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和與臭豆腐的故事

2020-12-20 史海漫談

滿清初期,也就是康熙八年,北京前門外延壽寺街羊肉胡同一家安徽會館內,一個叫王致和的「舉子」正在愁眉不展。王致和是安徽仙源縣人,此次進京趕考頗為不順,不僅沒有考中,並且身上所剩銀兩也不多了。如果回家,千裡迢迢、山高水重,來回折騰太費勁,因為他還要下科再考;如果不回家,生活費恐怕堅持不了太久。

安徽會館

進退維谷之際,王致和想到小時候曾經幫助父親做過豆腐維持生計,便決定重操舊業,一邊賣豆腐掙錢,一邊刻苦攻讀,以求下科能夠叩響通往仕途的大門。說做就做,王致和花錢購置了一個二手的手推小拐磨,每日磨上一定數量的豆腐沿街叫賣,也算是勤工儉學吧。

王致和做豆腐的手藝雖然會,但是賣豆腐的經驗有所欠缺,時值盛夏,食品不易存放,偏偏王致和豆腐做多了,一時無法脫手,面臨壞掉的風險。王致和雪上加霜,感嘆人不走運「喝涼水都塞牙縫」,苦思對策,突然記起老家有用豆腐製成腐乳的方法。雖然王致和沒有做過腐乳,摸不到門徑,但也不能眼看著豆腐都倒掉,「趕鴨子上架」操作起來,先把豆腐切成小塊,然後稍加晾曬,放入一口小缸內,加食鹽、花椒等等佐料,封蓋醃製。

腐乳

後來王致和忙著讀書,時間久了就把醃製豆腐的事情忘了,等到他想起來的時候,打開缸蓋,一股令人作嘔的臭氣迎面撲來。王致和想要將這缸豆腐扔掉,又有些心疼(主要是沒有錢),取出來查看,豆腐已經變綠,忍著臭味嘗了一點,卻不料在細品之下竟然蘊藏著一種濃鬱而又耐人尋味的特殊味道,雖然稱不上美味佳餚,但是也別具風味。

王致和試探著送給近鄰分享,吃過的都沒有說不好。於是王致和就把這臭豆腐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深加工一番推向市場。臭豆腐由於它美味價廉,具有開胃增加食慾的功效,很快打開銷路。當時北方的貧民尤其喜愛臭豆腐,在餐桌上和臭豆腐結下不解之緣,一個窩頭或一貼餅子和臭豆腐相得益彰。

臭豆腐

其後,王致和官運不通,屢試不中,又加上兼營的臭豆腐生意紅火起來,遂放棄了科舉夢,專心經營起臭豆腐來,勵志成為陶朱公那樣的商人。幾經籌措,康熙十七年冬月,王致和終於在延壽寺街中間路西弄到一個作坊,取名王致和南醬園,有了正式店面。

王致和南醬園

到了清末,臭豆腐不僅受到「販夫走卒」的歡迎,甚至被統治者看中,被列為御膳中的一味應節食品。臭豆腐一經「上用」成為御膳,身價暴漲。當年南醬園門前立著三塊有彩繪龍頭的匾額,象徵著「大內上用」。王致和南醬園這六個字另分兩塊匾,分別由狀元孫家鼐、魯琪光題字,孫家鼐還寫了兩幅門對聯:

