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瀾滄江源第一縣雜多(下)

2020-10-19 央廣網

採訪團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管委會採訪(央廣網發 通訊員胡友軍 攝)

央廣網雜多10月18日消息(記者張雷)10月15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團繼續在瀾滄江源第一縣——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採訪。

當天上午,採訪團首先來到位於雜多縣城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管委會採訪。

身著藏族服飾的群眾在瀾滄雜多蟲草之鄉廣場跳「鍋莊」(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管委會規劃財務部部長牟永紅介紹,數年前,由於當地牧民環保意識不強、政府投入資金有限等原因,三江源江河源頭垃圾遍地,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近年來,青海加大力度保護生態,2005年至2018年底,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投入已累計超過180億元。

遊客在扎曲河邊遊覽(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據了解,雜多縣全境屬於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有果宗木查、當曲溼地、昂賽森林灌叢三個保護分區,核心區和緩衝區面積達14780平方公裡。為了儘可能減少人類活動對瀾滄江源地區的影響,確保瀾滄江「一江清水向南流」,為青藏高原野生動植物創造和諧安全的生存環境,瀾滄江園區管委會和雜多縣政府對瀾滄江源地區的牧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同時,設置公益性崗位,將搬出來的牧民聘為生態管護員,每人每月發給1800元補助,這樣既解決了搬遷牧民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牧民的生計問題,園區也有了盡心盡責的守護者。截至目前共落實生態管護公益崗位7752名,實現了園區內有戶籍牧戶「一戶一崗」全覆蓋。

記者在扎曲河穀草原上拍攝到的野生動物(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採訪團隨後來到位於雜多縣吉乃灘的牧人希望家園,這是易地扶貧搬遷牧民居住的小區,共有4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牧民入住。

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尕松義西一家原先住在「雪豹之鄉」雜多縣扎青鄉,2017年搬進牧人希望家園、政府投入住房建設和基礎設施資金20萬元蓋的新房,尕松義西成了生態管護員,還開了個服裝店,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藏族姑娘在扎曲河畔遊玩戲水(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下午,採訪團來到位於雜多縣城市中心的瀾滄雜多蟲草之鄉廣場。雜多縣不僅是「瀾滄江源第一縣」,還是「冬蟲夏草第一縣」。每年春夏之交冬蟲夏草採挖季,雜多縣都會迎來全國各地的蟲草採購商,瀾滄雜多蟲草之鄉廣場便會變成十分熱鬧的交易市場。

今年冬蟲夏草交易旺季已經過去,經營冬蟲夏草的商鋪恢復了平靜。廣場上,一群身著民族服裝的群眾正隨著節奏明快的藏族樂曲跳著「鍋莊」廣場舞,歡聲笑語中,不少市民和遊客也加入到舞蹈的行列。

清澈碧綠的扎曲河水從瀾滄江源流向遠方(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結束在瀾滄雜多蟲草之鄉廣場的採訪,採訪團又乘車前往瀾滄江源頭的扎青鄉。通往扎青鄉的224省道建在瀾滄江正源扎曲河谷一側,車隊在扎曲大峽谷中蜿蜒曲折前行,車窗外山水景色美不勝收。

