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集團(下稱「大都會人壽」)初創之時是一種互助保險,初始資本10萬美元,由紐約市的一些企業家共同出資,原名為全美聯合人壽及肢體保險公司,主要是向在美國國內戰爭中受傷或者因各種事故、疾病而導致傷殘的水手、士兵提供保險金;經過短暫的運營和多次重組之後,公司於1868年專注於人壽保險業務,業務範圍也不局限於互助保險,彼時的美國中產階級逐漸成為公司的主要客戶。由於在紐約市的Metropolitan(都會區)展業最為成功,遂以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命名。
根據美國著名投資雜誌《養老金投資》與全球最大諮詢公司之一韋萊韜悅(Willis Towers Watson)進行的聯合研究及排名,截至2016年年底,大都會人壽的資產管理規模為8008.06億美元,在全球資管行業中排名第25位。
2018年5月22日,《財富》雜誌發布2018年美國500強企業名單,以2017年的營業收入計,大都會人壽以661.53億美元位居第43位,當年其淨利潤為40.10億美元;在美國500強企業榜單上,大都會保險是全美排名第3的專業保險公司(排除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僅次於聯合健康集團(營收為2011.59億美元、淨利潤為105.58億美元,排名第5)和美國州立農業保險公司(營收為783.31億美元、淨利潤為22.07億美元,排名第36)。
開放心態促大發展
大都會人壽的成立可謂生不逢時,因為在其創立之後不久,美國就遭遇了經濟危機,這也是大都會人壽經歷的第一次重大考驗。
19世紀70年代初,雖然已經對業務進行了轉型,但大都會人壽的業務開展並不順利,此時美國突然出現經濟危機,僅紐約州就有30多家壽險公司因經營不善而倒閉,只有那些規模較大、財力雄厚的保險公司得以倖存,而大都會人壽就是其中之一。隨後,美國政府基於審慎性考慮而強迫保險公司收縮戰線,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19世紀70年代末。
1879年,大都會人壽的主要負責人約瑟夫.F.納普非常具有國際視野,而當時工業體系非常發達的英國在工業保險和工人安全保險業務方面做的風生水起,美國在這些領域卻還是一片空白,納普決定將工業保險業務和工人安全保險業務引入美國,並在第二年就做得非常成功,每天能夠籤發700多筆工業保險業務,而業務量的擴大無疑可以大大降低每單保險業務的成本。
根據實際情形的不同,大都會人壽還對工業保險業務和工人安全保險業務進行了擴充,將覆蓋範圍擴大至美國的新移民及女性工人,其所提供的服務和產品已經成為美國普通工薪階層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都會人壽的勞動者保護部門每周都會給工人打電話溝通,在收取保險費的同時聽取客戶的意見,至1909年,大都會人壽已經成為美國國內乃至全球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擁有20億美元的有效保險額。
1912年,在著名的鐵達尼號失事後,大都會人壽將總部搬進救援中心,以便更好地為倖存者提供幫助,並第一個為鐵達尼號的遇難者進行理賠。
1980年,位於紐約市公園大道200號的大都會大廈落成,大都會人壽搬遷進新址辦公。
1991年,大都會人壽成為北美第一家有效保險額超過萬億美元的保險公司。
2000年,大都會人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共計發行2.02億股普通股,成功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
2005年,大都會人壽以1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花旗集團旗下的「旅行者壽險及年金保險公司(TravelersLife&Annuity)」以及花旗集團旗下的所有國際保險業務,進一步強化了公司在人壽保險和年金領域的領先優勢,而花旗集團之所以出售該業務,是因為其在金融領域倡導的一攬子服務解決方案遭遇滑鐵盧。1998年,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以對等合併的形式進行合併,形成現在眾所周知的花旗集團,花旗銀行和旅行者集團股東各持有整合後花旗集團50%的股權。在合併之前最後一個完整年度即1997年,花旗銀行和旅行者集團的年度營業收入分別為216億美元和271億美元,旅行者集團的收入甚至要高於花旗銀行,但花旗銀行在營業利潤方面略勝一籌,二者分別為41億美元和34億美元。合併後的花旗集團本打算通過花旗銀行的渠道向客戶兜售保險產品,但事與願違,花旗銀行和旅行者集團陷入了內部鬥爭和爭奪地盤的局面,多頭領導體制及企業內在的文化衝突導致整合失敗,隨著美國整個保險業的每況愈下,花旗被迫出售旅行者集團原來的保險業務。