一、致君美味傳千裡;和為天機養寸心。

二、醬配龍蹯調芍藥;園開雞趾鍾芙蓉。

這兩幅對聯冠頂四個字就是致和醬園。由兩位狀元題字,也算是王致和對於科舉不第、仕途無望的聊以慰藉吧。

相關焦點

  • 歷史傳說—王致和與臭豆腐
    其實臭豆腐是中國漢族特色小吃之一,流傳於中華,遍及世界各地的豆腐發酵製品。在中國的歷史上,還因臭豆腐引發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和傳說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臭豆腐的故事吧!在清朝中前期康熙八年間,由安徽黃山來京趕考的考生王致和金榜無名,只好閒居在會館裡,等待返歸故裡,在交通不便,盤纏皆無,只好在京攻讀,準備再次進行應試考取,但又距下科考期甚遠。
  • 王致和臭豆腐臭中帶香 新曲劇《王致和》戲好味濃
    炸窩頭片抹臭豆腐,這是北京飲食文化裡不可替代的絕妙搭配,而段位高的吃客講究臭豆腐一定要是王致和的青方,臭中有奇香。350年前,王致和從安徽到北京參加科考,屢試不中,受盤纏所困,做起了豆腐生意,為了保存沒有賣掉的豆腐,竟意外獲得了臭豆腐的製作技能。
  • 王致和臭豆腐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很多人對一些味道古怪、甚至發臭的食物情有獨鍾,北京王致和臭豆腐就是這樣的食品。臭豆腐雖然聞起來怪,但是吃起來卻別有一番風味,而且開胃下飯,物美價廉,很瘦老百姓歡迎。那麼,王致和臭豆腐是如何發明的呢?這說起來頗有幾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境。
  • 臭豆腐的誕生是在我國什麼朝代?王致和臭豆腐的歷史由來!
    可是你知道臭豆腐的歷史由來麼?臭豆腐最初是如何產生在這個世界的,又是哪位厲害的化學家和美食家研製出來的呢?其實啊,臭豆腐的發明者確切的說是老天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臭豆腐的發明者王致和只不過是老天爺傑作的搬運者和傳承者,下面就給大家說一說臭豆腐的誕生是在我國什麼朝代,以及王致和臭豆腐的歷史由來!
  • 王致和棄學經商,將臭豆腐傳入宮廷,慈禧將臭豆腐列為御膳小吃
    說起臭豆腐,你一定會想到它的臭味,但是會仔細回味它的美味,從鼻腔穿過的臭味,緊著著你的味蕾會被打開,酥酥軟軟的,細膩嫩滑。人們只知道臭豆腐,真正的知道製作臭豆腐第一人嗎?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臭豆腐還有一段和慈禧太后有關係的歷史故事。
  • 中華百年老字號王致和臭豆腐近況怎麼樣?
    提起王致和臭豆腐,那肯定是沒有人不知道的,那這王致和臭名遠揚了多久呢?那是有些年頭了,王致和跟老字號同仁堂是「同齡人」,都有三百多歲的光景了。相傳清康熙年間,一位安徽赴京趕考的舉子,名喚王致和,在科舉落第後,因自小隨父親學會一套磨豆腐的本領,便留在京師以此維持生計,等待下次科考。
  • 每道名菜的一個小故事王致和臭豆腐,八寶豆腐,麻婆豆腐
    大家好,我是張林園,今天給大家帶來中國美食《王致和臭豆腐》《八寶豆腐》《麻婆豆腐》潮州「護國菜」「護國菜」是潮州的一道名菜。這道菜的得名還有一段來歷。王致和臭豆腐王致和是安徽仙源人。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進京趕考落第後,因手頭拮据,在前門外延壽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會館寄居。為下次再考,他一邊讀書,一邊拿出在鄉裡磨豆腐的小技,維持生活,有一次王致和做出的豆腐沒賣完,時值盛夏,怕壞,便將豆腐切成四方小塊,配上鹽、花椒等佐料,放在缸裡醃上。
  • 老北京文化:王致和臭豆腐、天福號醬肘子、「便宜坊」的故事
