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斌
在雅典城以北145公裡的帕納索斯山麓中,有一座叫做德爾斐的小城。從雅典出發,驅車兩個多小時的行程,經過蜿蜒的山路,走進山谷,才會看到那座被群山環抱的小鎮,以及若影若現的古代神廟廢墟的石柱。掩映在灌木荒草叢中的斷壁殘垣,碎石瓦礫,高大神廟的側影,都悄無聲息,默默地回首當年的繁盛與光榮。
就是在這裡,在德爾斐,在古希臘的時候,曾經是「泛希臘聖地」。古代希臘有許多城邦,每個城邦都有自己供奉的神靈。唯有德爾斐神廟,是所有城邦共同的聖地。在古希臘人看來,德爾斐是已知世界的中心,天堂和地球相會的地方,是地球上人離上帝最近的地方。希臘神話說,宙斯曾經於相反方向放出兩隻蒼鷹來測量大地,而它們相遇的地點正是德爾斐。所以,在神廟前曾經豎立著一個錐形石柱,稱為「翁法洛斯」(「大地肚臍」),由兩個金質的老鷹支撐。
德爾斐神廟供奉的主神是阿波羅(Apollo)。古希臘神話中, 阿波羅是太陽神,掌管音樂、詩歌和預言,他代表藝術、音樂、詩、美、政治品德,還有發而中止乎節的行為,是希臘精神的象徵。阿波羅是宙斯(Zeus)之子,是月亮女神阿耳忒彌斯(Artemis)的孿生兄妹。希臘眾神中,只有他能使人們獲知有關宙斯的思想,因而通過預言而傳達的阿波羅的信息,就為人類的事務提供了神聖的指引。據說,德爾斐的這座神廟是阿波羅親手創建的。當阿波羅來到德爾斐的時候,這裡由一條巨蟒「皮同」(Python)守護著一個屬於忒彌斯的神諭。阿波羅射殺了皮同,將聖地取而代之,希望用自己的神諭來指導人們。「德爾斐」這個名字據說來自於海豚(delphis),也與阿波羅有關。在荷馬的詩歌中,阿波羅為了在這個地方創建教派,曾經以這種動物的形象吸引克裡特的航海者前來作為最早的祭司。之後不久,阿波羅的弟弟狄俄尼索斯(Dionysus)也來到德爾菲。狄俄尼索斯是狂喜與醉酒之神,傳說,狄俄尼索斯就是在阿波羅神廟前發現被拋棄、來自克裡特的米諾安公主阿里阿德涅。
阿波羅神廟最著名的是它的神諭。據說,神廟建造在一個火山斷層上,這個斷層直通地底深處。正是通過它,阿波羅才能和凡人溝通;德爾斐的神諭,通過神廟的女祭司皮提婭的中介而將神的語言昭示給世人。當年,這裡十分繁華,香火旺盛,曾經聚集了來自希臘各城邦的人,有那麼多來自各地獻祭的珍貴祭品,都是因為人們希望在這裡得到神的啟示。在古希臘人的生活中,德爾斐神廟發布的神諭具有重要的影響,是人們生活信條的指歸。得到一通神諭,理解神諭的啟示,就獲得了生命的光明。
阿波羅神廟坐落於帕納索斯山陡峭山坡上一片狹窄的臺地上。實際上,這座神廟是公元前7世紀開始修建的。修廟用的大理石取自愛琴海海邊石場,在神廟的門廊前有一整塊重達60噸的大理石。整座建築物的建築結構將早期希臘建築風格和明朗的陶立克風格結合在一起,修建得十分宏偉,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惟一一座全部用大理石修建的神廟。
歲月銷蝕著一切。任何堅固的大理石,任何偉大的建築,任何神聖的力量,都經不住歲月的衝刷,都消解在無情的時間膠囊之中。火災和地震,幾次損毀了神廟,又曾有幾度的重修。最後,在公元390年,信奉基督教的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Flavius Theodosius Augustus)下令封閉屬於多神廟的德爾斐神廟。此後,這裡的廟宇等建築逐漸坍毀。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也都四散而去,德爾斐成為荒無人煙的地方。
直到18世紀末,人們把目光重新投到這片廢墟。1765年,一位法國建築無意中發現了這片湮沒已久的廢墟。又過了五六十年,1812年,一個由來自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古文物愛好者組成的團體「業餘藝術愛好者協會」拜訪了這一遺址。從此,阿波羅神廟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1856年,英國考古學家查理斯·梯·牛頓(Charles T.Newton)首次發現了這裡的神路,並將神路兩側的許多雕像運回了英國。1892年開始,考古學家們對德爾斐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發掘和清理。這才有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神廟和聖地的遺蹟。
在從安德裡策納到巴賽攀援而上的公路拐彎處,阿波羅神廟的圓柱便開始映入眼帘。沿著一條被稱為「神路」的「之」字形小道,觀光者們沿山而上,走近神廟的遺址。「神路」兩邊排列著二十幾座城邦供奉的紀念建築,有祭壇、紀念碑、柱廊,包括從前6世紀到前2世紀的希臘各時代建築代表作。其中大部分是被稱為「寶庫」的建築,裡面陳列了獻給神明的供奉祭品。考古發現神廟中有呂底亞國國王和古埃及法老贈送的禮物。這些紀念建築,如今都已是斷壁殘垣,只有雅典、錫夫諾斯、尼多斯等城邦的「寶庫」得到了部分地修復。