2007年,大都會人壽進軍歐洲;2010年3月8日,大都會人壽又以155億美元收購美國國際集團(AIG)旗下第二大海外壽險子公司美國人壽保險公司(Alico),全球擴張步伐進一步加快,交易完成後AIG持有大都會人壽20%的股權,並在2011年3月3日出售所持有的這部分股份,套現63.5億美元,並通過出售大都會人壽優先股套現33億美元。
2012年1月,大都會人壽收購英國保險集團英傑華集團的東歐分部;2014年3月,大都會人壽下屬公司大都會人壽國際控股公司收購馬來西亞大馬證券銀行控股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AMAB控股有限公司(大馬人壽)的部分股權。
雖然歷經多次金融危機,但大都會人壽的發展仍然非常堅實,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證券代碼為MET.N。根據Wind資訊,2017年,大都會人壽實現營業收入623.08億美元,同比增長2.50%;淨利潤40.10億美元,同比大增371.76%,淨利潤率為6.45%,相比2016年的1.27%大幅提高5.18個百分點;截至2017年年底,大都會人壽的總資產為7198.92億美元,總負債為6610.22億美元,歸屬母公司的股東權益為586.76億美元,資產負債率為91.82%,比上年下降0.67個百分點。
此外,截至2017年年底,大都會人壽共有員工4.9萬人,第一大股東為「大都會人壽董事會有限公司」,持股數量為1.56億股,持股比例為14.85%,其他持股在5%以上的股東還包括貝萊德、先鋒集團、威靈頓管理集團,持股數量分別為7320萬股、6778萬股和5412萬股,持股比例分別為6.96%、6.44%和5.14%。
2018年6月18日,大都會人壽收於46.63美元/股,總股本為10.17億股,總市值為474億美元。
在華業務
大都會人壽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個代表處位於北京,設立於1995年,第二年又在上海設立代表處,2001年年底大都會人壽獲得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許可籌建在華保險公司,2004年在北京成立中美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2005年8月與上海國資合資成立聯泰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
2011年,大都會人壽在中國的兩家合資公司進行合併,並開始啟用統一的標識,這兩家公司為中美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下稱「中美大都會」)和聯泰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下稱「聯泰大都會」),合併後中美大都會註銷,大都會人壽在華業務以聯泰大都會為統一品牌。其中,聯泰大都會是由大都會人壽集團旗下子公司和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合資組建而成,而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是上海市國資委下屬的國有獨資投資公司,專注於高科技產業與金融服務產業的投資。
根據天眼查提供的信息,聯泰大都會成立於2005年8月10日,截至2018年6月的註冊資本為27.2億元人民幣,註冊地址為上海市黃浦區黃陂北路227號中區廣場11樓,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和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各持股50%。
此外,聯泰大都會在中國內地多個省級行政單位都設有分公司,包括北京、重慶、遼寧、深圳、湖北、廣州等,全國各地的分支機構更是多達60家。
根據聯泰大都會的官網,公司目前在中國提供的保險產品包括旅行保險、意外保險、健康保險、兒童保險、人壽保險、理財保險、養老保險和團體保險,銷售渠道包括顧問行銷、電話行銷、銀行保險、團體保險等。
根據官網披露的年度報告,截至2017年年底,聯泰大都會的總資產為400.80億元人民幣,總負債為374.63億元人民幣;2017年,聯泰大都會的已賺保費為98.70億元人民幣,保險業務收入為100.40億元人民幣,而上一年度分別為81.27億元人民幣和85.74億元人民幣,可見其2017年業務有了長足發展,這一點在淨利潤方面有更好的體現。2016-2017年,聯泰大都會的「持續經營淨利潤」分別為2.12億元人民幣和7.92億元人民幣,2017年大幅增長274.13%。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w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