    北京的老字號中,一提起王致和,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尤其是它的臭豆腐,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謂是:王致和憑藉著一個「臭」字名揚萬裡,傳遍了全中國。那麼,這聞著臭吃著香的臭豆腐是怎樣的一個由來呢?相傳康熙年間,安徽青年王致和赴京應試落第後,決定留在京城,一邊繼續攻讀,一邊學做豆腐以謀生。可是,他畢竟是個年輕的讀書人,沒有做生意的經驗。夏季的一天,他所做的豆腐剩下不少,只好用小缸把豆腐切塊醃好。但日子一長,他竟忘了這缸豆腐,等到秋涼時想起來,但醃豆腐已經變成了「臭豆腐」。王致和十分懊惱,正欲把這「臭氣燻天」的豆腐扔掉時,轉而一想,雖然臭了,但自己總還可以留著吃吧。
  • 王致和怎樣創造出的臭豆腐?能讓慈禧太后賜名,光緒老師題詩
    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後架上一邊一個醬色的小罈子,一位老年人推著自行車走街串巷地吆喝著「臭豆腐、醬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這應該是北京胡同裡的孩子們對這道名吃最深的記憶,尤其是最後一句「王致和的臭豆腐」最具魔性,只要聽完後,孩子們很快就會學起這個吆喝,並起著哄地唱著「王致和的臭豆腐」。王致和與臭豆腐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每次在賣臭豆腐之前都要加上王致和呢?
  • 美食冷知識:王致和把豆腐放臭了,才有了聞名中外的王致和臭豆腐
    第三種美食,臭豆腐 大家都知道,說到臭豆腐最有名的是王致和臭豆腐,這種臭豆腐在很多地方都特別有名。雖然它聞起來臭,但是吃起來特別香,那這臭豆腐的來源是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名叫王致和的人專門做豆腐,不過他做了大量的臭豆腐,當天賣不完後,他會把剩下的那些臭豆腐切成小塊撒上鹽,然後放到一個缸裡。不過因為她的事情比較多,所以就把放在缸裡的豆腐忘記了,再打開剛一看,臭氣燻天,可是扔了又太浪費,於是他就自己嘗了一口,發現別有一番風味。從此有名的王致和臭豆腐便誕生了。
  • 老外挑戰「王致和臭豆腐」,一勺子下去,瞬間嘔吐到懷疑人生!
    老外強行挑戰「王致和臭豆腐」,一勺子吃下去,瞬間瘋狂嘔吐到懷疑人生!而其中的臭豆腐可能很多人都是沒有想到的,但是要是說到王致和臭豆腐,相信很多人就知道了吧,這王致和的臭豆腐可是遠近聞名的,甚至已經出口到外國了。
  • 豆腐郎王致和的臭豆腐 是如何成為慈禧太后每餐必吃的一道菜?
    從此,王致和的豆腐擔上又多了新品種「臭豆腐」,臭豆腐從此在津南衛北漸漸出名,也成了百姓們飯桌上的佐餐佳品。王致和頗有經濟頭腦,雖然臭豆腐的買賣在當地越做越大,王致和並不滿足,琢磨著開拓更大市場,那時候還沒有廣告一說,王致和便等待時機,等待讓他在全國「臭名遠揚」的機會。
  • 臭鱖魚+臭豆腐,王致和邀居民進廠品嘗「腐乳宴」
    臭鱖魚、臭豆腐攤雞蛋、腐乳紅燒肉、烤麩、鴛鴦水餃、八寶飯……這桌年夜飯上,都是既好做又好吃,老少皆宜的菜品,卻有著不一樣的老字號味道。1月18日,老字號王致和邀請廠區周邊的居民進廠,親嘗了一桌堪稱腐乳宴的「私房菜」年夜飯:紅腐乳、臭豆腐、豆沙、蜜豆等增色增香「各司其職」,老字號的招牌產品都以新面貌亮相居民的年夜飯。「這個紅燒肉怎麼這麼紅亮?」「這臭鱖魚味兒真『正』!」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的廚師馬剛告訴大家,其中的「秘籍」,其實都和大家日常吃的腐乳有關。
  • 老北京臭豆腐為何又「竄」又香,王致和老店竟在這,慈禧這麼評價