車隊在一處寬闊的河段停下來休息,採訪團成員紛紛奔向河邊。清澈碧綠汩汩流淌的扎曲河,草原上悠閒覓食的犛牛群,構成一幅如詩如畫的秋景美圖,令人流連忘返……

相關焦點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瀾滄江源第一縣雜多(上)
    央廣網雜多10月17日消息(記者張雷)瀾滄江正源扎曲發源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扎青鄉境內的吉富山區域。10月14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團第二站前往瀾滄江源第一縣——雜多縣。早晨從玉樹市出發,驅車沿214國道轉345國道向西,穿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瀾滄江源第一隧道,歷時3小時,行程210公裡,抵達海拔4200米的雜多縣。
  • 瀾湄萬裡行|行走瀾滄江畔 鳥語獸蹤偶相逢
    瀾湄萬裡行|行走瀾滄江畔 鳥語獸蹤偶相逢樊永濤 雜多在線 1周前關注雜多在線,每天都有新內容!(攝影:張雷)10月12日,「同飲一江水·共話湄瀾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活動在省城西寧啟動。當天,採訪團一行奔赴三江源頭的玉樹州,這裡不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溼地,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
  • 2020瀾湄萬裡行:國際河流瀾滄江青海流域大峽谷「鬼斧神工」
    圖為2020瀾湄萬裡行車隊經過青海省瀾滄江流域大峽谷。 樊永燾 攝圖為青海省瀾滄江流域群山。 白成錄 攝圖為瀾滄江宛如碧玉流經高寒草地。 白成錄 攝圖為青海省瀾滄江流域氣勢磅礴的大峽谷。 張雷 攝圖為瀾滄江流域的高寒牧場。 張雷 攝圖為2020瀾湄萬裡行車隊沿瀾滄江而下。 張雷 攝圖為瀾滄江流域的人文風光。 胡友軍 攝圖為青海瀾滄江流域大峽谷怪石嶙峋。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藏東明珠」昌都(下)
    央廣網昌都10月24日消息(記者張雷)瀾滄江以西藏昌都市為起點,向南流經昌都市屬察雅、左貢和芒康三縣,總長度465公裡。10月20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採訪團從西藏昌都市出發,沿214國道向南行進400公裡,抵達芒康縣曲孜卡鄉。當天清晨,昌都下起了雨,車隊行進途中,遇見一群拿著編織袋在公路兩旁撿拾垃圾的牧民。車隊經過時,牧民們熱情地向車隊招手致意,淳樸的笑臉令人動容。
  • 瀾湄之源 寶地雜多——《瀾湄之源 寶地雜多》大型音樂人文...
    8月13日晚7:30,《瀾湄之源寶地雜多》大型音樂人文風光旅遊宣傳專輯發布會暨「中國藏族山歌之鄉」授牌儀式在玉樹州廣播電視臺演播大廳隆重舉行。在瀾滄江源的江水聲中,在昂賽大峽谷的赤壁丹霞裡,在格吉薩三紮優美的旋律中,在格薩爾神授藝人的吟誦聲中,歌曲《寶地雜多》誕生了!
  • 瀾湄之源 寶地雜多
    8月13日晚7:30,《瀾湄之源寶地雜多》大型音樂人文風光旅遊宣傳專輯發布會暨「中國藏族山歌之鄉」授牌儀式在玉樹州廣播電視臺演播大廳隆重舉行。  在瀾滄江源的江水聲中,在昂賽大峽谷的赤壁丹霞裡,在格吉薩三紮優美的旋律中,在格薩爾神授藝人的吟誦聲中,歌曲《寶地雜多》誕生了!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世外桃源」香格裡拉
    央廣網香格裡拉10月26日消息(記者張雷)10月22日,由青海、西藏、雲南三省區黨委宣傳部聯合組織的「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採訪團一行離開西藏,進入雲南採訪。,採訪團從西藏昌都市芒康縣曲孜卡鄉出發,沿著214國道南行110多公裡,來到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境內、瀾滄江邊的梅裡雪山。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藏東明珠」昌都
    央廣網昌都10月23日消息(記者張雷)發源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境內的瀾滄江正源扎曲穿越雜多縣、囊謙縣,蜿蜒流淌448公裡,向南進入西藏自治區,在昌都市與瀾滄江最大支流昂曲匯合,始稱瀾滄江。10月18日,由青海、西藏、雲南三省區黨委宣傳部聯合組織的「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採訪團從青海囊謙縣出發,沿214國道向南行進約100公裡,進入西藏境內,繼續行駛約200公裡,抵達昌都市。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滇西春城」保山
    央廣網保山10月28日消息(記者張雷)10月25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採訪團從大理市沿杭瑞高速向西南行進180公裡,來到「滇西春城」雲南保山市。位於雲南省西部、與緬甸相鄰的保山市,歷史上是茶馬古道的發源地之一、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歷來是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門戶和樞紐。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青海南大門囊謙
    瀾滄江正源扎曲河(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央廣網囊謙10月19日消息(記者張雷)10月16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團第三站前往青海省「南大門」、瀾滄江正源扎曲向南流出青海的囊謙縣
