《中國新歌聲》的舞臺上。其實,官靈芝在臺灣人氣超高,是臺灣金歌后、爵士女王,被譽為客家界「江蕙」, 30年演出經歷。
  • 河南工大學子為「臺灣村」愛心募捐圖書千餘冊
    中國青年網北京3與21日電(通訊員 梁豔 劉洪俠)3月19日上午,河南鄭州市中原區的社區裡,7歲的彤彤拿著三本幼兒園圖書和新作業本,交給了志願者,在登記簿上寫了自己的名字和家庭電話,「奶奶讓過來捐的,給山區的小朋友用。」羞澀的彤彤小聲說道。
  • 愛心接力!海口江蘇兩地媒體聯動 助85歲老人坐上回家的列車
    《江蘇8旬翁海口拾荒謀生,爛尾樓裡住了十餘載》追蹤(詳見本報8月29日6版、9月3日5版)  老人昨晚坐上回家的列車  本報與崑山媒體聯動,從報導刊發到家人團聚,這場「愛心接力」持續6天後畫上圓滿句號
  • 臺灣著名教育家王廣亞逝世 曾在鄭州建兩所高校
    王淑芳說,父親之所以投身祖國教育事業,是認識到教育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這也是她和家人繼承和發展父親教育事業的堅定信念。  昨日下午,大河報記者聯繫到鄭州成功財經學院的前任院長張平之。得知學院創辦人王廣亞溘然長逝,躺在病床上的張平之教授說「這是兩岸教育事業的巨大損失」,堪稱「巨星隕落」。
  • 吃遍臺灣:來虎尾一定品嘗肉圓碗粿
    吃遍臺灣:「唐山過臺灣,心肝結一團」。
  • 眾信旅遊、博行汽車「愛心後備箱,七十二潭尋寶記」公益助學活動...
    10月31日上午8時左右,鄭州南服務區50多輛寶馬車聚集在一起,熱鬧非凡。伴隨著一聲鳴笛,愛心車輛井然有序駛出服務區。由眾信旅遊、七十二潭景區、河南博行汽車集團共同發起的「愛心後備箱,七十二潭尋寶記」 公益助學活動如火如荼地拉開了帷幕!
  • 這就是河南,全面戰「疫」豫企在接力
    據立方輿情通數據,自1月20日以來,關於河南企業捐助疫情防控的報導已超過207萬篇。在這些充滿溫度的報導裡,有著一個個暖心的故事丨接力!河南愛心企業在行動在於東來的「東來隨筆」中,這位許昌胖東來的負責人寫到:「大難面前、與國家一起積極參與到這次抗擊肺炎疫情的行動中、讓美好儘快回到人們的生活中!」這就是河南企業在疫情面前的社會責任擔當。
  • 臺灣美食空降鄭州,您來吃我們買單!
    現在,不出鄭州就能吃到這些地道的臺灣美食啦!河南電視臺新農村頻道頻道9之星聯合多個單位,為鄭州的親們帶來首屆臺灣年貨美食節。參與方式:A.轉發至朋友圈發截圖+電話,即可獲得20元現金券,每天8名。農曆羊年春節前夕,2月7日上午,「首屆臺灣年貨美食節」在鄭州唐人街文化廣場正式舉行。本屆臺灣年貨美食節有近60家地道小吃及土特產進駐美食節。
  • 臺灣都少見的古早眷村菜,我在廣州吃到了
    最近看了流星花園復播杉菜可愛的臺灣腔讓我有點想吃臺灣菜是的,吃貨就是看到什麼都會聯想到吃想起之前有粉絲給我推薦過一家臺灣餐廳說是來自臺灣眷村的正宗古早味吼,那我肯定要去吃看看眷村是當年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在眷村裡,人們只能依靠美食來寄託對家鄉的思念。所以眷村菜也是臺灣人眼裡代表家鄉味道的菜。
  • 鄭州直飛臺灣將常態化 河南拿10.5億讓利旅遊者
    再來河南旅遊,不但有免費的旅遊門票和消費券等著您,以後還將有旅遊路線打折、景點購物打折優惠——河南總體上將讓利遊客10.5億元。   昨日,在接受中部六省巡迴採訪團採訪時,河南省旅遊局相關負責人透露,下個月鄭州至臺灣直航包機就能常態化,到臺灣旅遊可更省錢。
  • 吃遍臺灣:新竹城隍廟 肉圓?丸吃到飽
    吃遍臺灣:新竹城隍廟 肉圓?丸吃到飽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8日 15:14 來源:     新竹城隍廟入口第一家林家肉圓,肉圓皮與內餡,都有獨特口味。    新竹城隍廟小吃遠近馳名,在中山路與東門街間;這些小吃店清朝乾隆年間就蕈集,建議品嘗肉圓、?
  • 盼了70多年 九旬臺灣老兵喜圓尋親夢
    「盼了70多年,終於找到你們了」——九旬臺灣老兵喜圓尋親夢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蔣劍平 通訊員 伍潔 尹建國我現在生活不能自理,今後只能派我的晚輩來邵陽看望你們,你們一定要保重好身體……」5月9日14時許,遠在臺灣的王淑蘭老人通過微信,跟她的堂侄王福新等親人進行了半小時視頻聊天。 從向大陸方面求助到找到親人,只用了1天時間,王淑蘭老人和她的家人既驚喜又感激。
  • 曾經轟動全臺灣 「宋美齡肉圓」賣到了廈門來
    臺灣各地都有肉圓,彰化肉圓的名氣特別響亮,你知道為什麼嗎?原來當年宋美齡在彰化「指導」鄉民創作出了肉圓,而且聽說宋美齡只要到彰化巡視,一定會指定要吃彰化肉圓。  臺灣彰化人王金淇和太太詹銀妹一年多前從臺灣退休後,來到大陸創業。他們選擇在廈門市經營老本行臺灣古早客家風味小吃,主打臺灣特有美食彰化肉圓。
  • 臺灣寫真: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臺北10月24日電 題: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作為歷史見證,臺灣眷村難逃在都市圈地潮下消失殆盡的命運。其衍生的副產品「眷村菜」,卻未隨之成為絕響。在臺灣餐飲界另闢蹊徑,自成一家。
  • 臺灣老兵去世前 把河南老家地址刻在孫子的護身符上
    你們那邊吃的咋樣?有麵條嗎?」,當然也有訴不完的疑問:「我六爺在世時為啥不往家裡寫封信?你們幾個為啥不回來尋親?」。下午2點,一行人終於回到許昌,酒店裡擺好了兩大桌菜:「來,我們一家人坐一桌,讓記者們看看,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我們不用別人介紹,一看臉型,就是一家人,長得像不像?」
  • 感受北京的臺灣菜
    感受北京的臺灣菜 2010年05月12日 15:35:00來源:千龍網   欣葉應該說是臺灣菜在大陸推廣的典型代表,不但注重於大陸時新美食的新交匯,而且更是竭力的體現臺灣與大陸在美食上的回歸和民族融合,卻又保留了臺灣獨特的飲食文化背景,造就出臺灣料理的特色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