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9部委聯合出臺打擊非食品類添加物使用和食品添加劑濫用現象。記者調查發現,一些「超市依賴族」一天可能吃進40種食品添加劑,長期超量食用可能引發癌症,而非食品類的添加劑對肝腎解毒能力最弱的兒童危害最大。
單身白領一天吃進40種添加劑
李先生是位普通的單身上班族,早起他匆匆趕到便利店買了個火腿三明治當早飯。按照包裝背面的標籤共標示了12種添加劑,包括乳化劑、酵母粉、抗氧化劑(維生素C)、調味料(胺基酸)、PH調整劑、甘氨酸、磷酸鹽(鈉)、酪蛋白酸鈉、增稠多糖類、發色劑(亞硝酸鈉)、著色劑(類胡蘿蔔素、胭脂紅)和香料。
午飯時,為節省時間,他請同事從附近超市買來豬肉鹹菜便當和袋裝沙拉當午飯,其所涉添加劑共10種:調味料(胺基酸)、PH調整劑、甘氨酸、增稠多糖類、焦糖色素、甘油脂肪酸酯、酸味劑、山梨糖醇、殼聚糖、抗氧化劑(維生素E),而袋裝沙拉共包含乳化劑、增稠多糖類、類胡蘿蔔素、PH調整劑、調味料(胺基酸)、抗氧化劑6種添加劑,總共16種。
忙碌了一天已是晚上9點,李先生剛走出公司大門,此時附近飯店都已關門,他又到便利店買了桶裝面,含有14種添加劑,具體包括調味料(胺基酸)、磷酸鹽、蛋白水解物、增稠多糖類、碳酸鉀、乳化劑、紅曲色素、酸味劑、梔子色素、抗氧化劑(維生素E)、維生素B1、維生素B2、鹼水、PH調整劑。
也就是說,李先生在一天中少說也吃了40多種食品添加劑,其中還有些是複合添加劑,並未一一細算。雖然便利店和超市確實方便,但為了提供這種「方便」,在食品裡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也是不爭的事實。
【記者調查】
添加劑說明「猶抱琵琶半遮面」
近年來,廠家對添加劑的遮掩手段也越來越高明。就拿防腐劑來說,大部分的消費者都不喜歡在食品標籤上看到「防腐劑」這三個字,因此一些廠商只標識 「苯甲酸鈉」或「山梨酸鉀」,以此來遮掩「防腐劑」。此外,如亞硝酸鈉、山梨酸鉀、檸檬酸鈉、水分保持劑、抗結劑等,到底又有多少人能夠看懂?而一些食品還只標註了幾種添加劑的名稱,有些名詞實際上指的是複合添加劑,在這個詞背後,往往還有10多種食品添加劑。
【專家分析】
食品添加劑濫用可能致癌
上海交通大學中美食品安全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史賢明主任分析說,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取決於它本身的毒性的大小(即安全性的高低)、產品質量的標準,以及使用的範圍與使用量等。上海市食品研究所副所長馬志英總工程師說,像亞硝酸鈉是經常用於肉製品生產的添加劑,進入人體後,只要與胺結合,就可能成為亞硝酸胺。如果超量使用,危害極大可能致癌。
非食用添加劑對兒童危害最大「擅自擴大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範圍,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或本身質量有問題的食品添加劑等,成為目前食品添加劑的三大主要問題。」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所所長顧振華說。
史賢明教授介紹說,目前已經發現的常見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主要包括非法著色劑(蘇丹紅、孔雀石綠、檸檬黃、礦物油)、非法漂白劑(螢光粉、吊白塊)、非法防腐劑(甲醛)、非法增香劑(敵敵畏)、非法飼料添加劑(瘦肉精)、非法摻假物(三聚氰胺)等。
兒童經常食用的奶製品如果「甜」得異常,很可能是添加了糖精、香精;孩子喜歡吃的蜜餞等零食如果過甜,很可能涉嫌「過量使用」甜蜜素……如果兒童長期食用這些食物,後果之嚴重將難以想像。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腎內科主任徐虹教授分析說,由於兒童的肝腎解毒功能弱,生長發育期最為敏感,長期攝入色素過量等食品添加劑不合格的食品後,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影響到生理和智力發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