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初期,也就是康熙八年,北京前門外延壽寺街羊肉胡同一家安徽會館內,一個叫王致和的「舉子」正在愁眉不展。王致和是安徽仙源縣人,此次進京趕考頗為不順,不僅沒有考中,並且身上所剩銀兩也不多了。如果回家,千裡迢迢、山高水重,來回折騰太費勁,因為他還要下科再考;如果不回家,生活費恐怕堅持不了太久。
進退維谷之際,王致和想到小時候曾經幫助父親做過豆腐維持生計,便決定重操舊業,一邊賣豆腐掙錢,一邊刻苦攻讀,以求下科能夠叩響通往仕途的大門。說做就做,王致和花錢購置了一個二手的手推小拐磨,每日磨上一定數量的豆腐沿街叫賣,也算是勤工儉學吧。
王致和做豆腐的手藝雖然會,但是賣豆腐的經驗有所欠缺,時值盛夏,食品不易存放,偏偏王致和豆腐做多了,一時無法脫手,面臨壞掉的風險。王致和雪上加霜,感嘆人不走運「喝涼水都塞牙縫」,苦思對策,突然記起老家有用豆腐製成腐乳的方法。雖然王致和沒有做過腐乳,摸不到門徑,但也不能眼看著豆腐都倒掉,「趕鴨子上架」操作起來,先把豆腐切成小塊,然後稍加晾曬,放入一口小缸內,加食鹽、花椒等等佐料,封蓋醃製。
後來王致和忙著讀書,時間久了就把醃製豆腐的事情忘了,等到他想起來的時候,打開缸蓋,一股令人作嘔的臭氣迎面撲來。王致和想要將這缸豆腐扔掉,又有些心疼(主要是沒有錢),取出來查看,豆腐已經變綠,忍著臭味嘗了一點,卻不料在細品之下竟然蘊藏著一種濃鬱而又耐人尋味的特殊味道,雖然稱不上美味佳餚,但是也別具風味。
王致和試探著送給近鄰分享,吃過的都沒有說不好。於是王致和就把這臭豆腐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深加工一番推向市場。臭豆腐由於它美味價廉,具有開胃增加食慾的功效,很快打開銷路。當時北方的貧民尤其喜愛臭豆腐,在餐桌上和臭豆腐結下不解之緣,一個窩頭或一貼餅子和臭豆腐相得益彰。
其後,王致和官運不通,屢試不中,又加上兼營的臭豆腐生意紅火起來,遂放棄了科舉夢,專心經營起臭豆腐來,勵志成為陶朱公那樣的商人。幾經籌措,康熙十七年冬月,王致和終於在延壽寺街中間路西弄到一個作坊,取名王致和南醬園,有了正式店面。
到了清末,臭豆腐不僅受到「販夫走卒」的歡迎,甚至被統治者看中,被列為御膳中的一味應節食品。臭豆腐一經「上用」成為御膳,身價暴漲。當年南醬園門前立著三塊有彩繪龍頭的匾額,象徵著「大內上用」。王致和南醬園這六個字另分兩塊匾,分別由狀元孫家鼐、魯琪光題字,孫家鼐還寫了兩幅門對聯:
一、致君美味傳千裡;和為天機養寸心。
二、醬配龍蹯調芍藥;園開雞趾鍾芙蓉。
這兩幅對聯冠頂四個字就是致和醬園。由兩位狀元題字,也算是王致和對於科舉不第、仕途無望的聊以慰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