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高原明珠」大理洱海

2020-10-27 央廣網

央廣網大理10月27日消息(記者張雷)10月23日下午,「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採訪團一行離開迪慶藏族自治州,沿214國道向南320多公裡,前往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採訪。

24日上午,採訪團乘車來到洱海生態廊道,換乘坐電瓶車沿著試運營僅一個多月的12公裡生態廊道前行。儘管天空飄起了小雨,還是有不少市民和遊客,沿著洱海生態廊道散步、跑步或騎共享單車,一邊賞風景一邊健身,還有4對新人在煙雨迷濛的湖邊拍攝婚紗照。途中,不時可見到身穿「紅馬甲」的生態管護員在打撈湖邊的水草,還有不少擱置在湖邊的小漁船。

在洱海拍攝婚紗照(央廣記者張雷 攝)

下車走到洱海邊,只見湖面上瓢著一片片綠葉和黃蕊小白花,還有幾隻水鴨在其間穿遊嬉戲。講解員告訴記者,這就是被當地人戲稱為「水性楊花」的海菜花,可以說是洱海的「水質風向標」,過去點狀分布的海菜花今年成片生長,說明洱海水質明顯改善。

洱海是僅次於滇池的雲南第二大湖,湖水面積約250平方公裡,湖水從西洱河流出,流合瀾滄江第二大支流漾濞江,匯入瀾滄江。1996 年、2003 年,洱海兩次大面積暴發藍藻,敲響了洱海水生態保護的警鐘。

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實地建設工程指揮部行政部副部長李學鑫介紹,為修復洱海生態,大理州、市實施了汙水垃圾處置、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清水入湖、環湖生態防護等截汙治汙「五大體系」建設。生態廊道建設作為其中一項重大工程,最終將建設129公裡環湖生態廊道。目前對23 個村 1806 戶居民進行生態搬遷,實行退田、退塘、退房、禁漁,洱海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洱海「水質風向標海菜花成片生長(李政波攝)

下午,採訪團前往緊鄰洱海的灣橋鎮古生村採訪,村口戲臺上正在上演白族大本曲說唱。古生村黨支部書記何橋坤介紹,要編排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說唱藝術廣為傳唱,不斷增強環湖各族群眾保護洱海生態、建設美好家園的意識。

隨後,採訪團來到喜洲古鎮周城村,參觀採訪古鎮民宿、白族扎染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和扎染博物館,與遊客們一同體驗扎染染制過程。