  • 千年唐蕃古道重鎮「瀾滄江源第一縣」的變遷
    中新社青海雜多4月16日電 題:千年唐蕃古道重鎮「瀾滄江源第一縣」的變遷作者 李江寧 魯丹陽從部落變成村莊,從趕牛進城到開車出省,從燒牛糞取暖到清潔取暖,從全縣只有一條砂石路到省道、國道。佇立在千年唐蕃古道的瀾滄江源第一縣——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幾十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小的時候,雜多還沒有建政,那時候這裡分成3個部落,一共有8000多人。我出生的地方叫格吉部落,現在叫鬧叢村。」說起雜多縣幾十年的變化,年過七旬的同共回憶說。
  • 2020瀾湄萬裡行探訪「秘境囊謙」引中外媒體點讚
    圖為「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在囊謙縣白扎林場邂逅巖羊群。張添福 攝16日至17日,由青海、西藏、雲南三省區黨委宣傳部聯合主辦,青海省政府新聞辦公室、中新社青海分社承辦的「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採訪。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高原明珠」大理洱海
    央廣網大理10月27日消息(記者張雷)10月23日下午,「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採訪團一行離開迪慶藏族自治州,沿214國道向南320多公裡,前往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採訪。24日上午,採訪團乘車來到洱海生態廊道,換乘坐電瓶車沿著試運營僅一個多月的12公裡生態廊道前行。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高原明珠」大理洱海
    央廣網大理10月27日消息(記者張雷)10月23日下午,「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採訪團一行離開迪慶藏族自治州,沿214國道向南320多公裡,前往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採訪。  24日上午,採訪團乘車來到洱海生態廊道,換乘坐電瓶車沿著試運營僅一個多月的12公裡生態廊道前行。
  • 2020瀾湄萬裡行:青藏高原美麗新城玉樹
    央廣網玉樹10月16日消息(記者張雷)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素有「江河之源」「中華水塔」的美譽,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於此,瀾滄江總水量的15%來自玉樹。10月13日,由青海、西藏、雲南三省區黨委宣傳部首次聯合組織的「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團首站來到玉樹州府所在地、海拔3680米的玉樹市採訪。
  • 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青海玉樹首站採訪點讚發展成就
    圖為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前合影。張添福 攝  「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活動,13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開啟首站採訪。  越南之聲駐北京記者站站長吳碧順說,當該媒體刊發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活動啟動及相關情況的第一篇新聞報導後,越南網友留言十分想看後續報導,「大家對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生態建設、文化保護充滿興趣。
  • 寶地雜多:三江源核心腹地,瑰麗的雪域風光
    雜多境內資源富集,水電、太陽能、風能及旅遊資源開發前景看好。全縣可利用草場面積172.86萬頃。境內礦產資源格外豐富,已探明的有58種。列入《青藏高原藥物圖鑑》的鳥類有15種,獸類有24種。植物資源更是多種多樣,有冬蟲夏草、藏茵陳、大黃、知母、貝母、雪蓮、人參果、黃蘑菇等,其中冬蟲夏草以其獨特的品位,享譽國內外。現有小水電站1座(龍青峽水電站),裝機容量2500千瓦;新城區建有3兆瓦光伏電站1座。
  • 瀾滄江源第一縣
    瀾滄江,又稱湄公河,是著名的國際河流,流經6個國家,亞洲第六大河,全程長4909千米,中國境內河長2021千米。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的採莫賽東部,行政隸屬玉樹州雜多縣扎青鄉——吉富山麓扎阿曲的谷湧曲,故雜多縣作為一條著名國際河流的發源地聞名於世外,有「瀾滄江源第一縣」美譽。
  • 《瀾湄之源 寶地雜多》大型音樂人文風光旅遊宣傳專輯發布會暨「中國藏族山歌之鄉」授牌儀式成功舉行
    本報訊(記者 包利英)8月13日晚,由雜多縣委宣傳部和雜多縣文體旅遊廣電局主辦的《瀾湄之源 寶地雜多》大型音樂人文風光旅遊宣傳專輯發布會暨「中國藏族山歌之鄉」授牌儀式在玉樹州廣播電視臺演播廳舉行。在現場,歌手們優美的歌聲以及大型音樂人文風光旅遊宣傳片將現場觀眾一次次帶入到美麗的雜多,掌聲此起彼伏。
  • 國際河流瀾滄江山地「居民」們的生態「恩仇錄」
    中新社雲南迪慶10月24日電 題:國際河流瀾滄江山地「居民」們的生態「恩仇錄」作者 胡鍾藝 胡友軍 張添福國際河流瀾滄江源自青藏高原腹地青海三江源區域,流經雲南省後,與金沙江、怒江「勾勒」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奔騰千裡。沿線山地「居民」們,正上演生態「恩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