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
「對話」:世博會博物館·博覽世界的窗口
黃浦區蒙自路818號,十年前,這裡是上海世博會浦西園區D09地塊。如今,這塊面積約4萬平方米的「黃金寶地」上,建起了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它是國際展覽局認定的首個國際性綜合博物館,以傳承世博遺產、發揚世博精神、保存世博精髓為宗旨,全面綜合反映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盛況,同時介紹世博會歷史及2010年以後各屆世博會的情況,為世博會相關文化交流活動提供平臺。
世博會博物館外景
世博會博物館2017年5月建成開放,三年多來,博物館的建築獲得了國內外大量設計類的建築獎項,包括由國際平面設計師協會和歐洲設計協會頒發的A design設計大獎銀獎,上海「白玉蘭獎」,建築信息模型化管理系列獎等等。
博物館建築分為兩大部分——歷史河谷,歡慶之雲。歷史河谷是中間4萬多平方米的主體建築,它由白色的砂巖和紅銅色的銅鋁複合幕牆包圍,象徵著世博歷史衝刷之後形成的斑駁陸離和多折面的一個河谷,留下來的是世博的精髓,歷史河谷是面向過去的、靜謐的、永恆的。另外一個是歡慶之雲,就是中間的大型鋼結構網殼結構,承載了10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體驗廳,它像一個面向未來的、開放的、靈動的,讓市民探尋和分享城市文化的體驗。
這個建築是一個超級工程,歡慶之雲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型網殼結構的異形建築,博物館集合了國內頂尖的設計和施工團隊,進行了大量技術攻關才得以建造完成。這個建築結構體有三個難點,首先它是由1300多噸鋼材、200多種不同規格的、幾萬個不同品相、角度、長度都是非標的鋼結構件構成,外面3730個玻璃三角形也都是非標準的,下面還有三根雲柱,支撐起了這麼1000多平方米的展示廳,做到了恢宏大氣、形態典雅、布局合理、功能多元。
歷史河谷
歡慶之雲
世博會博物館內的基本陳列,通過還原世博會歷史的演變,呈現不同階段世博會舉辦的形態模式,也展示了不同歷史階段,世博會對人類文明的推進過程。為參觀者展現了一段「行進中的世博發展史」。
世博會的故事始於1851年的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第一次讓眾多國家通過參與世博會匯聚一堂。1855年,接力棒傳到了巴黎手中,這座法國的首都城市共舉辦了六屆世博會,在短期內推動了整座城市的現代化,並使其成為之後世博會場館規劃的模板。
1929年到1965年期間舉辦的世博會,將尋求平衡和維護和平作為探討的中心議題,這時的歐洲大陸剛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前衛藝術家和裝飾藝術運動帶來了奪目的創造力,也為世博會確立了新的審美。值得關注的是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和1962年西雅圖世博會,它們從形式和概念上都展現了歐洲世博會和美國世博會的精華。
20世紀下半葉,世博會的舉辦主題更關注人性,重點著眼於可持續發展和生活質量。這個時期值得關注的是:具有示範效應的1967年蒙特婁世博會;擁有廣泛主題的1970年大阪世博會;對世博精神進行革新的1992年塞維亞世博會,以及將可持續性和平衡發展概念完美融合的2000年漢諾瓦世博會。
進入21世紀,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最廣泛的參與度締造了世博會歷史的裡程碑,以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創造了世博會160多年歷史上的華彩篇章。
1962年西雅圖世博會
2000年漢諾瓦世博會
2010年上海世博會
世博會的建築包含了創新的理念,以及技術含量的突破,160多年來,很多建築都成為舉辦地的文化坐標,也影響了未來的建築發展發現。比如第一屆1851年倫敦世博會,它的建築物是水晶宮,它的特點是鋼結構、玻璃幕牆,再加上預製的拼裝建築的模式。其實世博會博物館的建築特點,也有向水晶宮致敬的意思。
