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水缸又來更新廣州遊記啦~
接上期內容,在廣州沙面伴隨著音樂繼續我們的閒逛之旅。
上期末尾的於仁保險公司舊址,偌大的落地窗。
豪華的義大利風格建築,寬大的陽臺很文藝復興。
它的主人曾是來自印度加爾各答的Nukha先生,可能是隨著英國人經商而來到廣州。
沙面南街42號,建於1862年,曾為英國沙宣洋行、法國傳教社樓、葡萄牙領事館。
不過廣州的沙遜洋行,是在上海搞房地產開發,擁有沙遜大樓的那個人嗎?
又有路人小姐姐入鏡了~
曾經作為英國領事館東副樓的沙面南街44號,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後人復原的場景,因為在49年英國人離開時大肆破壞。
在路口的雕像,重現當年廣州十三行與英國人交易的畫面。
沙面基督堂是英國聖公會在沙面英租界設立的一座專供外僑禮拜的教堂,位於沙面五街,建於1864年。
小小沙面島上因為有英、法兩國租界,所以在島的兩端各造了一個教堂,分別是西部的英國基督教沙面堂,和東部的法國天主教聖母堂。
也很有特色的一棟樓,好像是辦公場所的樣子。
圍繞沙面外圈已經走完,現在可以在裡面的幾街幾街隨便走走了。
沙面大街與沙面五街交界處的營英商泰和洋行,奶綠色的外牆很襯紅漆木門。
而且在樹影和透過的陽光下看起來色彩豐富。
沙面堂的背面,拍張彩色玻璃,還能透過玻璃依稀看到耶穌的十字架。
拉遠一點拍下泰和洋行,色彩看起來很舒服。
洋行的一個小角落,有藤本植物在上頭。
自然與建築共同繪就了這樣一幅美麗的畫面。
島上的一組雕像,歐洲小女孩的提裙禮。
和中國小姑娘的萬福禮。
沙面大街60號的英屬廣州俱樂部,建於1868年,現在是廣東外事俱樂部。
很歐式風格的外牆。
雖然正門看起來也很歐,但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有點中國元素在。
私密性看起來不錯的樣子。
建築也看了不少了,來看看慵懶的喵星人治癒一下吧~
一隻大雞腿色澤的橘喵,詮釋了什麼叫氣場,你們拍你們的,我就是不動~
又到休息時間啦,最後慣例的求一波轉發和關注,你們的轉發和關注是水缸更新的動力,謝謝大家支持,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