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團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管委會採訪(央廣網發 通訊員胡友軍 攝)
央廣網雜多10月18日消息(記者張雷)10月15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團繼續在瀾滄江源第一縣——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採訪。
當天上午,採訪團首先來到位於雜多縣城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管委會採訪。
身著藏族服飾的群眾在瀾滄雜多蟲草之鄉廣場跳「鍋莊」(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管委會規劃財務部部長牟永紅介紹,數年前,由於當地牧民環保意識不強、政府投入資金有限等原因,三江源江河源頭垃圾遍地,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近年來,青海加大力度保護生態,2005年至2018年底,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投入已累計超過180億元。
遊客在扎曲河邊遊覽(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據了解,雜多縣全境屬於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有果宗木查、當曲溼地、昂賽森林灌叢三個保護分區,核心區和緩衝區面積達14780平方公裡。為了儘可能減少人類活動對瀾滄江源地區的影響,確保瀾滄江「一江清水向南流」,為青藏高原野生動植物創造和諧安全的生存環境,瀾滄江園區管委會和雜多縣政府對瀾滄江源地區的牧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同時,設置公益性崗位,將搬出來的牧民聘為生態管護員,每人每月發給1800元補助,這樣既解決了搬遷牧民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牧民的生計問題,園區也有了盡心盡責的守護者。截至目前共落實生態管護公益崗位7752名,實現了園區內有戶籍牧戶「一戶一崗」全覆蓋。
記者在扎曲河穀草原上拍攝到的野生動物(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採訪團隨後來到位於雜多縣吉乃灘的牧人希望家園,這是易地扶貧搬遷牧民居住的小區,共有4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牧民入住。
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尕松義西一家原先住在「雪豹之鄉」雜多縣扎青鄉,2017年搬進牧人希望家園、政府投入住房建設和基礎設施資金20萬元蓋的新房,尕松義西成了生態管護員,還開了個服裝店,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藏族姑娘在扎曲河畔遊玩戲水(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下午,採訪團來到位於雜多縣城市中心的瀾滄雜多蟲草之鄉廣場。雜多縣不僅是「瀾滄江源第一縣」,還是「冬蟲夏草第一縣」。每年春夏之交冬蟲夏草採挖季,雜多縣都會迎來全國各地的蟲草採購商,瀾滄雜多蟲草之鄉廣場便會變成十分熱鬧的交易市場。
今年冬蟲夏草交易旺季已經過去,經營冬蟲夏草的商鋪恢復了平靜。廣場上,一群身著民族服裝的群眾正隨著節奏明快的藏族樂曲跳著「鍋莊」廣場舞,歡聲笑語中,不少市民和遊客也加入到舞蹈的行列。
清澈碧綠的扎曲河水從瀾滄江源流向遠方(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結束在瀾滄雜多蟲草之鄉廣場的採訪,採訪團又乘車前往瀾滄江源頭的扎青鄉。通往扎青鄉的224省道建在瀾滄江正源扎曲河谷一側,車隊在扎曲大峽谷中蜿蜒曲折前行,車窗外山水景色美不勝收。
車隊在一處寬闊的河段停下來休息,採訪團成員紛紛奔向河邊。清澈碧綠汩汩流淌的扎曲河,草原上悠閒覓食的犛牛群,構成一幅如詩如畫的秋景美圖,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