夜幕降臨,採訪團來到大理古城。儘管深秋的夜晚已透著涼意,但古城縱橫交錯的街道上依然熙熙攘攘、人聲鼎沸,市民和遊客們盡情享受著生態美好帶來的慢生活……

相關焦點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高原明珠」大理洱海
    央廣網大理10月27日消息(記者張雷)10月23日下午,「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採訪團一行離開迪慶藏族自治州,沿214國道向南320多公裡,前往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採訪。  24日上午,採訪團乘車來到洱海生態廊道,換乘坐電瓶車沿著試運營僅一個多月的12公裡生態廊道前行。
  • 2020瀾湄萬裡行:國際河流瀾滄江青海流域大峽谷「鬼斧神工」
    圖為2020瀾湄萬裡行車隊經過青海省瀾滄江流域大峽谷。 樊永燾 攝圖為青海省瀾滄江流域群山。 白成錄 攝圖為瀾滄江宛如碧玉流經高寒草地。 白成錄 攝圖為青海省瀾滄江流域氣勢磅礴的大峽谷。 張雷 攝圖為2020瀾湄萬裡行車隊沿瀾滄江而下。 張雷 攝圖為瀾滄江流域的人文風光。 胡友軍 攝圖為青海瀾滄江流域大峽谷怪石嶙峋。 樊永燾 攝16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從「瀾滄江源第一縣」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出發,沿瀾滄江順流而下,抵達玉樹州囊謙縣。
  • 2020瀾湄萬裡行:青藏高原美麗新城玉樹
    央廣網玉樹10月16日消息(記者張雷)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素有「江河之源」「中華水塔」的美譽,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於此,瀾滄江總水量的15%來自玉樹。10月13日,由青海、西藏、雲南三省區黨委宣傳部首次聯合組織的「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團首站來到玉樹州府所在地、海拔3680米的玉樹市採訪。
  • 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青海玉樹首站採訪點讚發展成就
    圖為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前合影。張添福 攝  「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活動,13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開啟首站採訪。  越南之聲駐北京記者站站長吳碧順說,當該媒體刊發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活動啟動及相關情況的第一篇新聞報導後,越南網友留言十分想看後續報導,「大家對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生態建設、文化保護充滿興趣。
  • 瀾湄萬裡行|行走瀾滄江畔 鳥語獸蹤偶相逢
    瀾湄萬裡行|行走瀾滄江畔 鳥語獸蹤偶相逢樊永濤 雜多在線 1周前關注雜多在線,每天都有新內容!(攝影:張雷)10月12日,「同飲一江水·共話湄瀾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活動在省城西寧啟動。當天,採訪團一行奔赴三江源頭的玉樹州,這裡不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溼地,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
  • 2020瀾湄萬裡行探訪「秘境囊謙」引中外媒體點讚
    圖為「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在囊謙縣白扎林場邂逅巖羊群。張添福 攝16日至17日,由青海、西藏、雲南三省區黨委宣傳部聯合主辦,青海省政府新聞辦公室、中新社青海分社承辦的「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採訪。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滇西春城」保山
    央廣網保山10月28日消息(記者張雷)10月25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採訪團從大理市沿杭瑞高速向西南行進180公裡,來到「滇西春城」雲南保山市。位於雲南省西部、與緬甸相鄰的保山市,歷史上是茶馬古道的發源地之一、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歷來是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門戶和樞紐。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青海南大門囊謙
    瀾滄江正源扎曲河(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央廣網囊謙10月19日消息(記者張雷)10月16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團第三站前往青海省「南大門」、瀾滄江正源扎曲向南流出青海的囊謙縣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世外桃源」香格裡拉
    央廣網香格裡拉10月26日消息(記者張雷)10月22日,由青海、西藏、雲南三省區黨委宣傳部聯合組織的「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採訪團一行離開西藏,進入雲南採訪。梅裡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從雲層中露出神秘容顏(央廣網記者張雷 攝)當天早晨,採訪團從西藏昌都市芒康縣曲孜卡鄉出發,沿著214國道南行110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藏東明珠」昌都
    10月18日,由青海、西藏、雲南三省區黨委宣傳部聯合組織的「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採訪團從青海囊謙縣出發,沿214國道向南行進約100公裡,進入西藏境內,繼續行駛約200公裡,抵達昌都市。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瀾滄江源第一縣雜多(下)
    採訪團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管委會採訪(央廣網發 通訊員胡友軍 攝)央廣網雜多10月18日消息(記者張雷)10月15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團繼續在瀾滄江源第一縣——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採訪。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藏東明珠」昌都(下)
    10月20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採訪團從西藏昌都市出發,沿214國道向南行進400公裡,抵達芒康縣曲孜卡鄉。當天清晨,昌都下起了雨,車隊行進途中,遇見一群拿著編織袋在公路兩旁撿拾垃圾的牧民。車隊經過時,牧民們熱情地向車隊招手致意,淳樸的笑臉令人動容。
  • 2020瀾湄萬裡行:走進瀾滄江源第一縣雜多(上)
    10月14日,「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採訪團第二站前往瀾滄江源第一縣——雜多縣。早晨從玉樹市出發,驅車沿214國道轉345國道向西,穿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瀾滄江源第一隧道,歷時3小時,行程210公裡,抵達海拔4200米的雜多縣。「雜多」為藏語譯音,意為扎曲河源頭。
  • 2020瀾湄萬裡行:梅裡、白馬雪山雲霧繚繞宛若仙境
    2020瀾湄萬裡行:梅裡、白馬雪山雲霧繚繞宛若仙境 2020-10-22 22:01:28樊永濤 攝  10月22日,由青海、西藏、雲南三省區黨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的中外媒體,順利結束青海、西藏兩省區採訪工作後,經雲霧繚繞的梅裡、白馬雪山,抵達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梅裡雪山又稱「卡瓦格博雪山」,因盛產各種名貴藥材而得名「藥山」,是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本次採訪活動由青海省政府新聞辦公室、中新社青海分社承辦。
  • 2020瀾湄萬裡行:梅裡、白馬雪山雲霧繚繞宛若仙境
    樊永濤 攝10月22日,由青海、西藏、雲南三省區黨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裡行的中外媒體,順利結束青海、西藏兩省區採訪工作後,經雲霧繚繞的梅裡、白馬雪山,抵達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 「聚焦瀾湄·柔情雨林」——南臘灣民宿論壇昆明站將於4月29日啟幕
    大理民宿產業遭遇寒冬之時,「聚焦瀾湄·柔情雨林」——南臘灣民宿論壇在蒼山洱海間打響了第一炮,之後便未停下腳步。在大理站、建水站完美落幕後,4月29日,南臘灣民宿論壇將來到春城昆明,繼續探討雲南民宿的下一個風口。
  • 粵泰國際聯合瀾湄航空創辦瀾湄大學籤約啟動
    圖:粵泰國際集團董事長楊碩與瀾湄航空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昆籤約   民航資源網2019年2月22日消息:2019年2月21日,瀾湄大學籤約儀式在金邊隆重舉行。該大學由粵泰國際集團與瀾湄航空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投資在柬埔寨首都金邊創建。
  • 為瀾湄地區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截至2020年11月底,累計發電量13億千瓦時。圖為南湃水電站一景。  北方國際合作股份有限公司供圖瀾湄合作機制因水而生,水資源合作始終是瀾湄合作的優先領域之一。2020年,中國與湄公河五國陸續啟動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大壩安全、飲水安全、洪旱災害管理等方面20個務實合作項目;11月1日起中國正式向湄公河五國及湄公河委員會秘書處提供瀾滄江全年水文信息。
  • 瀾湄,有禮了! ——《瀾湄有禮》系列之一「合十禮」
    藍莓園丁為大家準備了《瀾湄有禮》系列,帶您了解湄公河國家禮俗。&nbsp&nbsp&nbsp&nbsp在湄公河五國,人們見面打招呼時普遍行「合十禮」,但各國合十禮的姿勢和使用場合有所不同。《瀾湄有禮》第一期,帶您跟湄公河人民行個見面禮。
  • 瀾湄水資源合作信息共享平臺網站開通
    瀾滄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從西雙版納出境後稱為湄公河,流經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最後流入南海。瀾湄六國共飲一江水,是事實上的命運共同體。水利部部長鄂竟平在網站開通儀式上表示,從今年11月1日起,中國水利部正式向湄公河國家提供瀾滄江旱季水文信息,現在又率先開通瀾湄水資源合作信息共享平臺網站,主動分享中方有關信息,系統展示瀾湄水資源合作成果,充分展現了中方作為負責任上遊國家的善意和誠意,充分表明了瀾湄六國有能力把瀾湄水資源合作的事情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