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以「紅色」作為推進文明實踐工作的重要抓手,提升全縣各革命歷史紀念園的教育功能,講好紅色故事。(林翔 攝)
作為廣東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近年來,大埔縣堅持以內容、需求、效果為導向,高標準高質量構建新時代文明實踐體系,切實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紮實抓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如今,在大埔縣,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蔚然成風、遍地開花。
●本版撰文:劉潤濤 劉招迎 羅文燕 陳君皎
高標高質構建文明實踐體系
今年初,大埔縣召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省試點縣)工作推進會議,明確指導思想、工作方向,部署全年和階段性文明實踐工作,切實推進和規範大埔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各項工作。
目前,大埔縣嚴格按照「有機構、有陣地、有隊伍、有課程、有保障」的工作目標,在縣、鎮、村三級設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並配套完善了相關的軟硬體設施。該縣已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各鎮(場)設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共15個,各行政村(社區)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共257個,實現全縣各鎮(場)、村(社區)全覆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體系。同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由縣委書記擔任主任,下設辦公室及綜合協調組、課程培訓組、宣傳報導組、督導考核組;各鎮(場)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由鎮(場)黨委(黨工委)書記擔任所長,試點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由村(社區)黨支部書記擔任站長。
在大埔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揭幕授牌儀式暨第一次文明實踐活動上,大埔縣委書記朱漢東明確表示:「建設大埔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的具體體現,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觀需要,也是助推大埔綠色發展的現實要求」。
在陣地建設上,大埔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置了文明實踐宣講室、文明實踐展覽室;各鎮(場)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基本上在鎮(場)黨校掛牌;各行政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村委會(居委會)或文化祠堂等地掛牌。
在隊伍建設上,大埔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總隊,由縣委書記擔任總隊長;各鎮(場)成立了5人以上的宣講隊伍和10人以上的志願服務隊伍,28個「五大實踐平臺」相關責任單位成立了行業志願服務分隊。縣委書記帶頭當志願宣講員,全縣誌願者註冊人數超過2.5萬人,開展志願服務活動200多場次。
在課程方面,大埔縣各鎮(場)、各責任單位已開展和初步上報的文明實踐活動項目共有300多個;整理編寫了一批豐富實用的宣講課程、宣講資料;專門編輯出版了《如火歲月》《紅色革命遺址》《大埔縣新時代鄉土文明故事集》《大埔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優秀課程選篇》等畫冊和文化叢書,作為輔導教材。
同時,大埔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結合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鄉村振興、文明城市建設、基層黨建三年提升計劃等相關工作,統籌運用中央和省、市、縣的政策,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由縣財政統籌安排,根據實踐內容充分對接各相關單位的具體業務,為文明實踐活動開展提供人力、物力、財力保障,推動文明實踐工作落地見效。
紅色引領推進文明實踐活動
「60多年的思念,60多年的堅持,60多年的尋找,她來到了廣東大埔三河壩,她找到了烈士父親,她知道了父親的英勇壯烈故事,她永遠留在了烈士紀念碑下。她就是孫淑珍,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孫樹成的女兒……」8月14日,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內,古柏蔥蘢,200多名幹部群眾圍亭而坐,認真聆聽孫淑珍多年尋父的感人故事。
「自2019年5月10日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在大埔縣召開以來,我們切實把發展機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力……」活動中,宣講員們向人們動情地述說那段熱血沸騰、壯志激昂的英雄故事,講述了近年來大埔老區蘇區加快振興發展、城鄉蝶變升華的歷程。
八一起義軍,激戰三河,最終促成了井岡山會師和推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紅色交通線,途經青溪,先後護送大批黨政軍領導幹部和重要物資安全進入中央蘇區……數以萬計的大埔兒女,用生命書寫了英雄史詩,留下了震撼人心的紅色印記。
進入新時代,大埔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更是將蘇區精神轉化為奮進新時代的不竭動力和全力實現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幹勁。
大埔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為進一步讓蘇區精神在大埔開花結果,大埔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以「紅色」作為推進文明實踐工作的重要抓手,著力提升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中央紅色交通線紀念園、中共南方工委紀念園和閩粵贛邊區革命歷史紀念館教育功能。
首先是講好紅色故事。大埔縣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邀請革命前輩和紅色宣講員講述「開國少將楊永松將軍二三事」、紅色交通線上的故事等紅色故事。
其次是編好紅色故事。在編輯出版畫冊和文化叢書的基礎上,大埔縣創排大型原創客家山歌音樂劇《血色三河》,拍攝電視文獻記錄片《從三河壩到井岡山》等,進一步擴大紅色文化影響力。
再次是播好紅色故事。大埔縣將系列紅色故事推送至省市縣各級電視臺和「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臺,如「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和「南委事件」、梅州第一個中共支部——中共高陂支部、「南委」舊址·一部鮮活的「邊區革命史」等。
最後是傳好紅色故事。充分利用春節、清明、國慶和「五一」「五四」「七一」「八一」等時間節點,深入開展「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教育活動,組織開展「三河壩戰役的歷史意義」「中央紅色交通線的歷史意義」等主題宣講,大力弘揚「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的蘇區精神。
「三色菜單」提升文明實踐成效
「有機基質高架栽培是一種立體無土栽培方式,在棚室內將瓜果置於高架基質栽培床上進行栽培,優點是能夠遠離土地,有效杜絕瓜果土傳病害……」日前,依託華農互聯百侯現代農業園,大埔開展了一場面向農村群眾的科技下鄉文明實踐活動。
科技工作者、科技志願者通過開展講座諮詢、發放宣傳冊、現場講解、產品展覽等方式,宣傳講解葡萄、甜瓜、蜜柚等瓜果的種植技術,展示現代農業成果,引導廣大農村群眾樹立和掌握科學生產的知識理念。
同日,由大埔縣法援處、縣普法辦、百侯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志願者服務隊、百侯鎮司法所和百侯鎮駐村律師聯合組織的「爭做法律明白人」公益活動在百侯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舉辦。活動大力宣傳《民法典》,積極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
正所謂,群眾在哪裡,文明實踐活動就延伸到哪裡;群眾需要什麼,文明實踐活動的「菜單」就提供什麼。
根據群眾需求,大埔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將「紅色、綠色、古色」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主要「菜單」,將各色「大餐」送進學校、送進軍營(消防)、送進農村。
一是「紅色大餐」。挑選三河、楓朗等鎮紅色資源富集的地方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邀請革命前輩和宣講員講述紅色故事,創排《血色三河》客家山歌音樂劇,拍攝《從三河壩到井岡山》記錄片等。
二是「綠色大餐」。融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圍繞打造4個大連片農業示範區、建設蜜柚和茶葉農業產業園、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實施「南粵家政」「廣東技工」「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建設「世界長壽鄉」、脫貧攻堅、產業扶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廁所革命等開展了一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三是「古色大餐」。利用埔邑深厚富集的歷史文化資源,結合開展「全域旅遊」、名人故居開發利用、古村落保護活化、名勝古蹟綜合挖掘利用工作等開展了一大批宣講、志願服務等文明實踐活動。
聚焦基層、突出需求,如今的大埔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做到了理論宣講有聲勢、有影響、有效果,讓先進的思想、道德、文化、法律、政策、科技等內容真正貼近幹部群眾,真正實現宣講惠民的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