    給我印象很深,至今還能學唱的,就有賣臭豆腐的。經常院牆外響起「臭豆腐,醬豆腐,滷蝦小菜醬黃瓜哎……」隨著那把「瓜」念成「鍋」的餘音,各門院裡已走出手捧碗罐的老太太小媳婦兒,這就開張了。賣臭豆腐的大多是老頭兒,左臂挎著一個竹筐,裡面放著裝臭豆腐的瓷罐兒,裝滷蝦小菜的瓷盆兒,還在筐子邊上掛一個裝「臭湯」的瓶子,賣時夾出幹的澆上稀的,嘿,那味兒那叫一個「竄」。就這聞著奇臭無比的東西,卻得胡同老小鍾愛,為什麼?吃著香啊!
  • 民間故事:聞起來臭吃起來香,臭豆腐的來歷
    說到北京王致和的「臭豆腐」,大家耳熟能詳。但王致和臭豆腐是怎麼來的,卻很少人知道。話說清朝鹹豐年間,在順治門外有一個賣豆腐的叫王致和。王致和世代做豆腐,手藝精湛,他點的豆腐火候恰到好處,不老不嫩。看菜園子的把豬給逮住,王致和趕到好說歹說,人家就是認死理,說什麼也要王致和賠被啃壞的菜地。王致和哪有錢賠呢,只好不停的道歉,然後答應對方,在這兒幹三天活兒抵帳。就這樣,王致和在菜園子一待就是三天,給對方菜地澆水捉蟲。到了第四天才帶著惹事的豬回來。
  • 民間故事——臭豆腐的來歷!
    這件事情可是要追溯到康熙年間一個叫王致和的小夥子身上,那年進京趕考的他無奈落榜了,歸途的錢也早已花光,於是只好在京城擺攤做點賣豆腐的小生意,先安頓下來等攢夠了錢再動身回老家。方法雖好但從沒試過,王致和也不知道是否可行,他先把豆腐切成塊,散上鹽花,以花椒為佐料就這樣把豆腐醃放在缸罐裡往角落一擱,回頭便把這等事兒給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 實拍吃貨小哥為直播效果,挑戰生吞「王致和臭豆腐」!你怎麼看?
    實拍吃貨小哥為了直播效果,挑戰生吞「王致和臭豆腐」!你怎麼看?這年頭好多的直播都能看到吃貨了,大家都是知道的,這同樣喜歡美食的人肯定都是平時沒事的時候就多看看,長長見識其實都是不錯的呢。這個就是好多北京人早餐就著食物吃的「王致和臭豆腐」了,這個牌子的罐裝臭豆腐算是比較老字號的美食了,很多吃貨們出遠門的時候都得帶上幾罐在身上才行的,因為這個味道吃的時間長了可是非常依賴的,之後一天不吃感覺都不行。
  • 配飯美味——王致和豆腐乳
    王致和臭豆腐「珍饈富家趣,野味窮者光」臭豆腐看似難登大雅之堂,卻不分高低貴賤地圈粉無數。提起臭豆腐,不得不講一個人,他就是王致和,「遺臭萬年」是對王致和最特別的讚譽。王致和經歷屢試不中之後,決定棄學經商,按照過去嘗試的辦法做起臭豆腐來,此物價格低廉,又佐餐下飯,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八年之後,王致和在前門外延壽寺街上掛起了兩塊招牌「王致和」,「南醬園」。王致和採取的是傳統手工業「前店後場」的模式,前店為店面,主要經營臭豆腐,醬豆腐和醬菜等。後院為場,主要用於加工生產。王致和的臭豆腐製作工藝經過多次改進,製作技藝逐漸完善,其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更好,名聲更高。
  • 「臭豆腐大王」之王致和
    提起臭豆腐我們不難免就會想起「臭豆腐大王」王致和,王致和出生於安徽省,因家境貧困,幼年的他就一直想著要考取功名,來改變自己。康熙年間他進京趕考,在考試期間,為了賺取生活費便做起了豆腐的生意,就這樣一邊攻讀課程,一邊賣著豆腐,自給自足。
  • 王致和的由來你知道嗎
    盤纏用盡後,他困居北京前門外延壽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會館內。 因在安徽老家曾學過做豆腐的手藝,為維持生計,便用手推的小磨,每日磨上幾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銷售。 某一日,正值盛夏,銷路不好,剩下許多豆腐,怎麼辦?王致和頗為苦惱。猛然間,他想起家鄉製作腐乳的方法,於是,王致和就將豆腐切成小塊,用鹽醃製在壇中,之後歇伏停業一心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