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青海雜多4月16日電 題:千年唐蕃古道重鎮「瀾滄江源第一縣」的變遷
作者 李江寧 魯丹陽
從部落變成村莊,從趕牛進城到開車出省,從燒牛糞取暖到清潔取暖,從全縣只有一條砂石路到省道、國道。佇立在千年唐蕃古道的瀾滄江源第一縣——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幾十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小的時候,雜多還沒有建政,那時候這裡分成3個部落,一共有8000多人。我出生的地方叫格吉部落,現在叫鬧叢村。」說起雜多縣幾十年的變化,年過七旬的同共回憶說。
「雜多」為藏語音譯,意為扎曲河(瀾滄江)源頭,是名副其實的「瀾滄江源第一縣」。1954年,正式定名為雜多縣。
據同共回憶,那時這裡沒有樓,沒有車。「那時候我們連土房子都沒有,都是住在帳篷裡。」
1967年,同共從鬧叢村來到縣城學技術,趕著牛走了2天才來到雜多縣城。進到縣城,同共第一次看到磚房——雜多縣人民禮堂。同共回憶起,當時雜多縣只有一輛吉普車,這輛吉普車就是當時縣城的「明星」,走到哪裡都是焦點。
而現如今,記者走在雜多縣城的街道上,行駛在路上的,停靠在路邊的,放眼望去全都是牧民的私家車。據了解,雜多縣註冊登記車輛已超過1萬輛,成為玉樹藏族自治州註冊登記車輛最多的縣城。
寬敞明亮的客廳,乾淨整潔的廚房,優雅精緻的藏式家具,現代化的家電……在雜多縣異地搬遷的牧人幸福家園小區,記者看到澤吉剛剛裝修好的現代化三室一廳套間。
「以前我們做夢都沒想過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有暖氣,有熱水,有電。」澤吉興奮地告訴記者。
據了解,玉樹雜多縣「十三五」期間共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711戶313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分兩個年度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總投資1.9219億元人民幣。
記者採訪時屋外飄著雪花,但屋內卻溫暖如春。牧人幸福家園小區採取集中電熱供暖,每天供暖10小時,以保證居民家中保持20度恆溫,既不用燒煤,又保護了環境。
除了當地牧民,見證「瀾滄江源第一縣」歷史變遷的還有一些外來做生意的商戶。高義國便是其中一員。
1993年,18歲的高義國和老鄉一起從家鄉甘肅省天水市王尹鄉來到玉樹雜多縣做生意,從百貨商店到如今的藥店,店面越來越大,收入越來越好。
回憶起雜多初印象,高義國笑著說:「那時候來雜多縣的路只能容得下一輛汽車通過,縣城裡時不時斷電,就連用水都需要自己去河裡挑回來。」不僅缺水缺電,就連買菜都成問題,高義國告訴記者,每個月去省會西寧進貨的時候都得採購好1個月的糧食蔬菜。
「以前買東西的人少,銷量也很少,現在老鄉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了。」高義國高興地說。不僅如此,現如今的雜多縣,衛生環境變好了,治安變好了,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湧入雜多縣。
「想當初來這裡的時候,真沒有我們村好,沒想到這幾年發展迅速,現在的雜多縣,比我自己的家鄉都好。」高義國感慨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