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晨陽為貧困戶王建立解決醫療報銷問題。 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段彥超 圖
【人物檔案】
姓名:左晨陽
出生年月:1993年6月
駐村前職務: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司法局科員
駐村職務:煙古屯村第一書記(非貧困重點村)
開始駐村時間:2017年12月
不到兩年時間,村民們對左晨陽的態度,轉了個180度——從懷疑「這個90書記能幹點啥」,到現在親切地喊他「陽陽書記」。
左晨陽說,自己的法寶,就是「把村民們放在心裡」。
2017年12月,左晨陽到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楊村鄉煙古屯村任駐村書記。駐村時,結婚3天,他就放棄一個月的婚假回村工作。母親生病手術,他也只請了3天假。
看著村裡一天天好起來,村民一天天富起來,左晨陽感嘆:「很有成就感。」
村幹部、群眾給左晨陽送的錦旗。
駐村法寶:把村民們放在心裡
2019年6月30日,澎湃新聞注意到,走在村裡,時不時有村民與左晨陽打招呼。「去家裡坐坐」、「多吃飯,又瘦了啊,別穿黑色衣服,更顯瘦了」。
「陽陽書記」,村民們對他的稱呼,很特別。
回憶起剛駐村時,左晨陽坦言,當時有村民直言,這個「90後」書記能幹啥?
2017年12月,左晨陽駐村時,很多村民見到這個高瘦帥氣的小夥,覺得和自己的孩子年齡差不多大小,甚至還小,都感到很新鮮,甚至懷疑。
沒想,很快,左晨陽就和群眾們打成一片。他吃住在村委,閒暇時,就在村裡轉悠,到群眾家中喊一聲「叔叔嬸子、大爺大娘、爺爺奶奶」,和群眾拉家常。村民們感到心裡很溫暖,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對他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左晨陽的駐村法寶,就是把村民們放在心裡。
2018年6月10日,左晨陽結婚。按照規定,他可以享受28天的婚假。然而,擔心耽誤扶貧工作的開展,他主動向領導請示,把婚假的時間縮短到一周。結婚後第三天,便急匆匆返回村裡,堅持「五天四夜」開展工作。
「她(妻子)當時有些不理解,後來我安慰她,和她解釋自己剛駐村半年,任務重、事情多,村裡大夥離不開我,她就支持我的工作了。」左晨陽笑著說。無獨有偶,2019年初,左晨陽的母親生病,需要到北京手術,但年底脫貧攻堅任務重,在與父母溝通後,他僅申請了3天假,在母親手術後就立即返村。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澎湃新聞注意到,左晨陽的工作,得到了煙古屯村幹部、群眾的認可,群眾們送來22面錦旗:「知百姓冷暖,為百姓謀利」、幫扶暖民心、黨的政策好」、「關心群眾、無私奉獻」。
左晨陽告訴澎湃新聞,駐村前自己在縣司法局做科員,工作比較輕鬆,主要是坐在辦公室給求助者提供法律援助。當局裡需要下派人員駐村扶貧時,他第一個站了出來,「一是自己年輕,得出來做點事多跑跑。二是局裡女同志多,作為男同志,得主動承擔責任,況且咱還是黨員。」
左晨陽申請資金修建的四個大棚。
辦實事,為村民跑前跑後
煙古屯村是非貧困村重點村,共有村民302戶,1300多人,其中貧困戶48戶,119人。目前,已脫貧12戶,計劃今年底脫貧25戶66人。
剛駐村時,左晨陽壓力很大。「如果做不好,上級安排的備選人員馬上就會替補。」2018年初,左晨陽就開始辦實事,擔心村民們過冬冷,他為全村村民送去600條棉門帘,800套棉手套和棉帽子,400套褲子等過冬用品。
有村民告訴澎湃新聞,村裡地勢低,2018年6月雨季到來前,左晨陽向上級申請5萬元資金,耗時20多天,為村裡修築了長約200米的退水渠。
「村裡常年雨天積水的問題,再也不是問題了。」村民說。
針對貧困戶的扶貧工作,左晨陽為其中8戶申請養羊支持,介紹貧困戶中3人到南樂縣司法局做一些社會公益組織工作,每月1500元。2018年,左晨陽還申請資金,幫25戶貧困戶修繕、重建房屋。按照計劃,今年有3戶重新改造。
左晨陽告訴澎湃新聞,貧困戶每年有3000多元補助,還可以免費體檢一次,住院報銷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藥費報銷超過百分之五十。許多老人年紀大,不懂報銷程序,而且腿腳不方便,就統一收到他這裡,他複印、整理資料,再拿到鄉裡走各種程序。為這事,他常跑前跑後,村民還給他送了錦旗。
左晨陽還申請資金44.61萬元,為村裡建設裡面積179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左晨陽說:「一到傍晚村民們就集聚起來在這跳廣場舞,我還給她們申請了音響。」不僅如此,村裡還增添了路燈、水井,六個位置設立大喇叭用以廣播宣傳。
大棚裡種植的非洲菊。
謀發展,「很有成就感」
左晨陽告訴澎湃新聞,煙古屯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基本都出去打工了,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小孩,還有要照顧一家老小的婦女。
青壯年勞動力為解決村民們的就業問題,很焦慮。「許多老人和殘疾人,沒能力做重活,更做不了什麼技術活。要解決他們的基本生存、養老問題,除了定期送溫暖福利,得有個長遠之計啊。」
苦思冥想,多方查資料,左晨陽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多次到山東、河北等農村學習先進發展經驗,最後決定以本村實際情況為基礎,發展鮮花種植產業。
他爭取到上級扶貧資金65萬元,於2018年7月建成以4座鮮花大棚和一座加工儲存一體化倉庫為基礎的煙古屯鮮花種植基地,成立專業合作社,以「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模式進行經營。
左晨陽告訴澎湃新聞,事情起初並不是那麼順利。他選擇非洲菊,是因為抗旱好成活,生長周期短、收益好。然而,鮮花種植需要一定技術,最初,一個大棚裡的非洲菊險些「喪生」。因為附近村有村民種蘑菇賠了17萬,左晨陽心裡壓力不小。他找到懂技術的人員,多次拜訪,請到村手把手地指導村民們種植,所幸,產業逐漸成長起來。
截止到目前,煙古屯村「鄉村情」非洲菊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正式開始運營,已有12戶貧困戶在基地務工,增加收入,年產值預計能達到10萬元左右。
大棚種植帶頭人,59歲的王鳳欽告訴澎湃新聞:「大棚種植給我們帶來了穩定收入,大家都很感謝陽陽書記,我租大棚的租金、鮮花種子,肥料什麼的,都是他幫助申請的免息金融貸款,有5萬元呢。」
站在開著鮮花的大棚裡,左晨陽告訴澎湃新聞,看著村裡一天天好起來,村民一天天富起來,「感覺自己個人價值得到提升,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