阿波羅神廟的遺蹟就在這片聖地的中央。神廟長約60米,寬約25米,東西端各有6柱,南北面各15柱,全用石料精製。如今,在一個圓形的臺基上,聳立著高大的石柱,展示著當年的壯觀與宏大。外層的多立斯圓柱有許多已經歪斜,在飽受時間、風雪和地震摧殘的內殿地面上,是組成扶壁的愛奧尼亞式附牆圓柱。最後那兩根柱子簇擁著唯一的一根科林斯圓柱,神像先前就被安放在這根圓柱邊。
聖地裡還有一處露天劇場,是在4世紀建造的,它是一個進行雙輪戰車賽跑和角鬥的大運動場,是全希臘保存最好的運動場。這也是四年一度的皮託運動會(Jeux Pythiques)的舉辦地。當年,這個運動會同奧林匹克運動會旗鼓相當,也是具有全希臘影響力的重要祭典,根據非常嚴格的宗教曆法進行。然而在今天,這個運動會的丰采完全被奧運會遮蔽了,幾乎沒有人還記得這裡曾經的喧囂和繁華。
站在這神廟的高臺上,放眼望去,遠處的泰耶圖斯主峰及其後面的伊索穆斯山巨大的卵形山體,掩映在若隱若現浮雲濃霧之中,更遠處是伊奧尼亞海蕩漾碧波,以及似隱似現的阿卡迪亞群峰。這一片景致,靜謐、神秘而莊重,的確是一個適合得到神諭的地方啊!
然而,傾聽神諭的時代早已過去,令人們至今仍然還記得德爾斐神廟,是它入口上刻的箴言。德爾斐神廟的箴言有兩句,一句是「認識你自己」,另一句是「凡事勿過度」。在古希臘,似乎所有莊重的建築都在門楣上鐫刻上一句箴言。這些古老的箴言,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大智慧都是極簡的,一兩句話就說透人生的真諦。
「認識你自己」是古希臘哲學的箴言。有人問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何事最難為?」他回答說:「認識你自己。」而讓德爾斐神廟的箴言傳遍世界的是哲學家蘇格拉底。在蘇格拉底之前的希臘哲學是「宇宙論」的時代,哲學家們的眼光專注意於物質世界,想求得一個變化多端、形態無定的物體,以為萬物的本源,而把宇宙間的一切生死起滅的現象歸之於本源的變化。蘇格拉底則認為,人主要關心的是人,而不是宇宙;人只有理解了自己才能理解宇宙。因此,哲學的最高目標是「認識你自己」。他認為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蘇格拉底覺得,他的使命就是啟發人們對自己的認識。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召回來,置於城邦之中,並且把它引入家庭內,使之成為探求生活、道德、善惡所必需的東西。」
蘇格拉底也實踐著這一箴言的啟示。他對自己的認識是「自知其無知」。這也大概是「認識自己」最終的真諦。因此,蘇格拉底獲得了德爾斐神廟神諭最高的讚賞,稱他是全希臘最有智慧的人。
這位最有智慧的人把德爾斐神廟的箴言傳遍世界,以後的千年,全世界的哲學家都成了他的學生。然而,人們還記得這句箴言,卻始終難說已經找到了信心,難說真正地認識了自己。正如尼採說的那樣,「我們無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們不明白自己,我們搞不清楚自己,我們的永恆判詞是:『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對於我們自己,我們不是『知者』……。」
沿著來時的「神路」走下這片聖地,徐徐的晚風輕柔地拂面而過。夕陽西下,最後的餘暉鋪灑在山壑之中。身後,千年的神諭還在傳唱,蘇格拉底傳達的德爾斐神廟的箴言,又激蕩在我的心中。
————————————————————-
武斌,祖籍山西盂縣,1953年生於遼寧撫順一個礦工家庭。小學六年級畢業,就遇到了「文革」,胡亂念了一年初中,16歲就做工去了。八年之後,考入南開大學哲學系,實實在在讀了四年書,幸遇恩師車銘洲教授指點,確立了學術道路的小目標。混跡於哲學、社會學、歷史學和博物館學等領域,出版過各種書籍數十部,拿的出手的不過三五部,其中《現代中國人——從過去走向未來》被翻譯成阿拉伯文在科威特出版;6卷本《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史》自認為是安身立命之作;2卷本的《絲綢之路全史》入選2018年度30本中國好書,掙得不少虛名。還有近期出版的《絲綢之路史話》和《文明的力量——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此外,還寫點散文和辭賦,視為文字遊戲。
大學畢業後,多年在遼寧社會科學院以學術研究為業,後來到瀋陽故宮博物院當了八年院長,期間還兼任過許多名譽性的虛職。現在退休閒居,兼任上海師範大學絲綢之路研究中心研究員、黑河學院遠東研究院客座教授。
還在讀書和寫作,總覺得還應該寫點更好的東西。