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盛產大豆,講究吃食的中國人將豆子製作成各種美食,豆腐,豆花,千張,腐竹,豆漿,腐乳……其中,最受人們歡迎的是腐乳。腐乳又稱豆腐乳,聞起來臭,吃起來卻很香,因其口感好,營養價值高,成為在中國流傳數百年的漢族傳統民間美食。腐乳通常分為青方、紅方、白方三大類。其中,腐乳通常分為青方、紅方、白方三大類。其中,臭豆腐屬「青方」,「紅辣」、「玫瑰」等屬「紅方」。 「甜辣」、「桂花」、「五香」等屬「白方」。 而青方又是腐乳中最能捕獲人們的味蕾,深得人心的美味。
「珍饈富家趣,野味窮者光」臭豆腐看似難登大雅之堂,卻不分高低貴賤地圈粉無數。提起臭豆腐,不得不講一個人,他就是王致和,「遺臭萬年」是對王致和最特別的讚譽。三百五十年前,安徽人王致和進京趕考多次而不中,留京暫謀生計。王的父親在家鄉開設豆腐坊,他幼年曾和父親學過做豆腐。於是,他在安徽會館附近租了幾間房,每天在裡面磨上幾斤豆子,將做好的豆腐沿街叫賣。時值盛夏,發黴的豆腐無法食用,他又捨不得廢棄。某天沿街叫賣回來的王致和將賣剩下的豆腐切成小塊,放入鹽和花椒用缸罐封存起來想留著以後自己吃。之後歇伏停業,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數月之後,再次打開缸罐,臭氣撲鼻,原本乳白色的豆腐早已變成了青灰色,取一方食之,唇齒留香,醇化細膩,送給鄰裡品嘗,皆滿口稱讚。王致和經歷屢試不中之後,決定棄學經商,按照過去嘗試的辦法做起臭豆腐來,此物價格低廉,又佐餐下飯,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八年之後,王致和在前門外延壽寺街上掛起了兩塊招牌「王致和」,「南醬園」。王致和採取的是傳統手工業「前店後場」的模式,前店為店面,主要經營臭豆腐,醬豆腐和醬菜等。後院為場,主要用於加工生產。王致和的臭豆腐製作工藝經過多次改進,製作技藝逐漸完善,其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更好,名聲更高。傳說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歡吃它,還將其列為御膳小菜,並賜名 「青方」,從此臭豆腐有了一個更為雅致的名字。
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三百五十年來一直遵循嚴格繁複的釀造技藝。清晨五點,天還沒亮,王致和的第一班工人便開始了一天的辛勤勞作:將事先泡好的黃豆磨成豆漿,細心觀察鹽滷水與豆漿奇妙融合,將豆花趁熱上架擠壓,才能製作出頗具成型的豆腐。豆腐乳製作的關鍵在於白坯,毛坯,鹽坯的製作。白坯,將豆腐切割成大小均勻的方塊,表面要光滑,彈性適當;毛坯,是由白坯子經過三十小時的發酵,表面長出旺盛的菌絲而形成的,之後還要經過搓毛將菌絲分離,以便後期的醃製;鹽坯,搓毛裝箱,加鹽研製,要求鹽度高低適量。三個重要環節過後,還要加入王致和秘而不傳的秘制湯汁。要想讓豆腐乳的美味匯集於這方寸之間,二次發酵還要等三到六個月之久。時間賜予了腐乳獨特的味道,這便使等待變成了期待。
臭豆腐配饃依舊是三百五十年前的吃法,通過這一塊小小的腐乳,仿佛和當年的人有了關於中華傳統傳統美味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