1889年巴黎世博會的代表建築是艾菲爾鐵塔,大家非常熟悉了,到了1958年的布魯塞爾世博會,它的標誌性建築,是將原子的形態放大了1650兆億倍,形成一個球體,用9個這樣的球體形成了一個原子塔的標誌性建築,它其實是要警示人們,要對原子能進行和平的利用。
1967年加拿大蒙特婁世博會美國館的造型,被稱為富勒球,也是建築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突破。它本身是一個直徑67米的球體的建築,分為20層,採用了一個叫做穹頂網格式的建築模式,來做成這樣一個球形建築。它的建築設計師是巴克敏斯特·富勒,他是美國的一個建築設計師、工程師,也是一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從自己的哲學理念出發來設計這個建築。富勒認為:原子是世界上最小的單位,但是把它解構,無限複製的時候,它可以形成巨大的一個圓形,成為最大面積的一個球體,如果它能無限延伸,這種球形可以把整個地球都覆蓋。富勒還有一個哲學的理念,就是doing the most with the least。他一直在探索怎麼樣用球形的這種最小的結構體,最合理的結構,用最少的材料,最少的投資,來形成這麼一個最大容量的建築體。所以這個建築是劃時代意義的,以後非常流行,包括我們上海大家熟知的類似美羅城的這種球形的建築,東方明珠電視塔,上海馬戲城的建築等等,都是這種建築的一個延續。
水晶宮
原子塔
富勒球
「講述」:李沁陽·綻放舞臺背後的精彩
上海舞臺技術研究所的首席舞臺工藝設計師李沁陽,畢業於燈光設計專業,後又半路轉行,做了舞臺工藝設計,十多年來,他參與完成了國內30多個劇場的舞臺專項設計工作,獲得過建築行業最高獎「魯班獎」和上海市「白玉蘭獎」。
李沁陽的母親在錫劇團工作,經常到各地去演出,李沁陽自小便跟隨母親「跑碼頭」,穿行於臺前幕後,對舞臺以及表演的流程非常熟悉。2002年,李沁陽考進了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學習燈光設計專業,畢業後,進入上海舞臺技術研究所工作。在這裡,他面臨了職業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轉折。
一場優秀的演出需要,通過一個完美的舞臺,才能更好的呈現,經過十幾年的摸爬滾打,李沁陽主持建造了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詳的劇院建築——共舞臺、大寧劇院 、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海市奉賢區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藝海劇院等諸多舞臺工藝設計和舞臺修繕項目,都得到了業內外的肯定。
在從事舞臺工藝設計工作的同時,李沁陽在舞美燈光設計領域,也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設計風格,至今他已完成了數十臺舞臺劇,旅遊秀和省市級大型活動的,舞美燈光設計工作。
舞臺藝術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除了臺前的精彩,奮戰在幕後的舞臺建設者同樣值得尊敬。今年,李沁陽獲得2020「文廣演藝之星」稱號,他用自己對舞臺的無限熱愛,譜寫著屬於自己的舞臺畫卷。
「搜客」
本周文化熱搜:原創音樂劇《蛋殼裡的心跳》
《蛋殼裡的心跳》
本周文化熱搜:法領館官邸百年慶典發布
法領館官邸
本周文化熱搜:第四屆中國潑彩畫雙年展
中國潑彩畫雙年展
本周文化熱搜:2020「致幻」抽象藝術展
「致幻」抽象藝術展
本周文化熱搜:「不因特別而孤獨」藝術療愈公益展
藝術療愈公益展
《印象》每周日19點30分在紀實人文頻道播出。欄目以20至45歲對文化藝術領域感興趣、或有一定了解的中青年人士為目標受眾,聚焦長三角地區的各類文化活動、文化人物、文化現象。
欄目分為「對話」、「講述」、「搜客」三大板塊,分別對應嘉賓訪談、人物專題片、文化藝術短視頻三種樣態。抽屜式的編排方式賦予節目彈性的製作空間,也為觀眾帶來了節奏明快的觀賞體驗。
《印象》
10月18日
19:30
▼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印象》:世博會博物館·博覽世界的窗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